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rates什么意思:历代英雄人物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30 06:32:49
越多越好

上 古 女娲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与伏羲为兄妹。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 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的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 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另一种传说《独异志》是: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以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女娲补天的记录见于《淮南子》: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 最后祝融打败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输而羞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敛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当天空出现彩虹的时候,就是我们伟大的女娲的补天神石的彩光。

女娲劳苦功高,在西汉的《运斗枢元命苞》中,女娲被列为和她的哥哥伏羲、尝百草救人无数的神农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
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中的「颛顼帝」。

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尊嫘祖“先蚕”(即始蚕之神)。《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路史》则称:“伏羲化蚕,西陵氏之女嫘祖帝为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路史》则称:“伏羲化蚕,西陵氏始养蚕,故《淮南蚕经》云‘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此’。”这种说法在宋元以后开始盛行。

嫘祖和黄帝的另一位妃子「嫫母」一起,帮助黄帝治理天下,嫘祖在和黄帝巡视天下时,病逝于途中,黄帝谥嫘祖为「祖神」。

《隋书.礼义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不仅有「桑」、「蚕」、「丝」、「帛」等字,而且从桑、从蚕、从丝的字多达105个,这充分说明在商代以前,已经有丝制品,自然有由绸帛制成的衣服。

中国的丝绸:
中国的丝绸制造曾使远在公元前的罗马帝国人所难以想象。令罗马人困惑的是:中国人居然从树叶上采下非常幼细的「羊毛」,同样也是几个世纪中,一直使不知道养蚕的罗马人难以理解的神秘之谜。

公元前一世纪,埃及女王克利奥巴特拉曾穿着地中海尚属罕见的轻软透明的西顿罗纱,在众人面前显耀她的华贵和美丽,西泽也在此风的感染下,使用昂贵的丝绸,而遭物议。当西泽身着华丽的丝绸去剧场看戏。西泽的出现使剧场沸腾起来,达官贵人翘首观望,但是他们不是为西泽所倾倒,而是美丽的丝绸让他们羡慕不已,当时,罗马丝绸的价格曾经达到12两黄金一磅,但仍然阻挡不了贵族们对丝绸的渴求。罗马帝国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的黄金。哲学家们把丝绸当成是罗马帝国腐败的象征。他们都知道,丝绸产自遥远的国家 -- Seres,意思是丝国。而这个丝国就是中国。公元6世纪,一位景教徒把蚕虫放入竹桶中间传入欧洲。在十二世纪,再从君士坦丁堡输入西西里岛。十五世纪时,输入英国。
上 古 嫫母-黄帝妃

《史记》提到黄帝娶丑女嫫母为次妃,《路史后记》卷五记载「黄帝的次妃嫫母,虽然相貌丑恶但有德故黄帝娶她为妃。」
嫫母虽然丑陋,但是黄帝对她信任有加,把管理后宫的责任交给了她,在黄帝周游巡视天下时,黄帝的元妃「嫘祖」病逝,黄帝命令嫫母指挥祀事,监护灵柩。嫫母不但有非凡的组织能力,黄帝授以「方相氏」的官位,利用她的相貌来驱邪。
上 古 神农氏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他发明及制造了耒耜等多种农具,教人民进行耕作,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文化的情况。

神农氏又被尊为医药之祖,曾亲自用口品尝百草,发明药物及教人治病。后世传说神农氏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因而能化解百毒,又传说他因尝百足虫(一说断肠草),不能解其毒而死。另有传说神农氏即炎帝。
上 古 炎帝

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上 古 黄帝

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黄帝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时各部落之间互相侵伐,百姓受苦,黄帝修德,整顿军队,用武力统一各部落,于阪泉战胜炎帝,又于涿鹿擒杀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得到各部落的拥戴,被拥为联盟共主。

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黄帝娶西陵氏之女为妻,名嫘祖。黄帝生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姓者十四人,共十二姓。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在今日陕西省黄陵县)。

上 古 仓颉

一作苍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相传中国古代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的时期。中国考古学家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刻划符号(其中有少量的文字),已发现的大量文字甲骨文距今约四千年。

这说明文字的出现是古代先民长期不断总结与不断创新的产物,不是某个人一蹴而成的。《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由此可见,仓颉可能是上古时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

