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门三亚旅游:蒲公英的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3 17:12:59
蒲公英的详细资料

蒲公英概述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别名婆婆丁、黄花苗、黄花地丁、奶汁草等,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始载于《唐本草》,谓:“蒲公草,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孙思邈《千金方》作凫公英,苏颂《图经本草》作仆公罂,《本草纲目》载蒲公英于菜部,谓:“地丁,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
  蒲公英的食用价值、医药价值、营养价值在《本草纲目》、《辞海》及历代医药大典中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蒲公英含蒲公英醇、胆碱、有机酸、菊糖、葡萄糖、Vc、Vd、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素,同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含有大量的铁、Ca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其Ca的含量为番石榴的2.2倍、刺梨的3.2倍,铁的含量为刺梨的4倍、山楂的3.5倍。从食用营养的观点看,人体中最容易缺乏的无机元素只有Ca和铁。因此,蒲公英具有十分重要的营养价值。美国、日本的研究发现,蒲公英的营养价值之高在自然界十分罕见,是一种高维营养菜。蒲公英食品已开始在美国、日本风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它具有“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的三抗作用,引起了国际关注。
  蒲公英为全株含白色乳汁的菊科多年生草本野生植物,被称为中药材中八大金刚之一,不仅是一种高营养保健食品,而且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等行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其食用部分为嫩苗或嫩叶,经过洗净后可生食或炒食、做汤、凉拌均可。蒲公英以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之功能。同时还是制作饮料、罐头、花茶、化妆品等很好的原料。蒲公英野生长在路边、沟边、宅畔、荒地、田间及丘陵地带,适应性很强,深受人们欢迎,已成为日益走俏的野菜。蒲公英也可人工栽培,满足市场需求。 近几年在我国部分地区已有一定面积的人工驯化栽培,现已摸索出一套切合实际的栽培技术。

  蒲公英种殖场
  几千年来,蒲公英一直是人们普遍喜食的一种时令野菜。近年,随着对其开发利用价值的深入研究,由过去的度荒野菜变成了宾馆、饭店餐桌的美味佳肴。特别是其医疗保健功能的确认,引起了医学专家和营养学专家的重视。国家卫生部新近将蒲公英列入了药食兼用的品种之一,一批医用保健品也随之出现,加上在传统中药上的应用,蒲公英的巨大经济价值正在充分体现。因此,除采集野生资源外,蒲公英的人工栽培也正在悄然兴起。

  http://www.yh-snail.com/pgy.htm

蒲公英
拼音名 Pugongying
英文名 HERBA TARAXACI
别名 黄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释名 耨草、金簪草、黄花地丁
历史 本品原名蒲公草,始载于《唐本草》。谓:"蒲公草,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孙思邈《千金方》作凫公英,苏颂《图经本草》作仆公罂,《本草纲目》载蒲公英于菜部,谓:"地丁,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所述及附图均与现今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所用的蒲公英属植物相符。

