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集体合同条例:法国国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7 15:41:55
谁知道马赛曲的来源

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他经常到阿尔萨斯著名的爱国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的家里作客。特迪里希夫人和女儿们同市长一样,都怀有满腔爱国和革命的热忱。她们喜欢这位年轻的军官,欣赏他的勇气、诗和音乐。她们总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鉴赏者,也是他的知音者。

1779年冬,饥荒笼罩着斯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一天,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他接着对女儿说:“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拿来让我们为自由为祖国干杯吧。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德·利尔应该喝几杯酒,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女儿们齐声鼓掌喝彩,取来了酒,为父亲和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气袭人。任凭幻想驰骋的德·利尔兴奋异常地回到房间,一会儿先谱曲后填词,一会儿先作词后谱曲。是音符还是诗句先出现?是音乐还是诗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纵声歌唱,可什么也没有写成,他渐渐感到疲乏,伏在钢琴上睡着了。

天明醒来,夜里的歌曲就象梦一般地在例子的记忆中浮现。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音符,随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锋里找到正在锄冬季莴苣的迪特里希,这位年迈的爱国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儿,还叫来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唱起歌来。听了第一节,每个人心潮激荡不已;听到第二节,大家都流下了热泪;听到最后一节时,人们的狂热爆发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儿们、年轻的军官和朋友,哭着拥抱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

这首新歌,原名为《莱茵军进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1795年,《马赛曲》正式定为法国国歌。以后,这支歌曾被拿破仑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仑三世废止过,到1879年才重新成为法国国歌。
Allons enfants de la Patrie
Le jour de gloire est arrivé
Contre nous de la tyrannie
L'étendard sanglant est levé {2x}
Entendez vous dans les campagnes
Mugir ces féroces soldats
Ils viennent jusque dans vos bras,
Egorger vos fils, vos compagnes

{Refrain:}
Aux armes citoyens ! Formez vos bataillons !
Marchons, marchons,
Qu'un sang impur abreuve nos sillons

la patrie 祖国 la gloire 荣誉 la tyrannie 暴政
un étendard 旗帜 sanglant,-e 血腥的 mugir 吼叫
féroce 野蛮的,残暴的 une compagne 妻子:伴侣
égorger 屠杀 Aux armes 拿起武器! un citoyen 公民
un bataillon 队伍 impur,_e 不纯洁的 abreuver 灌溉
les sillons(诗)田野

Allons enfants de la Patrie
Le jour de gloire est arrivé
Contre nous de la tyrannie
L'étendard sanglant est levé {2x}
Entendez vous dans les campagnes
Mugir ces féroces soldats
Ils viennent jusque dans vos bras,
Egorger vos fils, vos compagnes

{Refrain:}
Aux armes citoyens ! Formez vos bataillons !
Marchons, marchons,
Qu'un sang impur abreuve nos sillons

Que veut cette horde d'esclaves
De traîtres, de Rois conjurés ?
Pour qui ces ignobles entraves,
Ces fers dès longtemps préparés ? {2x}
Français ! pour nous, ah ! quel outrage !
Quels transports il doit exciter !
C'est nous qu'on ose méditer
De rendre à l'antique esclavage !

{au Refrain}

Quoi ! des cohortes étrangères
Feraient la loi dans nos foyers ?
Quoi ! ces phalanges mercenaires
Terrasseraient nos fiers guerriers {2x}
Grand Dieu ! par des mains enchaînées
Nos fronts sous le joug se ploieraient,
De vils despotes deviendraient
Les maîtres de nos destinées ?

{au Refrain}

Tremblez, tyrans ! et vous, perfides,
L'opprobe de tous les partis,
Tremblez ! vos projets parricides
Vont enfin recevoir leur prix {2x}.
Tout est soldat pour vous combattre,
S'ils tombent, nos jeunes héros,
La terre en produit de nouveaux
Contre vous tous prêts à se battre

{au Refrain}

Français ! en guerriers magnanimes
Portez ou retenez vos coups.
Epargnez ces tristes victimes
A regret s'armant contre nous {2x}.
Mais le despote sanguinaire,
Mais les complices de Bouillé,
Tous ces tigres qui sans pitié
Déchirent le sein de leur mère

{au Refrain}

Amour sacré de la Patrie
Conduis, soutiens nos bras vengeurs !
Liberté, Liberté chérie !
Combats avec tes défenseurs {2x}.
Sous nos drapeaux, que la victoire
Accoure à tes mâles accents,
Que tes ennemis expirant
Voient ton triomphe et notre gloire !