历代典范

孔子

孔子尽了一生的努力,强调美德与道德价值,以恢复社会的安宁与和谐。他的教诲,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儒家学说。这种学说,继续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中发挥深远的影响。
孔子在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也就是今日山东的曲阜。他出身于贵族之家。他的家族把学问看得比金银财宝还来得重要。因此,孔子从小在家里就有阅读许多诗书的机会。
孔子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庭还享有贵族地位,孔子和他的母亲生活还过得去。孔子在20岁那年,出任鲁国小官,负责管理粮仓的事物,后来又转任管理牧场。 由于孔子努力读书,他的学问越来越渊博,他对于改进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志趣,也越来越浓厚。但鲁国君王对他的劝告却置之不理,孔子因此决定通过教学,传播他的思想。
孔子在30岁那年,收了首三位门徒。到了72岁他去世时,他的学生已增加到三千名,其中七十二位后来成为有名的学者。
在孔子从事教育工作之前,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读书的机会。孔子首创私塾,接受全国各阶层的学生,实行有教无类的普及教育。他的教学方法,是先向学生发问,然后通过答案去传播他的学问和思想。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互相攻打,当时的君主软弱无能,无法控制大局,结果民无法纪,为所欲为。
孔子认为如果人民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重视礼,仁,社会就会和平。他特别教导人民应该互相尊敬,孝敬父母,尊敬君王。
鲁国新王登位后,委任孔子出任朝廷官职。但是,意志薄弱的新君主,很少听取孔子的意见,整日沉迷于美酒笙歌与声色犬马之中,不顾国事。孔子于失望之余,决定带着弟子挂冠而去,周游列国。
在公元前497年和484年之间,孔子和他的门徒周游列国。各国君主虽然很景仰他的学问与智慧,但却不敢重用他,因为他们顾忌他的才华,怕会因此失去他们的权力。 孔子在67岁那年回去鲁国。他一面教书,一面著书立说,编写<<春秋>>这本中国早年历史的书。
孔子的晚年(最后五年),过得并不快乐。他时常生病,他的独生子和几个心爱的弟子又相继去世,使他更加伤心。他终于在公元前479年病逝。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继续宣扬他的“君子”学说。有关孔子学说的儒家著作很多,一直到今天, 他还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对社会行为的看法和思想,到今天还是有价值的。

苏武

苏武在公元前60年去世,但是直到了今天,他坚贞的情操和爱国的精神,还受人崇敬。敌人给他钱财和地位,要他背叛国王,为他们服务。但是,他不接受,不投降,结果被迫在中国的东北部牧羊,度过孤单和困苦的19年。
苏武是在汉武帝统治期间内出生。他跟父亲一样,在朝庭当官。在他41岁那年,他奉命以皇帝特使的身份前往匈奴。这是一个由中亚突厥语族人所建立的邻近国家。
在公元前101年,匈奴的新任首领决定与汉朝求和,把被扣留的汉人送回国。汉武帝为了报答他的好意,特派苏武护送被扣留的匈奴人回国,并且带了丰厚的礼物送给匈奴的新王。 苏武和他的百人代表团完成了使命。但是,在归途中,他的副使张胜因为共谋劫持匈奴太后,东窗事发,结果连累苏武被抓,给带到匈奴王面前问罪。

由于匈奴王对苏武有着深刻的印象,如果苏武肯投降,他愿意原谅苏武。苏武并没有接受他的好意,反而向匈奴王解释说:他自己虽然没有牵涉到劫持阴谋,可是,他觉得应该对副使的行为负责。因为,他使汉朝皇帝丢了脸,所以也无脸回国。他一面说,一面拔剑自杀。但苏武自杀不死,只是把自己弄伤了,后来经过匈奴医生的医治,终于痊愈。 过后,匈奴王对苏武的印象更好,就叫他的亲近大臣卫律再去劝苏武投降。

卫律先以死作威胁,这使张胜怕到投降了,但是苏武却无动于衷。卫律接着又以荣华富贵作利诱,但是,这些也都给正直的苏武拒绝了。

匈奴王以为让苏武吃尽苦头,会改变他的主意,就把他关进地牢里,不给他饭吃,也不给他水喝。苏武又饥又渴,只好去吃地上的冰雪充饥解渴过活,但却不肯背叛自己的国家。

接着,匈奴王命令把苏武放逐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去牧羊,并且告诉他,在公羊生小羊之前,不准他离开那里的贝加尔湖。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荒野上,生活是极端困苦的,但是,尽管如此,苏武还是坚贞不移,保持效忠国王和国家的原则。

