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单双号限行2017:谁有纪念一二九运动的话剧剧本 急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7:57:10
我们要举办一二九文艺会演 急需话剧剧本!

[资料]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

第六节 广播剧

一、概况
1949年11月上海广播剧团成立后,上海电台就有了自己的广播剧。由团长吴淞等改编演播了《感谢斯大林》、《我们夫妻之间》、《新事新办》、《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多部广播剧。50年代中、后期,又有《韩梅梅》、《红旗手》、《把大炮带回家的兵士》等一批广播剧问世。
进入60年代,上海电台的广播剧形成了一定规模。录播了《觉醒》、《两幅油画》、《红色的轨道》、《连长和战士的故事》、《看女儿》等一批广播剧。不仅数量较前一时期有了成倍的增长,质量也有新的提高。这时,编导运用音响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艺术构思已较为成熟。《两幅油画》、《红色的轨道》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已有相当水平,获得了广播界的好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6年12月播出了反映越南人民抗美斗争的《越战越强》。1967年9月初播出了上海戏剧学院造反组织演播的广播剧《谈心》,批判所谓“资产阶级教育路线”,以后还以“广播小说”的名目播过备战备荒内容的《战备水泵》和批判“先验论”内容的《暗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电台逐步恢复录制和播出广播剧。1978年3月5日在少儿节目中播出了首部录制的广播剧《山城报童》,在文艺等节目中还播出了《琴声》、《献身》、《瞎子阿炳》、《小爱莉的星期天》、《木偶奇遇记》等。
1980年10月设置了“广播剧场”栏目后,上海电台几乎每月都有新录制的广播剧播出。其中有反映与江青反革命集团作斗争为题材的广播剧《神圣的使命》、表现张志新烈士事迹的《共产党人的正气歌》等。1986年7月,上海电台成立了广播剧科,在节目设置上增辟了“广播连续剧”栏目,并在广播剧录制工作中形成两条生产线,实行流水作业,开展友谊竞赛。两者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探讨,创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对广播剧艺术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及管理的新模式,使广播连续剧好戏迭出。《特殊巡官》、《W、P行动》、《上海的早晨》、《月朦胧·鸟朦胧》、《大洋彼岸的百年恩仇》、《橡胶大王传奇》、《太太学堂》等都在听众中掀起了收听热。如《特殊巡官》播出后,在很短时间里就收到4000多封听众来信。
1990年8月10日上海电台推出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八○三》,开创了上海广播剧的新局面。该剧是抓住上海听众关注的本乡本土的刑侦人员侦破大案要案,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热点问题而精心录制的。编导通过艺术构思和提炼,颇为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刘刚这一艺术形象。该剧的内容有:东北虎列车抢劫案、海洛因空中走私案、鳗鱼苗掠夺案等等一大批案件。情节惊险曲折,表演生动细腻,音响变幻丰富。(如在“擒拿东北虎”的一场戏中,两名抢劫犯在列车上拒捕而自戕身亡,其手段极为残忍。编导借用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元素,巧妙而细腻地处理了这场戏。)许多配音明星:乔榛、曹雷、丁建华、刘广宁等参加了演播。他们通过各具特点的语言艺术,强化了广播剧的艺术魅力,把各种角色表演得恰如其分。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八○三》从1990年8月始播到1995年7月播完最后1集,共39部208集。其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均创中国广播剧之最,全国有33家电台先后播放,掀起了经久不衰的收听热。在众多的热心听众中,就有文学大师巴金。1992年,此剧的全国发行暨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有包括中央台在内的35家电台人员与会,订购前102集的有33家,创经济效益近10万元人民币。
〔广播剧导演和演播人员正在录音〕
二、剧本创作