典故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十六、七岁的大姑娘患了乳痈,乳房又红又肿,疼痛难忍。但她羞于开口,只好强忍着。这事被她母亲知道了。当时是封建社会,她母亲又缺乏知识,从未听说过大姑娘会患乳痈,以为女儿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姑娘见母亲怀疑自己的贞节,又羞又气,更无脸见人,便横下一条心,在夜晚偷偷逃出家园投河自尽。事有凑巧,当时河边有一渔船,上有一个蒲姓老公和女儿小英正在月光下撒网捕鱼。他们救起了姑娘,问清了投河的根由。第二天,小英按照父亲的指点,从山上挖了一种好草,翠绿的披针形叶,上被白色丝状毛,边缘呈锯齿状,顶端长着一个松散的白绒球。风一吹,就分离开来,飘浮空中,活象一个个降落伞。小英采回了这种小草,洗净后捣烂成泥,敷在姑娘的乳痈上,不几天就霍然而愈。以后,姑娘将这草带回家园栽种。为了纪念渔家父女,便叫这种野草为蒲公英,简称公英。
从前,在黄河岸边住着一位姓蒲的员外,蒲员外膝下只有一女,名“公英”,她美丽善良,与丫环翠儿亲如姐妹。有一年,公英突发高烧,四处求医,仍不见效,直到临终前公英才羞涩地告诉翠儿病因是由于乳房肿痛难忍所致,原来她患的是乳痈。小姐死后,翠儿念及主仆情深,常到坟前祭奠。来年春天,她意外地发现小姐的坟头生出了一片从未见过的野草,金黄色的花瓣犹如公英美丽的笑靥。秋后,野草的种子随风飘落,播散大地。次年中原大旱,百草枯萎,而这种野草却染绿了荒原。就在这一年,翠儿不幸也患了乳痈,在祭奠小姐时晕到在坟前,朦胧中她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坟头野草,非同寻常;既治乳疾,又度饥荒。”翠儿醒来既惊又疑,心想莫非是小姐在点化自己?她试着采些野草回家食用,果然数日后乳痈渐愈。随后,翠儿用这种草治好了许多的乳痈患者,人们由此草的药效联想到它的来历,认为它就是美丽善良的公英小姐的化身,由此就称它为“蒲公英”。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Mazz. 、碱地蒲公英Taraxa cum sinicum Kitag.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植物形态
1.蒲公英 别名:凫公英(《千金方》),蒲公草(《唐本草》),地丁(《本草衍义》),婆婆丁(《滇南本草》),黄花地丁(《本草纲目》),黄花草、古古丁(江苏),双英卜地(贵州),茅萝卜(四川),黄花三七(浙江)。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全体被白色疏软毛。根深长,单一或分枝,直径通常3~5mm,外皮黄棕色。叶根生,排列成莲座状;具叶柄,柄基部两侧扩大呈鞘状;叶片线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5cm,宽2~3.5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呈叶柄状,边缘浅裂或作不规则的羽状分裂,裂片齿牙状或三角状,全缘或具疏齿,裂片间有细小锯齿,绿色或有时在边缘带淡紫色斑迹,被白色蛛丝状毛。花茎比叶片长或稍短,上部密被白色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单一,顶生,全为舌状花,两性;总苞片多层,外面数层较短,卵状披针形,长6~8mm,宽2.2~3.3mm,先端有小角状突起;内面一层线状披针形,长1.2~1.8cm,中部宽约2mm,先端平截,5齿裂,下部1/3连成管状;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上,花药合生成筒状包于花柱外,药隔向上引伸,药室基部有尾,2室,纵裂,花丝分离;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针形,长4~5mm,宽1.5mm,具纵棱,并有横纹相连,果之全部有刺状突起,果顶具长8~10mm的喙;冠毛白色,长约7mm。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
2.华蒲公英 别名:碱地蒲公英
Taraxacum sinicum Kitag. (T. Sinense Dahlst.)--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8~20cm。叶根生;叶柄短,基部扩大呈鞘状;叶片狭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4.8cm,宽1.2~1.5cm,先端尖,基部狭长,边缘近全缘或具规则的齿裂,顶端裂片长戟形,侧裂片窄三角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边缘具疏细齿,两面均被蛛丝状毛。花茎细短,长约4cm,被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单一,顶生,全为舌状花,两性;总苞片3层,外面2层较短,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约5mm,宽约1mm,先端几无角状突起,内面1层较长,线状披针形,长1~1.4cm,宽1~2mm,绿色或微紫红色,边缘具窄白膜质,有蛛丝状疏绿毛;舌状花冠黄色,长1~1.2cm,宽约1.2mm,先端齿裂,下部1/3连成管状;雄蕊5,聚药,花丝短,分离;雌蕊1,子房下位,长椭圆形,柱头2深裂,有短毛。瘦果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约4mm,宽约1mm,具纵棱,全体有刺状突起,中部以上较显著,喙长3~4mm;冠毛纤细,白色,长约6mm。花期4~6月,果期6~7月。
生于稍潮湿的盐碱地或原野上。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区。
3.芥叶蒲公英
