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机械业务:牛姓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8 06:20:02

长期以来,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牛姓始自微子。不仅在口头上流传,而且载之家谱,代代相传。这种传说寄托着人们对微子的无限崇敬之情。
  微子和暴虐、淫乱、无道的纣王,水是一母所生①,两个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但微子出生时其父还未继承王位,其母仍处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继位后,其母便封为正妃,不久又生了纣王。纣王从小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可以把九头牛拉着向后退,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贵不以长”的宗法,把纣王立为太子。
  纣王继承王位后,微子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维护殷王朝的政权。起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长,纣王残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成为历史上继夏桀之后的第二个有名的暴君。微子多次规劝他改恶从善,他却充耳不闻。眼看国家朝不保夕,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却报国无门。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于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②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决定离开王宫。
  微子在离开王宫之前,对父师,少师(比干)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他说道:“父师、少师,看来我们商国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忆往昔,我们的高祖成汤建立了商国,看现在,我们的纣王却沉醉在酒色之中,败坏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官吏,目前无不劫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都不遵守法度,有罪的人也不加以治,老百姓们也要纷纷起来了,他们同我们结成仇敌。现在殷商可能要灭亡了,我们将象涉入大水一样,茫然以行,找不到渡口和岸边。唉,殷商现在到了这个样子,就要灭亡了。
  父师、少师,现在我要走了。”③
  这段话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达了微子热爱国家又不能改变灭亡局面的无奈之情。对微子的出走,牛氏子孙相传和自己姓氏有关,赋于了动人的传说。
  清康熙四十二二年(1704),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牛氏家谱》中“族谱旧序”载:“殷纣无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
  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省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
  “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1873),河南省偃师县杨村《牛氏家谱·序言》载:
  “惟我牛氏相传乃司徒契之后也。相舜有功,至汤而有天下。六百年间,贤圣之君六七个,及至于纣,庶兄微子避乱而去。当其去时,仰视天文,见日色过午,因衍午字出头乃系牛字,遂因以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来也。”
  在众多的《牛氏家谱》中,类似上述记载的不胜枚举,这些传说表明:不少牛氏子孙认为微子走时“举目过午”,“乃系牛字”,把微子当作了牛姓始祖。

更多信息可以看参考资料:如历史名人等

动人的民间传说

长期以来,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牛姓始自微子。不仅在口头上流传,而且载之家谱,代代相传。这种传说寄托着人们对微子的无限崇敬之情。
微子和暴虐、淫乱、无道的纣王,水是一母所生①,两个亲兄弟,微子为兄,纣王为弟。但微子出生时其父还未继承王位,其母仍处在妾的地位,待其父继位后,其母便封为正妃,不久又生了纣王。纣王从小能说会道,才思敏捷,长大后体格健壮,力大无比,可以把九头牛拉着向后退,深得其父喜爱。待立太子时,其父和太史等便借“立嫡以贵不以长”的宗法,把纣王立为太子。
纣王继承王位后,微子便做了他的卿士,共同维护殷王朝的政权。起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但好景不长,纣王残暴、奢侈、嗜酒、好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成为历史上继夏桀之后的第二个有名的暴君。微子多次规劝他改恶从善,他却充耳不闻。眼看国家朝不保夕,行将灭亡,微子十分痛苦,一片忠心却报国无门。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于是求教于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箕子)。父师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②微子听了父师的劝告,为保存宗嗣,便毅然决定离开王宫。
微子在离开王宫之前,对父师,少师(比干)倾吐了一段肺腑之言,他说道:“父师、少师,看来我们商国是不能治理好天下了。忆往昔,我们的高祖成汤建立了商国,看现在,我们的纣王却沉醉在酒色之中,败坏了高祖的美德。殷商的大小官吏,目前无不劫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都不遵守法度,有罪的人也不加以治,老百姓们也要纷纷起来了,他们同我们结成仇敌。现在殷商可能要灭亡了,我们将象涉入大水一样,茫然以行,找不到渡口和岸边。唉,殷商现在到了这个样子,就要灭亡了。
父师、少师,现在我要走了。”③
这段话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充分表达了微子热爱国家又不能改变灭亡局面的无奈之情。对微子的出走,牛氏子孙相传和自己姓氏有关,赋于了动人的传说。
清康熙四十二二年(1704),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牛氏家谱》中“族谱旧序”载:“殷纣无道,狎侮五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隐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此牛姓之所由来也。”
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省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
“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
清同治十一年(1873),河南省偃师县杨村《牛氏家谱·序言》载:
“惟我牛氏相传乃司徒契之后也。相舜有功,至汤而有天下。六百年间,贤圣之君六七个,及至于纣,庶兄微子避乱而去。当其去时,仰视天文,见日色过午,因衍午字出头乃系牛字,遂因以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来也。”
在众多的《牛氏家谱》中,类似上述记载的不胜枚举,这些传说表明:不少牛氏子孙认为微子走时“举目过午”,“乃系牛字”,把微子当作了牛姓始祖。

