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西安有厂吗?:惠安女源于什么时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1 23:08:46
惠安女勤劳朴实,她们的服饰在汉族中最聚特色
她们的能干与男子不相上下

晕.从有那个地方名字叫惠安.在那出生的妇女 应该叫惠安女吧

http://www.fj.xinhuanet.com/hantour/2004-08/31/content_2777315.htm
惠东妇女服饰色彩框架的形成,从其历史根源来说,惠东人群是来自古百越民族的一个支流,其先民与苗族、瑶族、黎族有着共同的族缘关系以及相近似的民族纹样、民族色彩意识;民间又有传说惠东人是闽南十八峒、蝴蝶峒的后裔,蝴蝶纹样色彩是其原始的族微和崇拜对象,惠东服饰因此在服饰色彩的追求上有着蝴蝶的艳丽华贵,也有蝴蝶图形的种种纹样,象头饰中的蝴蝶造型等,从某种程度上也佐证我们上述看法(附图1)。
虽然从历史上看,惠东人追其根源仍然是汉民族中的一员,但由于地处偏远地域但同样也受到其它外来人群的影响。它与其它外来的人群,在生活上、思想意识上也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所以惠东人的生活也不是绝对原始封闭式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促使惠东妇女服饰的色彩观念的形成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那就是产生萌发原创意识的女性群体,这个群体在惠东地域婚姻上有"常住娘家"的习俗,大部分惠东的女性,它从出生到成年,甚至个别人到老年都居住生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女性群体,如产生于三四十年代的"长居会""姐妹会"等女性群体。我们知道过去惠东妇女的衣服都是手工制作的,所以在这个群体性作用下,再加上有很强的原创意识和传承发展的土壤,"人多力量大"群体的创造智慧也因此而生。每一款式的产生,每一种色彩的搭配使用都得到群体的审视。姐妹们的品头论足和相互攀比,形成了差别细微的共同审美观,她们相互之间通过互相吸其精华、淘汰糟粕,在一定程度上使惠东妇女服饰的款式、色彩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服饰色彩主框架(附图2)。
惠东妇女服饰及服饰的颜色存在着一个演变的过程,虽然在远古时期由于历史资料有限无从考证,但我们猜测可能与百越族的服饰色彩有一定的联系,如"褐红(俗称红口布)和黑蓝两色"的形成是因为生产力低下也不可能有更多的色布。所谓的"红口布"也是用闽南地区特有的龙眼树根作为染料做成的。
从唐代起,惠东妇女服饰的色彩就已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到了明末清初,惠东妇女服饰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特别老年人的服饰颜色都以黑色调为主,其它红、蓝、绿只在装饰上运用少许。这与当时闽南地区广为流传着有关洪承畴的母亲"不食清朝米(只食明未遗粮),不住清朝土(把房子架于水上),死后无脸见先祖(尸布盖脸全身黑衣打扮,为国守寡‘国殇如死夫君’)"的民间传说有一定的关系,据云闽南妇女都效仿其忠孝义节,所以衣饰的颜色也都以黑色为主。
20世纪20年代起,惠东妇女服饰的色彩开始与汉族人群形成了一定的差异,上衣接袖衫还是以褐红、黑、蓝色为主,玄色裤上高加上蓝色布边,一股三垂的银裤链开始被妇女采用;黑、绿刺绣花纹、四角有金黄穗子的搭裢;红绸布刺绣的踩轿鞋。黑、红、蓝、绿、银灰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色调,具有十分和谐的搭配效果。
随着五六十年代的到来,惠东妇女服饰的色彩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人民公社化、集体劳动(如当时政府号召兴建水利而建设的乌潭水库,中央领导到工地视察,看到清一色的惠安女在水库工地上劳动,深受感动则把水库改名为惠女水库)国防民兵建制等等,一拨更比一拨强,水库工地的劳动,使黄斗笠、花头布成为劳动中不可分割的户外保健用品,妇女在劳动中也使"接袖衫""大拆裤"越变越有特色。但服饰的颜色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变化,像崇武城外的妇女衣色以钛青蓝、湖兰色为主,而净峰、小 则以粉红色、细花布着衣、外加草绿镶红边的贴背为主。黑色绸裤比较通用,也有蓝色裤子,特别塑料制品的兴起,塑料手工艺品如裤带,凉鞋为惠东女增添了不少色彩,也成为惠东女的私家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