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命令方块获得:懂唱歌的进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1 08:42:12
我想问一下,怎么才能练好高音??因为我有时候唱高音音会颤抖...我想练得浑厚圆润一点...
还有,就是气有时候会觉得不够,不晓得是我不懂得运用呼气吸气的技巧还是肺活量不够.谁能指点一下...

或者介绍什么书来看一下......
如果你是学音乐的或者懂很多乐理知识的可以加我这个Q379235882,注:音乐!~!~当然音乐爱好者也可以加`~!

以前老师教的时候是说:“用手顶住胃旁边那里,就是中间那里,手用力,身体也用力,这样唱出来的效果很不错的,试试吧!”

人体声音生理学为基础的发声法 zz

曾经有人请教歌王卡罗索(Caruso),在声乐艺术上什么是最重要的?卡罗索回答道:
“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也是声音”。这里所说的声音,以现代人体声音生理
学方法分析,第一项所说的声音就是“有强有弱的声音”,第二项所说的声音就是“有
音色变化的声音”,第三项所说的声音就是“有感性的声音”,这三点也正是我们学习
声乐最重要的条件,一个人在他的声乐艺术中,若具备了这三个条件,那么他的声乐造
诣是相当高的。而所谓“有强有弱的声音”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声音共鸣的方法,并不
是大声嘶喊的声音就是好,必须要有良好的共鸣,他的声音自然就会大声。所谓“有音
色变化的声音”就是我们要探究声带的弹性的问题。而所谓“有感性的声音”,正是我
们要仔细探讨呼吸的位置的范围。现在我们针对这三个范畴逐条概略加以分析:
一、“有强有弱的声音”--声音共鸣的方法
首先我们看到附图,人体声音共鸣区共分为三个部分,亦即三个共鸣区(DIE、DREI、R
ESONANZEN),第一共鸣区是头部后脑和头颈以及肩部位置,第二共鸣区是前额、鼻腔及
上额部位置,第三共鸣区是胸腔位置。第一共鸣区又肩负调整歌唱音域的位置,高音应
当在后脑部及头顶部,中音在后脑枕部,低音在额头及肩部,那才是正确的,通常一个
人所发出的声音高、中音还好,可是一到低音就散掉了,没有共鸣,原因出在没把低音
让它在头部肩部共鸣,这必须经过严格训练的人才能做到,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就能做到
那是绝无仅有,除非他是天才。至于女高音(Soprano)就有一些不同,女高音的低音要
让它在下巴部位共鸣才是正确的,这点和别的声部有所不同。其次第三共鸣区是最重要
的声音共鸣区,它是声音的基础,被称为基础音,它的重要性有如房屋的基础。我们亚
洲人和欧洲人由于体格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天生所发出的声音就缺乏第三共鸣区,欧洲
人体型高大,胸部宽广,发出的声音胸声自然发达,而且由于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和我们
有所不同,他们大多习惯爬着睡,婴儿刚出生就叫他俯睡,因此腹腔后部(后腰部)发
声自然发达,因而欧洲人发声天生就有共鸣区,无须经过学习,自然就会。但是我们亚
洲人必须经过后天刻意严格的训练方能得到第三共鸣区,想得到第三共鸣区通常要经过
至少两年以上的勤练,男高音需要更久,至少三年以上,如此唱出的声音才有根,正如
竹子的生长,因为它有很扎实的根部,吸收地下各种养分,所以能挺拔强韧,不畏强风
暴雨。相反的,没有第三共鸣区做基础的声音,好比一棵豆苗,没有茂盛的根,风一吹
就倾倒,不能开花结果。早期日本人他们到欧洲学习声乐,由于欧洲的教授他们没有了
解到亚洲人先天的特性,他们只教日本人第一及第二共鸣区,因此日本留学生唱出来的
声音就缺少了这一个最重要的共鸣区,唱出来的声音十分单薄,没有底盘,然后代代相
