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股绳莲花结编法图片:请大家提供一些古代的意象诗~急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6 07:30:33
请写明全诗~~作者~~最好写明朝代~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风(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古风(其十五)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子夜四时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四时歌: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长干行
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行路难三首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清平调三首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三首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三首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李商隐《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堂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唐。李贺《苏小小》: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

《秋天》
整整一天我望着紫葡萄藤叶子
飘落水中
此刻在月光下
叶子依然飘落着
每片叶子都镶上银色的边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一般说,西方诗的思维模式中逻辑思维的成分多一些,重理性,重分析。东方诗的思维模式中整体思维的成分多一些,重直觉,重领悟。意象诗注重的是“客观的呈现”。二十世纪初源自英美的“意象派诗歌”可以说是直接受中国诗日本诗影响的西方重要诗歌流派。

说明: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篇文章原为由我指导的毕业论文,而文章的撰写完全是由崔曙凤独立完成的。出于书刊惯例,发表时署了我的名字,在此谨作出说明。(张京华)

一、庄屈其人及各自的《渔父》篇

庄子名周,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今传《庄子》三十三篇。司马迁《史记》记载有庄子为宋国蒙漆园吏和楚威王欲聘庄子为相两件事。蒙地在今河南商丘,一说在今安徽蒙城。宋国在庄子卒后不久被齐、魏、楚三国吞并,据崔大华先生推测,庄子可能是楚国贵族后裔,在吴起变法时被迫迁徙到楚国北陲,最后流落到了宋国。[1](P29)漆园吏可能是掌管漆园的小官。庄子一生穷苦,隐居不仕。

屈原名平,字原,先秦著名文学家,著作《离骚》,创立“楚辞”。屈原为楚国贵族,仕楚怀王,官居三闾大夫,后遭放逐。楚怀王为楚威王之子,故屈原的年代大略与庄子同时而稍晚于庄子。

庄子与屈原是先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两个人物,一个出身贫困的下层,一个生为贵族;一个用避世的思想看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个用入世的尺度衡量君臣的亲疏;一个是入“道”的隐士,一个是崇“儒”而又“独清”的君子。但二人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清代钱澄之曾把屈原和庄子的作品放在一起,撰成《庄屈合诂》。民国革命志士宋教仁先生为桃源人,自号渔父,孙中山先生挽宋教仁联中说:“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五丈原,一抷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2]其中“效庄生索笔”“向屈子招魂”二语,把庄屈二人的可贵之处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以此比拟宋教仁。

更有趣的是庄子和屈原的作品中都有《渔父》篇。关于这两篇作品的真实性,学界曾有所怀疑。有人认为《楚辞·渔父》不是屈原所作,但立论尚不充分。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渔父》为屈原本人所作,朱熹《楚辞集注》从其说。[3](卷五)李昉也说:“渔父者,屈原所作也。屈原驰逐江湘之间,忧愁吟叹。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4](卷第三十五)笔者同意他们的观点。《庄子》外杂诸篇宋以后也多有人怀疑,苏轼因为《盗跖》、《渔父》“真诋孔子”,《让王》、《说剑》“浅陋不入于道”[5](《庄子祠堂记》),于是判定四篇不是庄子所作,引起后来学者对庄子外杂篇的普遍怀疑。但也有学者认为外杂篇中有庄子自作的部分,如董思凝认为《让王》等四篇虽诋訾孔子,“然其深微之语固有与内篇相发明者,抑又安可废也”。[6](《庄学通览》)特别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中出土了《庄子》竹简,有《让王》及《则阳》、《外物》三篇,1988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再次出土了《庄子》竹简,有《盗跖》篇,说明这些篇章在战国时确已广泛流传。因此笔者仍从旧说,暂定《渔父》为庄子本人的作品。

《庄子·杂篇·渔父》有两个主要人物:代表道家思想的渔父,和与之对立的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7](《渔父》)开篇,着重叙述了“渔父”和孔子有关‘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及‘人有八疵,事有四患’的对话。儒家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信念,孔子相信人的生命,只有承荷着崇高的品德和理想,才不失其价值,如果为此而捐躯,正是死得其所。渔父的言语表现出了道家“万物之所由”、“得之者生”、“顺之则成”的虚静、无为之境。渔父之言,纯为善意,所以孔子对渔父心折诚服,礼拜有加:“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7](《渔父》)此事恐有借孔子之口抬高道家的意思,但它所描述的“渔父”形象已深入我们的思想中。

