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如何:朱自清的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2 07:38:58
我们要学 荷塘月色 了。老师要找有价值的对于朱自清的介绍。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威尼斯》等散文。朱自清以名节高亢、刚直不阿著称,在1948年病重逝世前,还嘱咐家里人,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面粉”,毛泽东曾赞扬他有不食“嗟来之食”的气节。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在《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所述,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以屈原的话为名而自勉,确实做到了一生清白。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
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
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
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
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
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
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
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
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
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
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
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苏教育(未出齐)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
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
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
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
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
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
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
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
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
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
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
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
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
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
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
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
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话:[益鸟]首徐回,兼传羽
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
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
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
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祖籍浙江绍兴,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定居扬州。民国9年,大学毕业,先后于杭州第一师范、吴淞中国公学……等校和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任教,治学严谨,授课认真,深受学生尊敬。10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立“为人生”代表作家。11年,与叶驿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3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4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7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2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19年,代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21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爱国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35年,养病于成都,闻李公朴、闻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险参加追悼会并演讲。同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在胃病加剧,体重仅有38.8公斤的情况下,告诫家人无论如何不买政府所售的美国面粉,于民国37年8月,贫病中逝去。毛泽东曾赞扬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一生著作20余种(含书信、日记),约200万字,大都收入《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祖籍浙江绍兴,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定居扬州。民国9年,大学毕业,先后于杭州第一师范、吴淞中国公学……等校和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任教,治学严谨,授课认真,深受学生尊敬。10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立“为人生”代表作家。11年,与叶驿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3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4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7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2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19年,代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21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爱国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35年,养病于成都,闻李公朴、闻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险参加追悼会并演讲。同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在胃病加剧,体重仅有38.8公斤的情况下,告诫家人无论如何不买政府所售的美国面粉,于民国37年8月,贫病中逝去。毛泽东曾赞扬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一生著作20余种(含书信、日记),约200万字,大都收入《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
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
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
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
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
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
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
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
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
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
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
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
《语文拾零》(论文集)1948,名山书屋
《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开明
《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三联
《朱自清散文选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苏教育(未出齐)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
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
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
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
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
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
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
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
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
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
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
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
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
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
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
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
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话:[益鸟]首徐回,兼传羽
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
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
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
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 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