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橱柜油污什么好洗:据正史看,关于诸葛亮与周瑜,谁更计高一筹?赤壁一仗的功劳是周瑜的还是尽归与诸葛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10:24:48
谁都知道,一提到赤壁之战是人都知道是周瑜的功劳,但是《三国演义》里却把周瑜的功劳归咎 与诸葛亮,而且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并没有说诸葛亮对赤壁一战有贡献,只是草草地说刘备派他去与孙权联和抗曹!至于什么三气周瑜,那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了周瑜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是出征西蜀刘章病死的。《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是也“太偏心”了吧~
一代名将,文武全才的英雄,居然临死还叹息“既生瑜,何生亮”的悲言`````
艾`````````
还有,《赤壁》一诗中说“羽扇纶巾”的是周瑜,而《三国演义》却说是诸葛亮!我真是为他鸣不平哪!!!!
大家也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孔明与周瑜孰高孰低!!!

周瑜这个三国名将,自从我在高一不经意得知他在正史中的形象后,
  他就一直是我在三国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里,最欣赏、最佩服,也是最喜欢的人物。
  不为什么,就为他的几近完美。

  《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不可否认的,的确是要比《三国志》更为人所熟悉。
  就算我现在这么推崇周瑜,但他给我的第一刻板印象,
  依旧是演义中那个嫉贤妒能、小气、没风度、没雅量,
  处处不及孔明,被耍得团团转,最后抑郁而终,更有「既生瑜,何生亮」感慨的周瑜。

  然而事实上呢

  正史中的周瑜,和演义里的周瑜,别说差异太大,简直已经到了扭曲的地步了。
  我说他几近完美,我并不觉得是夸大,因为到现在,我还找不出他足以称上是缺点的地方。

  第一、史书说他「长壮有姿貌」,意即他身材高大挺拔,面容俊美非凡,外表出尘脱众。

  第二、他娶了一个拥有倾城之姿的绝色妻子,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自古传为佳话。

  第三、他出身显赫、乃名门之后。曾祖、祖父皆汉太尉(国防部长),父为洛阳令。

  第四、年少有成,二十四岁即为建威中郎将,受尽吴人推崇,称之为「周郎」。

  第五、允文允武、精通音律,因此人云:「曲有误,周郎顾

  第六、温文儒雅、风度翩翩;性度恢廓、雅量高致

  演义中周瑜每每因孔明之才而起杀意,次次欲借故置孔明于死地,
  却一再一再的被孔明破解,让他无功而返、屈败受辱,
  这想必是《三国演义》中足以令读者大快人心的片段吧。
  但事实上他根本不曾和诸葛亮有过任何过节。
  周瑜忌恨孔明、孔明三气周瑜,乃至周瑜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全是子虚乌有。
  正史中的周瑜肚量几可比美蔺相如,最著名的证据就是程普。

  他是东吴老臣,见周瑜家世显赫、年少得志,心生不快,认为是受前人庇荫,因此时有龃龉、多所羞辱,但周瑜始终不与之计较,谦恭礼敬、相忍为国,最后程普受他感动,尽释前嫌,逢人便称赞周瑜。

  既会不满周瑜,可见程普不仅心高气傲,恐怕也缺乏了点风度和雅量。

  要让这样的老臣折服赞美,也无疑间接让他对人坦承自身的错误,想必要很大的肚量。;
  而周瑜做到了。
  若正史上的周瑜是这样的人,那么演义中那个嫉妒孔明的周瑜未免显得荒谬可笑了。

  第七、成就个人最大的功绩、战胜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寡敌众之役。

  赤壁之战,这场影响三国最钜的战争,甚至可以说,没有赤壁之战,不会有三国鼎立;没有周瑜,赤壁之战不会胜利,甚至,不会有赤壁之战。
  曹操当时势力强盛,无不惧服。刘备一方早已被打得落花流水,被逼到退无后路,孔明奉命出使东吴,名为结盟,实则与求救无异。
  放眼中土只有吴堪能抵挡,但实力仍然悬殊,所以吴中的主和主战派一直僵持不下。

  然而促使赤壁之战的,不是不存在历史上的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
  而是正史中周瑜的力排众议、精辟分析。

  这场奠定主战基础之辩,也在战后印证了周瑜军事的才能、独到的眼光和大胆的谋略。
  后世史料也指证历历,周瑜方为赤壁大战之总指挥。
  没有草船借箭、没有登坛借风,孔明甚至不曾参与赤壁之战的决策。
  周瑜领三万水师独自面对曹操的十五万大军,以一抵五,
  刘营凭一路迁徙逃难的老弱残兵,能给他什么支持?就算有,个个都听命周瑜冲锋陷阵吗?