huobohe2你好
我在晋江市
很多父母都遇到过,牛姓的由来,我过去也遇到过,知道您的感受
牛姓的由来 这个问题我说下我的解决方式吧,
【 陆慧萍lhp 】百度下就行
2012-6-1 14:23:46

{CurLink}
---------------------------------------------------------------------------------------------------------------------------

vhrkbxujel4276044483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 刘姓是赣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资料可查最早南迁到赣南的汉姓大姓氏。至于刘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晋襄公死后,其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执政大臣赵眉派人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晋襄公的夫人缪赢知道此事后,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庙里哭闹。赵眉等人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好立小孩为晋君。这时公子雍已经由秦军护送来到边境,赵盾就亲率晋军去阻挡。秦人一见赵盾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双方在令孤一带交战起来。秦军准备不足,打了败仗。而由赵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会也只好留在秦国。其后裔也就成为了刘氏-----意思是有“留”成刘姓。 ==================================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共产党员刘胡兰等等。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

huobohe2你好
我在晋江市
很多父母都遇到过,牛姓的由来,我过去也遇到过,知道您的感受
牛姓的由来 这个问题我说下我的解决方式吧,
【 陆慧萍lhp 】百度下就行
2012-6-1 14:23:46

{CurLink}
---------------------------------------------------------------------------------------------------------------------------

vhrkbxujel4276044483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 刘姓是赣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资料可查最早南迁到赣南的汉姓大姓氏。至于刘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晋襄公死后,其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执政大臣赵眉派人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晋襄公的夫人缪赢知道此事后,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庙里哭闹。赵眉等人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好立小孩为晋君。这时公子雍已经由秦军护送来到边境,赵盾就亲率晋军去阻挡。秦人一见赵盾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双方在令孤一带交战起来。秦军准备不足,打了败仗。而由赵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会也只好留在秦国。其后裔也就成为了刘氏-----意思是有“留”成刘姓。 ==================================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共产党员刘胡兰等等。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 刘姓是赣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资料可查最早南迁到赣南的汉姓大姓氏。至于刘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晋襄公死后,其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执政大臣赵眉派人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晋襄公的夫人缪赢知道此事后,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庙里哭闹。赵眉等人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好立小孩为晋君。这时公子雍已经由秦军护送来到边境,赵盾就亲率晋军去阻挡。秦人一见赵盾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双方在令孤一带交战起来。秦军准备不足,打了败仗。而由赵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会也只好留在秦国。其后裔也就成为了刘氏-----意思是有“留”成刘姓。 ==================================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共产党员刘胡兰等等。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

【 原创:wfly 2005-08-26 01:06 开拓旅 浏览/回复:2039/7】
第一编蒙牛现象
导言
作者 : 孙先红 张治国

《易经》“三易”——变易,不易,简易。现象最多“变易”,规律往往“不易”,真理最为“简易”。最高级的最简单。古语云:功夫在诗外。跳出自己,也许更能认识自己;跳出工具,也许更能发明工具。每个人的既有知识都已自成“圆圈”,要得更高智慧,先得跳出来,来到“圈”外!