传下来,现在依然如此。本人以前也是这样的唱法,可是一到欧洲,想要在那边立足,
唯有接受此种世界性的带有第三共鸣区的唱法,没有第三共鸣区的声音,缺乏厚度和温
暖的浓度,男生听起来不男不女,女声听起来轻飘飘毫无艺术价值,所以说第三共鸣区
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共鸣区、第二共鸣区不是“发声点”,如果把第三共鸣区的位置移
到背部,和第一共鸣区及第二共鸣区连结在一起,则形成了人体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则
共鸣丰满圆润,反之则声音单薄干涩尖锐不堪入耳,有些人以为第二共鸣区只是在眉间
一共鸣点,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第二共鸣区是由好几个共鸣点串连起来的,亦即眉间、
鼻梁、鼻尖、上腭、下腭、牙齿、观骨等。其次,要想做到有强有弱的声音,必须先要
了解声音“前面”和“后面”的问题,要想明了声音“前面”和“后面”的问题,要先
明白“开母音”(Aperto)和“闭母音”(Accuto)的关系,“开母音”就用前面来唱
,“闭母音”就以后面来唱,所谓前面就是第二共鸣区加上第三共鸣区唱出开的声音(
Aperto)。所谓“后面”就是第三共鸣区和第二共鸣区再加上第一共鸣区唱出盖(或称
闭)的声音(Accuto)。通常男高音“过门”(passage)的声音亦即“开的极限音”在
f2,男中音在e2,男低音在d2,女高音在g2,女中音在f2,女低音在e2,一超过这个音
就要盖,否则声音变得粗暴、不健康,严重损害声带,会缩短声乐的寿命,像现在日本
,尤其是大陆,虽然他们有各种唱腔,能唱出各种不同的风格和个性,可是毕竟没有以
第三共鸣区、没有以开盖这种合乎人体声音生理学为基础的声音是不健康的。其实在这
个世界上,发声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健康的发声法,不管是什么民族,操着什么语言都
是如此,因为人体的构造都是相同的。现在大陆上的声乐家他们以为人一到五十岁退休
是理所当然的,须知一个人的声音在五十岁才能达到颠峰,不管是对声音的运用以及对
人生锥心泣血的体验,才能感动别人,正如文学家是以文学作工具来感动人,而声乐家
用来感动人的工具正是声音,人生五十才开始。在欧洲,一流的声乐家到五十岁才唱好
的不胜枚举,甚至到七十岁照唱不误的亦大有人在,绝不输给年纪轻轻的人。其次,一
个优秀的声乐家,他必须要把声音的渐强、渐弱做得非常好,这样,当他临场演唱时才
不致慌张,才有安全感。要唱渐强时先要把声音的芯抓到,然后以此芯作为发声点,将
气在第三共鸣区内扩散膨胀,使它好象变成气球,之后,把它推向背部及后腰部增加其
气压,同时加入第二共鸣区,此时声音的芯要保持好,不可失去。渐弱时只要把气压逐
渐减少,抓紧声音的芯,使声音回到胸口发声点,然后用气息切除声音,使之停止,此
时下腹往上的力量必须增大两倍,否则无法使声音回到胸口发声点,当然这些要靠经年
累月的苦练方能领悟,舍苦练别无他途。
二、“有音色变化的声音”--声带的弹性问题
声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叫“声韧带”,这是两片声带的尖端,犹如声带的皮肤,
由它通过气息的冲击振动发出声音,这是比较强韧的部位,较不容易受伤发炎。第二部
分叫“声唇”,若发声时声唇逼紧声韧带,和声韧带同时振动发声,则声带容易受伤发
炎,甚至肿胀出血,有些人发声时由于声唇过分避紧声韧带,以至气息无法经由声韧带
正常平衡摩擦振动发声,造成声音憋住出不来。遇到这种情形,我们只要把第一部分的
声韧带尽量并拢,将第二部分的声唇连同第三部分的声带肌肉--“纵走筋束”向两边撑
开,不使声带的肌肉同时参加振动,如此即为健康的方法,也较能持久不受损伤。如果
我们拿一根约一公尺塑胶管向四面八方摔转,则会发出鸣鸣声响,若我们把这根塑胶管
出口处用橡皮筋绑紧使之出口处变小,那么它所发出的声响必然声音较高,这就是声带
的发声原理。声带的运动可分前端和后端两个部分来说明,声带的前端是长在喉结的下