  曹操更非易与之人。他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扫群杰,难道会是孙皓刘禅之辈?
  他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吗?
  如果我所听闻的曹操为《孙子》作注,自己也有兵书在世传抄之事属实,
  那么周瑜竟能在谈笑用兵之间,料敌机先,让敌方雄军转眼间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恐怕还不足以描述他的俊逸风采、非凡能力和从容不惧、胸有成竹吧。

  曹操是被称为枭雄的人,刘备身边是有诸葛亮的,
  结果竟然在赤壁战后,周瑜声势如日中天之际,先后纷纷诬谮周瑜。
  尤以刘备对孙权的挑拨:「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恐不久为人臣耳。」最为明显。

  就足见周瑜对他们的威胁了。

  这就是我对他定义为几近完美的七大依据。
  出色脱众的外貌、倾国倾城的妻子、显赫非凡的身世、年少有为的成就、能文善武的才华、广阔恢弘的气度、威震三国的战功。
  他的一生中少见挫折,更找不出一点重大缺失,
  平步青云的际遇让人欣羡,更是东吴臣民引以为傲的崇拜。

  事实上,没有周瑜,也就不会有吴国。
  所以他英年早逝,东吴举国上下无不悲恸哀悼;
  所以孙策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所以孙权敬仰周瑜王佐之才,称帝后说非周公瑾而不帝;
  所以史书评价他「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所以文人们推崇倍至,李白作诗,苏轼填词,皆言其俊逸神采、不朽事迹。
  如果这还不足以称做完美,那么中国历史上我也不知道还有谁是完人了。

  若真要说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恐怕就是天妒英才吧。
  若这么一个拥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能力的旷世之才不早死,
  若他乘胜追击之计能成,也许先联刘攻曹魏,后灭蜀汉并非不可能,
  也许三国情势将完全改观,也许由他奠定的三国鼎立局面将再次合并为一,
  谁敢说一定不可能?

  从周瑜与诸葛亮当时所处背景和双方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影响来看,
  周瑜当时的精明才能、成就功绩根本远远超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周瑜协助孙吴创业江东之时,孔明还未受刘备赏识。
  赤壁大战时,孔明也看不出什么杰出表现,所以孔明有什么地方能让周瑜“妒”的?
  甚至如果周瑜没死,三国局势也许丕变,如此孔明仍旧会有此作为吗?

  当然我不得而知,毕竟历史没有如果

  周瑜一直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史学、文学家也多是给予他极高评价,
  直到《三国演义》的出现。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影响力一夕之间凌驾于《三国志》及其它史料之上、一夕之间赋予了人们偏颇得离谱的刻板观念、一夕之间扭曲掉周瑜的完美形象。
  对于这样的周瑜,却被一个文人用笔冤屈了数百年,而且是大大的成功,我不知道除了不平和心疼之外,我还能有什么感觉。`

  可以理解罗贯中因尊蜀而贬吴魏的思考模式,
  因此为塑造演义中那个近乎神人的诸葛亮,前有周瑜、后有司马懿,都是为了衬托他。
  周瑜错在哪里而让罗贯中这般诋毁?

  是错在他不该生为东吴的人?还是错在他不该是那段历史中最出色的焦点?

  关于罗贯中的动机,我先前在网络上看到一篇以此为主题的论文,
  作者大胆的假设和推论,我觉得深感认同,我节录于下,有兴趣的请看看。

  ===========================================
  主题:《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周公瑾角色及其创作研究

  由本文上下可解周瑜形象差异实在太钜,几近于扭曲状态,于是我们当思考这种形象的突变是来自何方、出于何意。《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够成功,并非没有传承,除了罗贯中本人的博学之外,更参酌了《三国志平话》、杂剧情节,当然还有想象力与奇特的笔力,以构成《三国演义》这部影响三国正史的丕世文作。从前人研究成果中,我大胆揣测罗贯中溢美孔明的原因是:罗氏身处北方、异族统治、大志难伸而郁结不平,故使北兴中原、致力最多的孔明,挥毫而成一位能测风云、忠心护主的人臣。