Taraxacum brassicaefolium Kitag.--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叶根生;叶柄带紫红色,基部扩大呈鞘状,略被蛛丝状毛;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形,似芥叶,长15~30cm,宽5~10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长,下延呈叶柄状,边缘羽状深裂,裂片三角状,全缘或具疏齿,裂片间有不规则细小齿裂,两面疏被蛛丝状白毛,老时近光滑。花茎可长至45cm,基部淡紫红色;头状花序单一,顶生;总苞片3层,外2层较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6~8mm,宽3~4mm,先端有短角状突起,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5~2cm,宽2~3mm,先端稍有短角突起,边缘狭膜质;花冠黄色,顶端5齿裂;雄蕊5,聚药;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倒披针形,长约4mm,宽约1mm,具棱,上部有刺状突起,喙长约1.2cm;冠毛纤细,白色,长6mm。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坡路旁,原野等处。
分布于吉林、陕西等地。
4.异苞蒲公英
Taraxacum heterolepis Nakai et H. Koidz.--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约20cm。叶根生;叶柄基部略带紫红色,被蛛丝状毛;叶片倒披针形,长12~15cm,宽3~4cm,先端尖,基部狭长,边缘羽状深裂,裂片呈广或窄三角形,先端锐尖,全缘或有疏齿,两面被蛛丝状白毛,老时近光滑。花茎长至35cm,上部被蛛丝状毛,下部毛较少,基部淡紫红色。头状花序单一;总苞片3层,外层披针形或广披针形,长约10mm,先端有短角突起,边缘疏生蛛丝状毛,内层线状披针形,长1.5~1.8cm,先端稍有短角突起,边缘窄膜质;舌状花黄色,长约1.5cm,宽约1.5mm,5齿裂,下部管状;雄蕊5,聚药,花丝分离;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倒披针形,长3.5~4mm,宽约1mm,具棱,上部有刺状突起,喙长约8mm;冠毛纤细,白色,长5~6mm。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野间。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
5.河北蒲公英
Taraxacum platypecidum Diels--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叶片长倒披针形,长10~13cm,宽2~4cm,边缘羽状深裂,裂片三角状,全缘或有疏齿,两面均被蛛丝状毛。花茎通常比叶片长,上部密被蛛丝状毛;头状花序直径2.5~3cm;总苞片通常3~4层,外面数层较短,卵状披针形或广披针形,长8~10mm,宽2~4mm,中央具一暗绿色的带,边缘阔白膜质,内面一层长披针形,长约1.6cm,宽约2mm,先端均有小角状突起,边缘密生蛛丝状毛。舌状花黄色,长约1.5cm,宽约2mm,先端5齿裂,下部1/5连成管状;雄蕊5,聚药,花丝分离;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深裂,有短毛。瘦果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4~5mm,宽1~1.5mm,具棱,上部有刺状突起,喙长8~10mm;冠毛淡黄白色,长8~9mm。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及田野间。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四川等省。
6.红梗蒲公英
Taraxacum erythropodium Kitag.--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10~16cm。叶柄短、鲜红紫色;叶片长倒披针形或广倒披针形,长8~12cm,宽2.5~3cm,先端钝,基部狭窄,边缘具规则的羽状深裂,裂片三角状,全缘或有疏齿,表面有红色斑点,两面被蛛丝状毛。头状花序直径3~3.5cm;花茎比叶片稍长,鲜红紫色,顶端被蛛丝状毛;总苞片3层,外面两层卵状披针形,长约6mm,宽2~3.5mm,内面一层窄披针形,长约1.5cm,中部宽1~2mm,先端紫红色,有短角状突起,边缘窄白膜质,光滑或上缘有蛛丝状毛;舌状花黄色,长约1cm,宽约2mm,先端5齿裂,下部呈管状;雄蕊5,聚药。花丝分离;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窄倒披针形,长约4mm,宽约1mm,具棱,上部有刺状突起,熟时淡黄褐色,喙长8~10mm;冠毛白色,长约6mm。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于山坡路旁,沟旁及盐碱地带。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省区。
7.丽花蒲公英
Taraxacum calanthodium Dahlst.--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15~40cm。叶柄短,带红紫色;叶片长卵形或长倒披针形,长12~20cm,宽3~6cm,先端钝,两侧羽状深裂、不规则浅裂或不裂而具不规则缺刻,裂片三角状,两面无毛或有极少蛛丝状毛。花茎通常比叶片长;头状花序全为舌状花,两性;总苞片3层,外2层较短,长约为内层苞片1/3,顶端有小角状突起,有窄的膜质边缘;花冠黄色;雄蕊5,聚药;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深裂。瘦果长4mm,宽1.5~1.8mm,全部有刺状突起,喙长8mm;冠毛白色,长约6mm。花期3~5月,果期5~7月。
生于阳坡草地或山坡路旁。
分布于河北、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

