方大化工 股东矛盾:谁有吴起镇的资料?(长征途中的会师之事和现在的民俗风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10 19:56:21
拜托!!!!!!!!!!!
就是关于初二教材的那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的吴起镇的资料!!!!!!!!!!!![紧急]

吴旗县位于革命圣地延安的西北部,原名吴起,曾因战国大将吴起在此屯兵而得名,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成为长征的落脚点而著称于世。县境内有秦明古长城遗址27处。

  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其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34年10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共86000余人,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历时一年零两天,行程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入陕北苏区的大门-吴起镇(今吴旗镇)胜利地结束了长征。从此,吴起镇作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终点地址而名扬国内外。

  中央红军长征为什么能在吴起镇取得最后胜利,吴起镇何以能够成为红军长征结束地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

  中央红军从江西开始一路北上,但对北至何处踌躇未定,直到进入甘肃省的哈达铺之前,也未作出最后决断。1935年9月18日,部队进入哈达铺后,发现一张国民党的《晋阳日报》,报上载有一条阎锡山部队进攻陕西北红军根据地刘志丹部的消息说:“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已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红军五万多人,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二十余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

  这条消息,对中央红军来说,无疑是一条天大的喜讯,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红军广大指战员无不为之欢鼓舞。但哈达铺到陕北苏区还有千余里,要经过六盘山脉。蒋介石了为阻止红军北上,急调20万大军,在西兰公路和六盘山地区布下两道封锁线,企图阻止红军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由中央红军改称的陕甘支队,行动神速,采取声东击西的战略战术,在六盘山高峰消灭了邓宝珊的一个团,在青石嘴(固原县)击溃了东北军一个骑兵团(二十一团),经过二十余天的艰苦奋斗,10月18日由定边县的白马崾岘进入今吴起境内的张户岔,下午到达铁边城。当天晚上,毛泽东同志随一纵队住在离铁边城5公里的张湾子村。

  1935年10月19日天未亮,毛泽东同志与陕甘支队一纵队出发,于下午4时进入陕北苏区的大门——吴起镇,并看到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吴起属赤安县六区一乡),广大红军指战员为之激动万分,欢呼跳跃。从此,红一方面军正式结束了长征。当晚,毛泽东同志住在洛河东岸的新窑院里,周恩来同志住在吴起前街的宗湾子。

  毛泽东在吴起镇所做一首词,阙题为《昆仑》的《念奴娇》: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军史寻踪:当年中央红军为何落脚陕北吴起镇

中央红军为何落脚吴起镇?——访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刘煜

记者: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吴起现在已经声名远扬,但听说70年前中央红军抵达吴起前还没有注意到这个地方,是这样吗?

刘煜:是的。中央红军落脚吴起镇纯属偶然。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踏上了万里长征路,到哪里去?战略方向曾有8次抉择,最终到陕北落脚。由于张国焘闹分裂,坚持北上的只留下不足8000人,不可能在原定的川陕甘大范围落脚。因此,俄界会议决定到中苏边境去占一块地盘。1935年9月18日,长征的红军部队进入甘肃省宕昌县的哈达铺进行了休整,并决定将一、三军团、中央纵队改编为陕甘支队。正当四处寻找出路时,一个意外的发现,就是红军在哈达铺一个邮局找到一些旧报纸,上面登有阎锡山进攻陕北刘志丹红军的消息,中央红军至此才知道陕北还有一块根据地,有一支红军队伍,顿时欣喜若狂。毛泽东在团级干部会上明确指出:“到陕北去,找刘志丹。”9月28日,红军到了通渭县榜罗镇,又了解到了更多的情况,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到陕北落脚。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进入根据地,宣告了长征的胜利。

记者:红军来到吴起镇,老百姓是不是很兴奋?