方约0.3公分的地方(甲状软骨),然后连到后端,靠“披裂软骨”来扭转声带使声带拉
长,拉长时的方向是前端要向下后端向后扭转。如此拉长后声带的长度则比原来未拉长
前长上1/3或1/2。一个婴儿刚出生,他的声带后端是非常发达的,可是以后受到语言子
音的影响,这时声带后端慢慢退化,前端反而发达起来,所以我们练习歌词咬字必须明
白要把子音和母音分解开来,子音用前端,母音用后端以“S”或“C”加上母音(即Sa
、Se、Si、So、Su、Ca、Ce、Ci、Co、Cu或Pra、Pre、Pri、Pro、Pru)来练习效果较佳
,亦即子音往前送,母音向后送。声带的后端远比前端更重要,也常被一般人所忽略,
甚或不能接受弃而不用,这是多么可惜。要感觉声带后端(披裂软骨)的位置,它是在
于食道入口处,当我们吞咽东西时,披裂软骨就会跟着扭转,所以我们把吞咽时的感觉
用来发声那就是正确的,其实一般人所说的“美声唱法”(Bel Canto)只是讲他的“结
果”,并没有把它的“过程”讲出来,今天我们作这个研究就是要把这个“过程”探讨
出来。其次谈到“轮状喉头肌”,轮状喉头肌长在上部食道的前面,当我们用手去压迫
胸骨及气管上方凹陷处,就会有咳嗽会痒的感觉,这个部位就是轮状喉头肌的位置。至
于如何去感觉声韧带并拢的技巧,只要我们吸气时故意发出声音,以这种感觉来发声那
就对了,这个位置就是正确的发声的位置。在此我要将声带后端再次加以说明,一只狗
在叫的时候是用后脑头腔来共鸣的,它们用这种声音来传递感情讯息,这种声音可传得
非常远,绝不是用声带前端,我们人类也是动物,当然用这种方法来传递情感讯息更能
被人接受,而这种声音是具有感性的,一个小孩子如果从小就训练他用声带后端来发声
唱歌,以后长大了必能成为一流的声乐家,例如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他们就是用声带后端
来唱的,所以和声非常协和甜美,不像我们台湾各小学的合唱团,当然也有好的,不过
太少,绝大多数是用声带前端来唱,所以声音刺耳,尖锐和声(Harmony)不协和,毫无
美感,好象在吵架,原因就出在此。我们也常看到每年音乐比赛的时候,得到各县市第
一名的国小合唱团声音竟也那么尖锐毫无和声之美,这或许和评审的鉴赏能力有关,因
为评审本身就没有这种什么才是好的童声、什么才是不好的童声的素养,把他聘请来担
任评审,他如何能节选出哪一队才是正确的童声合唱团。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把儿童合唱
团的声音训练好?首先我们要明了,合唱团不同于独唱,合唱要讲求团体的声音效果,
个人声音不可突出,那么和声(harmony)是合唱的特点,所以合唱团第一要任务就是追
求和声之美,如何才能获得和声之美?那就是要以声带后端先用小声以“J”母音来唱和
声,音色尽量暗些,绝不可唱亮,独唱可以亮,可是合唱一亮声音就无法呵紧,显得松
散缺乏感情,声音尽量往后送,这样才能获得优美、具有感情浓度的童声合唱。在国内
我听过很多儿童合唱团的演唱,但是很少有有一个团的声音是正确的,在此我特别推介
一个儿童合唱团,他们的声音是正确的,这一团是“高雄市天主教增德儿童合唱团”,
他们的指挥石高额老师跟我学习声乐近十载,已能领悟我所传授的声乐的精髓,他就是
采用了我所说的以声带后端发声的唱法来训练儿童合唱团的,所以声音效果就显著的不
同。
三、“有感性的声音”--呼吸的位置
首先来谈谈吸气,吸气的时候五个部位要同时进行参加吸气工作。(一)、气管上部(
轮状软骨或鼻腔)要缩小,用“I”母音使声韧带并拢,保持紧张状态;(二)、胸部(
胸骨)要向左右扩张;(三)、背部(肩胛骨)向外扩张;(四)、腰部(末位肋骨)
向外扩张;(五)、腹部(肚脐以上叫上腹,肚脐以下叫小腹)上腹向前撑开,以保护
横膈膜,小腹向内向上收缩。这五个动作必须在紧张状态下进行,不可松弛。其次呼气
时的动作仍然和吸气时的形态(Form)是一样的,缩紧肛门,上腹向前撑开,小腹使劲
使气往内向上推送。其次谈到“气压”的问题,我们在一个茶壶里装满水,下面用火加
