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中国:当今社会是竞争好还是合作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1:14:27

竞争好:
没有竞争就没有提高,现在说没有硝烟胜过有硝烟的战场,比如体育比赛,比如商场校技,比如学校升学等等都是一个个竞争的环境,可以分出优劣,可以分出高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还有竞争,是你追我赶
还有竞争,是结果导向
还有竞争,是不择手段
自然可以引出合作了:
合作是有条件的
合作是需要磨和的
合作可以表现出比单体更强大的力量
合作可以让人更加密切,有人情味道
合作可以————————

竞争好

中原城市群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九个单个城市如何成为有内在联动发展机制的城市集群,进而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隆起带。各个城市都想加快发展,竞争在所难免,但要真正构成相得益彰、互映生辉的城市群,在博弈中竞合将是必然的选择。

政府竞争:中原城市群建设渐已凸现的问题

中原城市群隆

起带的提出,为每个入群的城市注入了加快发展的动力,各市都在抢抓机遇,各展所长,竞相发展。郑州着力于构建大郑州,巩固其作为中原城市群中心的龙头地位;洛阳的定位是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重要支柱;许昌提出在中原城市群的崛起中与大郑州一同起舞;焦作力求成为整个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强劲引擎。龙头、支柱、共舞、引擎,从这些定位显见各市都在努力加快发展。而在各地竞相发展的过程中,竞争现象已经出现。洛阳明确提出"转变观念,主动出击,全方位招商,吸引来自香港、上海、郑州等地的投资",这里包含着争夺郑州的资金。全国最大的冷藏运输企业"河南冷王"原本设在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基地郑州,2003年已经把总部迁到了许昌。这种例子还很多,显然,这不仅仅是产业重组,背后是为了谋求区域发展而展开的激烈竞争。

各地竞相发展,出现竞争,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首先是因为中原城市群内的各城市发展水平都还比较低,都需要发展,也都急于发展。2003年,中原城市群中居于龙头地位的郑州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达到1102.1亿元,但这一水平,与周边的济南(1367.8亿元)、石家庄(1376.6亿元)、武汉(1662.4亿元)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相比差距更大。长三角中,上海的年生产总值突破了6000亿元,苏州达到2700亿元。珠三角中的广州为3466.63亿元,深圳市为2860.51亿元。如果从人均水平上看,中原城市群与这些城市的差距更大,2003年深圳市人均GDP为53887元,而郑州市仅为15910元。如果用其他城市作比较会显得更加悬殊。

中原城市群中各市群雄纷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起辐射带动作用的"领军人物"。作为龙头的郑州虽然GDP超过了1000亿元,但其首位度远远不够,与位于第二位的洛阳的总量差距仅为300多亿元,如果扣除所辖的县市,仅比较市区的经济实力,差距会小得多。在目前的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并没有形成具有强大主导作用的经济中心。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核心辐射源,各城市间经济联系薄弱,难以形成具有内在驱动力的协调发展机制,就自然出现了各自为政、群龙无首、争当领头羊的格局。

打造中原城市群必须正确处理竞合关系

政府间、区域间的合理竞争是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前提。但这种竞争不应该是盲目竞争和不公平竞争,不应该是竞相提供优惠政策的兄弟阋于墙,不应出现城市之间套用商家惯用的"跳楼价"来争夺外资,不应靠竞相削减地价、减税免税来吸引和争夺资金。这样的做法,只会降低中原城市群的整体竞争优势。事实上,由于城市之间存在高低不等的一道道行政障碍,各市的招商条件互不透明,本应是成本导向下的企业投资经营行为与追求地方利益的政府行为合在一起,使得同类产品和上下游生产能力难以相对集中,产业链的分工协作关系断裂,或不经济地扩大了空间距离,支撑城市分工的产业集群被人为分割,城市群内在的形成机制被肢解。

各城市如何分工协调,减少竞争损耗,实现共赢,确实值得探讨。国内几大经济圈发展的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长三角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圈内各城市进行资源的整合与调配,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分工;而环渤海经济圈,由于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各自为政,城市群建设脱节,导致它们对环渤海区域的带动功能在竞争与较量中日渐抵消。

从全国区域经济的格局看,四大板块中,东部加快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目标都很明确。中部板块中,江西、湖南、湖北已划入泛珠三角,安徽纳入了长三角的腹地,山西进入了环渤海经济圈,惟独河南面临区域经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在此大环境下,实现中原崛起,发挥中原城市群的合力更是必然的选择。