采制 春至秋季花初开时连根挖出,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性状鉴别
主根圆锥形,长4~10cm,直径3~8mm;表面棕色或紫棕色,具深纵纹及皱纹;质脆,断面平坦。基生叶,多皱缩卷曲,灰绿色至绿褐色,完整者展平后,叶片呈倒披针形,边缘不规则羽状分裂,裂片齿牙状或三角形,花茎柔细,常有不完整的头状花序或总苞,偶可见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以叶多、色绿、根长者为佳。

显微鉴别
1. 蒲公英
根(直径3.5mm)横切面:最外为木栓层。韧皮部宽广,约占半径4/5,有乳管及筛管群排列成继续的环轮状,通常6~9轮。木质部小,约占半径1/5。纵切面观乳管为有节的联结乳汁管。
叶表面观: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角质层隐现纹理;有不定式气孔,非腺毛较多,由6~8(~13)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呈类长方形,毛茸长180~570(~750)μm,基部直径20~24μm,中间的细胞有时缢缩或扭曲,两细胞连接处及少数细胞内,时有淡棕色内含物,顶端细胞呈棒状或长椭圆形,壁薄,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弯曲,叶脉处非腺毛多。
2.华蒲公英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稍波状弯曲,角质层的纹理明显,尤以上表皮的层纹密;多细胞非腺毛稍少。
3.芥叶蒲公英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非腺毛较多,长160~360μm,基部细胞呈类方形,直径28~36μm,上部细胞长圆形。
4.异苞蒲公英 上、下表皮细胞较小,垂周壁稍波状弯曲,角质层有纹理。有多细胞非腺毛。下表面较多,长可达750μm。
5.河北蒲公英 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稍波状弯曲,隐现角质层的纹理。多细胞非腺毛比前三种多,长220~600μm,顶端细胞多数呈棒状,少数呈长椭圆形。
6.红梗蒲公英 上、下表皮细胞与前种类似;但多细胞非腺毛较少。
7.丽花蒲公英 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稍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弯曲明显,角质层的纹理隐现;多细胞非腺毛比上表面稍多。中间的细胞常缢缩。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甲醇提取液1ml,置水浴上蒸干。用冰乙酸1ml溶解残渣,加入醋酸酐-浓硫酸试剂(19:1)混合液1ml,观察颜色反应,由黄色很快变为红色→紫色→青色→污绿色。(检查甾醇类)
2.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稀盐酸4ml溶解,滤过。取滤液1ml,加改良碘化铋钾试液2滴,产生橙色沉淀。(检查水溶性生物碱)
3. 薄层层析
⑴检查甾醇类 样品制备:取本品粉末250g,加乙醇500ml,加热回流8小时,减压回收乙醇液至干,加10%氢氧化钾乙醇液30ml皂化3小时,加水60ml稀释,加稀盐酸调成中性,加乙醚10ml提取(同样量提取三次),再用一定量水洗三次,无水硫酸钠脱水,回收乙醚浓缩备用,用β-谷甾醇、α-香树脂醇乙醇液为对照。吸附剂:硅胶G(青岛)湿法铺板,于105℃活化1小时。展开剂:氯仿。展距16.5cm。显色剂:5%磷钼酸乙醇液喷雾,于烤箱中加热,可见与纯品相对应的斑点显蓝色。
⑵检查胆碱 样品制备:取本品粉末50g,加乙醇250ml,于沙氏提取器中,加热回流提取,回收乙醇2/3后,加少量蒸馏水过滤,滤液浓缩蒸干,加入甲醇1ml溶解,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青岛),湿法铺板,于105℃活化1小时。展开剂:正丁醇-乙酸-水(4:1:5)。展距16.5cm。显色剂:碘化铋钾喷雾后胆碱斑点显橘红色。

化学成分
三萜类
T. officinale的根中富含五环三萜成分。它们是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伪蒲公英甾醇(φ-taraxasterol)、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ψ-taraxasteryl acetate)、蒲公英赛醇(taraxerol)、β-香树脂醇(β-amyrin)。Zimmermann从花中分离得山金车烯二醇(arnidiol),亦属于五环三萜类。从日本蒲公英T.japonicum Koidz的根中分离得到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α-香树脂醇、β-香树脂醇、羽扇豆醇(lupenol)和两个新化合物新羽豆醇(neolupenol)、蒲公英羽扇豆醇(tarolupenol)以及这些醇的乙醇酯,它们分别属于α-香树脂醇型、β-香树脂醇型和羽扇豆醇型。
黄酮类
T. officinale的花中含有10种黄酮类化合物,即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quercetin)、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木犀草素-4'-β-D-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β-龙胆糖甙、木犀草素-7-β-D-鼠李糖葡萄糖甙、槲皮素-7-β-D-葡萄糖甙和异鼠李素(isorhamnetin)-3,7-β-D-葡萄糖甙、异鼠李素-3-β-D-葡萄糖甙。最新的研究表明,全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为1.35%,主为木犀草素(luteolin),含量0.8%。宽果蒲公英T. platycarpum Dahlst中含有芹菜素(apigenin)-7-β-D-葡萄糖甙和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
香豆精类
从T. officinale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6,7-二羟基香豆精(七叶素,esculetin)和东莨菪素(scopoletin)。根中含有香豆雌酚(coumestrol),含量80ppm, 具有雌激素样活性。把叶浸入3×10-3M CuCl2溶液中,放置24h后分得一新化合物,具有抗真菌作用,从结构上看可能是香豆精类化合物的重排产物。
倍半萜内酯类
从T. officinale全草中分离得四个倍半萜的酯化合物,分别为4α,11β-四氢日登内酯B(4α,11β-tetrahydroridentin B),蒲公英内酯(taraxacolide)-1′-β-D-葡萄糖甙,蒲公英酸(taraxine acid)-1′-β-D-葡萄糖甙,11,13-二氢蒲公英(11,13-dihy-drotaraxine acid)-1′-β-D-葡萄糖甙, 均属于桉烷型倍半萜类,其中三个甙具有剧烈的苦味。0.1%蒲公英酸-1′-β-D-葡萄糖甙的丙酮溶液就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是蒲公英引起接触性皮炎的主要成份。在根中的苦味质中分出一个对羟基苯乙酸酰化的γ-丁内酯葡萄糖甙,命名为蒲公英甙(taraxacoside),其结构为β-O-〔4-O-(p-hydroxy phenylacetyl)-β-D-glucopyranosyl〕-β-hydroxy-γ-butyrolactone,但其药理作用未明。
植物甾醇类
从T. officinale的花粉中分离得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烯-7-醇(stigmast-7-ol)、花粉烷甾醇(pollinastanol )。根中含β-谷甾醇和豆甾醇(stigmasterol),花中分离出β-谷甾醇和β-香树脂醇。全草中分出β-谷甾醇和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叶中含菜油甾醇(campestol)和环木菠罗烯醇(cycloartenol)。
色素类
T officinale的花中含有大量的四萜色素,乃环氧叶黄质(lutein epoxide)为主,菊黄质(chrysanthemaxanthin)、黄黄质(flavoxanthin)、和新黄质(neoxanthin)、蒲公英黄质(taraxathin)的混合物。
挥发油
将T. officinale进行组织培养,收集培养液上面的苹果样香气进行GC-MS,鉴定为乙酸丁酯、2-甲基-1-丙醇、正丁醇、4-苯基-1-丁醇、4-羟基-4-甲基-2-戊酮、乙酸、4-松油醇、β-桉油醇和α-桉油醇,但其中没有一个具苹果香味,提示香气中还含未知成分。
对日本蒲公英T. japonicum和白花蒲公英T. albidum Dahlst的花、叶、根中的挥发油成分,用G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挥发油的组成基本相同,占挥发油95%的成分是36种醇和酚类化合物、14种醛和酮类、7种酯和醚类、46种烷烃和14种有机酸。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在日本蒲公英中比在白花蒲公英中的含量高。
此外,T. officinale中尚含有原几茶酸(protocatechuric acid)、香荚兰酸(vanill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和许多非特异性成分,如多种饱和与不饱和的脂肪酸、各种氨基酸〔26〕酸和多种糖类。

