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顺桥欧尚房屋出租:肺和脾有排毒功能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1 09:30:15

肺的功能

  肺气保持宣发、肃降的生理特性,就能完成主气、行水和主治节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 肺主气,是指肺脏具有主管呼吸之气和主管一身之气的功能。所以《灵枢·本神篇》和《素问·调经论》都说“肺藏气”。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主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之气。 《灵枢·脉度篇》说:“肺气通于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说明肺是主管呼吸运动的器官,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系,呼出体内产生的浊气,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地进行交换,维持着人体清浊之气的吐故纳新。所以《医宗必读》说:“肺叶百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窝,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呼,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 。二是肺主一身之气:整个人体上下表里之气均为肺所主。这是由于肺与宗气的生成相关。人体通过呼吸运动,把大自然清气吸入于肺,又通过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把饮食物变化成的谷气, 由脾气升清,上输于肺。清气与谷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上气海,便称之为宗气。宗气上出喉咙,以促进肺主呼吸运动;贯通心脉而布散于全身,供养各组织器官以维持它们的正常功能活动。这样,肺就成了气的大本营,起到主一身之气的作用。所以《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肺主气的生理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但是,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燥邪的侵犯,如果病邪犯肺,导致肺气失于宣降,就会影响呼吸功能,出现胸闷、咳嗽,气急、无汗等肺气郁闭的病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若肺气不足,不仅会引起呼吸功能的减弱,而且也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则出现呼吸无力,或少气不足以息,语音低微,身倦无力等气虚不足的病态,势必相继出现。若一旦肺失去了呼吸功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呼出,宗气不能生成,肺也就失去了主一身之气的作用,随着呼吸的停止,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2、肺主行水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具有通调水道,推动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功能,所以前入提出了“肺主行水”的理论。由于肺为华盖,是脏腑中位置最高的一个器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所以唐容川《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
  中医学认为,体内水液的代谢,不仅与脾主运化,肾司开合相关,而且也与肺气宣降有密切关系。所以,肺主行水这一功能,也是依赖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来完成的。一是肺气宣发,水精四布:水饮进入胃肠,通过“脾为胃行其津液”,水精便由脾上输于肺,肺气宣发而“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迅速地布散到全身。“若雾露之溉”以充养、润泽、护卫各个组织器官,其中一部分被身体利用后的废水和剩余水分,也通过肺气宣发,从呼吸、皮肤、汗孔蒸发和排泄于体外。二是肺气肃降、液浊下行;肺气肃降,促使上焦的浊水不断下行到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下输膀胱,从而保持着小便的通利。肺主行水的这一过程,在《内经》里已经作了概括。 《素问·经脉别论》说: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里所说的“水道”是指体内水液输布和排泄的道路。 “通调水道”是指肺气宣发和肃降,促使水道畅通,推动水液正常输布和排泄的作用。肺气宣发,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而布散到全身;肺气肃降,则促使在上焦的浊水下行,而“下输膀胱”。
  肺主行水,是肺气宣发肃降在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过程中起着通调水道的调节作用。若肺气宣降失常,失去行水的职能,则可出现水液输布和排泄发生障碍的病变。肺气失于宣发,就会形成腠理闭塞而出现无汗、肌肤浮肿等肺气失宣的病态;肺气失于肃降,则可导致水道不通而出现小便不利、全身浮肿等肺气不降的病态。这些现象,都是由于肺气在调节水液代谢方面的功能障碍,而发生“上窍不通,下窍不泄”的病理变化。所以,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从而使“上窍得通,下窍得泄”,所谓“提壶揭盖”法,是中医治疗无汗而肌肤浮肿,或小便不利而全身水肿的常用方法。
  3、肺主治节 肺主治节,是指肺脏具有辅助心脏生血和行血,以治理调节血液循环的功能。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能辅助心脏,主宰人体血液循环,具有治理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肺朝百脉,助心生血:饮食进入胃肠,经消化吸收,水谷精微混入血脉归心,上朝于肺,肺司呼吸,吐故纳新,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后,复由肺灌注于心,生成新鲜血液,输布全身,以供养各个组织器官,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所以,王冰注释《素问·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时说:“言脉气流运,乃为大经,经气归宗,上朝于肺”。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所受气者,泌糟粕,蒸律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二是肺主气,助心行血:心肺同居膈上,心主血,肺主气,两者各有所司,但又是相互为用的。血液的循环运行,虽然依赖心气的推动,但肺气宣发与肃降也有辅助心脏以治理调节血液循环的作用。正如杨土瀛《直指方》所说:“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
  肺主治节,是心血得以正常生成和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若肺气虚衰,气虚不能助心生血,或气虚不能助心行血,都可影响心主血的功能,出现生血和行血功能障碍的病变。例如:肺气不足,运血乏力,引起血液循环淤阻,出现胸闷、短气,心悸、唇舌青紫等气虚血淤的病态,治疗不单治心,治血,还须补气、行气,才能奏效。