{au Refrain}

Nous entrerons dans la carrière,
Quand nos aînés n'y seront plus
Nous y trouverons leur poussière
Et les traces de leurs vertus. {2x}
Bien moins jaloux de leur survivre
Que de partager leur cercueil,
Nous aurons le sublime orgueil
De les venger ou de les suivre !

{au Refrain}

马赛曲(La Marseillaise),法国国歌,原名莱茵守军战曲(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词曲皆由德利斯勒(Claude-Joseph Rouget de L'Isle, 1760年-
1836年)在1792年4月25日晚作于当时斯特拉斯堡市长德特里希家中。同年8月10日,马
赛志愿军前赴巴黎支援杜乐丽起义时高唱这歌,因得现名,马赛曲亦因此并风行全法。
1795年7月14日法国督政府宣布定此曲为国歌。

马赛曲在其后的波旁王室复辟和第二帝国时期被禁。延至1830年七月革命过后,再次为
人传唱,并由著名音乐家白寮士(Hector Berlioz,1803年-1869年)重新编曲。1879
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过的三部共和国宪法皆定明马赛曲为共和国国歌。

中国改良派思想家、政论家王韬1871年在香港出版的《普法战纪》中第一次将马赛曲翻
译成中文,名为《法国国歌》。

马赛曲的曲谱曾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被俄国临时政府配上俄语新词,作为俄国国
歌,但随即在十月革命后被废。

法国从1880年开始,在7月14日举行国庆游行时奏《马赛曲》。这首歌于1792年4月24日深夜创作于斯特拉斯堡。1879年2月14日,在莱昂·甘必大(法国共和派政治家,在建立第三共和国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主持下,国民公会选定《马赛曲》为法国国歌。从创作成功到被确定为法国国歌,《马赛曲》经历了将近90年时间。正像历史学家米歇尔·沃韦勒指出的,在这近90年的时间里,《马赛曲》几经磨难,数起数落.这首歌具有两重性:它既是反对”旧秩序”的革命歌曲,又是宣扬爱国主义的战歌.正是这种两重性使它在通向合法存在的道路上屡遭波折.

《马赛曲》的作者是鲁日·德·李尔(1760—1836)。他当时是斯特拉斯堡驻军工兵上尉,业余音乐家。这首歌曲最初名叫《莱茵军战歌》。当时法国正同奥地利交战,《马赛曲》鼓舞了士兵。乐队指挥格雷特里对鲁日·德·李尔说:“你的《马赛曲》是具有大炮一样威力的音乐。”《马赛曲》原有6段歌词,第7段和最后一段(并非鲁日。德。李尔所作)是后来增加的。习惯上在公共场合使用的法国国歌仅用第1段和第6段。歌词对敌人毫不怜悯,而是号召人们,“让他们(敌人)浑浊的血液/灌溉我们的田野。”

这首歌曲很快流传开来。马赛的义勇军十分喜欢它,他们一开到首都就高唱这一歌曲。于是,巴黎人便称这首歌为《马赛赞歌》,后来又称之为《马赛曲》。当时法国已经有两首著名的革命歌曲,但《马赛曲》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承认并取代了那两首革命歌曲,成了战斗的共和国之歌和革命之歌。1795年7月14日,根据一项法律,《马赛曲》成了法国国歌。