上海电台的广播剧本,有一个从偏重改编向改编与创作并重的发展过程。50年代初,仅有广播剧《红色的轨道》是创作剧目。它由上海电台编导陈榭创意,邀请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严励、强明参加编导。他们共同深入上海市公交公司,访问参加过解放前法商电车公司罢工的老人,并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三易其稿,最后完成剧本。其余的广播剧剧本,大都是根据小说、电影文学剧本、话剧、报告文学等改编的。如1952年,广播剧团根据报告文学改编为广播剧演播的《邵玉梅》、《三千里江山》等。建国10周年前后,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广播剧播出,并配以名家评析和作家本人谈创作体会。如将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中的片断改编成广播剧《前仆后继》。播放时配合播出茅盾写的《怎样评价〈青春之歌〉》。将峻青的小说集《黎明的河边》中的一个短篇改编成同名广播剧。播出时还播了作家本人的文章《谈〈黎明的河边〉的创作》等。1980年春节期间播出的纪实性广播剧《生命的凯歌——献给烈士吕士才》,由上海电台编导祖文忠创意,邀集上海文艺界的耿可贵、张启蓉、任广智等人,深入吕士才生前工作过的长征医院,采访吕士才的夫人以及和吕士才一起参加过前线救护工作的医、护人员,并创作了剧本。该剧在中共上海市委发出向吕士才烈士学习通知的时候播出,为这一学习活动提供了生动的形象化资料。从那时起,广播剧的创作队伍日益扩大,创作剧目也逐渐增多。
1986年4月,中国首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在北京、上海两地举行,上海电台组织作者将莎士比亚同名剧原作改编成4集广播连续剧《麦克佩斯》,以电台播放的方式参加了戏剧节,这在我国广播剧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我国莎剧演出史上的首例。该剧发挥了广播剧的艺术特长,将原作注重气氛的特征表现得颇具艺术魅力,在尖锐的冲突中成功地塑造了麦克佩斯的形象。当时,一些报刊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和评述,评价此剧的成功及其深远影响。编导还曾将该剧的盒带送给国际莎协主席、英国莎士比亚学院院长布罗克·班克教授。他欣然接受,并说要带回英国,陈列于莎士比亚纪念馆。
1990年8月推出的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八○三》,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先后组织20多位剧作家深入公安刑侦第一线,将当时广大群众所关注的大案要案作为创作素材,同时广泛征求包括“803”原型在内的许多听众来设计该剧的剧情和结尾。短短的两个月中就收到300多篇设计稿。编创人员由此捕捉到听众的欣赏热点和审美情趣,打破常规,采用“开放”结构,边播出边创作,不时地吸纳听众反馈的意向。
三、演播
在初创时期及以后的一些岁月里,采用的是“直播”形式,演播人员在演播室里即演即播出,听众则是即刻听到,这是“演播艺术”阶段。那时虽有蜡盘和钢丝录音,但因技术过于复杂,放音播出又很不方便,所以采用了“直播”。
随着磁带录音迅速发展,广播剧由“演播艺术”演进到“构成艺术”。由“前期录音”和“后期合成”两个制作过程完成,不再是即演即播出,而是制成后对外播出。
由于有了较先进的录音设备,艺术创作人员积极探索广播剧由“直播”向“录播”转轨的技术手段和艺术特点。既是“构成”,录制中就大有施展、“调度”的余地。它可以运用“蒙太奇”等艺术手法,打破戏剧结构的传统模式,少受时空局限。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心理活动更为丰富,情节开展更为曲折,语言更加动听,音乐、音响和语气更为适当、贴切。从而使广播剧在艺术质量上有了一次飞跃。例如,在制作《一封将要寄出的信》、《蓝天下一支绿色的歌》等许多广播剧的过程中,通过应用混响器、延时器、电子合成器和调音台等设备,试用虚实声音的反复交替描述时空的转换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以求达到想象天地的无限延伸。在《拨响生命的琴弦》中,对男女主人公的脚步声、缝纫机声作了音响特写,充分展示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等。“构成艺术”的成功应用,还受到外国同行的赞赏。1990年底英国马里澳电台节目部主任兼苏格兰著名节目主持人勃兰恩·安德逊,在上海连续4个月听了上海的广播剧之后,他认为上海电台的广播剧的音响因素和声音层次的组合、运用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其制作水平已和国际上先进国家相当。
四、体裁与题材
