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什么时候去最好:红楼梦中“美玉无暇”指的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04:44:51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暇指的是贾宝玉 .

--------------------------------------------------------------------------------

妙玉

《枉凝眉》新探

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国学班 王颖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学院 韩聃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这是《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曲文,长久以来,大多数读者都理所当然地认为“阆苑仙葩”指黛玉,“美玉无瑕”指宝玉,《枉凝眉》也一直被作为吟咏宝黛生死之爱的绝唱,然而,倘若我们能够撇开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再对曲文本身进行一次细致的推敲,便会发现事实未必如此。

周汝昌先生曾在《“金玉”之谜》 1 一文中表示过对传统说法的怀疑,他认为《红楼梦》中的“石”本以“瑕”为特色,脂批也特意指出“赤瑕宫神瑛侍者”之“赤瑕”是兼用“赤玉”和“玉小病也”两层含义,这样以“美玉无瑕”喻宝玉便说不通,而且前三支《红楼梦》曲的语调全是宝玉自白;《引子》是如此,《终身误》更加鲜明――“试遣愚衷”,“俺只念木石前盟”显然是宝玉自家口气,而《枉凝眉》曲后特以“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就暂以此释闷而已”作一顿挫,其后《恨无常》便转为了元春口吻,那么,一向自认“须眉浊物”甚至“浊玉”的宝玉突然自承“美玉无瑕,岂非明显的败笔?再者,“木石前盟”之“石”毕竟与“玉”不同,反对“金玉良姻”正是要否定“玉”――所以宝玉几次摔它砸它,由此种种,周汝昌先生推断《枉凝眉》非为“木石前盟”而设,实际是指与宝玉关系密切的两位女子,她们二人,一个宛如阆苑仙葩,一个宛如无瑕美玉。

行文至此,笔者大致赞成周先生的这个前提,然而,对于他接下来的论断“阆苑仙葩指史湘云,美玉无瑕指林黛玉”,笔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经过对《枉凝眉》全文细致的考证和分析后,笔者斗胆提出新见解,认为“阆苑仙葩”指林黛玉,“美玉无瑕”则指妙玉。这二玉在书中一明一暗,一虚一实,与宝玉关系密切。所以《枉凝眉》实为黛、妙二玉合传,敬请红学界各位前辈批评指教。

首先,“阆苑仙葩”之“阆苑”典出《集仙录》:“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显然,“阆苑”为“阆风之苑”的缩写。李义山也曾有“十二层城阆苑西”之句,其次,《说文》中有“葩,华也”,可见“阆苑仙葩”之“仙葩”即仙花之意。再看《红楼梦》第一回中交代的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生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虽然“西方”似与“西王母所居宫阙”有相近之处,且“阆苑”与“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都似仙境,但我们仍不能立刻断言“阆苑仙葩”即“绛珠仙草”,因为“仙草”并不一定能生仙花。那么我们不妨暂时转换视角。唐人李绅的《海棠诗》中有句云“海边奇树生奇彩,知是仙山取得栽,琼蕊籍中闻阆苑,紫芝图上见蓬莱”,其后宋人沈立的《海棠百咏》中也有“忽认梁园妓,深疑阆苑仙”之句,而且唐人贾耽在其所著的《百花谱》中将海棠评为“花中神仙”。这样我们可以推测《枉凝眉》中的“阆苑仙葩”是指海棠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葩”字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仅仅出现过两次,除“阆苑仙葩”外,便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描写怡红院内西府海棠“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2 了,两相比照,不难发现这种推测是有根据的。

再来海棠与绛珠草的关系,虽然海棠并无绛珠之称,但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有“(花)色之美者,唯海棠,视之如浅绛”之句,而且许多咏棠诗都把海棠花苞比作“珠玑”,如“前日海棠犹未破,点点胭脂,染就珍珠颗”(宋、张材甫《蝶恋花》),“美人压酒红珠落,半笑新晴半含萼”(元·刘洗《赋欧园海棠和罗起初》) 3 ,所以把绛珠草看作海棠的化身也不失恰当。再者,“葩吐丹砂”的西府海棠是春海棠,属于木本,恰合“木石前盟”之“木”,但这似乎与“绛珠草”之“草”有了矛盾。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第三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中的白海棠,它是秋海棠,恰为草本,又与“绛珠草”之“草”相合。

据元代伊世珍《琅环记》卷中引《采兰杂志》记载,“昔有妇人思所欢不见,辄涕泣,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又名八月春,即今秋海棠也”,再联系脂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可知断肠花与绛珠草遥相呼应。

