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露谷物语章鱼怎么钓:请问翰林院是干什么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1 07:32:58

明代,“翰林之盛,前代绝无也”。按品秩,翰林院不过是一个五品衙门,尚不如一个地方的府级单位,但其政治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绝不是其他同品级部门所能比肩或代替的,尤其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具有的特殊功能,反映了明代政府对政治人才尤其是高层政治人才培植的高度重视和用心经营。

  从制度上讲,明代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翰林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然而,自天顺朝以后,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奇怪现象。这种现象足以说明,翰林院既是明代通过科举考试汇集优秀人才之所,又是明代高层政治人物的输出之所。

  明代科举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等为翰林院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预备资格,三等则委以地方基层官吏或其他职务。可见,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的,实则仅科举进士名列前茅者。对于这样一批人才,朝廷高度重视,精心培植。翰林院的日常活动,既是履行其处理政事的职能,同时更具有锻炼能力、增长见识的意义。譬如,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种诰敕本应阁臣起草,但实际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代笔,这项工作有助于翰林官适应政务、加深阅历、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熟悉;对明代历朝实录的编写一般由阁臣领衔,翰林负责实际编修,这项工作加强了翰林官对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了解;而在经筵侍讲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断熟悉朝廷仪制和国家要政;同时由于经筵讲读而形成的亦君臣亦师生的关系,成为翰林官在院期间或日后为官主政时启沃君心、对皇帝施加影响的重要条件。此外,翰林官有着更多的亲炙鸿儒、接近权要的机会,又能饱览史料邸报,参加某些重要会议,便于对政局时事获得具体而深入的了解。这些都使翰林学士不断积累政治学识和经验,为日后准备较好的政治素养。
  由此可见,明代翰林院远非普通的文职机构。作为国家重要的育才、储才之所,它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对明代翰林院的储才功能颇为赞许,认为明代进士进入翰林院期间,一面读书修学,一面获得许多政治知识,静待政府的大用,翰林院成为一个储才养望之所,明代的许多大学问家、大政治家都是翰林出身,他们并不是只懂八股文章,其他方面也多有优长,而且多负有清望,是朝廷着意培植的人才。

翰林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历代王朝政府中一个文化色彩十分浓厚的官僚机构。它随着科举制度的创立而出现,又随着科举制度的废止而消亡,从唐代至清代,相继存在千有余年。因翰林院的出现、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翰林院制度,其内涵和外延是相当丰富的。它经历了由繁至简、由粗至密的渐进过程。自明代实行的庶吉士制度,使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正式并轨。至此,“非进士不入翰林”,翰林院成为科举的延伸、发展与极致;而由翰林院官员充任科举考官,又保证了科举的质量和严肃性,两者相得益彰,从而使科举制度成为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最有影响的制度。
应该说,翰林院制度自唐代以来,历朝都有发展变革。时至清代,翰林院制度因满族入主中原而更具特色。如清代翰林官中,除汉族人外,满、蒙出身者也为数不少,并有回族翰林和南方少数民族士子,这使得清代翰林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之所。但学术界对清代此项制度的研究至今仍属空白,尚未有系统研究这一制度的专著问世。《清代翰林院制度》则从清代翰林院之起源、清代翰林院之建置与职掌、遴选翰林官之途径、对翰林官之培养考课与任用、清代之翰林与皇权、清代之翰林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这项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制度从源流、发展到结局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此制度从产生到消亡的深层次根源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对此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有较为全面的阐述。有专家认为,本专著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考证精详、文笔流畅、结构严谨,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专著。

古代研究读书的,相当于教育部和教育研究中心

皇帝的秘书、档案(史书)管理编写,外加负责人事考试的一些事宜。古代研究读书的,相当于教育部和教育研究中心

把科举中出类拔萃的文人集中起来,给他们点事情做,免得惹事端。同时也是一个人才储备基地。

大概相当于中科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