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彩q7写真机怎么样:还是人工增雨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4 22:45:33
个人认为:人工增雨基本无法缓解旱情。举例:摘一段报道“2005-06-07 09:04:35 南方网:此次人工增雨全程共发射火箭弹14枚,......作业后,雷州半岛普降大到暴雨,截至昨日17时,徐闻曲界自动站雨量:62.1毫米,前山自动站雨量:50.4毫米,苞西自动站:28.9毫米,海安自动站:34.2毫米,南华自动站:64.6毫米,迈陈自动站:53毫米……至此,湛江市南部部分地区严重的旱情得到了缓解,江河、山塘、水库增加了蓄水量,......
为缓解旱情,市气象部门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从去年11月至今,湛江市气象部门共计实施人工增雨作业25次,累计发射增雨火箭弹142枚,共增加降雨量7000多万立方,作业效果明显。”上述报道是作为人工增雨成功的实例。设想一下,这是在雷州半岛数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100*50公里计,为50亿平方米,7000多万立方在这样的面积上均降雨是14毫米,相当于一场小到中雨,可这确是半年多的增雨总和!!!
不知哪位高人能给出一些人工增雨效力的实际数据。殷切希望看到有说服力的!天气预报中常用名词术语“小雨:日降雨量不足10.0毫米, 中雨:日降雨量10.0-25.0毫米,大雨:日降雨量25.0-49.9 ,暴雨:日降雨量达到或超过50.0毫米...... ”,以人类现达到的技术水平对未来的降雨量预测只能达到一个范围(范围波动很大!)根本无力精确到10%以内,例如:预报将降中雨,意味着下25-49.9mm/日皆为准确,而且常常出现预报为中雨实际下了小雨或大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实际的降雨量里谈有多少是人工增加的,只能是妄谈---没有X何来ΔX!!!!!!希望能看到有说服力的反驳。

楼主对人工增雨是相当了解的,只是对人工增雨的效果和意义有怀疑。我觉得人工增雨的效果有三方面:
1、人工增雨可以降低大气的湿度因而增加海水的蒸发量。即加快了自然大气圈水循环的速度。尽管增加量可能非常微小。
2、把本来会降在甲地的雨降到乙地。甲地水资源丰富而乙地却是干旱地区。相当于从水资源丰富地区调水到干旱地区。
3、把本来会一段时间以后才下的雨现在马上下,可以缓解当前的旱情。
本人想到这么多,就说这么多。

根据韶关多普勒雷达和气象卫星等气象现代化探测设备获取的最新资料,8月12日18时,在乳源红云发射两枚火箭人工增雨弹,拉开了我市火箭人工增雨序幕。当晚,南雄瀑布和始兴马市也分别发射了2枚和4枚火箭人工增雨弹,受火箭增雨弹的作用,作业点地区普降中雨,局部大雨,乳源最大达29.3mm。火箭人工增雨初战告捷。16日15时30分,韶关多普勒雷达探测发现,南雄、始兴交界处有40db强度的大片回波,以时速25公里向市区移动,作业组立即赶赴韶关学院附近的作业点,17时2枚火箭出膛,高速射入云中,片刻电闪雷鸣,17时30分作业点和市区出现倾盆大雨。同日,乳源、乐昌也发射2枚火箭增雨弹。16日—17日08时,测得雨量为市区101.1mm,韶关学院123.1mm,曲江37.5mm,乳源71.8mm,乐昌67.6mm。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三标乡东江源村桠髻钵山,全长562公里,流经赣、粤、港三地。按照中国气象局的统一规划,这一人工增雨作业工程将以国家飞机增雨作业为主,地方飞机作业为辅,在飞机无法作业的条件下,还将引入无人驾驶小飞机、车载火箭作业系统等高性能作业装备。工程建成运行后,预计每年可增加降水量20—25亿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8-12亿元,投入产出比超过1:60。
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10月15日电 近日,《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人工增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林业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的论证。该项目完成后, 预计每年在三江源作业区内增加降水80亿立方米,增加黄河径流12亿立方米,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三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6月20日下午,人工增雨办公室在常太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先后两次向东圳水库北面和西南村庄发射6枚增雨火箭弹。根据测报,东圳水库库容量增加了110万立方米。
........

人工增雨是人们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通过飞机、大炮、火箭等对局部大气云层施加催化剂,以达到增加降雨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增雨量可达10%到30%左右。

现代人工增雨活动开始于1946年,50多年来,其科学技术基础已被大量的室内实验、数值试验研究和外场试验所证实。

目前,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这项工作,特别是美国、俄罗斯、以色列、乌克兰等国家的气象部门通过长期深入的科学试验研究,已经掌握了当地的云雨特点,并且发明了一整套相应的人工增雨技术,不仅在实践上证实了人工增雨的效果,还将其作为一项气象业务长期开展起来。

1958年,我国吉林等省遭遇旱情,空军出动飞机进行了人工增雨试验,从而揭开了我国有组织进行人工影响天气的序幕。70年代到80年代,气象部门在福建古田水库开展了为期12年的高炮人工增雨随机试验,取得了相对增雨24%的良好效果。

近年来,我国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规模更是跃居世界前列。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开展了人工增雨,每年进行飞机降水作业500多架次,各地每年投入经费总计超过2亿元。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各个省(区)都有一支从事人工降水的科技队伍。

据专家介绍,人工增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天气,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旱。人工增雨要求的条件也十分苛刻:要有充足的云量,云层一般要有1公里的厚度,上千公里的面积;要在零下8摄氏度的气温下播洒催化剂,时机要好,部位要准。因此人工增雨也不是时时处处都能搞的。

要有积云才能降雨.

碘化银可以用于人工降雨.飞机把碘化银粉末撒布在云层里.云层中的水汽会马上以碘化银为核心凝聚起来.成为水滴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