上海电台的广播剧,在题材方面遵循百花齐放的方针,力求做到多样化。有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外国题材,神话、童话、民间传说题材,科学幻想题材,以及取材于现代、古典名著和戏曲剧目等。在品种方面有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微型剧和小中大型剧;有主要面向成人听众的,也有面向少年儿童的;有戏曲广播剧、音乐广播剧;有严肃的、诙谐的;有正剧、悲剧、悲喜剧、闹剧;有普通话的、方言的;有探索性的;还有根据外文原版译制的;与外国合作录制的等等。就方言广播剧来说,用沪语演播,具有浓郁的本地色彩,特别受到上海地区听众的欢迎。其中,1964年2月播出的方言广播剧《李木匠和他的妻子》就富有沪语的特殊魅力,在上海市民中有一定影响。与该剧同一时期还录制了普通话广播剧《李木匠和他的老伴》,也很受欢迎。又如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根据他的作品改编录播了同名广播剧《长明灯》、《风波》等,同期还编录了探索性广播剧《还我299个吻》。1984年4月播出的《蝴蝶泉》,是上海电台制作的第一个立体声广播剧。它有效地运用了立体声技术,剧中人骑马前逃后追的音响场面,以及男女主人公告别时回荡在山谷间的由近到远的呼喊声,都有逼真的环境感,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1985~1991年更多地根据中国古典名著改编了广播剧,包括《聊斋》系列、《三国》故事系列、《水浒》故事系列。
五、展播
为推动、繁荣广播剧制作,1981年元旦起,上海电台和全国各省市台联合举办广播剧展播月活动。各兄弟台为此新录制的广播剧达300多部。展播期间,共有26家电台播出新录制的广播剧32部。这是广播剧的一次丰收,也是广播剧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举。
1988年上海电台主办第一届“白玉兰”杯广播连续剧评奖活动。这次评奖与学术研讨结合起来进行。受到各兄弟台的好评。
1989年,又主办第二届“白玉兰”杯微型广播剧大奖赛,其做法也别开生面。为举办这次赛事,曾在全市广泛征集改革开放以来以市民生活为内容的微型广播剧故事,引起听众很大兴趣,共收到来稿800多篇。上海电台广播剧科还为参赛广播台(站)的专业人员,工厂、学校广播台半专业人员,以及广播爱好者,举办改编、制作微型广播剧培训班,颇受欢迎。这种面向基层,面向社会的做法,为吸引听众参与广播,推动微型广播剧制作,是有益的尝试。
1990年,上海电台主办第三届“白玉兰”杯全国广播剧剧本评奖,共收到参赛作品247篇,作者遍及20多个省市,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有较强的现代感,达到了相当水平。
六、获奖与出版
上海电台在历年的全国性、地方性、部门性(如煤炭部)、国际性评比评奖中,均有广播剧作品获奖。1980~1993年,就有28个广播剧获不同种类的奖项。如1983年,上海电台与日本合作录制的广播剧《上海幻影路》,荣获日本文化厅艺术节大奖。此剧在日本播放后,引起强烈反响。《东京新闻》、《朝日新闻》等报刊发表评论,给予高度赞扬。“东京放送”还专门为此举行酒会,热烈祝贺中日广播剧首次合作成功。1984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丹桂杯”评奖中,《拨响生命的琴弦》兼得四奖,即最佳剧目奖(综合奖)和三个单项奖:最佳剧本奖、最佳编辑奖、最佳录音奖。1989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举办的第一届“蜀秀杯”广播剧评奖,《火车在黎明时到达》获一等奖。1991年第二届“蜀秀杯”广播剧评奖中,《超越生命》获一等奖第一名。
上海电台的广播剧不仅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和专业人员的好评,还受到出版界的注意。如1991年《三国》系列广播剧出版了盒带后,台湾的音像制品商重版,发行到东南亚一带。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八○三》播出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为之出版了文学剧本选。书印1万册,一上市即售完。另外,该剧还出版了连环图画。同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当代广播剧剧本选《太阳·月亮和吉他》,其中收有上海电台编辑达世新编剧获第三届“白玉兰”杯剧本奖一等奖的《采访外的采访》和由编辑瞿新华编剧获“吉化杯”一等奖的短剧《天下第一妻子》。瞿新华还出版了两本广播剧剧本选。
上海电台的广播剧工作者,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并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出版了一些著作,如祖文忠的《广播剧电视剧概论》。书中的一些内容被北京广播学院用作教学参考材料。戎雪芬等也在公开和内部刊物上发表了理论文章。上海电台还积极支持广播剧专业刊物《中国广播剧》的创办,并直接为之编辑出版了4期刊物。
第七节 少儿节目

《少儿节目》是上海电台历史较久并受到听众喜爱的节目之一。始办于1949年7月。节目设置根据少年儿童不同年龄的特点和要求而变化和发展。先后举办有《儿童节目》、《儿童园地》、《少年儿童节目》等。为填补上海电台少儿节目在年龄层次上的空白,1982年6月1日创办以学龄前儿童为收听对象的《百灵鸟》节目。1990年5月4日又举办和中学生在电话中进行思想交流的《中学生热线电话》。1993年7月,上海电台青少年系列节目改版,以杂志型综合编排。《少年儿童节目》改名《快乐少年》,并创办由中学生自采自编自播的《青春·太阳》节目。