一些社会名流对“和谐”二字作过这样的解释:“和”字是由“禾”和“口”组成,表示人人都要穿衣、个个都须吃饭,这是“科学”;“谐”字是由“皆”和“言”组成,表示人人都应发言、个个都能说话,这是“民主”。

反过来,没饭吃就会打仗,于是无“和”可言;没言发就会反抗,于是无“谐”可言。

研究蒙牛现象,肯定不能“就蒙牛谈蒙牛”,因为它身边有一个同样伟大的伊利。通览全国、全球,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成长迅速的企业都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组成一个类似“双子星座”的共同体——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是这样,麦当劳与肯德基是这样,奔驰与宝马是这样,海尔与海信是这样,柯达与富士是这样,宝洁与联合利华是这样,蒙牛与伊利还是这样——它们之间既“竞争”又“合作”,既“战斗”又“和谐”,竞而不僵,合而不密,战而不死,和而不同。

当然,所谓“和谐”与“合作”,完全是在宏观意义、整体意义上讲的,如果深入微观领域、局部领域,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时形同冰炭、势如水火,不乏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但总体规律是:把精力集中于“遏制对手”的企业,通常都会落后于把精力集中于“发展自我”的企业。道理很简单,勇往直前的企业是主动的、积极的、专注的、先发的,盯着对手作出反应的企业是被动的、消极的、分心的、后发的。

一位企业家曾说:“大策略看市场,小策略看对手。”他的话大致是对的。

任何一个企业,必须牢记自己的目标:是消费者,而不是竞争对手。

任何一个企业,必须牢记成功的路径:是满足消费者的结果,而不是消灭竞争对手的结果。

因此,过分把精力放到对手身上,等于舍本逐末。

本书从“序幕”到“第六章”,所展示的是一个中国版的“从零到亿”的创业故事,或者说是一个东方版的“灰姑娘变白天鹅”的故事。这里有“两条线”:一条是蒙牛与消费者的互动曲线,反映的是“如何让奶香从敕勒川飘遍全中国”的诀窍;另一条是蒙牛与伊利的竞合曲线,揭示的是“羚羊如何在狮子脚下生存”的秘密。

序幕牛根生VS郑俊怀——两位巨人鲜为人知的内战

中国乳业的两位巨人,在打打杀杀的最初三年里,居然住在同一栋楼的同一单元!今天尘埃落定,一个身陷囹圄,一个散尽家财,一个泪祭百年,一个德征后世。老郑抚颊沉吟,不知是否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浩叹;老牛托颏深思,定有“逝者如斯”的感喟……

一、狮子与羚羊的故事

清晨,非洲草原上的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知道新的比赛就要开始,对手仍然是跑得最快的狮子,要想活命,就必须在赛跑中获胜。另一方面,狮子思想负担也不轻,假如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就只能饿死。

多么奇妙的事情,强如狮子之强,弱似羚羊之弱,差别不可谓不大,然而在物竞天择的广阔天地里,两者面临的源自求生欲望的压力却是同等的。

可见,在动物世界里,动物的对手说到底就是它自己,它要逃避死亡的追逐,首先就要战胜它自己,它必须越跑越快。因为稍一松懈,便会成为他人的战利品,决无重赛的机会。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对人来说何尝不是这样?不管你是总裁还是小职员,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不是都要尽心尽责,全力以赴吗?要知道总有人盯着你的职位,跃跃欲试,总裁的高位自然热门,不必多说,小职员也不例外,因为公司门外总有不少新人等着进来。这样看来,大家的选择都一样,要么做得更好,要么被淘汰。

在新的一天来临时,可不要再拿闹钟出气了,还是对自己说一声“加油吧”。

在伊利,这个故事被奉为经典。

在蒙牛,这个故事也被奉为经典。

很多人在问,这到底是老郑的故事,还是老牛的故事?

其实它既不是老郑的,也不是老牛的。无论在伊利,还是在蒙牛,“狮羚文化”都是“拿来主义”的产物——它的原始出处是非洲大草原。

但第一个把它拿进伊利的,是老牛,确切地说,是“在伊利工作时的老牛”。

从此,它就在“阴山下”的敕勒川扎了根,成为老牛与老郑的“同仁故事”,最后又成为蒙牛和伊利的“同城故事”。

《狮子与羚羊》就像一部缩微胶卷,叠映了伊利与蒙牛长达6年、老郑与老牛长达16年的恩怨情仇。

1983年,郑俊怀与牛根生几乎是前后脚进入伊利的前身——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不过,老郑是作为企业最高领导人坐在主席台上,而牛根生是作为一名洗瓶子工人站在车间里。