性味与归经 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疠,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用法与用量 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药理作用
有关蒲公英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较多,但一般均应用全草的粗提物或注射液,单一成分的药理研究尚未见报道。主要药理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谱抗菌作用
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磺胺增效剂TMP可增强其抗菌作用。蒲公英的热水提取物(1g/ml)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膨大,细胞壁增厚,核糖体聚集成块,有的细胞壁破裂,胞质渗出。说明蒲公英的抗菌作用机制是一方面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另一方面是通过抑制蛋白质和DNA的合成来实现的。
蒲公英的热水煎剂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及绿脓杆菌亦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品煎剂或醇提物对结核杆菌、炭疽杆菌、单纯疱疹病毒、ECHO11病毒、钩端螺旋体亦有抑制作用,对各种皮肤真菌和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总之,蒲公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螺旋体和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二、利胆保肝作用
蒲公英注射液或乙醇提取物十二指肠给药,能增加大鼠的胆汁分泌量,注射液灌胃也有利胆作用。水煎剂和注射液有降低CCl4所致大鼠GPT的升高作用,并有减轻肝小叶坏死和肝细胞变性的作用。对HBS-Ag也有抑制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蒲公英对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蒲公英可拮抗内毒素所致的肝细胞溶酶体和线粒体的损伤,解除抗菌素作用后所释放的内毒素导致的毒性作用,故可保肝。
三、免疫促进作用
本品煎剂在体外能显著提高人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日本学者研究T. officinale热水提取物(Tof-cFr),鉴定是一多糖,具有宿主细胞调节的抗肿瘤作用。与香菇多糖的抗癌机制相似,是一种免疫促进剂。腹腔注射Tof-cFr可使小鼠的肿块变小。
四、其它作用
本品煎剂能提高兔离体十二指肠的紧张性并加强其收缩力,临床亦认为有健胃作用。蒲公英制剂低浓度时直接兴奋蛙心,高浓度则呈抑制作用;蒲公英有利尿作用,推测这两方面作用均与其含K+有关。欧蒲公英的提取物对离体动脉条低浓度有收缩作用,而高浓度则舒张血管,目前蒲公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内服叶浸剂可促进乳汁的分泌,中医亦认为蒲公英有促进乳汁分泌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研究。
五、毒性
蒲公英毒性较低,煎剂口服的小鼠急性毒性LD50未测得,其注射液的小鼠急性毒性LD50:腹腔注射为156.3±9.0g/kg,静脉注射为58.9±7.9g/kg。