《少儿节目》1982年荣获“上海市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一、《少年儿童节目》、《快乐少年》
上海电台对少年儿童广播的节目,最早称为《儿童节目》,于1949年7月开办。由上海市教育局(初教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委少儿部、上海市教育工作者工会、《新少年报》社和电台联合组成的“儿童广播工作委员会”组织领导。电台和上海市教育局各一人负责编稿兼播音。
《儿童节目》的对象是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少年儿童。1949年初创时,儿童节目与妇女节目在同一个时间轮流播出。以后每天播出。时间分别是45分钟、30分钟、20分钟,也安排过1小时。
节目经常组织小学生到电台表演文艺节目或进行猜谜比赛。寒假则利用广播给小朋友上补习课,并帮助他们成立通讯组和收听小组。据从1949年8月至1950年5月的10个月的统计,来电台广播的有64个学校的小学生,共播出219次,儿童来信达1900余封。1950年初的寒假,有组织地收听学习课的小学生达4万余人。
《儿童节目》组织过两次有影响的庆祝“六一”广播会。如1951年5月31日的广播会,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上海市教育局长戴白韬、青年团上海市工委书记张本及劳动模范干菊生等向儿童讲话。全上海市有组织收听广播大会的儿童近10万人。
《儿童节目》不定期地设置有“时事讲话”、“祖国建设”、“好书介绍”、“小常识”、“学校生活”、“队生活”、“新人新事”、“小信箱”等栏目,同时大量播送儿童们喜爱的故事、歌咏、小说朗诵、话剧、广播剧等节目,注重思想教育和知识性的内容。
1955年4月4日《儿童节目》改名为《少年儿童节目》。收听对象主要是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少先队员。
在60年代,《少年儿童节目》每天播出30分钟,重播两次。设有“在世界地图上”、“在上海地图上”、“上海的故事”、“老师的话”、“红与专故事”、“好朋友信箱”等栏目。其中裘惠英讲的《李白烈士的故事》和《秦鸿钧烈士的故事》,小说《我的一家》中的欧阳立安形象,毛主席的好孩子刘文学的故事,以及施小妹、吴运铎、高玉宝、盛利等著名人士谈学习的故事等,对少年儿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很受儿童们的欢迎。
在“第二届红领巾月广播会”上,儿童把开展“万能双手”运动中积累的购买“红领巾号”拖拉机的款项献给国家,由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代为接受。当时,少年儿童收听十分踊跃,广播会进行中,电台三、四楼各办公室电话铃声不断,反映强烈。
1967年1月,由于“文化大革命”原因,《少年儿童节目》停办。1970年6月1日,节目恢复,取名为《对红卫兵、红小兵广播》。1970年11月9日起,单独举办《对红小兵广播》节目,直至1975年5月12日,恢复《少年儿童节目》的名称,每天播送2次,每次20分钟。
70年代初的一段时期,文艺节目很少播出,仅有八个“样板戏”。为改变节目的贫乏状况,《对红小兵广播节目》在1971年制作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台第一个广播剧《小树苗》。该剧由上海戏剧学院专业人员编写。此剧剧本好,制作细致,这在当时政治背景下是难得的儿童剧。1973年4月12日起,在“科学常识”栏目里,播送“一次有意义的参观活动——《人是从哪里来的》”共五部分。此节目播出后收到很多来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都来索取材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少年儿童节目》恢复了优秀的传统栏目,一批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少儿广播节目也脱颖而出。
恢复教歌节目后,教唱的歌曲有《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我有一双万能的手》、《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我们从小讲礼貌》等。
1977年由戎雪芬编导制作了第一个外国题材的广播剧《小爱莉的星期天》,令人耳目一新。7月4日播出后,少儿听众一再要求重播。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内的全国很多家省(市)电台都前来复制此剧并播出。
《少年儿童节目》还设立许多适合少儿收听的,富于教育性、知识性的专栏。其中有:
“小小知识宫”专栏。1978年11月3日起设立,成为少儿节目中保留时间最长的栏目,延续了10多年。该专栏向小朋友介绍各种有趣的知识。如树木为什么会落叶?电影院的墙壁为什么凹凸不平等。以后,编辑孙自伦和徐杰等又把小朋友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知识性问题,用故事形式串连起来,编了《朱小亮的故事》(16篇);《董小冬的故事》(12篇);系列科学幻想故事《张小奇的奇遇》(50集)。