牛根生有两句经典的话。

一句说给失意者:“别人从零起步,而我是从负数起步。”

一句说给得意者:“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我们无法猜想20多岁的牛根生乍进伊利时到底在想什么。但他在伊利的历程既是“从士兵到将军”的典范,也是“由大起到大落”的标本。“洗甁工-副总裁-流放者”,三点一线代表了他从“土伦城”到“滑铁卢”的跌宕际遇。然而,他所说的“负数”到底指什么?“智”和“德”怎样推动他跨越了不期而遇的“人生大裂谷”?

发展心理学讲人生,频繁运用的手段是“追溯”。特别是对人物早年的追溯,因为据说人的智慧、性格,在七岁之前就已基本定型。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共和国建设者档案》一书追溯的“童年牛根生”:

牛根生总裁的新闻助理张治国,提供了一个简单明了的线索,他把牛先生过去47年的经历概括为八个字,并且以1999年为界分作前后两段,简称“八字人生”:卖贫干免,创联负捐。

卖,使他与牛结缘。牛根生是个苦孩子,1958年,出生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因为家里特别穷,兄弟姐妹又多,父母便以50元的价格,把他卖给了一个牛姓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他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贫,令他参透人生。牛根生的童年,生在穷家,养在穷家,挨过饿,受过冻,遭过打。在边远的内蒙古,形容孩子苦命,投东家,靠西家,有“七娘子八老子”之说。而牛根生恰恰就有“三个爹四个妈”:生父生母,养父养母,养母去世后,养父又续继母,再加上岳父岳母。

“牛根生”这个名字是养父取的。由于自家未生孩子,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所以给他取名“根生”。据知情者透露,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家庭:养父解放前被抓过壮丁,有过一段从警的经历,且在国民党逃离大陆前,阴差阳错,文档上给了他一个虚拟的头衔——警长;养母当过国民党高官的姨太太,在旧社会里就飞机上飞机下。这样两个特殊的人,处在那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自然没有好果子吃。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官太太的养母曾把自己的财产广为散发,一部分送了人,一部分是寄存的,东寄存一点,西寄存一点。60年代生活困难,养母领着他试图找回那些寄存的东西,人家不仅不认,还把母子俩给轰了出去。过去的朋友,最终都反目成仇。没钱反而不会有这么多的仇人。你的我的,有钱没钱,河东河西,人情冷暖,对牛根生的财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记者向牛根生询问,一生中谁对他影响最大时,他说,论私,自然是养父养母影响最大,“我的父亲养牛送奶38年,我是子承父业;我的母亲给了我教育,她嘱咐我的两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论公,他觉得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他影响最大。他说:“要是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蒙牛,哪有我们的今天。我十几岁的时候,父母(指养父母——编者注)离开了我,我差点饿死、冻死,是共产党救了我。我对党的认识是体会的,不是背会的。”

从牛根生的复杂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与许多同龄人相比,他受的是全面教育,既有来自理论的,也有来自生活的,而且正反两方面都有。他性格中的种种特质,诸如刚强、独立、宽容、奉献、洞察入微、逆向思维、打破常规、不屈不挠、敢于冒险等,无不与这种成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说:“我作为做企业的人,一方面信奉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结合一部分凯恩斯观点,让我的员工尽快变成中产阶级。凯恩斯比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晚,因此凯恩斯观念应该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一定的补充。”

他还说:毛泽东,让我们站起来了;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了;江泽民,让我们牛起来了;新一代领导人,必定会让我们强起来的。

由于出身不是很好,牛根生自幼受尽歧视,但他奋力反抗;自己斗不过,就团结和发动别人。牛根生似乎在那个时期就朦朦胧胧地形成了“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观念。小时候,妈妈给他几毛钱,他都乐意分给小朋友们花,结果大家都听他的话,跟着他干这干那,甚至可以一起教训欺负过他的“浑小子”。这时候,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散财聚人”的力量。