  但是罗贯中的写作动机是耐人寻味的,其一,吴蜀都有中兴匡复之志,若没有周瑜,则没有赤壁之大胜;其二,即使要扬孔贬周,也无须以抹黑的手法使之偏离史实。虽然罗贯中的文笔殊为生动,但是他的写作脉络,个人并不见有家国之爱。如果罗氏是以创作市场为导向而写作,谁又是主流的阅读者呢?普罗大众喜阅读《三国演义》,不少是感于其中人物的肝胆义气。在周瑜短短的一生中,要杜撰他的缺失实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刘季高以为周瑜最大的错误是打赢了赤壁之战,使得天下纷乱持续、百姓飘离。然此原因可说是莫须有,亦不足构成罗贯中在笔下显示出对周瑜深恶痛绝的理由。可是罗贯中以他的文与笔,诬陷了周瑜数百年。除非是作者将内心的深沉缺点转嫁到一个完美人格的人物身上,以求平衡与解放。小说家是杜撰者,写实写虚仅需一笔在手。然小说家也是人,在我们逻辑不出小说家的创作意图的时候,我们有二条路可供选择:一是顺从小说家的意愿,把作品就当作品研究;二则是由人性的角度切入,了解小说的创作者及其作品会出现如何的化学变化。

  《三国演义》写周瑜的部份,有很明显的国别界限或是嫉妒。罗贯中博学多览,自是明白正史中的周瑜是真君子、政治军事家。因而我个人不免要用「铲平主义」的中国人习惯,去逻辑罗贯中的写作动机。

  铲平主义的意义非常简单,不是铲别人的意识或行为,就是铲自己的意识及行为。铲平主义是中国人的国家概念,也是社会规则。「任何『个体化』不发达的情况,都会有要求大家必须一样的压力。因为在『个体化』不发达的情形中,个人的自我价值,是必须不断地与他人比较才能确立的。」没有自信的人使用「忠告」或是「萧规曹随」使他人与我相同,或自己与他人相同;自我意识较强者,威迫利诱甚至暴力行为都可能出现,目的还是「要对方和我们一样。」

  那么,这与罗贯中有什么关系?又和周瑜有什么关系呢?个人以为他们是很不一样的,前者写作度日,后者羽扇纶巾,风采何止相去千里?如果罗氏完全不了解周瑜,就没有必要写坏周瑜;如果了解周瑜,就很有可能嫉妒周瑜。周瑜的际遇之佳、风采之好、天资之颖悟,在吴国足以倾倒所有臣民;加以其宽阔大量,雍容自若,说是三国目光的焦点亦不足为过。

  而罗贯中惜生于元代,汉人是鱼肉牛羊,得以享誉文坛而安享天年,就是一大福寿了。但是,周瑜的天纵完美是苦人心中的痛恨,借笔杀一杀周瑜的锐气,不失是身心得以平衡的方法。而这便是活人与死人之间的铲平主义。

  在野史上,借笔铲除对手光环的人所在多有,厌恶雍正的人,就说他培训「血滴子」害人;忌干隆的人就说他出于海宁陈家,是汉人血统。但是真实的雍正,勤政爱民、文采烂然;真正的干隆,开朗志壮、文化之轴。然而为什么许多著作专门抹煞他们正面的形象?甚至扭曲捏造、悖理离真?因为铲平主义的源头除了自我意识不足外,还有自卑所衍生的嫉妒。而周瑜是有让人羡慕的资格的。

  我们找不到罗贯中创造恶周瑜的原因,但是我们可以由人性去试想借笔「移」人的机率,是合于情理、并且可以检验的。

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周瑜是杰出的军事家
草船借箭的也是周瑜
他们两个没有可比的地方

我比较看好诸葛亮,他的隆中对和出师表千古流传。不过赤壁他没有发挥很大作用,不过是个说客。--实际上也不可能发挥作用,吴国再怎么样也不可能让来游说自己的人帮助打仗吧。赤壁是周瑜的功劳。

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草船借箭的是孙坚。

少年英雄周公瑾,
一十八岁委都督.
七十将军古来少,
老当亦壮唯廉颇.

呵呵,是三国演义夸张了诸葛亮的功劳和本事了。看三国志就行了嘛。

事实上 赤壁那场大火也许根本就没有,曹操从北方南下 众士兵很可能是因水土不服儿得了寄生虫挂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