但是,《马赛曲》面临保皇派的反对。在雾月18日政变后不久,《马赛曲》被禁止。

《马赛曲》的作者也遭遇坎坷。1792年8月10日,同自由派军官关系密切的工兵上尉鲁日。德。李尔被停职。

鲁日。德。李尔只好离开军队。1793年9月,他以“嫌疑犯”的名义被捕。两年后,热月党人解放了他并恢复了他的军籍。但是,他不喜欢拿破仑。1804年,他直截了当地写信质问拿破仑说:“您把自由变成了什么?您把共和国变成了什么?”1817年,他在巴黎定居下来,但他的作品被禁止出现在巴黎的舞台上和国家图书馆里。他甚至在70岁时因为欠债被关进监狱,后来在朋友的担保下才被释放。光荣的三天(指1830年7月27日—29日,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推翻查理十世的三天)使《马赛曲》复活了,人们在巴黎歌剧院演唱了这首歌曲。鲁日。德。李尔领到了抚恤金,并且得到了一件很讲究的大衣。但这件大衣没穿多久他就去世了。

鲁日。德。李尔于1836年6月26日去世,享年76岁。1915年,法国总统普安卡雷下令将他的骨灰移至巴黎荣誉军人院,并发表讲话说:“《马赛曲》是一个不愿意屈膝于外国的民众发出的复仇和愤怒的呐喊。”

在法国历史上,《马赛曲》几经浮沉,曾先后作为革命歌曲和爱国歌曲激励着人们。法国国王路易—菲力普推崇这首歌曲,把它看成是1792年结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象征。但在1834年的政治审判中,《马赛曲》却被诬蔑为“煽动暴乱”的歌曲。1848年,《马赛曲》开始在欧洲传播,而在它的祖国,第二帝国却宣布它为“煽动颠覆”的歌曲。但是,拿破仑三世曾一度模仿其已故叔叔,在普法战争时允许唱《马赛曲》。1880年最终确定了《马赛曲》的地位,政府规定学校必须教唱《马赛曲》。第一次世界大战证实了《马赛曲》具有凝聚人心以面对死亡威胁的作用。但在国外,《马赛区》仍是一首革命歌曲。结束流亡生活的列宁就是在《马赛曲》的歌声中回到俄罗斯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抵抗运动接受了这一歌曲,在巴黎获得解放时,戴高乐将军曾高唱《马赛曲》。和平时代来临了,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当时的法国总统)让人对《马赛曲》作了进一步润色。然而,在21世纪前夕,《马赛曲》却在法国体育场被一些人报以嘘声(喝倒彩)。因此,它现在能否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是令人怀疑的。

——参考消息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全部封建制度,发布了《人权宣言》。人权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则一经确立,就意味着封建贵族的王权将被永远废除。法国大革命引起了欧洲邻国封建统治者的不安和敌视,他们企图以武装干涉扼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合发表宣言,要求法国恢复国王的权力。法国逃亡贵族在国外招募军队准备复辟,瑞典、俄国、西班牙、萨丁王国都表示支持。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奥宣战。

在下莱茵地区的斯特拉斯堡,对“战争”的概念比在巴黎要切实得多。这里与敌对的德国仅一水之隔,在莱茵河对岸,普鲁士军队的调动隐约可见。军号声、口令声、炮车的隆隆声随着春风送进斯特拉斯堡人的梦乡。战火一旦燃起,来自对岸的第一批炮弹将落在法兰西的这片土地上。

斯特拉斯堡的街头也是一片“缮甲兵、具卒乘”的战争动员场面,人们枕戈待旦,战争一触即发。斯特拉斯堡的市长是一位男爵,他虽然身为贵族,思想却很激进,支持自由运动。男爵市长忙着做各种战前准备,组织集会,鼓舞士气,与军官们热烈地谈论建功立业的豪言壮语。市长先生忽然想起,将士们冲锋陷阵的时候应该有一首符合眼下使景的战歌才好,高唱慷慨激昂的战歌扑向敌人阵地,那才够味。他想到当地驻军里有一位军官曾经写过一首自由颂歌,经人谱曲后唱起来还算上口。于是,市长先生找到了陆军上尉鲁日·德·利勒。鲁日上尉接受了市长的邀请,答应试试看。上尉对自己没有什么把握,他虽然既写诗又作曲,但那都是些业余消遣,可以讨女人的欢心。他的诗从未发表过,他甚至写过歌剧,不过他自己也知道不必奢望有哪一天歌剧会上演。但是,他对自己善于灵机一动,写些即兴的小诗这方面的才能是了解的。