人气旺弄不好也会偏离轨道。2005年4月,牛根生在接受某杂志的记者采访时,自暴其丑:“当我也是十八九岁的时候,因为义气呀仗义呀什么的,在社会上打架,被公安局抓了去,关在看守所里,收审啊,行政拘留啊,三个月,两个月,好在没有判刑。后来,呼市政法委的领导到蒙牛参观,其中三分之一我都认识,他们当年都培训和教育过我啊。”——这应该就是他所说的“负数”了。

牛根生曾经排列过一个“小个子中的世界五大伟人”,而被他放在第一位的是拿破仑。

据说拿破仑在念小学的时候,生性好斗,时常打架。有一天跟一个六年级的学长打架,一个眼圈被打黑了,但就在这时,上课铃响了,拿破仑只好进了教室。下课铃一响,他又冲过去,接着打,结果又黑了一个眼圈,变成熊猫了,这时上课铃又响了。到了中午,下课铃一响,他又冲出去……那个六年级的家伙,还没出教室,就看到门口站着一个熊猫,这家伙一出门,拿破仑就冲上去,准备打第三架,这个家伙就马上叫:“慢慢慢……小伙子,你今天到底打算怎么样?”拿破仑只讲一句话:“除非你向我道歉,否则,我今天准备打到死!”“Sorry,I’m sorry。”拿破仑就说:“你早说不就没事了嘛!”——著名培训师余世维先生据此总结:不屈不挠,这就是拿破仑成功的道理。

领袖潜质是可以迁移的,当过“孩子王”的牛根生,“散财聚人”的一招一式在伊利很快就派上了用场,不久,他就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先后当过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分厂厂长,一直做到生产经营副总裁。

一方面,他的成长符合“蚂蚁上树模式”: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地升到高层;另一方面,他的成长也符合“直升飞机模式”:短短三年,就由一名洗甁工擢升为独当一面的冰淇淋旗手。

小牛是有能力的,老郑是有眼力的。两个“力”交合,“负数”就变成了“副手”。算起来,在老郑副手的位置上,小牛总共干了八年。

牛根生在伊利的作为,我们这里只简述三个“关键词”:散财聚人,法制化管理,创第一品牌。

工具箱

【 · 原创:wfly 2005-08-26 01:08 】
钱多的时候散财,难;钱少的时候散财,更难;勒紧裤带散财,尤其难。

牛根生的散财,初期颇有“勒紧裤带”的味道:当他的副手买五毛钱的饭的时候,他买的却是一毛五的饭;家里的孩子喝牛奶都得斤斤计较,仍抠出钱来给弟兄们买月饼……

他还有一招——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急吾急及人之急:为属下亲人戴孝帽子送过亡灵;当车间主任时,曾给多个班组长解决过后顾之忧——和过泥、抹过房、送过料……有段时间,通勤车司机有事,身为副总的他代劳,一位新来的工人评价说:“这个胖司机态度真好,让他停哪就停哪。”

1990年,年轻的杨文俊刚刚结婚,需要拿出4000元购买住房,对于这个来自偏远农村、当时月工资只有40元的年轻人来说,这相当于他不吃不喝10年的工资,不啻一个天文数字。就在举目无亲的杨文俊为此犯愁的时候,牛根生给他送来了2000元钱。“要知道,牛根生自己当时也没有多少积蓄,这2000元钱是他一大家子省吃俭用里省出来的!更何况,以我当时40元的月收入,他简直看不到我在短期内还钱的可能性。”杨文俊说,牛总的这2000元钱,把一个领导者的责任深深铭刻在了自己的心底:“我们虽然身为企业的领导,但和普通工人一样,也是劳动者。劳动者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后来,他本人也成了一个关心下属的散财者。

当伊利已经拥有3000员工、牛根生掌管的冰淇淋销售额过亿的时候,他的“坐骑”仍然是一辆破旧的天津大发。每当车坏在半路的时候,他就把车撂下,一边打电话让修理工来处理,一边继续去干自己的工作。是企业舍不得给他配车吗?不是的。这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看看当年的新闻报道是怎样说的:

企业曾拿18万元要给他买一辆桑塔纳,但他却这样用了:想到开发区离市区较远,员工上下班交通太困难,他用这18万元给员工买了一辆旧东风大客车,一辆华西中客车,一辆天津面包车和一辆大发小货车。他只想:员工和企业比我更需要车。单单没去想自己该坐什么车。