热,当水沸腾的时候蒸气会推动茶壶盖,使茶壶盖上下抖动,但是我们如果在茶壶内装
上一个笛子,水沸腾后水蒸气就会从笛子排出,发出声响,这个原理和我们发声原理是
相同的,这个笛子就是气管后端所发出的声音,我们以“U”母音来练习较能体会出来,
使上面的气(胸部、肩部)及下面的气(腹部、腰部)保持紧迫状态后,上面的气纹风
不动,挡住气,使声唇撑开,然后下面的气往内向上输送,使维持平衡状态,要唱之前
提前一秒钟作准备,然后再发出声音,这就是正确的呼吸,也唯有这种方法才能发出感
性的声音。
四、歌唱技巧--实际演练
歌唱技巧在讲求母音和子音的发声方法以及母音和子音之分离(揭开),五个母音a、e
、i、o、u对声门的闭合和张开均有所不同,“a”声门是完全打开的,“e”声门半开,
“i”声门关闭,“o”声门半开,“u”则声唇张开,声门韧带关闭。在这五个母音之中
以“u”母音的开合状态是最健康,所以要把“u”以外的四个母音保持相同与“u”的发
声位置来发声,用暗一点的音色,只用一半的声音用声带后端来唱,其中唱“i”母音时
要保持“a”母音的位置,“e”母音很容易位置移上去,要尽量避免,须知吾人唱歌时
是以传达母音为主。至于子音由于它是缺乏感性的声音,它只是母音的附庸,我们要多
练习母音和子音揭开的方法,这种方法已如前述以“中庸的声音”(mezzavoce)用S、
C或Pr加上母音来练习,效果甚佳,练唱练习曲应当多用“中庸的声音”来唱,其它不论
是唱长音或歌曲也依然如此,试想,如果要演唱整个歌剧,从头声音拼到尾,任谁也吃
不消。
五、结论
以往学习声乐,不论是国内或国外一概讲求“悟道”,老师怎么唱,学生就跟着怎么唱
,只要模仿就行了,三年、五年、十年过去了,悟性高的学到了功夫,得道多助,悟性
低的,只有半途而废,放弃艺途,对于声乐的科学理论基础付之阙如。有很多的人天生
有一幅好嗓子,可是不会妥善运用,功亏一篑,殊多可惜!德国在1960年代,掀起
了研究美声唱法狂热,欲想以人体声音生理学为基础,对于人体的发声器官,以科学的
方法归纳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帮助学习声乐的人早日揭开声乐的奥秘,当时医学
界和声乐界破天荒首度合作,蔚成一股共同研究的风潮,因此,才有今天我所采用的对
于发声方法的理论基础,以及本人数十年来苦练所获得的心得结晶,这便是以上我所画
龙添晴概略性的阐释,当然挂一漏万之处在所难免,而这一切都要感谢我的恩师--德
国人体声音生理学权威Dr.Schutt先生的热心指引,但愿这套方法能对国内钻研声乐的莘
莘学子有所裨益,多造就一些一流的声乐家,这便是本人的愿望。

怎样唱高音
一、人类歌唱本能
你听过雨夜盲女的哀曲吧?也听过快乐的男女山歌对唱吧?这些人从未受过声乐训练,全他们的歌声也同样令你感动,因为他们完全发挥了自然的歌唱本能。我在前面所谈的关于呼吸、发声、共鸣、高音的问题,一切都逃不出自然的条件,连带着一切物理条件,都是根据自然而产生的。遗憾的是,我们却往往摒弃这种自然的条件,而去苦苦地找寻一些“捷径”、“秘诀”,那是很可悲哀的事。
歌唱家在歌唱时,喉头的作用虽属,但心力也可左右它。在歌唱时,喉头的动作完全是自发的,歌唱家歌唱时,想唱什么音,声带张力与振荡次数就会完全与 思想吻合。发声时当然还要用横膈膜、腹肌、肋骨、喉舌等快速的力量。一个初生婴儿,根本不知道这些事,却能把那些力量用得很好。当他哭的时候,哭得很伤心;他笑时,又会发出悦耳的音调。由此证明,人生本来就有一种天赋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并带有表情地使用我们的嗓子。
二、先喊出高音来
我们做任何一种运动,比如推铅球,一定要先有举得起铅球的力量。练武术的人为了增加手脚的力量,先练挑水,手脚有了力量后,才可以在舞大刀时不至于脱手飞了出去。
我们的声带,要能够抵抗下面送上来的高压,才能发音。有人问,在高压的情况下,声带发出声音会不会发生喊叫的情况,会不会喊破声带呢?不会的,只要保持正确的呼吸及歌唱姿势,是不会喊破的。至于高音的位置及掩盖问题,你的高音还未喊出来又怎样去定它的位置呢?