《楚辞·渔父》据王逸的阐释,“‘渔父’盖亦当时隐遁之士,或曰亦屈原之设词耳”。[8](《渔父》)叙述了“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见渔父的场景,刻画了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的悲愤与不平。渔父的“莞尔而笑”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恍然点化了屈原,使他在悟“道”后自投汨罗江而亡。钱澄之《庄屈合诂》自序云:“屈子徘徊恋国,至死不能自疏,观其远游所称,类多道家者说,至卒章曰:‘超无为以至清兮,与太初而为邻。’而太史公称其‘蝉脱于浊秽兮,以浮游尘埃之外’,亦诚有见于屈子之死,非犹夫区区愤激而捐躯者也。是故天下非至性之人,不可以悟道;非见道之人,亦不可以死节也。”[9](《自序》)很显然,至情至性、尚治有为的屈原在遭谗被贬之后已渐渐“悟道”,这就必然导致了他投江身亡的结局。而“渔父”正是引他 “悟道”的最关键人物。据《孟子》所载,当年孔子曾听孺子传唱《沧浪歌》,并有“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的评语。[10](《离娄上》)由此看来,渔父即“道”的化身,而渔父之道就是隐遁之道,也就是儒家“独善其身”、“杀身成仁”之道,与道家中的避世思想亦相接近。

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各有侧重。庄子侧重“渔父”的点化,以渔父的出现,孔子的求教,体现代表道家的渔父思想“圣人尊之”的地位。而屈原则通过对话体的形式,重在表现两种思想认识的尖锐对立:一种是“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随波逐流思想;另一种则是坚持原则,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也不肯对世俗妥协的精神。前者庄子是站在渔父的立场上,后者屈原是站在与渔父相对立的立场上的,其思想精神与屈原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是一致的。但是,两文的共同的思想内涵均通过“渔父”形象凸现了出来,这就是隐逸,淡泊,尊循时命,顺应自然。

语言上,《楚辞·渔父》用散文的形式而又部分地押韵,文字空灵轻妙,是一篇极好的散文诗。而《庄子·渔父》则用记叙的形式完整的讲述了一段故事,文笔生动,形象突出。二文或流畅如行云流水,或生动似身临其境,均以对话的场景描写展开,把主人翁渔父的形象行神毕肖地展现了出来,使读者在不同的语境中感受到很多相似。特别是二文均以“渔父”作为隐者的象征,从而开创了后世文学艺术中的“渔父”意象。

二、“渔父”意象的文化内涵

庄屈二文中“渔父”这一特殊的中心人物形象以独特的视角映射出以儒、道文化为背景的古代隐士风范。

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3](卷五)《楚辞》与《庄子》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打鱼人。先秦时期,隐士颇多。《论语》记载与孔子有关者,就有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莜丈人等,“他们畏世远遁,洁身自保,或躬耕田野,或僻居山林,原不必仅限于以渔为业。不过,垂钓必临水畔,不仅景色优美,情调亦复闲淡,确乎倍加令人神往。”[11]特别是庄子以道家“得意忘言”的独特笔法,将“渔父”与自然之道合为一体,从而赋予了“渔父”以超脱旷达、恬淡自适的文化内涵,更使“渔父”定格为隐逸的象征,开启了古代诗歌史上绵延不绝的“渔父”意象。

细加分析,“渔父”意象中包含了几个要素。

首先是“渔”。垂钓之风,溯自上古。《诗经》中说,“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12]虽然那时垂钓大概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岂不尔思”似乎已隐含了某种朦胧的情趣,这大概就是渔父的雏形。吕尚,《汉书·艺文志》列在道家类,班固注称在为“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 [13]。《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14],《吕氏春秋·谨听》称“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而自庄屈之后,即使仍然有人以打鱼谋生,但在文人笔下,却没有了谋生之苦,而是多了闲雅情趣。“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元胡绍开《沈醉东风》)“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清王士祯《真州绝句》)因为庄屈二人所创立的渔父意象在前,所以即使诗句中所描述的是真实的渔樵生活,作者也已在其中寄寓了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之比。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清龚自珍诗说:“烈士暮年宜学道,才人老去例逃禅”,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庄屈同为楚人或靠近南方,二人同以“渔父”为题,可能与南方江河密布,湖泊众多,气候温暖有关。而南方楚地又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因此水又可以作为道的象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5](八章)“几于道”亦即“近于道”。《庄子》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7](《天运》)“天德之象”亦即“天道之象”。新近出土的战国楚简《太一生水》也说:“大(太)一生水,水反木(辅)大(太)一,是以成天。天反木(辅)大(太)一,是以成陀(地)……天陀(地)者,大(太)一之所生也。是古(故)大(太)一赃(藏)于水,行于时。”[16](P125)在道家看来,水既是万物之本,又直接象征着天道,对于水的这种美德,西汉严遵曾有充分的歌颂。他说:“水之所以能触石贯金,崩山溃堤,周流消息,沦于无赀,广大无穷,修远无涯,明不可蔽,强不可加,浊而能清,少而复多,危能复宁,疾能复迟,与时变化,死而复生,浸濡万物,养育群形,布施而不费,赡物而不衰,注四海而不有功,配天地而无以为,优游毫厘之内,翱翔九野之外,泽及苍天之上,盘积黄埌之下,强扶天地,弱沈毛羽,微积集少,以成江海,上下无常,终而复始,进退屈伸,近于道者也。以其形体柔弱,动静待时,不设首响,和淖润滑也。”[17](《柔弱于水篇》)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古代曾有画家作《渔父图》,因船上有帆而受到讥评。因为只有小舟才能获得随波飘游,与世同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钓意味着耐心、等待,意味着隐者的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说苑》载孔子的弟子宓子贱为单父宰,向阳昼请教治民之术,阳昼说:“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夫扱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18](《政理》)隐者垂钓,其用意均在“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此一境界无疑正是隐者所特别追求的。