望着辛苦忙碌的企业员工,这位副总无限感慨地说:“我们的员工太辛苦了,他们几乎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伊利事业中了,甚至没有时间去尽一位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儿子、女儿应尽的义务,企业对不起他们。”于是他特意为自己的员工精心策划了生日礼物,那就是通过大众宣传媒介——电视,拍摄企业自己的MTV,在骨干员工和其家属过生日的美好时刻,向他们送去衷心的祝福并表示由衷的歉意,将殷殷的企业关怀传送给了千家万户。

小牛属于20多岁就在企业做了“大官”的人,他把事业看得比自己的享受重十倍、百倍,只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割自己的肉都愿意”。

在当年的这篇报道中,在提到牛根生的时候,通篇用的都是“一位副总”,没有一处提到姓名。而老郑的名字则亮亮堂堂地反复出现。可见,这“一露一藏”之间,有着颇深的意味。小牛走的是“坚不吐名”的路子。

在伊利,牛根生既有聚人之略,又有古道热肠。

有位工人需要救治,牛根生带头捐出1万元。

有一年,他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给了众人。

其他小额分配、救助,则不计其数……

就是靠着这种“以人为本”、“散财聚人”的本领,牛根生让部下人人竭力,个个用命。

伊利的法制化管理风格,是从牛根生掌管的冷冻食品公司开始的。

小牛让人在厂里的路上划了道道,人有人道,车有车路,车占了人道要罚款,人占了车路须交钱。

小牛的“禁烟令”(厂区内不准吸烟)也是“军令如山倒”。吸烟者一经发现,罚款50元。有一次,先红到冷冻食品公司去,看到马路对面距离厂区50米左右,黑压压站着一群人,以为出了什么事。走近一看,原来大家是跑到那儿去过烟瘾。

生产管理更是真刀真枪。规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质量奖罚制度,生产部的黑板报上每天都公布质量检查结果。

用工制度也改了:能干的,留下,不管他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不能干的,请回家,不管你有什么来头。

当时的中国企业中,管理没有这么严的。有些工人抱怨:伊利什么都好,就是罚款太多。小牛说:要想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市场竞争虽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但其残酷性无异于枪林弹雨的战斗;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可能——他要求自己的企业必须有外资企业般的严格管理,自己的员工必须像士兵一样时刻准备作战。

小牛的种种改革,今天都已经固化为伊利的常规。但当年却在这个国营企业里引发轩然大波,因为它属于“少数人改变多数人的一场革命”!

强势管理下产生了强力反抗。罢工的,闹事的,到市工会、自治区工会请愿的,不断有人闹腾。市里许多人感到诧异:挺好的企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事端?

有两个细节非常典型。

伊利有句口号:“工作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成功在这里”。有员工在厕所门上写道:“工作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改造在这里”。

还有一句口号:“伊利就是伊利,什么也无法代替”。有员工改为:“伊利就是伊利,玩你们妈蛋去”。

先红第一次看到这两句被篡改的标语时,甚为惊憾。

然而,反对归反对,时间一长,“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当初不少人激烈反对的“异端”,最终变成了人人遵守的“常规”。

目睹这种变化,先红有了一个新的感悟: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制度和行为的积淀。一开始,由先知先觉者发起,是少数人改变多数人的游戏;等大家都改变过来了,新来者就成了少数,于是又变成了多数人改变少数人的游戏。

广为流传的实验故事《猴子与香蕉》,实际上就是一个表达企业文化形成过程的故事:

实验设计: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头挂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若是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这五只猴子马上会被淋湿。

实验开始: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结果立刻有水喷来,每只猴子都被淋湿了。

接着,每只猴子都去尝试。结果无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因为会有水喷出来。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换掉,换一只新的猴子(称为A猴子好了),关到笼子里。这只A猴子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旧猴子暴打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新猴子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A猴子去拿香蕉。A猴子尝试了几次,被打得满头包,还是没拿到香蕉,只得作罢。当然,这五只猴子也就没有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又把一只旧猴子换掉,换另外一只新猴子(称为B猴子好了)到笼里。这只B猴子看到香蕉,当然也是马上要去拿,结果也是被其他四只猴子K了一顿,而且那只A猴子打得特别用力(这叫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