  脾的功能

  l、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指睥有消化饮食物质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饮食入胃,经过胃与脾的共同消化作用,其中的水谷精微,还须通过脾气升清散精,上归于肺而输布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膜、肌肉、骨骼等组织器官。因此,脾主运化实际上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脾主运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消化饮食物质:人体由口腔摄入的饮食物质,通过食道,进入胃腑, 胃主受纳,并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脾之散膏(胰腺)分泌的阴液,参与进一步消化过程。所以《中藏经》说;脾“消磨五谷。” 《医方考》说;“胃主受纳,脾主消磨”。 《图注脉诀·脾脉歌》也说脾“磨谷能消食”。都指出了脾参与消化饮食物质的过程,起着磨谷消食的作用。二是运输水谷精微:小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包括食物化生的“谷气”和饮料化生的“津液”,都由脾气升清散精而运输布散到全身去。所以《素问·经脉别论》说“脾气散精”,《素问·太阴阳阴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奇病论》更明白地说:“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脾运输水谷精微的过程,是脾的经脉将小肠吸收的水谷精微,输送到肝、心、肺等脏,并与这些内脏协作,布散到全身,使各个组织器官都得到营养物质的充分供给,维持其功能活动。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程杏轩《医述》也说: “饮食入胃,有气有质。……得脾气一吸,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气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
  脾主磨谷消食的作用,主要依赖于脾之阴液,脾主运输布散水谷精微,主要依赖于脾之阳气。喻嘉言《寓意草》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而溉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小肠,从便溺而消”。只有脾之阴液充足,脾之阳气健运,则消化吸收和运输布散机能旺盛,人体营养物质充沛,水液代谢正常。由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津液、气血、精髓等精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饮食水谷的运化则是由脾所主管,所以前人认为脾是“后天之本”。如李士材《医宗必读》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胄,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脾主运化功能强健,习惯上称为“脾气健运”。若脾失健运,消化饮食物质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职,则常见两个方面的病变。一是脾虚气弱:脾阴亏少。食不化精,则可出现食少、腹满、便溏、食物不化等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水谷清浊不分的症状,所以《素问·脏气法时论》说: “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进而影响到津液、气血、精髓的生成,各脏器组织不能获得正常的营养,便相继出现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萎黄等营养障碍的症状,治宜调理脾胃。二是脾虚湿困: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失常,则水不化津,水液潴留体内,转化成为湿浊之邪,湿浊停滞,反过来又困遏脾阳的运化功能。如是湿浊留滞肠道,就会出现泄泻;泛滥肌肤,就会出现浮肿;停滞于肺,就成痰饮;蓄积体腔,就会出现腹水或胸水;渗注下焦,就会出现白浊白带等病证,治宜健脾燥湿法。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湿胜则濡泄”。
  2,脾统血 统、是统摄,裹束,控制的意思。脾统血,是指脾脏具有藏营化血和益气摄血,从而控制,裹束血液在经脉中循经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温五脏”。
  脾统血的功能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藏营化血:脾与血液的生理有关,血液的生成,需由脾摄取食物中的精微物质而化生,脾气健运,生血的物质才不致缺乏,血液的各种固有的机能也才能维持正常,从而使血量充足,血液中各种固有成分完全。所以《灵枢·本神篇》说:“脾藏营”。《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二是益气摄血:从更广的角度来看,脾统血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血液能正常地循经运行,须有各脏器组织的机能(简称气)来共同维持,而各脏器组织的机能均需由脾运化水谷精微作为物质基础,即“脾为生气之源”,脾的功能强健,则营养物质充足,各种机能也就旺盛,气便可摄血。林佩琴《类证治裁》说: “诸血皆运于脾”。何梦瑶《医碥》说:“脾统血,血随气流行之义也”。可见脾统血,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表现。
  在病理上,脾病不能藏营化血,或脾失健运不能益气摄血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统血。正如唐容川《血证论》所说: “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这里所讲的“脾阴虚”是指脾的阴液亏损,包括血液、营气等物质虚损。由此可见,脾不统血包括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一是脾阴虚,无营化血; 由于脾失健运,不能正常地摄取食物中的精微营养物质,必然导致营气虚而血液的生化来源不足,则不但血量减少,出现营血亏虚,甚至血液的各种固有机能也减退,血液不能自固,形成容易出血的“血不归经”证候,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的肌衄和齿衄,常用“引血归经”的方法治疗而获效。二是脾阳虚,气不摄血;脾阳虚衰,不能正常地运输布散水谷精微,各脏器组织的营养不足而机能减退,形成气虚而统摄失权,气不摄血,血离脉道,溢出脉外,出现种种慢性出血的“血不循经”证候,由于脾气主升,脾阳虚衰,形成气虚下陷而不能摄血,故临床上以下部出血为多见,如溃疡病出血的远血证,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崩漏证,常用补脾摄血的方法治疗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