由此可知,渔父即儒、道中的隐者。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他们顺水来去,随意钓鱼于其中。姜太公年近古稀,仍垂钓于磻溪,他所用不是弯钩而是直钩,后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流传于世。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阮籍《咏怀诗》曰:“天地烟熅,元精代序,清阳曜灵,和气容与。于赫帝朝,伊衡作辅,才非允文,器非经武。适彼沅湘,托介渔父,优哉游哉,爰居爰处。”陆机《幽人赋》曰:“世有幽人,渔钓乎玄渚,弹云冕以辞世,披宵褐而延伫。是以物外莫得窥其奥,举世不足扬其波,劲秋不能凋其叶,芳春不能发其华,超尘冥以绝绪,岂世网之能加。”晚明隐士施绍莘有部传世之作《秋水庵花影集》,其自序起笔即言及江边之鱼,说:“峰泖浪仙行吟山谷,盘礴烟水 ……刺杖水涯,拨苔花,数游鱼,藻开萍破,见耳目口鼻,浮浮然在水面焉。因自念言,此是我耶、抑是影耶?影肖我耶、我肖影耶?”[19]如此鱼、我、影三者错综幻化,正与庄子梦蝶、李白月下独酌对影成三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份鱼缘渔情,这些钓者和水之间的随意与洒脱,对世间万物悠游宽容、超然物外的境界,足以使我们感悟到道家生育万物而不毁坏万物,亲近自然而又顺应自然思想的深远、伟大。

三、“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

战国以降,纯粹的道家虽已消失,而中国士大夫的精神状态,总是徘徊于儒、道之间。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往往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而“渔父”意象,恰是最经常地触发其情思的文学“原型”之一。举诗词为例,则从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到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从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到韩愈的“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在在可征。举散文为例,则有著名的《桃花源记》。影响所及,甚至渗透到绘画、音乐创作之中。许道宁、吴镇、戴进等都绘有《渔父图》,古琴曲中有《渔樵问答》、《唉乃》、《渔歌》、《醉渔唱晚》等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志和(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叟)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词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超凡绝尘的胜景,渔人既在劳作,又在审美--观美景、品美趣,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故而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历代传唱,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苏轼尝以其成句入于《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黄庭坚亦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苏轼《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鸟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事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全词9句,中有5句基本采用张词,但能恰到好处地嵌进新词,宛如己出,显示出作者的高妙才艺。其《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东坡自我”特点是较为明显的,给人感觉是坡老自戴箬笠、自披蓑衣,孤独地挺身于风雨之中。苏轼在词题下自注道:“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还有他贬谪黄州期间,与客夜饮归途,乘醉吟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词句,表达出对渔父那般自由隐逸生活的神往。不料,“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20]可算是误解诗歌意象而引出的一段佳话。

黄庭坚《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他的词巧用地名作人称,形象生动。下片着力写渔父心态和行为。这里的渔父已不是张词里的超然飘然如仙翁的渔父,也不是苏词里的饱经风雨后或惶惧不安或随遇而安的渔父,而是感情丰富而细腻、深怀爱美之心又失落自我的文人化了的渔父“青箬笠前无限事”,小小箬笠下遮蔽着哪些事?有眼前美女春光秋波之景事,有自家孤舟与鳏身之旧事,有想入非非之情事。他为什么掉转船头?好像是欲想还休,欲看还休,欲渔还休“不如归去!”空船落魄而归。这里有耐人寻味的精彩情节和精彩语句,显示山谷造境用语之能事。固然有着与张词相异的情趣,然而张词化工天成,而山谷则精心淘洗、精心锤炼,很累地铸成一首,终有所歉焉。

唐代诗人高适《渔父》诗云:“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向他不开口。”寥寥28字,将老渔翁专心垂钓描摹尽致。你看这位钓者,独选深潭,完全沉浸进去,手把竿,全神贯注,别人跟他说话不能,真可谓“天地之大,吾心目中,唯浮浮标”。杜牧亦有《赠渔父》诗云:“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刻画了渔父在寂静的傍晚和晨雾迷蒙的早晨,在池塘深处安静地垂钓,度过了一生岁月。在诗人的低调中,整体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精练的语言透出了含蓄的意境。

陆游《渔父》:“湘湖烟雨长菁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又《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祝。……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朱敦儒有一阙《好事近·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在诗人词客笔下,渔父的生活悠哉悠哉,没有半点为生活而不得不然的辛苦。还有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这些诗句词篇或委婉含蓄,清新质朴,或旷达洒脱,浑成天然,足见“渔父”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