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科学初审后拒:汉武帝巩固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2 17:20:52
从政治,军事,思想上回答!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
2,推恩令 (政治)
3,强化监察制度(吏治)
4,统一铸币和盐铁经营权(经济)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

汉武帝名叫刘彻,是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公元前141年在他父亲汉景帝死后,便由他做了皇帝,那时他还只有十六岁。从那一年起到公元前87年他死时止,他总共做了五十四年皇帝,占了整个西汉王朝四分之一的时间。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杰出政治家。他所实行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对于以后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朝以后,紧接着就是楚(项羽)、汉(刘邦)相争的局面。在战争中人民死亡很多,生产事业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到处满目荒凉。刘邦起自民间,参加过农民起义,他看到并且亲自参加了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农民大起义,因此,在他打败项羽做了皇帝以后,便不能不向人民作些让步,以此来恢复经济和稳固西汉帝国的统治基础。他命令军队复员,并对复员的士兵尽先给以土地,让他们回到乡里从事生产;对于在战争中逃亡的人,把原有的田宅发还给他们,因而造成了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社会。同时他又减轻人民的租税和徭役负担:农田每年抽税十五分之一,生育子女的可以免除徭役二年,并且还释放了一部分奴隶。以后的汉文帝曾经免收天下农田租税十二年;汉景帝又把税率由十五分之一减低到三十分之一。这样,农民的生活比以前安定了,负担比以前要减轻了,他们的生产热情因而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也因而大大地发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段时间叫“文景之治”。
从汉高帝至汉武帝即位的五六十年间,社会经济欣欣向荣。由于经济的发展,汉朝的国库更加充实了,当时朝廷里的钱积累很多,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以至于无法计算;粮食在仓库里放不下,堆到露天地上,任凭它腐烂。这些都是农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巨大财富,也是汉朝初年封建统治者从广大农民身上搜刮的血汗。
汉武帝就是在社会经济相当发展、国力充实的情况下,继汉景帝之后当了皇帝的。他雄才大略,而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局面,又给了他施展雄才大略的物质条件。