刘煜:不是。并不是现在舞台上、电影上看到的那样:群众敲锣打鼓,扭着秧歌欢迎红军到陕北。那天下午,当地老百姓看到,沿着头道川的崎岖河谷,来了不少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军队,有人曾问他们是啥人,回答说我们是“方军”,南方人将“红”念“方”。陕北人只知道有红军、白军,不知道“方军”是什么人,还以为是被称为“奉军”的东北军来了,所以人们几乎都跑到附近的山上躲了起来,只留下老弱病残者在家里。后来了解到是“朱毛”红军到了,这才知道是个误会,原来是自己人来了。

记者:听说中央红军初到陕北,就给当地老百姓留下很好的印象。是这样吗?

刘煜:正是由于中央红军有良好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才打消了群众的疑虑。群众打开门请他们进来,但他们就是不进老乡的家。在场院里埋锅造饭,自己挑水,扫院子,和刘志丹的队伍经过时一样不扰民。吴起至今还流传着一些感人故事。宿营在头道川倒水湾的红军,做饭没锅,借了房东张宪杰家的一口水缸做饭,结果烧裂了,立即赔了两块银圆。徐特立同志在吴起后街查看地形时,看到一位老太太和孙女过洛河时落入水中,他不顾自己的安危跳入河中救出祖孙二人。徐老的故事至今还在百姓中流传。

记者:中央红军对吴起镇是什么印象呢?

刘煜:应该说,刚到达时还有些失望。既没有鲜花、红旗,也没有欢迎的人群。看到镇上只有11户人家,窑洞不多,没见到几个人。但是,当发现一孔窑洞门口挂着的一块赤安县六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后,大家高兴极了。一种回家的感觉涌上心头。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转战,大家太想有一个“家”了。可以说,长征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到了西北根据地,终于有了一个稳固的落脚点。“不是这块地方,我们下不了地。”这是毛主席发自内心的感叹。中央红军终于又有了一个新家。

记者:有了这个落脚的地方,应该休整一下。但中央红军只是稍事休整就打了一场被喻为“切尾巴”的战斗。当时为什么叫“切尾巴”?

刘煜:中央红军其实不想打这一仗,因为太疲劳了。但敌人四个骑兵团紧追不放。毛泽东和彭德怀等在抵达吴起镇的当天晚上,就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切掉这条尾巴。毛主席分析说:我们到了根据地,叫花子打狗——已有墙可靠。我们决不能把敌人引进根据地。我们虽然很疲劳,但敌人也疲劳。利用吴起多山的地形,打它个胜仗,作为送给陕北人民的一个见面礼。10月21日清晨,毛泽东登上吴起镇西面的平台山,在一棵梨树下设立了指挥所。上午8点左右,埋伏着的红军向后边追来的敌人骑兵团猛烈开火。在红军强大火力的打击下,敌骑兵人仰马翻,乱成了一锅粥,后边的一看不妙,拨转马头四散逃命,有的腿还挂在马鞍的脚镫里硬被拖死了。“切尾巴”战斗是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最后一仗,也是红军进入陕北苏区的第一个胜仗。歼灭了一个团,击溃3个团,共歼敌600余人,俘虏1000余人,缴获战马数百匹,切断了长征途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战斗结束后,毛泽东给彭德怀写了一首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看了后,把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

记者:中央红军在吴起镇进行了哪些重要活动,对以后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刘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影响都很深远。

第一,中共中央召开会议,确定目前行动方针,提出今后战略任务。第二,打了“切尾巴”战斗,扩大了红军的影响。第三,毛泽东在吴起镇新窑院接见了赤安县游击队队长张明科和红二十六军骑兵团政委龚逢春,知道了根据地正在进行错误肃反,刘志丹等一批党政军领导人被关押在瓦窑堡,造成了严重的危机,便考虑采取果断措施,化解了陕北危机。

可以说,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长征落脚吴起镇已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是标志着中央红军伟大战略转移的胜利结束;二是标志着中共中央在陕北领导中国革命13年的开始。因此,吴起这个原来并不起眼的小地方,由于成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红军从求生存走上求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而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