临床应用
蒲公英为常用中药,临床应用广泛。中医认为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和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临床常用于治疗下列疾病。
一、上呼吸道感染
用单味药或制成蒲公英片和蒲公英糖浆可治疗气管炎、咽喉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鲜叶捣烂,或加少许白酒同煎可治疗扁桃体炎和腮腺炎。
二、胆囊炎和急性黄疸性肝炎
蒲公英提取物对慢性胆囊痉挛及结石症,可提高胆汁流量,使结石易于排出,并使疼痛缓解。用蒲公英煎剂或注射液治疗黄疸型肝炎和非黄疸型肝炎,疗效显著,对于肝功能及黄疸指数的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三、乳腺炎
本品鲜叶汁或用酒泡服,对急性乳腺炎疗效显著。蒲公英有通乳作用,这也有利于乳腺炎的恢复。
四、疮疖痈肿等外科的急慢性感染
蒲公英鲜品外敷或制成口服液对外科的各种炎症、中耳炎、结膜炎和烧伤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蒲公英可制成眼药水供临床应用。
五、胃炎、消化道溃疡和阑尾炎
本品有抑制胃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临床亦证明可治疗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配合败酱草和马齿苋可治疗急性阑尾炎。蒲公英亦可治疗各种皮肤真菌感染。
蒲公英注射液用于内科、外科、传染科、妇产科、儿科和五官科等均有一定的疗效,蒲公英有广谱抗菌作用,可代替部分抗生素用于临床。但目前对蒲公英中究竟是何化学成分起抗菌作用尚不明确。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验方:
l.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乳腺炎:蒲公英、金银花各15克,水煎服;药渣捣烂,乘热外敷。
2.深部脓肿:鲜蒲公英、鲜乌该萄根、鲜旱莲草各等量,鸭蛋清两个,捣烂外敷。
3.疗疮疖毒:蒲公英、天葵根、犁头草、野菊花各10克,水煎服。
4.肝炎:蒲公英12克,茵陈蒿20克,木通、槐花各10克,车前草15克,野山植果(炒)6克,大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5~7天为一疗程。
5.慢性胃炎:蒲公英全草15克,水煎两次,酒娘一食匙,混合,分3次饭后服。
6.治急性乳腺炎:蒲公英60克、香附3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7.治急性结膜炎:蒲公英、金银花。将两药分别水煎,制成两种滴眼水。每日滴眼3—4次,每次2—3滴。
8.治先天性血管瘤:取新鲜蒲公英叶、茎的白汁,涂擦血管瘤表面,每日5-10次。
9.治疗各种急性软组织炎症:蒲公英根茎研末,加凡士林调成膏剂,或用鲜草全抹捣成糊剂敷于患处

食用方法
生吃:将蒲公英鲜嫩茎叶洗净、沥千蘸酱,略有苦味,味鲜美清香且爽口。
凉拌:洗净的蒲公英用沸水焯1分钟,沥出,用冷水冲一下。佐以辣椒油、味精、盐、香油、醋、蒜泥等,也可根据自己口味拌成风味各异的小莱。
做馅:将蒲公英嫩茎叶洗净水焯后,稍攥、剁碎,加佐料调成馅(也可加肉)包饺子或包子。

食疗
①蒲公英粥:蒲公英30克,粳米100克,煮成粥,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②蒲公英茵陈红枣汤:蒲公英50克,茵陈50克,大枣10枚,白糖50克,制成汤,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上等辅疗药物
③蒲公英桔梗汤:蒲公英60克,桔梗10克,白糖少许,一起煎成汤,对痈有一定疗效
④蒲公英玉米汤:蒲公英60克,玉米蕊60克,加水浓缩煎服或代茶饮,用于治疗热淋,小便短赤

植物蒲公英介绍,生物学特性,蒲公英的药用价值
作者: 编辑:scq 时间:2005年9月6日9:6

一、概述 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 Hand-Mazz)?别名黄花苗、黄花地丁、婆婆丁 等,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

1、蒲公英植物学形态 蒲公英根为纺锤形或圆锥形,垂直生长,入土较深,单一或分枝。地上茎不明显,高10-25cm,全株被白色疏软毛,含白色乳汁。根出叶铺散,呈莲座状,叶片倒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15cm?宽约5cm,大头羽裂或羽裂,袭片三角形,全缘或有数齿,顶端稍钝头或尖,基部渐狭细成柄,无毛或有蛛丝状细软毛。春或秋开花,花茎比叶短或等长,但结果时则伸长,有蛛丝状毛;头状花序直径约3.5cm,总包片草质、绿色,部分可带淡红色或紫红色,顶端有或无小角,有白色蛛丝状毛;舌状花鲜黄色,顶端有红色细条,两性,雄蕊5 个,雌蕊1个,子房下位。瘦果倒披针形,土黄或黄棕色,长约4cm,有纵楞与横瘤,中部以上的横瘤有刺状突起,喙长6-8mm,冠毛白色,成熟时黄褐色。

2、蒲公英生物学特性 蒲公英属短日照植物,高温短日照条件下有利于抽薹开花;较耐荫,但光照条件好,则有利于茎叶生长。适应性较强,生长不择土壤,但以向阳、肥沃、湿润的沙质壤土生长较好;早春地温1-2℃时即可萌发,种子在土壤温度15-20℃时发芽最快,在25-30℃以上时则反而发芽较慢,叶生长最适温度为15-22℃.