我们先由下喊起,半音上去,#f2、g2、#g2为止,五个音成一组。开始不要喊太多,因为一上来你的呼吸和歌唱姿势未必对,要边唱边纠正,等各方面都配合好了,不妨多喊一些。等#g2唱好了以后,a2是另外一种呼吸方式。我们知道唱高音时要把气息用高压的方式压上去,实际上在这时要用到腰部的气(见下节),用腰部的气喊好了a2后,再用同样的气喊降b2。
一般来说,唱高音声部的人的高音是天生的,只是我们不去用它罢了。一个女孩子从未受过声乐训练,一般只能唱到f2,但当她突然碰到一件恐怖的事情时,他会情不自禁地尖叫起来,而这一声尖叫,可能到达highC的f3,但平时无论如何她也不会发出这么高的音来。所以不要有顾虑,要大胆地喊出高音,多喊是有好处的。
三、呼吸及姿势
我们如果也有机会碰见一件十分令人吃惊的事而失声尖叫,我们一定要记住那个喊叫的姿势,再拿来唱高音,那就对了。
唱高音不同于唱低音,是将气压成一条细线,冲击声带。当横膈膜的力量已经用到顶点,而无法加压时,就须用腰力。前面讲过,肺叶比肺尖大,也即是下面比上面大,上面的肺尖被肋骨向外扩张。用腰力,是先用手叉腰(这时不必注意腹肌,在吸气时它会自然地起作用的),把气吸到腰的四周,感觉到前后腰部膨胀起来,然后把气闭进来(张大口,见图七),用力把腰及肋骨向里一收,胸部向上一挺,你会感觉到压力压住了上颚,这就是用腰力的方法。
前面讲过,f2--#g2我们用腹肌的收缩来增加压力,到了a2就用腰力,到降b2时,因为只需要少量的气(但是要用高压力的气),只要将上唇照打呵欠的样子张开就行了,要露出少许上面的牙齿,舌尖平放在下面的牙齿上,就能唱出降b2来了。由降b2以上,到highC以上的音,方法与降b2是一样的。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用腰产的力唱高音。
用腰部的力来唱高音,等于将一个长形的气球充满气后,用手将下半部一捏,那上半训就胀满起来,这好比是横膈膜已上升到顶点,不能再上升。我们将腰部吸满了气,然后整个腰部及下面张开的肋骨向内一收,胸部挺出,就好象用手捏气球的作用一样,产生了一股强烈、上升的气流,而这正是我们唱高音要用的。
四、Close及掩盖
从前学唱歌的时候,当唱到高音,就要Close!当时真是“如入五里雾中”。而这个字,中国至今也还有人在用。由于对Close的真正含义搞不清,不知道害了多少男高音,也糟蹋了许多好的声音。
我对Close的见解是:关闭下面的共鸣箱,而打开上面的共鸣箱。我们唱高音时需要头腔共鸣,那就得提高软盖。我们开上唇,目的是提高软盖,同时还要用腰力来顶开软盖。至于今天国内有人用“掩盖”这个名词,我认为比较好,它的意思是高音不可太白,要多少有点掩盖,就好象上面有一只碗,复盖着高音一样。
我曾经向许多老师求教对Close的解释问题,但都得不到结果。后来去意大利,请教了一位老师,回答是:我们意大利从来未听说过这个字。试问:“关闭”了怎样唱歌?至于今天我们用“掩盖”代替“关闭”来解释Close,那是很明智的。当我们唱高音时,我们的上颚向上提,软口盖升高(打呵欠状),气压向上挤,聚到上面,形成一个象教堂那样的圆顶空间,也就是要让气体充满这个空间,这样,才会发出漂亮的高音。如果上面不打开,空气上不去,哪里还有高音呢?所以,用“掩盖”也表示了声音向上集中的意思。我们可以再作一个试验来找到这个感觉:当我们打呵欠的时候,会感觉到上颚部分有凉飕飕的感觉(平时感觉不到的),那就是上面有了一个空间,气息也进去了。