后来,匈奴王派遣早先投降的汉朝官员李陵去劝苏武投降,但是,李陵却屡劝不成。李陵告诉苏武,他的两个兄弟在执行公务时自杀,他的母亲年老也死了,他的妻子显然已经改嫁,儿子好象也失了踪,回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了。

但是,对于这一切,苏武还是无动于衷。相反的,他却告诉李陵,如果一定要他投降,他将立刻自杀。李陵劝降不成,只好离去,但是,他却对苏武的正义行为,更为钦佩。

经过了19年的牧羊生活以后,苏武终于得到匈奴新王的允许,准他回国。到了那时候,苏武的头发已全白了,而他的代表团团员,死的死,降的降,只剩下9个陪他归故乡。

当时,汉武帝已经去世了,由汉昭帝继承皇位。为了奖赏他的坚贞爱国精神,汉昭帝颁赐厚礼给苏武,并且封地给他。但是,苏武还是过着简朴的生活,并把大部份财富送给别人。苏武在83岁那年病死。

在匈奴期间,苏武大可以选择荣华富贵,投靠敌国,但是他却宁可效忠自己的国王和祖国,即使吃尽苦头也心甘情愿。他为了爱国,不惜以大好壮年的时光,在荒野上牧羊。但是,这也使他留芳百世,永远受人尊敬。

妈祖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切称呼。 她姓林名默,是一个勇敢无畏的人,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和被神化了的人。 据史料记载,妈祖诞生于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 因为她从出生到弥月期间都不曾啼哭,父母便给她取名“默”。

年幼的她聪颖过人,八岁入学读书,便能理解文句很深的篇章。 她心地善良,性情温顺,热心助人, 十岁信佛,长大后,矢志不嫁。 决心终生行善济人。 专心致志做慈善公益事业。 她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林默生长在大海之滨的福建莆田湄洲岛,熟习水性。当年,往来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渔舟商船,经常在海上触礁遇难,林默总是及时赶到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 她还通晓天文气象,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先告知船户可否出航,因此人们称她为“神女”,“龙女”。

林默十六岁那年,有一天,她的父兄出海去,天气突变,风浪大作, 她预感父兄将遭遇不测,急得痛哭流涕。不久,风浪稍平,她驾舟出海寻找父兄,父亲被她寻获,救回一命。 她也捞起哥哥的尸体,给予安葬。乡亲们深受林默救父寻兄的英勇行为所感动, “孝女”的美名也因此传开了。

公元987年9月9日,年仅二十七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了。 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传说纷纷,有的说看见湄峰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有的说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

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彩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的人。 渐渐地,航海的人普遍供奉妈祖神像,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常舍身救人的林默,深得人民敬爱,她死后,后代帝王(宋,元,明,清)加以诏封共有二十八次之多,在清朝年间就有“天妃”,“天后”及“天上圣母”等尊称。 “天福宫”这座供奉妈祖的庙, 座落在直落亚逸街(TELOK AYER STREET),建于1842年,即新加坡开埠后23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古庙之一。 它也是华人最常去进香的庙。 从中国南来谋生的华人平安抵达新加坡之后,必到庙里答谢,并祈求下一趟的航程顺风平安。

早在公元1115年,南宋高宗皇帝就诏封林默为“崇福夫人”。 新加坡福建会馆于1915年在“天福宫” 隔邻创办“崇福女校”, 以这诏封为校名, 便是为了纪念勇敢无畏的林默。

屈原

屈原在两千多年前逝世,但是,他的爱国精神以及他对同胞疾苦的同情关心,直到今天,尤其在端午节,仍为人们所怀念。屈原之所以能在其他爱国志士当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留下许多美丽的诗篇。他的作品洋溢着他对国家和同胞的强烈热爱与感情。

屈原大约是在公元前340年出生。他那个时代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的战国时期。这个时代正如其名,是各国经常互相攻打,竞争激烈的时代。当时的七个大国是楚,秦,齐,燕,韩,赵,魏。

爱国诗人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他的祖先与楚王有亲戚关系。他的父亲在朝庭当过官。由于这两个因素,屈原的童年过得相当写意,从小就享有受教育的特权。