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汉帝国的统一
汉武帝做了许多对以后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情,首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汉帝国的统一和发展。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大帝国的人,但是,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政治,基础并不巩固。因此,秦朝灭亡以后,项羽便曾一度恢复分封制,刘邦在他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时候,为了争取有实力的人拥护,对于一些有功的将领和一些有很大实力的地方贵族,也封他们为王。各个王在藩国里,有很大的独立性,他们直接控制着人民和土地,这对中央政府有很大的威胁。刘邦在做了皇帝以后,就采取种种办法来消灭这些异姓王,同时,他因为自己新朝廷的实力不能到达全国各地,又认为自己本家的子弟是可靠的,因此就分封了许多同姓子弟为王,把他们分封到各地去,以加强汉朝廷对各地区的统治,起初也的确没有发生什么重大问题。
但过了几十年以后,情形不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中央政府的力量强大起来了,各地藩王的势力也比以前大得多了,他们各自发展势力,拥地自雄,这就使中央和各藩国的矛盾尖锐了起来。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了“削藩”。于是吴、楚、赵、胶西、胶东、吉川和济南七个藩国,便以诛晁错的名义,实行叛乱,这就是著名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子定以后,藩国官吏由朝廷任用,藩王只征收租税,因而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了,这当然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但是,封建割据的残余势力当时并没有消灭,并且在三十税一的政策下,商人和地主大量兼并农氏的土地,各地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豪强势力。在这以外,朝廷内部对采取什么样的国策,也有不同的主张,中央集权的制度也还没有完备地建立起来。这一切都是汉武帝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汉武帝十六岁时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时候他还不能亲自掌握政权。代汉武帝掌握大权的是他祖母窦太后,她任用自己的侄儿窦婴做丞相。窦太后崇尚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实际上是一个保守现状的守旧派。窦婴却不同,他是儒家集团里的人物,他想利用儒家学说来作统治工具,改变旧政。因此,他们姑侄之间一开始就有了矛盾。不久窦太后竟一怒而免除了窦婴丞相的职务。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这以后,汉武帝才解除了施展政治抱负的障碍。
在这一年做丞相的是另一个外戚田蚡。田蚡是汉武帝母亲王太后的同母弟。他虽也倾向儒家学说,但他因为得到王太后的支持,有些专权,朝廷中的百官也都依附他。这自然也要和汉武帝发生矛盾。有一天,田蚡向汉武帝奏事,并推荐了一大批官员。汉武帝不高兴地问他说;“你准备任用的官员都提完了么?我也打算用几个人呢!”这表示汉武帝不让丞相多管事,田蚡没有办法,只好少管。从此,汉武帝亲自掌握大权了。
汉武帝为了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的手里,使自己的政治抱负能够顺利地实现,在打击田蚡以后,甚至不愿意丞相做他的助手了。丞相本来在行政上总理一切,地位很高。这时候汉武帝就把原来在他身边拿拿文书的尚书或中书(用士人称尚书,用宦官称中书,职务一样)的地位,加强起来,终至于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汉武帝以后的汉朝的历代皇帝,直到东汉,“中书”或“尚书”都是中央发号司令的机构。
在把国家大权完全掌握到自己的手里以后,汉武帝就决定进一步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首先他要更加彻底地解决藩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僵建议的“推思”办法,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授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而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其他子弟做侯国,并且规定这些侯国不再受藩王的管领,而直接由各地的郡来管辖。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分越小,小的只有三五个县,大的也不过十几个县,势力越来越弱,自然也就无法跟中央对抗了。
在这同时,汉武帝还用种种的借口来剥夺侯国封君的爵位。汉武帝每年八月会诸侯于庙中,诸侯必须出金助祭,如果金的成色被认为是不好的,就要夺爵,因这被夺爵的有一百多人。据另外一个统计,汉朝初年因功封侯的有一百四十三人;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04—101年)就只剩下了五人。经汉武帝自己封候的有七十五人,而其中六十八人后来被剥夺了爵位。因推思法而封侯的各藩王子弟一百七十五人,在汉武帝手里失侯的也有一百十三人。
为了同样的目的,汉武帝又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汉朝初年,中央政府虽然因沿用秦朝的制度设有御史大夫,但废除了负责监察地方的监御史。汉武帝则把监察制度大大加以扩充,并建立了“州刺史”制度,设置了一个司隶校尉和十三个州刺史,对各郡国进行严密的监督:除了地方豪强和郡太守是否遵守中央法令,是否互相勾结称霸逞强等等,是州刺史应该监察的以外,州刺史还有直接行使“治断冤狱”的司法权。
这样,没有被废的王侯既只是“衣租食税”,地方豪强的行为也受到严密的监督,秦始皇开始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到汉武帝这时候才算巩固了。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治,还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制度。汉武帝以前,中央政府的大官,多是功臣或功臣于弟,一般官吏大都由郎官出身。郎官是侍卫皇帝左右的小官,人数很多,如果不是出身官家或有中等以上财产的人,是很难做到即官的。这样,官吏的来源很狭隘,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机构扩大的要求。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力量更加强大了,他们迫切要求政治上的地位。汉武帝为了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又采用了所谓“破格用人”的政策,把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大量提拔起来,充当中央和地方的官吏,从而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
汉武帝还把以前实行过但没有被重视的“察选”制度,大大地加以扩大和发展:命令各级官吏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听候甄别试用。著名的学者董仲舒和公孙弘,就是经过“贤良”的策试(考试)而被重用的、后来汉武帝又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郡国每年举孝(孝涕的人)廉(廉洁的官吏)各一人。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条件而又不肯“出仕”的人,则由政府来“征召”。被征召的人由汉武帝亲自召见,被认为合用的,就授给官职。汉武帝还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他的要求的,就根据上书的人的特长授给官职。像东方朔、主父偃、朱买臣等著名汉臣,都是由于上书言事而被重用的。
汉武帝还设立“大学”,通过学校来选拔官僚。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面一节里再谈。
这样,汉武帝就把秦以前已经开端,奉始皇曾经加以发展的官僚制度大大加强了。用从“民间”(实际上是地主阶级中间)选拔出来的官僚来代替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这就是官僚制度的特色。这制度在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所沿用着。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后来四年一个年号。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后世科举之制始此。

6、汉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为加强对地方官吏和豪强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从此国家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石单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24、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25、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

除上述二十五项创设之外,还可列出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若干个第一来,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汉武帝及其事业,是中国古代历史蕴积的产物,牵涉到了思想文化、礼乐习俗、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演变,以及中国古代各族的状况等等。

有感于汉武帝在振兴中国方面所成就的巨大业绩和那时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斗争,特录今人所作《赞汉武帝》古诗一首,以纪念那个伟大的时代,并供评价汉武帝时参考: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

绍发华统彰九野,敢击匈奴正六合。

悔过曾使众心恪,富民又启谱新辙。

经济上,延续文景的农业等经济政策,盐铁专营增加收入
政治上,削弱诸侯王的力量,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军事上,发动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是汉武帝的作为和秦始皇相差无几,只是因为文景之治积累的雄厚国力才没有发生农民战争,但后期又出现了“宣仁中兴”,一切才恢复到正常,西汉得以延续。

1。鼓励推荐人才,中用人才。2,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3.取消地方盐铁经营权,改为中央专卖;取消地方铸币权,改为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株钱,增加国家收入。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如果你是答辩历史试题就应该答出理由才会得到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