“文学书架”专栏。介绍中外儿童文学名著和适合儿童课外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曾播出配乐童话:《卖火柴的女孩》;儿童文学作家贺宜的广播稿:介绍19世纪丹麦作家安徒生和他的《卖火柴的女孩》;配乐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介绍19世纪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当他们是少先队员的时候”专栏。1979年开办。介绍少年时佩戴过红领巾,如今已成为劳动模范、演员、科普作家和运动员的著名人物的故事。曾播出女乒乓球运动员黄锡萍、科普作家叶永烈、电影演员达式常以及毛信贤、张海迪等人的故事。
每逢寒暑假,《少年儿童节目》都播送中、长篇故事。1979年7月开始播讲中篇故事《小金马》。以后还播讲过外国故事《格列佛游小人国》共8集;西游记故事选:《孙悟空大闹通天河》;中篇故事《哪吒》、《豹子哈奇》等。《哪吒》以它的紧张情节和对小主人公哪吒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性格品质的描写,再加上播音员郭冰有声有色的演播,深深吸引了小听众。播出以后,很快收到来信七八十封,他们表示,哪吒的除暴安良、助人为乐的精神使他们受到了教育。
1980年6月3日播出了儿童广播剧《“小马虎”历险记》,通过剧中的“小马虎”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作风而吃足苦头的有趣情节,吸引并教育了小听众。同年8月27日开始播出上海电台录制的第一部广播连续剧《木偶奇遇记》,共5集,此剧是根据同名外国童话改编制作的。
1980年开办《暑假俱乐部》专栏,内容有报道夏令营活动、猜谜语、讲笑话等,收到听众来信9千多封。该专栏连续办了5年。
《少年儿童节目》的时事政治类专栏,为适应儿童的兴趣和特点,都尽可能做到有故事性,避免干巴巴的内容。如“听爷爷讲上海的故事”专栏,用讲故事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反映较好。音乐故事《每当我们唱起国歌》,是向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次成功做法。
1984年9月23日开设专门介绍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新栏目:“走进儿童文学的宝库”。第一次播出是介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的早期作品中篇童话《阿丽思小姐》。同时还介绍了发生在陈伯吹和他的小读者之间的故事。该栏目先后介绍过儿童文学作家贺宜、任溶溶、任大星、任大霖、包蕾等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共播出了29集。
为方便收听,《少年儿童节目》从1986年4月14日起,又以分专栏按固定栏目播出的形式编排。星期一为“讲故事”专栏;星期二为“百花园”专栏,播送综合性文艺节目;星期三为“小信鸽”专栏,回答听众的问题和播送点播节目;星期四为“音乐小世界”专栏;星期五为“校园内外”专栏;星期六为“小小知识宫”专栏;星期日为“空中小剧场”专栏。
“小信鸽”专栏曾举办“学会管好自己的十个怎么办”和“学会与别人交往的十个怎么办”系列讲话。由黄家基编辑。讲话以谈心形式,解答少年朋友来信提出的问题,指导他们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1988年录制完成的大型系列历史广播剧《悠悠中华》,8月15日开播。该剧由梅梅编辑,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全剧共100集,每两集演播一个历史人物,反映了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到孙中山,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人物形象传神,故事曲折动人,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
1989年1月18日开办“小主人之音”专栏,由《少年儿童节目》和《小主人报》社联合主办。该专栏由15岁以下少年儿童自己采编、主持和播音。每月播出1次,每次20分钟,以后增加到30分钟。该专栏以“通过声音来反映少年儿童的愿望、追求、烦恼和喜悦,表现同学们各方面的技能和才华”为主旨,是少年儿童在更大范围参与广播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小主人之音”是综合性、杂志型节目,设有“青春校园”、“读书乐”、“动脑筋博士”等小栏目。
为了培养少年儿童对中国戏曲的兴趣,从1990年9月21日起举办《中国戏曲知识少儿广播讲座》。该讲座长达55集。它以人们较为熟悉的戏曲故事为经线,以各剧种的历史、特点、唱腔、流派、行当以及趣闻为纬线,交织成了一幅涉及南北方主要剧种的“百家梨园图”。其中讲解到的剧种有数百种,介绍的演员上千名,著名唱段200多段。有许多都是名人名唱,有的已是宝贵的绝版资料,深为人们喜爱。