3、蒲公英资源分布 世界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均有野生或种植的蒲公英。蒲公英在我国的分布则更为广泛,华北、华中、华东、东北等区的许多地方,春、夏、秋三季,田野、路旁、山坡,以及房前屋后,均有蒲公英生长;人工栽培蒲公英的单位或个人也日益增多。蒲公英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二、蒲公英用途

1、蒲公英药用

(Taraxacum mongoli-cum)别称“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全株含有白色乳汁。根垂直。叶莲座状平铺,匙形或狭长倒卵形,边缘羽状浅裂或齿裂。冬末春初抽花茎,顶端生一头状花序,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一白色绒球,有毛的果实可随风飞散。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北、东北等地;朝鲜、苏联也产。为常见的野生植物。中医学上以全草入药,性寒、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主治乳痈肿痛、疔毒等症。现用治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嫩株可作猪饲料。

蒲公英

科名:菊科

花期:夏

花色:黄色

花语:暗示
法国管花厚叶蒲公英与常见的亚洲蒲公英、芥叶蒲公英、兴安蒲公英等为同属,但差异很大,优良特性明显。主要区别为雌花系为中空管状,鸭蛋黄色。花朵大而多,株开花量100多朵,结籽率高。叶片大,油绿光亮,冠幅直径为50—60厘米。 法国厚叶蒲公英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株高40—70cm,叶宽10—15cm,全体被白色稀疏蛛丝状毛。根深长,叶根生,叶柄短、叶柄呈淡红紫色;叶片线状披针形或广倒披针形。单株花蕾多者达160—180个,本品种花期集中在3—5月、7—9月。本品种由法国专家经多年筛选培育而成的新品种,品质优良,适合人工栽培。具有叶多叶厚,产量较高,每株有上百个叶片,单株重量可达1公斤,产量是野生蒲公英品种的5—8倍,具有其它野生品种无法比拟的生产性能。该品种属珍贵稀有品种,世界一绝,利用范围广,实用价值高。
二、野生品种
1、蒲公英 别名:凫公英(《千金方》),蒲公草(《唐本草》),地丁(《本草衍义》),婆婆丁(《滇南本草》),黄花地丁(《本草纲目》),黄花草、古古丁(江苏),双英卜地(贵州),茅萝卜(四川),黄花三七(浙江)。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Compositae
蒲公英系多年生草本,高10—25cm,含白色乳汁,全体被白色疏软毛。根深长,单一或分枝,直径通常3—5mm,外皮黄棕色。根出叶丛生,铺散排列成莲座状;具叶柄,柄基部两侧扩大呈鞘状;叶片线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5cm,宽2—3.5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呈叶柄状,边缘浅裂或作不规则的羽状分裂,裂片齿牙状或三角状,全缘或具疏齿,裂片间有细小锯齿,绿色或有时在边缘带淡紫色斑迹,被白色蛛丝状毛。花茎比叶片长或稍短,上部密被白色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单一,顶生,全为舌状花,两性;总苞片多层,外面数层较短,卵状披针形,长6—8mm,宽2.2—3.3mm,先端有小角状突起;内面一层线状披针形,长1.2—1.8cm,中部宽约2mm,先端平截,5齿裂,下部1/3连成管状;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上,花药合生成筒状包于花柱外,药隔向上引伸,药室基部有尾,2室,纵裂,花丝分离;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针形,长4—5mm,宽1.5mm,具纵棱,并有横纹相连,果之全部有刺状突起,果顶具长8~10mm的喙;冠毛白色,长约7mm。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 2.华蒲公英 :别名碱地蒲公英
Taraxacum sinicum Kitag. (T. Sinense Dahlst.).--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8—20cm。根出叶丛生;叶柄短,基部扩大呈鞘状;叶片狭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4.8cm,宽1.2—1.5cm,先端尖,基部狭长,边缘近全缘或具规则的齿裂,顶端裂片长戟形,侧裂片窄三角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边缘具疏细齿,两面均被蛛丝状毛。花茎细短,长约4cm,被蛛丝状毛;头状花序单一,顶生,全为舌状花,两性;总苞片3层,外面2层较短,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约5mm,宽约1mm,先端几无角状突起,内面1层较长,线状披针形,长1—1.4cm,宽1—2mm,绿色或微紫红色,边缘具窄白膜质,有蛛丝状疏绿毛;舌状花冠黄色,长1—1.2cm,宽约1.2mm,先端齿裂,下部1/3连成管状;雄蕊5,聚药,花丝短,分离;雌蕊1,子房下位,长椭圆形,柱头2深裂,有短毛。瘦果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约4mm,宽约1mm,具纵棱,全体有刺状突起,中部以上较显著,喙长3—4mm;冠毛纤细,白色,长约6mm。花期4—6月,果期6—7月。
生于稍潮湿的盐碱地或原野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区。
3.芥叶蒲公英