鲁日·利勒上尉回到自己的住所,当晚就开始了创作。夜已经深了,连日来的激昂情绪此时仍难以平静。想到一旦战争打响,法兰西的美丽田庄将被外国军队践踏,他很快找到了歌词的起句:“起来,祖国的儿女们,光荣的时刻已经来临!”只是这两句,就把上尉自己感动了,他知道灵感正在降临。他不敢放过这稍纵即逝的感觉,几天来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各种爱国热情,对专制制度的愤怒,对平等自由的热爱,一时间汇聚笔端,变成斗志昂扬的诗篇。音乐的韵律也不必苦苦琢磨,士兵行军的步伐、军中的号角、炮车的辚辚声、骑兵的马蹄声早已构成高响人云的战歌,此时似乎有一个来自夜空的声音在向他传授,只须记下这个声音就行了。鲁日上尉从未感到过像今夜这样的激情,从未经历过今夜这样的亢奋一种神奇的力量聚在他的体内,使他热血沸腾,使他这个庸常之辈奇迹般地爆发出雷霆千钧之力,一夜之间便跻身于不朽者的行列。

天将破晓,歌曲已经完成,鲁日上尉仿佛被榨干了一样睡去。不知何时,鲁日醒来,他拿起夜里完成的初稿,重新看了一遍,又做了几处小的修改,认为可以满意了,就去找请他创作这首歌的市长。市长感到很意外,难道这么快就写完了?市长马上拿着稿子在钢琴上试奏。市长夫人闻声过来,她决定为这首歌写伴奏部分,并把歌曲抄写分发。当天晚上,在斯特拉斯堡市长府邸的客厅里,市长先生亲自演唱了这首《莱茵军战歌》。应邀出席的客人们听后热烈鼓掌,不知他们是真地认为这首歌很有价值,还是仅仅表示应有的礼貌。有一点是肯定的,包括作者本人在内,没有人知道一首不朽的自由战歌问世了。

鲁日·利勒因市长演唱自己的歌而高兴,他请人抄写歌片,分送给莱茵军的指挥官们,希望军队采用作队列歌曲。斯特拉斯堡市乐队根据市长的意思在广场上演奏了这首曲子,为开赴前线的国民自卫军送行。斯特拉斯堡出版社印行了《莱茵军战歌》,以示爱国热情。事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这首歌并没有真正激起人们的热情。作者本人因写作这首歌曲而产生的激情也渐渐消退,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那些印刷的和手抄的歌片却无声地在人们手里流传。

两个月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人法国;并且发出威胁,如果法国国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对巴黎进行“军事惩罚并全部毁灭,处死暴徒以惩其罪行”。这个宣言激怒了法国各地的革命力量,各地纷纷招募新兵,组成结盟军开赴巴黎,展开废除王权的共和运动,并准备抗击外国军事于涉。

在远离斯特拉斯堡的法国最南端城市马赛,迅速组织起一支500人的结盟军向巴黎进发。一个叫米勒的医科大学生把他得到的《莱茵军战歌》推荐给马赛军。歌曲的激昂气势振奋了人们,马赛结盟军一路上高唱这首革命歌曲开往巴黎,沿途还散发印刷的歌片。当他们到达巴黎时,以军旗和这首歌为前导,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迎接这支部队。他们听到马赛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歌词唱出了此刻他们要喊出的战斗口号。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把它叫做《马赛曲》。

《马赛曲》迅速地传播,在集会上、剧院里、宴会上都要集体合唱;后来,甚至在教堂里唱完赞美诗后,也唱这首歌;再后来竟由它取代了赞美诗。《马赛曲》成了全民之歌、共和之歌。法兰西共和国的军事部长看到它具有振奋人心、激励斗志的作用,下令印刷10万份,分发到军中所有的连队。在前线,士兵们在向敌人发起冲锋时必是齐声高唱《马赛曲》,在这首军歌的作用下,队伍像咆哮的海浪扑向敌阵,势不可挡,敌方的将领发现这首歌带有一种可怕的力量。