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提出"建立中原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机制,消除城际障碍,建设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实现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市场化整合","整合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规模结构和功能分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逐步实现城市群的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这一号召在各地也得到了一定的响应,如开封提出了郑汴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焦作提出与郑州实行人力、资本、产业产品对接,按前店后厂、前厅后园的模式,实现城市功能的互补。但是,与中原城市群发展的要求相比,各个城市认识上还有较大的差距,行动上更是相去甚远。中原城市群目前仍是空间上离散分布的"规划群",真正形成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有竞争力的城市群,不仅需要省级政府创造条件,更需要各个城市从更长远、更高的角度审视中原城市群带来的利益,在考虑自身发展的同时,考虑城市之间的合作。

中原城市群合作基础分析

把九城市作为城市群并不是"拉郎配"。这不仅是九城市构成了以郑州为中心,高速公路1.5小时可达的城市密集区,更是因为九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具备形成城市群内在合作机制的良好基础。

中原城市群存在不同等级的城市是城市之间合作的重要基础。从经济总量上看,九城市中GDP最高的郑州市为1102.1亿元,最低的济源市为94.87亿元,九个城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郑州、洛阳都在600亿元以上,许昌、新乡、平顶山、焦作都在400亿元左右,开封、漯河在200亿元-300亿元。从人均水平看,层次性也很明显,九城市中人均GDP在15000元左右的有郑州、济源,在10000元左右的有洛阳、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新乡、开封各市在6000元-9000元。从工业化水平看,层次也很明显,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的郑州、济源,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95%左右,处于第二梯队的洛阳、焦作、平顶山接近90%,第三梯队的新乡、许昌、漯河接近85%,与各市差距较大的开封为72.5%。这种层次性,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城市之间竞争的基础,有利于城市之间产业、信息的传递,有利于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

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产业和要素互补性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支撑。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其优势是商贸、金融、物流、信息和人才,洛阳是先进制造业、火电生产、铝工业、石化工业四大工业基地,许昌的支柱产业是电力设备、烟草、金刚石、发制品等,焦作的支柱产业是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和汽车零部件,开封占据着农产品和旅游业的优势,新乡的支柱产业是纺织、电子、电器、机械、化工、医药、建材,平顶山的支柱产业是煤炭、机械、电力、化工、烟草、纺织,漯河的支柱产业是食品、纺织、造纸、制革制鞋、化工、机械,济源的支柱产业是电力和铝工业。各地的支柱产业从总体上看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产业同构的现象在中原城市群中并不突出,这正是中原城市群的优势,这种产业的异构性,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形成互补,从而有利于在合作中形成群的合力。

中原城市群中一些产业发展提出的一体化需求也为城市之间的合作增强了动力。如旅游业,河南旅游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旅游收入却很少,2003年,河南省入境接待旅游人数排在全国第22位,旅游创汇排在全国第22位。资源和收入严重不对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景点散,受行政区划的分割缺乏统筹规划,无法连为一体。再如双汇肉食工业的发展,由于区域市场的分割,受地方保护的影响,在省内一些地区也面临市场准入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体系、体制、内涵,多维度构建合作框架

中原城市群的形成,需要九城市大跨度的合作,需要以去异求同为思路,以泛区域的利益目标为导向,强化体制创新,通过契约型或有形的超区域政府组织的管理,以及微观主体的融合,形成中原城市群的内生机制。

建立九城市跨行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机构。该机构应立足于制定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研究中原城市群协调机制,解决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城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功能相当于WTO。在一些重要合作领域可以设置强有力的行政协调机构或跨城市行业协会。

完善九城市合作机制。定期召开九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建立专项议事制度,推动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市场规范等公共产品领域的合作,统一基本的游戏规则,建立、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培育市场融入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消除政策障碍、行政与市场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开放、人才流动和产业融合。

切实提高郑州的首位度。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必须把郑州做大做强,才能切实发挥其引领作用。

构建九城市快速交通体系。除了加快高速公路建设,还要逐步降低和取消九城市间高速公路的收费,以降低九城市间物流成本,同时要从全区域的整体发展需要出发,在建设高速公路的同时,规划城市之间的轻轨建设,开通郑州至中原城市群其他城市的城际列车,形成全区域统一、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建设覆盖中原城市群、联结国际国内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改变目前各城市独立成网、相对封闭运行的格局。实现各城市政务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文化教育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医疗卫生信息、旅游交通信息等资源共享。

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强化依托市场机制促进区域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既要对外开放又要对内开放,推动中原城市群逐步建成统一大市场。通过合作与联动,整顿市场秩序,推进区域信用环境建设。

此外,要不断推进金融、通讯服务的同城化,推进资源共享和要素的合理流动,推进产业整合,使中原城市群在合作发展中成为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