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监督局是干什么的:如何能写好作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1:55:55
我要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谁能帮帮我?我的语文就只有作文比较差!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作文课就成了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往往使出浑身解数,试图使孩子掌握写作文的方法。不少家长也到处请教写作文的诀窍,或从书店里搬回许多作文类图书,或让孩子去上作文兴趣班。但凡能对孩子写作文有帮助,他们都愿意去做。然而,一切努力似乎全付诸流水,许多孩子为写作文烦恼不已,有的甚至一辈子不能走出这个阴影。写作文似乎成了攻不破的堡垒。
与此相反的是,有这样一些孩子,似乎天生会写作文,一下笔犹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转眼就成一篇美文。令人奇怪的是,他们似乎没经什么高手调教过。
为了寻找作文的金钥匙,我们的眼光一直聚焦在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努力程度上。但是,当所有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时,我们是否应该想到,问题的症结不在这里?
假如把上面两种对立的现象放到一起来考虑,转换一下角度,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孩子的写作基础。
科学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个体来说,它强调人的有序发展、整体发展。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提示我们注意:一、人的潜能有各不相同的发展敏感期,不要错失了发展的最佳时期。二、每一种潜能的发展都是前后相关的,前期的发展对后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三、每个孩子因为先天因素的不同,后天成长环境不一样,他们的知识、经验、对人对事的倾向性态度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水平也有很大不同,从而形成各不相同的发展基础。
以此基本原理来观照孩子学写作文,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在学习写作时表现出来的差别,是由语言发展的早期造成的,也就是说,孩子在语言发展敏感期的状况,给学习写作提供了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对后续的学习意义重大。因为,错过了敏感期,很难达到原本可以达到的理想水平。假如我们的家长真正懂得这一点,也就能明白,为什么有的孩子为写作文痛苦不已,有的孩子却轻松愉快。
孩子早期的语言发展,究竟指的是哪些内容,它对于后期的写作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早期的语言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把孩子所感知的事物,用语言这种符号在大脑中建立一种结构。婴幼儿阶段是右脑开发的最佳时期,也就是感知觉发展的最佳时期,孩子的图象思维、音响思维、动作思维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从3岁开始到8岁,正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正确提供良好的环境刺激,如多听多看、多接触、多问多说,加上适当引导,可以培养各种良好的感觉、直觉,包括语感和写作直觉。那些一上学就能写文章的孩子,就是因为发展了良好的语感和写作直觉。这些正是写作最重要的基础。
由此,我们说,写作的预备期是听说能力、观察能力、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在学龄前,在早期。那些为作文烦恼的孩子,他们有关写作预备期的能力的发展,大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
假如你的孩子正处在语言发展敏感期,假如你希望他今后能轻松写作文,那么,从现在做起吧。

多看书;
仔细观察;
多练笔;
参加比赛.

怎样写出有趣的文章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充满了情趣,可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千人一面,万人同腔,干干巴巴的,让人难以卒读呢?笔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摸索,在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将趣味性有机地融进思想性、情感性、逻辑性之中,从而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人的个性心理是丰富多彩的:有孤独型的,有社交型的,有思考型的,有行动型的,有焦虑型的,有乐天型的,有冷静型的,有激动型的。写作活动是个性心理的外在表现,个性心理既然是丰富多彩,那么写作活动就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学生作文的模式化,很大程度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接受了教师对作文的硬性指导和功利性熏陶。这种教育方式,不论在主观上是合理或非合理的,在客观上都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导向,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把自己困在书海中,圈在一块狭小的天地中,缺少生活感受,写作时自然就会缺少素材,缺乏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就枯燥无味;偶尔在生活中得到启示,产生灵感的火花,也不敢“一发而不可收”,害怕触犯考试式作文中的“清规戒律”。这样下去,造成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很难写出有新意、有情趣的文章。针对这种局面,教学内容的改革刻不容缓。具体的做法是在作文教学中强调情趣,指导学生从新鲜、知识、形象、情感、哲理、美好等几方面入手,写出有趣味的文章。

一、以新出趣

喜新厌旧,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它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文章要保持长久的趣味性,首先要内容新。内容新,主要体现在写作的素材方面,即在选择素材时,除了注意选取那些有利于表现主题、突出主题的素材外,还要注意素材的新颖性。也就是说,要反映新人、新事、新成果、新面貌,体现时代精神。

其次观念新。就是要让学生在写作构思时要力求提出新的看法和新的见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在立意时避免雷同,写出独到之处。

再次角度新。任何事物都是由多要素、多层次、多方面构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构思新颖与否,对一篇文章的成败至关重要。站在不同位置去观察不同的层次,就可形成不同的角度。在写作中选取别人没有写过的角度,就是创新。

最后方法新。同样的主题,同样的素材,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说明文;或归纳,或演绎,或类比;或叙述,或描写,或议论。总之,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以期获得最佳效果。

