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宇电瓶质量怎么样:什么叫辩证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5 00:10:30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你懂不懂辩证法?”的那个“辩证法”。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就明白地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他写道:“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他同样指出,辩证法就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西方辩证法的主要倡导者是黑格尔。因此,关于什么是辩证法,最权威的答案还是来自黑格尔。

黑格尔在1817年完成的《逻辑学》一书,实际上讲的就是辩证法。
《逻辑学》的第一篇是存在论,就是讲:质量互变。
《逻辑学》的第一篇是本质论,就是讲:对立统一。
《逻辑学》的第一篇是概念论,就是讲:否定的否定。
也就是说,按黑格尔的原来思想,所谓辩证法讲的就是以上三个规律。
列宁在1915年写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一书中,开始就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是它的最主要的特点与特征。)”
1938年,经联共(布)中央审定而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提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的基本特征。大意是:
①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是各对象的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
②自然界是不断运动而变化的,处在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
③发展过程是从不显著的、潜在的量变到根本的变化、到质的变化。
④自然界的对象、现象含有内在矛盾,而这种对立面的斗争,是发展过程的内在内容。
毛泽东在1937年发表的《矛盾论》一文中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文中提到质量互变,但没有提到“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也没有提到“否定的否定”。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其实并不是辩证法的专有的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1878)一书中谈到普遍联系与永恒运动的思想时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一切都存在,同时一切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与消失。”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确实应当说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除了宗教中的思想外,似乎很难找到有哪个哲学家否定“联系”与“运动”这两种思想的。
辩证唯物论者批评“旧唯物论”为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论。他们主要理由就是认为旧唯物论者,否定“联系”与“发展”。
他们批评过的“旧唯物论”者的代表性哲学家有:霍布斯与洛克。
其实这两个著名哲学家都没有否定“联系”与“运动”。
霍布斯说过:“运动是事物的一般原因。”一般事物“总共只有一个一般原因,就是运动。”“一切变化都在运动中。”(《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洛克提出,经验来自感觉与反省。(人类理解论,93页)。这里,他并没有将两者孤立起来。相反,他认为两者是共同起作用的。因此,感觉与反省是互相联系的。
当然,应当承认普遍联系与永恒运动是辩证法的重要思想。但是根据上述,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并不是“联系”与“运动”,而是黑格尔提出、恩格斯肯定的三个规律,即:①质量互变,②对立面的斗争,③否定的否定。
而三个规律中的一个:“否定的否定”,又不再为列宁、联共(布)(实际就是斯太林)与毛泽东所强调。那么,辩证法真正具有自己特色、并且始终坚持的思想,就是两条规律:①对立面的斗争与统一;②质与量的互变。

辩证法是对形而上学否定之否定中发展而来,并且从批判的角度得到源泉。对哲学的本质研究,绝不是工艺性与技术性的知识,也不是那种直接应用并可指望其用性的知识,那样是找不到特定历史状态的方法和机会。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按其本质只能是而且必须是一种从思的角度来对赋予尺度和品位的知之渠道和视野的开放。一个民族就是在这种知中体会出它在历史的精神世界中的此在并完成其此在。正是这种知激发着,迫使着而且追求着一切追问证价。”海德格尔对哲学的本质做了更为精深的说明,从而为研究辩证法提供了现实性的可能。如何对辩证法研究,从何处入手,如何理解辩证法的内部结构,如果不把握好,就有可能陷入不伦不类的境地。
如果从文明的辩证法入手,必然会提到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负罪感在文明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他认为文明的进步和负罪感的增强有关。他说他的意图是“要把负罪感作为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并要表明,文明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就是由负罪感的增强而导致的幸福的丧失”。弗洛伊德屡屡强调,随着文明的进步,负罪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强化”,而且将“不断地增强”。他援引的论据是双重的。一方面,他是从本能理论中分析地得出这个论据的,而另一方面,他又发现,这个理论分析还得到了当代文明中的严重弊端和不满的证实。表示这些弊端和不满的例子有:一系列的战争,司空见惯的迫害,反犹太主义,种族灭绝,偏执狂以及随财富和知识的增长而加剧的“幻觉”、苦役、疾病和痛苦。把弗洛伊德联系起来,似乎是一个主导线索中存在涉及生存的痛苦,不可否认一点,弗洛伊德关于负罪感的起源及其持续存在的假说,用心理学的语言,说明了这种社会原动力,因为它解释了那些用他们所反抗的那种权力进行反抗的人的“自居作用。”

一个苹果,比比它大的苹果小,比比它小的苹果大。

二人的观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