他天资聪明又很用功,又有记忆力特强的天赋。他的学问渊博,才华过人,楚怀王听到了他的大名便封他为官,那时他才二十多岁。

屈原虽然年轻,但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却有深入的了解,他看出在七大国当中,秦国的野心最大,是楚国最大的威胁。屈原向楚怀王建议:楚王应该和其他各国结盟抗秦。

屈原的策略获得接受。他首先被派到齐国去。起初,齐王对屈原的用意有所顾虑,后来,屈原以其至诚和详细的分析,终于说服齐王。齐王不但和楚国签约,而且还同意和楚国及其他国家结盟抗秦。有关的六国联盟正式在公元前318年成立。由于屈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使楚怀王被公认为六国盟主。

六国联盟消除了秦国的威胁之后,屈原便集中力量加强国内的安定。屈原在外交上的成功,给楚怀王留下良好的印象,楚怀王又再叫他拟订计划搞好国家的内政。

屈原清楚的看出:楚国虽然比较大,但是人民贫穷,生活并不快乐,主要是因为国家的统治权是操纵在贵族手中,而他们又只关心自己的升官发财而已。能干的忠臣,往往被朝中的奸臣所陷害,而国王同样被投机分子团团包围住。 尽管明知会触怒那批奸臣贵族,屈原还是决心要向楚怀王建议:吸引更多的人才进朝做事。不过,在他向楚怀王提出献议之时,却中了朝庭奸臣之计。

朝中一些高官担心屈原的改革计划会使他们失去权势,纷纷向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这批人在楚王宠妃的协助下,使楚王相信屈原变得越来越傲慢,不再对他那样尊敬了。因此,意志薄弱的楚王决定罢免了忠臣屈原的官职。

屈原罢官还乡,悲痛万分,他并不是因为自己丢了官位而伤心,而是因为他认为不实行改革,楚国就会衰弱下去。他把心中的悲伤全部抒发在这个时候所写的诗词中。

在这个时候,诡计多端的秦王假意答应割地给楚国,劝楚怀王退出与齐国的联盟。楚王后来发觉自己中计,出兵攻打秦国。可是他的士兵训练不足,那里打得过训练有素的秦兵呢?韩,魏两国对于联盟的破裂,感到生气恼怒,也趁机攻打楚国的边界。

楚怀王两面受到敌人的夹攻,这时候他才知道屈原从前对他说的话是正确的。因此,他重召屈原回朝做事。

屈原奉命与齐国重新谈判结盟的事,由于他能言善辩,据理力争,终于完成使命。但是,楚怀王还是受到其他朝庭官员的影响,他们依旧主张和秦国保持更密切的关系。

楚王不听屈原的劝告,受骗前往秦国谈和,结果被捉,关在秦国的牢狱里,三年后死在那里。

楚国新王并没有为父报仇,反而和秦国的一位公主结婚。成为父亲敌人的驸马!当屈原设法劝新王不要接受这门婚事时,他反而被放逐到北部边疆地区去。(楚王不敢处死正直的屈原,因为他广受人民的爱戴。) 当时,屈原已47岁。

在往后的十五年里,屈原过着流亡的生活,居无定所,这时秦兵变本加厉,攻入楚国的中心地带。甚至国都在楚王逃出宫庭之后也被洗劫掠夺。

秦国的侵略,给楚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使他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堂堂的楚国人民,就这样变成无家可归的难民。

同胞的痛苦,使屈原悲伤不已,骨瘦如柴,头发提早苍白。他只好通过诗词,发泄他的悲愤和不满。

到了公元前278年,屈原要驱逐侵略者秦国的愿望显然不能实现,他对于这种无能为力的局面和国
家的灭亡感到忧郁,因此投入汨罗江自杀了。这位爱国诗人当时已62岁。

汨罗江沿岸的村民一听到他投江自杀的消息,立刻划船设法去寻找他的尸体。为了希望他的尸体不被鱼儿吃掉,村民在寻尸失败后,把粽子丢进江里喂鱼。这就是端午节的起源。

到了今天,每逢阴历五月初五,新加坡华人都庆祝端午节,以纪念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屈原。

孔融

孔融和关公(关羽)都是同一时代的人。就象关公那样,他也为了保卫汉朝丢了性命。关公是以英雄事迹扬名,孔融则以学问与礼让见称。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后代。他生于公元153年。他曾出任北海(现时的山东省)太守,所以又名孔北海。

他博学多才,广受尊敬,是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虽然以礼让闻名,但却有话直说,就算得罪人也在所不惜。