二、以博出趣

博,就是博学,就是知识广博。趣味性离不开知识性。所谓“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知识是一种信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各种文章实际上都是在介绍知识。但介绍的方式上有别,就是知识的内容本身也相异。要让人“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秦牧语),这就要求文章中介绍的知识,不但宏博,而且新鲜奇特。如秦牧的《榕树的美髯》一文:“榕树一把一把的气根,一接触地面就又变成了一株株的树干,母树连同子树蔓衍不休,独木可以成林。”可见,丰富的知识不但有助于作者的写作,而且还可以满足读者的求知欲,使人们从中获得新鲜感,增添情趣。趣味性是以知识性为基础的文章,言之有物,才有吸引力。这正如秦牧在《散文创作谈》中说:“占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材料,对于一个散文作者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对于一个道理,发挥起来,才能够有丰富的材料加以体现。而接触一件新鲜的事物,也能够引起丰富的联想。”

知识的获得渠道很多,可以靠直接经验,也可以靠间接经验。在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观察、思考,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界,从生活这本人生的教科书中汲取写作的素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尽量多地从书本上去间接接受有关信息,积累知识。以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并把它们用于作文之中。

三、以形出趣

形,就是形象,语言要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就是把事物写得绘声绘色,声色俱鲜,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寓于形象的描述之中,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的描述就很精彩、很形象。他在书中写道:“资本一来到世间,就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样就把资本拟人化了,就把非常抽象枯燥的概念变成了具体、可感、逼真的生活画面了。那么怎样才能将文章写得既形象又生动呢?

首先,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报载:美国纽约有一个乞丐,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写“自幼失明”,每日所得甚少。后来一位诗人路过,给这个乞丐的牌子上换了一句话:“春天来了,可我看不见它。”之后,施舍者络绎不绝。原因就在于诗人形象化的语言,激起了人的感情波澜:春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多美的世界,可惜在盲人的眼里却是一片漆黑,这不能不令人顿生恻隐之心。这充分体现了形象化语言的魅力。

其次,引导学生尽量多地使用语言的修辞手段。罗马的郎加纳斯说:“我们要不厌其烦地说,恰当的、引人注目的措辞会对于读者有惊人的威力,迷人的魅力———我们确实可以正确地说,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的光辉。”我们教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反问、引用等,鼓励学生在作文中使用。引导学生在写文章时能多用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着力于典型细节的描写,增强形象性,使文章立起来,活起来。只有这样,阅读的时候才饶有兴味,爱不释手。

四、以情出趣

情,就是感情。人都有感情,不管它是心灵自涌,还是外界引发,是浓淡深浅,还是强弱多少,喜怒哀乐都要伴人一生。文章或写内心,或写外界,或写内心对外界的感受,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言情。可以说,除少数应用文体外,没有情的文章不可能受人喜爱,记叙文如此,议论文如此,散文诗歌更是如此,甚至有些科学普及文带些情趣的和不带情趣的,读起来的感受也大不相同。人们写文章前往往觉得情趣盎然,可是笔一提起,脑中木然,或不知如何写起,或口罗嗦不到正点。这需要有一个引发的过程,而多写真情实感的日记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的过多的抒情,往往会有空泛之感,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原因很简单,情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往往是与具体的景事相伴的,因此,在写情的同时,一定要把景或事也写出些来,甚至写景或事的笔墨更多一些,所谓因情写景,以景传情,叙事表情,情含事中。这样写,也许会更好些。如朱自清《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凋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通过具体的景物变化,抒发出一种委婉、缠绵的抒情,使读者的心灵不能不被那深挚的痛情之情所感染。

五、以理出趣

理,主要是指哲理。哲理,并不神秘,我们每个人对宇宙万物、人生世事,总会有自己的一些基本看法。把这种对宇宙和人生的基本看法系统化、理论化,就是所谓哲理。生活中本来就充满着辩证法,充满着哲理。哲理反映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体现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借写花生给我们阐述了一番做人的道理,形象生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充分的感受和思考,教他们在谈天说地、写景状物中揭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奥秘的真谛。而不是让他们说大话、空话、假话。重点教他们如何融理于情、于景,不用大段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三言两语,点睛之笔突出文章主旨,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六、以美出趣

世界是美好的,人生也是美好的,反映主客观的文章也应该多写美好的人生和景物,陶醉自己,也熏化众生。生命的过程,人生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对美不息的追求的过程。我们在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过程中,要时常关注和感悟其中的美,并把它再现出来。美和情一样,不是孤立的,它是客观景事物在人们心理和情感上引起的愉悦。因此,感受美和表现美,也需要通过具体的景事物及情,才能有较好的表达效果。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所描之景和所叙之事中,表现出客观景事物的美,以及作者情为其美所醉的情形。

总之,现实生活五彩缤纷,富有情趣。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积累美、展示美的能力,从而写出可读性强、情理交融、妙趣横生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