1992年4月22日《少年儿童节目》推出了“浦江少年明星榜”专栏。编辑庄大伟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介绍值得少年儿童学习的楷模人物。其中有“十佳少年”许燕、“抗癌小明星”闵婕、小摄影家翁奇羽、小作家徐慧蕾、小提琴家乐薇薇等。该专栏受到广大小听众的广泛好评。
1992年10月1日起,开办音乐专题“历史的回声”,共20集。该专题从五四运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按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分集编排,小听众在欣赏这些具有代表性、艺术性的历史歌曲的同时,接受生动活泼的革命传统教育。
1993年1月,《少年儿童节目》推出反映外国五千年历史的100集系列剧《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该系列剧时间跨度长,从尼罗河畔第一个古王国古埃及建立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长达五千年。编辑王佩飞精心挑选100个在外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著名人物和事件,通过编、导、演、制作等的共同创作,真实、生动、立体、形象地再现给听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军事等领域,让少年儿童从小了解世界,学习历史。该剧的音乐和音响也很有特色,使听众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知识。很受小听众和教师的欢迎。
同年7月5日,《少年儿童节目》改名为《快乐少年》。节目采用杂志型的编排方式,突出教育性同知识性、趣味性、游戏性相结合。每周一、三、五播出,每档50分钟,取消重播。《快乐少年》设有“校园芳草地”、“星星热线”、“小剧场”、“故事天地”、“音乐飞碟”、“小博士”、“辞海故事岛”、“快乐魔方”、“芝麻卡片点歌台”、“小主人之音”、“浦江少年明星榜”等栏目。其中文学类专栏“辞海故事岛”曾播出少年版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故事》,共50集。“浦江少年明星榜”,曾介绍“神算子”——余捷。余捷曾创造大世界吉尼斯速算之最,并被评为上海市“双十佳”少年能手。“芝麻卡片点歌台”在教师节举办“为我的老师点歌”专题,在重阳节举办“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点歌”专题。如为百岁国画大师朱屺瞻、电影导演谢晋、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医学专家苏祖斐、足球铁门张邦伦、特级教师毛蓓蕾、劳动模范杨怀远等点歌。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
此外,少儿节目举办了许多重要活动,如1984~1986年由上海电台文艺部、上海电视台文艺部、上海市妇联、上海市民族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举办3届全国“民族杯”小歌手邀请赛。上海、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云南、广西、宁夏、广州、延边等地和香港地区的小歌手演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儿童歌曲。电台直播其中的决赛等场次,并播出录音报道。
1985年举行《我的学习好方法》征文活动,收到上海和全国10个省市的500多封来信来稿,其中优秀征文稿件先后在节目中播出,并在1987年汇集成书出版。此书有较高实用价值,很受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欢迎。
1986年暑假,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2家电台联合举办少年儿童“听音响、编故事”全国征文比赛,共收到全国各地征文1万多篇。上海地区有23名同学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征文评委会在1987年从330篇获奖作文中精选出40篇,汇集成册,书名为《小灰粒旅行记——全国“听音响、编故事”获奖征文选评》,该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1989年国庆节前夕,与共青团上海市委联合举办全市少先队员参加的“蜂花杯”上海少年评比活动。从这以后,上海市开始举办“十佳少年”的评比活动。
1990年,“小小知识宫”专栏的编导,设想从民间采集孩子玩的好方法,通过广播传授给孩子们,获得强烈反响。“怎样玩”征文发出后,共收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万多封来信,提供了数千种供孩子玩的好方法。其中有校园游戏、弄堂游戏、军事游戏、棋类游戏、魔术游戏、智力游戏、趣味游戏以及动手制作的游戏等。这次征文也是一次民间游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