他的敢言以及对汉朝皇帝的效忠,最后使他丢了性命。当时的曹操虽然很景仰他的学问才干,但是孔融的名气,却使诡计多端,野心勃勃图谋推翻皇帝的曹操,感到担忧。由于担心孔融会破坏他的计划,曹操就在公元208年把他杀了。 孔融被杀时,年龄才55岁。他虽然寿命不长,但却为自己建立起爱国学者与礼让之士的美誉。有两个故事,足以说明他的机智与礼让。

在十岁那年,孔融跟着父亲到洛阳去会见一个很有名的大官李元礼。他很有学问,许多读书人都想结识他。但是,来者太多,应接不暇,李元礼因此决定只接见亲朋戚友。

孔融来到李府门前,告诉守门人说:他和父亲是李府主人的亲戚。守门人就带他们去见主人。李元礼当然想要知道和他们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大方地解释说:我的祖先孔子曾经向你的祖先老子(李老君)请教过礼节。你的祖先是我的祖先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是世交了。

李元礼和他的宾客听了孔融的推理,对他的聪明机智都赞不绝口。不过,其中一位宾客却讥讽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驳说:“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那位宾客被他一驳,羞得满脸通红,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另一个有关孔融的著名故事,是发生在他四岁那年。有一天,父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叫孔融选一个来吃。他选了一个小的,父亲便问他为什么不选大的?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传说孔融家有七兄弟,他排行第6),应该留大的给哥哥吃。

这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他礼让的例子。礼让是一种美德。孔融的礼让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包公

包公是众所周知的“铁面无私”的清官。他生于宋朝公元999年。他原名包拯,由于他为人刚直,不怕权势,主持正义,为民申冤,保护贫苦人民和无辜者的权利,所以受人尊称为“公”。

根据历史记载,包拯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宋朝的小官,他本身在29岁时考中了进士。

按照规定,进士也可以当官,因此他便被委任为建昌县官。 但是,包拯认为父母年事已高,他有责任尽孝照顾他们,所以把官辞了,在家服侍父母。 直到双亲去世以后,在家乡父老的劝告下,他才离家到天长县任知县。那时候,他大约40岁了。

由此可见,包拯并不是一个爱名好利的人。相反的,他牺牲名利,留在父母身边, 照顾他们。父母死后他去当官,也是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实在令人钦佩。

他把他的人生哲学,当成家训,刻在家里的墙壁上,以训诫子孙。 他叫子孙不要欺骗别人,不要盗取他人的财物,或欺负百姓。凡是犯上这种不检行为的子孙,死后都不得放归本家, 葬于祖坟之地。

包拯的正直清廉,杰出才华,终于得到仁宗皇帝的赏识。从此,他平步青云, 被派到各地去担任要职。他在63岁那年,死于任内,遗下一个晚年才生的5岁儿子包延(BAO1 YAN2)。

包拯的公正不阿,不怕权势,大公无私地主持正义的决心及他分辨是非的能力,都是众所周知,家喻户晓的。他的这些特征,在许多小说故事,戏曲传说里,都有清楚的交代。 包公之所以特别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敬爱,是因为他大开衙门,让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向他伸冤。过去的冤案如果要上诉, 必须通过初级衙门这一关。这种做法,造成了官府的普遍贪污,使人认为只有有钱人才能享有公道。 所谓“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句话,就是这种现象的最好写照。

有许多故事和戏曲,描述了包公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即使是皇亲国戚, 一旦被判有罪,他都一律给予应有的处罚。

不过,比较少人知道的是,包公在担任开封府的高官时,曾经采取了许多措施, 以确保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例如,为了确保只有才干的人才可以担任国家要职, 他主张朝廷官员年到70岁必须离职退休。他也进一步提议,朝廷官员和皇亲贵族的子孙,不能自动出任朝廷官员,而必须通过考试。

为了保护普通人民的利益,公正的包公也建议向民间购买物资, 应该根据市场价格采购。

包公一生为平民伸张正义,死后广受人民的崇拜。 他的铁面黑脸,戏迷一眼就认得出来,不过,这种扮相戏剧成份多过现实。

华人社会都把他当作是公正和廉明的象征,有人甚至把包公当作神明来敬拜呢!