这时,《马赛曲》的作者鲁日·利勒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并没有因为创作了这首歌而获得巨大的荣誉,在全法国竟没有什么人知道是这个小小的工兵上尉创作的这首歌。鲁日·利勒本人也并不为此而烦恼,他甚至不想站出来“认领”这首歌。因为,此时他已经退出了革命。当人们高唱他写下的这首革命圣歌,攻打王宫推翻国王的时候,鲁日·利勒拒绝效忠共和国,从军队里辞职了。鲁日对国民公会里雅各宾派实行的恐怖政策非常反感,他认为罗伯斯庇尔派不啻为新的暴君和独裁者。鲁日的旧友,当初对《马赛曲》的诞生产生过重要作用的斯特拉斯堡市长和莱茵军的吕克内将军都被送上了断头台。鲁日对此公开表示不满,于是,他也被逮捕人狱。更富于戏剧性的是鲁日·利勒这位革命圣歌的作者竟被指控犯有反革命罪和叛国罪,这样的罪名应当被斩首。幸亏,这时发生了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派被推翻,鲁日才被释放。

鲁日·利勒出狱后,没有去寻找他应得的荣誉,他也不想因为这首歌捞到什么好处。他的军阶职务都已失去,退休金也被取消,他的歌曲、歌剧、诗都不能出版,他穷困潦倒,甚至于过不光彩的勾当被警察追踪。为了躲债,他隐居在偏僻的地方,像老鼠一样啃啮自己的余生。他变得乖戾而不通情理,当政的拿破仑想要给他一些帮助,他却给拿破仑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说自己为在全民投票时时投了他的反对票而自豪。他与世隔绝,自我幽闭,好像躲在坟墓里窃听着《马赛曲》的命运,像局外人一样。

拿破仑在1804年称帝之前曾下令禁止唱《马赛曲》;1815年路易十八复辟,再次禁唱;1830年爆发七月革命。在巴黎战斗的街垒上《马赛曲》重新响起;1879年,法国政府重新批准唱《马赛曲》。

《马赛曲》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从19世纪到20世纪,在许多国家的民主革命运动中,革命者都高唱《马赛曲》。许多共和制国家的国歌里都有《马赛曲》的影子:德国浪漫派音乐家舒曼的《维也纳狂欢节》里采用了《马赛曲》的旋律,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音乐创作者》采用了此曲,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里更是巧妙地运用了此曲。

《马赛曲》的作者鲁日·利勒于1836年去世,死的时候已经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作为一夜之间的天才,命运又把他抛回渺小者的沙堆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的遗骨被安葬在荣誉军人教堂,与拿破仑的遗体同在一处。鲁日·利勒生前遍尝人间寂寞,死后也算享尽光辉荣耀了。

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他经常到阿尔萨斯著名的爱国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的家里作客。特迪里希夫人和女儿们同市长一样,都怀有满腔爱国和革命的热忱。她们喜欢这位年轻的军官,欣赏他的勇气、诗和音乐。她们总是他新作的第一批鉴赏者,也是他的知音者。

1779年冬,饥荒笼罩着斯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一天,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他接着对女儿说:“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拿来让我们为自由为祖国干杯吧。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德·利尔应该喝几杯酒,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女儿们齐声鼓掌喝彩,取来了酒,为父亲和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气袭人。任凭幻想驰骋的德·利尔兴奋异常地回到房间,一会儿先谱曲后填词,一会儿先作词后谱曲。是音符还是诗句先出现?是音乐还是诗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纵声歌唱,可什么也没有写成,他渐渐感到疲乏,伏在钢琴上睡着了。

天明醒来,夜里的歌曲就象梦一般地在例子的记忆中浮现。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音符,随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锋里找到正在锄冬季莴苣的迪特里希,这位年迈的爱国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儿,还叫来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唱起歌来。听了第一节,每个人心潮激荡不已;听到第二节,大家都流下了热泪;听到最后一节时,人们的狂热爆发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儿们、年轻的军官和朋友,哭着拥抱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

这首新歌,原名为《莱茵军进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1795年,《马赛曲》正式定为法国国歌。以后,这支歌曾被拿破仑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仑三世废止过,到1879年才重新成为法国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