Taraxacum brassicaefolium Kitag.--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根出叶丛生;叶柄带紫红色,基部扩大呈鞘状,略被蛛丝状毛;叶片倒披针形或倒卵形,似芥叶,长15—30cm,宽5—10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长,下延呈叶柄状,边缘羽状深裂,裂片三角状,全缘或具疏齿,裂片间有不规则细小齿裂,两面疏被蛛丝状白毛,老时近光滑。花茎可长至45cm,基部淡紫红色;头状花序单一,顶生;总苞片3层,外2层较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6—8mm,宽3—4mm,先端有短角状突起,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5—2cm,宽2—3mm,先端稍有短角突起,边缘狭膜质;花冠黄色,顶端5齿裂;雄蕊5,聚药;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倒披针形,长约4mm,宽约1mm,具棱,上部有刺状突起,喙长约1.2cm;冠毛纤细,白色,长6mm。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坡路旁,原野等处。分布于吉林、陕西等地。
4.异苞蒲公英
Taraxacum heterolepis Nakai et H. Koidz.--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约20cm。根出叶丛生;叶柄基部略带紫红色,被蛛丝状毛;叶片倒披针形,长12—15cm,宽3—4cm,先端尖,基部狭长,边缘羽状深裂,裂片呈广或窄三角形,先端锐尖,全缘或有疏齿,两面被蛛丝状白毛,老时近光滑。花茎长至35cm,上部被蛛丝状毛,下部毛较少,基部淡紫红色。头状花序单一;总苞片3层,外层披针形或广披针形,长约10mm,先端有短角突起,边缘疏生蛛丝状毛,内层线状披针形,长1.5—1.8cm,先端稍有短角突起,边缘窄膜质;舌状花黄色,长约1.5cm,宽约1.5mm,5齿裂,下部管状;雄蕊5,聚药,花丝分离;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倒披针形,长3.5—4mm,宽约1mm,具棱,上部有刺状突起,喙长约8mm;冠毛纤细,白色,长5—6mm。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长于山野间,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
5.河北蒲公英
Taraxacum platypecidum Diels--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15—30cm。叶片长倒披针形,长10—13cm,宽2—4cm,边缘羽状深裂,裂片三角状,全缘或有疏齿,两面均被蛛丝状毛。花茎通常比叶片长,上部密被蛛丝状毛;头状花序直径2.5—3cm;总苞片通常3—4层,外面数层较短,卵状披针形或广披针形,长8—10mm,宽2—4mm,中央具一暗绿色的带,边缘阔白膜质,内面一层长披针形,长约1.6cm,宽约2mm,先端均有小角状突起,边缘密生蛛丝状毛。舌状花黄色,长约1.5cm,宽约2mm,先端5齿裂,下部1/5连成管状;雄蕊5,聚药,花丝分离;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深裂,有短毛。瘦果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4—5mm,宽1—1.5mm,具棱,上部有刺状突起,喙长8—10mm;冠毛淡黄白色,长8—9mm。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及田野间,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西、甘肃、四川等省。
6.红梗蒲公英
Taraxacum erythropodium Kitag.--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10—16cm。叶柄短、鲜红紫色;叶片长倒披针形或广倒披针形,长8—12cm,宽2.5—3cm,先端钝,基部狭窄,边缘具规则的羽状深裂,裂片三角状,全缘或有疏齿,表面有红色斑点,两面被蛛丝状毛。头状花序直径3—3.5cm;花茎比叶片稍长,鲜红紫色,顶端被蛛丝状毛;总苞片3层,外面两层卵状披针形,长约6mm,宽2—3.5mm,内面一层窄披针形,长约1.5cm,中部宽1—2mm,先端紫红色,有短角状突起,边缘窄白膜质,光滑或上缘有蛛丝状毛;舌状花黄色,长约1cm,宽约2mm,先端5齿裂,下部呈管状;雄蕊5,聚药。花丝分离;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窄倒披针形,长约4mm,宽约1mm,具棱,上部有刺状突起,熟时淡黄褐色,喙长8—10mm;冠毛白色,长约6mm。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长于山坡路旁,沟旁及盐碱地带,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等省区。
7.丽花蒲公英
Taraxacum calanthodium Dahlst.--菊科Compositae
多年生草本,高15—40cm。叶柄短,带红紫色;叶片长卵形或长倒披针形,长12—20cm,宽3—6cm,先端钝,两侧羽状深裂、不规则浅裂或不裂而具不规则缺刻,裂片三角状,两面无毛或有极少蛛丝状毛。花茎通常比叶片长;头状花序全为舌状花,两性;总苞片3层,外2层较短,长约为内层苞片1/3,顶端有小角状突起,有窄的膜质边缘;花冠黄色;雄蕊5,聚药;子房下位,花柱纤细,柱头2深裂。瘦果长4mm,宽1.5—1.8mm,全部有刺状突起,喙长8mm;冠毛白色,长约6mm。花期3—5月,果期5—7月。 生长于阳坡草地或山坡路旁,分布于河北、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