五、越高越容易
当我们练到降b2时,应该说已经突破了高音的困难,可以很容易地唱到b2、c3、#c3、d3了,因为唱这几个音的方法与唱降b2的方法并无居的分别。唱降b2时喉咙已开得比较小了,因为嘴越是张大喉咙越小,所以,不用害怕更高的音,所需要的是急速的气来支持高音,而急速的气,是靠平时的刻苦的气息练习得来的。
六、支点与对抗
如用双手举起一副石担,我们的脚是向下踩的,土地是起向上托起的作用;我们的手向上推,而石担又是向下压。于是,这里就有四个方向的力,脚和地面产生了一种对抗,手和石担又产生了对抗。我们人的身体等于气柱,小腹和声带是气息的两个支点。气息往上走被声带挡住,这里也有“力”的对抗问题。那么,在歌唱时小腹的支点有无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向上,还是向下?关于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
唱歌时,气息不停地向外流出,气柱越来越短,同时,小腹也向内收进来,帮助压迫肺中的气产一定的流量呼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把“支点”老是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而不随着气息的运用向上移动呢?但我们不可忘记,虽然“支点”随着气息的呼出不断地向上移,还是要保持住那向下压的力量。试想,我们如果要拿到高处的东西,伸长了手仍拿不到时,那么就要在脚下垫一个箱子,如果还是拿不着,只能再加一个箱子,这样“支点”不就提高了吗?怎么可能停在下面不动呢?
我在新加坡听过一个女高音独唱,她是代表加拿大到各国作巡回演唱的。但她唱到高音时,脖子拉得长长的,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原来她是专唱德国Lied的,德国派唱法主张“支点”永远在腹部不变。试问唱高音怎么可以把音管拉得那么长呢?
我们再看看前面所述的打气筒原理,活塞柄不断向上推,活塞也随之渐渐地上去以保持筒身的压力,气息则从筒口喷出。如果将气筒打气比作人体的歌唱活动,即是说,横膈膜和声带的距离越来越短,所以支点也逐渐改变位置,怎么可能老停在固定的地方不动呢?
七、用工具来测验
用一块木板,长度比我们的肩宽一些,宽度比我们的鞋子长度稍宽四角打一个洞,用两根绳子穿过洞,绳子的长度与我们垂下的手指处相齐(参阅图八)。我们站在木板上,吸一口气,然后将气闭住,张大口用力拉绳子,就可以感觉到什么叫对抗了。这时,我们的脚增加了与地面的对抗,同时也了体内的气息与声带的对抗,这样高音更容易出来。我们还可用可口可乐的空铝筒(空啤酒筒),剪成象邮票大小的铝片,将两片铝片合起来(用手将铝片弄得稍弯曲一些),于是合起来的铝片当中就有一个缝。再在铝片的一头夹上一片旧绸布(可叠成三根火柴那样宽),然后用铁丝将铝片绑起来,就成为一个哨子。你试吹一个低音,再吹一个高音,从这一比较中就可以感觉到唱高音的气息和姿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