缇萦

缇萦是西汉王朝(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时代的人。她住在山东。她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肉刑。

缇萦是淳于意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淳于意从前当过官,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找他求医。淳于意精于医术,替人医病,差不多治一个好一个。

有一次,有个贵妇得了重病,请淳于意到家诊治。他诊断后知道贵妇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但是,贵妇家人再三恳求,淳于意只好勉强给她服几帖草药。不久,贵妇一如所料,病重逝世。但是,贵妇的家人却仗势欺人,一口咬定是淳于意错开药方,把病人置于死地。昏庸的官吏不分青红皂白,判他有罪,须受肉刑。 当是的肉刑有三种: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由于淳于意当过官,所以被押送到都城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离家那天,自己和家人都泣不成声。他愁肠百结,感叹自己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遇上困难,一个也帮不上忙。

号称五娘(因为她排行第五)的缇萦听了,哭得更凄惨。她自言自语地说:“难道女儿真的没有用吗?” 她知道追随父亲上京,路上辛苦又危险,但是她很关心父亲,因此决定陪父亲上长安去,替他申冤。

历尽千辛万苦,缇萦终于到了长安。她听说汉文帝曾下旨准许人民如有冤情,可以直接奏章申诉,因此,缇萦请人代拟奏章,向皇帝陈述冤情。她除了为父申冤之外,也指出肉刑的不合人道。她说:“一个人受了肉刑以后,失去的肢体不能复生,即使悔过自新也无济于事。”为此,缇萦最后陈情说,她甘愿替皇室当奴婢,为父亲赎罪。

汉文帝读完奏章后,不但对缇萦表示同情,而且召集了一些近臣,研究她针对肉刑提出的看法。经过一番商议,众臣表示同意,皇帝就废除了上述三种不同的肉刑。 由于缇萦的仗义执言,犯人就不必受刺字,割鼻或砍肢之苦。更重要的是,她不怕千辛万苦,为父申冤的孝心,使她成为孝道的典范。

关公

关公(关羽)是因为他的英勇和义气而广受敬仰。义气的意义广泛,包括遵守诺言信义,伸张正义,扶弱除强。

关公因为有了这些美德,所以受提升为神,有人甚至建庙供奉他,让人膜拜。在一般的神庙里,往往有一尊红脸黑须的神像,这就是关公。

这位有名的战士,生于公元二世纪末叶。他的出生日期不详。他是在公元三世纪初叶逝世,享年五十多岁。敬拜他的善男信女,都在阴历的五月十三日庆祝关公诞。

关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不稳定的后汉朝代。那个时候,各路兵马互相斗争,想要把政权从软弱无能的后汉统治者手中夺取过来。这个时代的动乱和关公的英勇战绩,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里,都有生动的记载。

关公因为在家乡杀死欺负村民的土霸,只好离乡背井,到处流浪。经过了五年的流浪生活,他遇见了汉皇室的成员刘备和另一位勇士张飞。

在那个时候,刘备正计划要建立军队,协助汉帝,关公和张飞就决定参加他的大业。他们三个人彼此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终于在桃园发誓结拜为兄弟。

他们三个人虽然是萍水相逢,却很重视桃园三结义这件事。从那个时候开始,关公决定把他的一生献给刘备,忠诚为他服务。诡计多端的曹操(敌对派的将军,他后来终于成功地使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曾设法以高官厚禄利诱他,但是关公断然拒绝,保留对结拜兄长刘备的效忠。 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刘备的军队惨败以后,关公被迫向曹操投降,以确保刘备家人的安全。他提出了三个投降的条件:(1)他将继续为汉朝皇帝效劳;(2)刘备的家人在曹操军营必须受到优待;(3)如果刘备还活着,他将获准回到刘备身边。

曹操以为他能够以贵重礼物和将军地位收买关公,劝他归顺,所以接受了关公所提的条件。有一天,曹操发觉关公的长袍破了,特地叫人做一件新的给他。关公把新袍穿在外面,旧袍穿在里面。他解释说,他必须再穿旧袍,因为那是他义兄送给他的礼物。他不能让新袍夺去旧袍的光彩。

曹操的其他礼物,关公都交给刘备的家人。他自己仍旧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尽心照顾刘备的家人。关公一听到刘备还在人间的消息,马上离开曹操去和刘备相聚。

除了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以外,人们也因为关公胆识过人,勇敢坚毅而尊敬他。有一次,他的右臂中了毒箭受伤。医生解释说,要救他一命,只有用刀切开受伤的部分,再把毒药从骨里挖出来。他建议关公用被垫把头盖住,再把受伤的那只手绑在柱子上,这样,医生在动手术时他就看不见,才不会因痛而把手挣脱。

但是,关公不肯接受医生的建议。他一面喝酒,一面让医生在他的手臂上动手术,把毒药从骨里挖出来,虽然痛得要命,但他却面不改色。

关公虽然英勇,最后还是被曹操的军队打败,被孙权俘虏了。敌人告诉关公和他的儿子,只要他们投降,就可免一死,但是,关公认为他在桃园三结义时所作的效忠誓言,比生命还重要,结果和他的儿子关平一起被杀了。

关公死的时候,年龄据估计约59岁。他死后还遗下第二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更重要的是,他死后以义气和英勇,流芳百世。

他在桃园三结义的仪式上,向刘备许下诺言,作他的义弟,过后就一生遵守诺言,不肯向义兄的敌人投降,以死尽义。

岳飞

岳飞尽了毕生的力量,抵抗外敌,卫国护皇。 他的勇敢与机智, 为他取得了多次的胜利和荣耀。 可是,岳飞在军事上的成就以及他在民间的广受爱戴, 却引起了皇帝的妒忌和不安。 后来,这位英勇爱国的将军,终于被心胸狭窄的宋高宗赐死于大理寺。

岳飞于公元1103年生于现今的河南省。 据说在岳飞诞生时, 一只大鹏从岳家屋顶上飞过。 岳飞的父亲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征兆,就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希望他将来鹏程万里, 前途无量。

岳飞的父亲是个农夫。 岳飞未满月时,黄河泛滥,造成大水灾,使岳家生活更加贫困。 因此,岳飞从八九岁起,就得开始在田间工作。

岳家生活虽然困苦,但却影响不了岳飞对书本的喜爱。 他白天在田间辛苦劳动, 晚上就努力读书,一直读到深夜。他从小就对兵书有特别的喜爱。

岳飞十一岁时,他的外祖父请来了一位著名的武功师傅,教他武功。 岳飞也另拜师学射箭。 箭术师傅非常器重岳飞,把自己心爱的两张弓赠送给他。

依照当时的传统,岳飞十六岁时就结婚,次年生长子岳云。 岳云后来长大成为一名勇将, 跟随父亲在战场上打仗。

岳云四岁那年,岳飞应政府的号召,加入军队抵抗来侵的金兵。 据说,在他离家之前, 他的母亲用针在他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字。

公元1122年,岳飞从军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身为孝子,他依据传统回家守丧, 到1124年才重返军队。

在金兵的侵略底下,北宋朝廷不知所措,国家混乱不堪。 1127年,北宋皇帝, 皇父和家人都被金兵俘虏,并押送到中国北方的金人京城。

皇帝虽然被捉,宋朝的爱国志士仍继续奋力抗敌。 岳飞加入这些爱国志士的队伍, 共同建立南宋,以宋高宗为皇帝。

此后几年,岳飞以英勇战士和精明战略家的姿态出现,屡战屡胜, 把金兵逐出宋朝国土, 逼他们渡过长江。

尽忠报国的岳飞要乘胜追击,把金兵赶回他们的老家去, 并且要拯救前任皇帝和他的家人回京。可是,他的好意却受到高宗皇帝的猜忌。

原来高宗担心的是:他的哥哥(前任皇帝)获救后, 自己可能失去皇位, 所以拒绝了岳飞攻打金国的要求。 他反而决定与屡次违反和平条约的金国讲和。

岳飞广受人民的爱戴,也引起皇帝的不满。 因此, 高宗在1142年以岳飞企图谋反的罪名而赐他死罪,他的儿子岳云也受牵连而被处死。

这位人格高尚的爱国志士岳飞含冤而死时,才39岁。 他虽然出身于清寒的农家, 后来却因为抵抗金兵,屡战屡胜而成为民族英雄。 他的大半生都与家人分开,因为他认为保卫国家和保护皇帝, 是他的职责。

岳飞的忠诚英勇和爱国精神, 一直到现在,还是后代爱国人士的典范。

王羲之

王羲之(WANG XI ZHI)是晋朝著名的中国书法家,其书法风靡于世, 受后人尊称为“书圣”。他不但以革新书法闻名于世,而且也因为他毕生献身于中国书法,建立了划时代的功绩而流芳百世。

王羲之在公元303年生于东晋,在七岁时就开始学书法。 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