宝玉曾说怡红院内西府海棠“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第十七回),相比黛玉“娇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第三回),二者多有相似。宝玉在“怡红快绿”诗中有“红妆夜未眠”(第十八回)的喻棠之句,相比“(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十七回),“(黛玉)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地睡了”(第四十五回),“黛玉叹道‘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了,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第七十六回),显然海棠况味颇像黛玉。还有一向被作为黛副的睛雯死前的春天,这株海棠花无故死了半边,可见海棠与黛玉乃至绛珠草的关系都非同一般,联系上文已经论述过的“阆苑仙葩”指海棠,可知黛玉为“阆苑仙葩”最恰当。

当然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湘云掣得了海棠签,题诗为“只恐夜深花睡去”,由此可判断这支花名筹上的海棠属春海棠,似乎湘云与海棠也有不少干系,但倘若海棠喻指湘云,海棠之枯与晴雯之死的关系便失去了着落,因为从书中很难找出湘云与晴雯的直接联系,第三十一回中有湘云赠绛纹戒指给袭人,鸳鸯、金钏、平儿的情节,第三十二回还透露出袭人“十年前”曾伏侍湘云的事实,其间均与晴雯无涉,再者,第七十六回写明湘云的失眠是因为“择席”,与黛玉的忧思难眠自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红妆夜未眠”的海棠和“阆苑仙葩”与黛玉的关系最密。

其次是“美玉无瑕”的问题。《红楼梦》里除宝黛以外,名中带“玉”字的还有蒋玉菡、白玉钏、妙玉和红玉。其中蒋玉菡和白玉钏很快就可以被排除,因为他们毕竟是书中的次要人物,况且蒋玉菡还是男子。红玉的名中虽有“玉”字,据脂批还可知道她在后三十回佚书中有“狱神庙慰宝玉”等重要情节,然而她从出场起便隐去了“玉”字,只叫小红。第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诸回又特笔写到她与贾芸的恋情,所以自然与“美玉无瑕”没有干系。而妙玉在书中正面着墨虽不算多,但意蕴却非同寻常,又居于金陵十二正钗之中,更重要的是,曹雪芹数次用十分含蓄的笔法暗示了她和宝玉之间极尽微妙的关系,虽然这种笔法可能常因烟云模糊而为一般读者所忽略。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就有不少值得玩味的笔墨。贾府众人游至栊翠庵,妙玉给贾母等人送过茶,“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而后“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可见妙玉待此三人与众不同,等到妙玉斟茶至宝玉,文字尤奇:“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我们知道,妙玉对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嫌脏不要,还说:“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但她却将自己用过的杯子给宝玉这样一个青年公子斟茶,其中之意便觉十分微妙。再者,这明明是书中首次正面写到宝玉在栊翠庵品茶,则“仍”,“前番”诸语从何而来?细思此处,可以感到这一回前尚有许多“不写而写”的隐文,而后宝玉认为绿玉斗是俗器,妙玉反驳之后,“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 出来,”这种奇异的容器似乎便象征着妙玉的心中难以言说的九曲回肠,然而当宝玉对梅花雪茶“赏赞不绝”时,妙玉却“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联系前文来看,这话显然有此地无银之嫌。此时宝玉似乎已深领其意,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也颇为满意,说“这话明白”,两人之语多有会心。

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中宝玉联诗落第,李纨提罚他去向妙玉要一枝红梅,“众人都道是罚的又雅又有趣,宝玉又乐为,答应着就要走”,这里宝玉的“乐为”便颇颇值昨玩味。然而对于取梅的过程雪芹却偏偏略去不写,只提到宝玉归后说“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接着又写了一首有声有色的诗《访妙玉乞红梅》,其间又觉颇多隐晦之处。待到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妙玉更是大胆地送上了一张“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粉红笺子,这种行为在世人看来是“放诞诡僻”,难以理解的,但这却是妙玉被青灯古佛苦抑着的青春心灵对知己的表白,对命运的抗争。

值得一提的是,书是还有两个极重要的小细节,宝玉居处名为怡红院,妙玉居处名栊翠庵,二者不论从字面上还是在平仄上都恰好相对,恐非作者闲笔。再者,怡红院中有松树,潇湘馆中有绿竹,栊翠庵中有红梅,宝玉、黛玉、妙玉这“三玉”恰恰拥有“岁寒三友”,这更不可能是巧合,只能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暗示黛妙二玉与宝玉的关系与众不同。最重要的是,妙玉判词中有“可怜金玉质”之句,《世难容》曲文中更是明明点出妙玉是“无瑕白玉遭泥陷”,这样以“美玉无瑕”代指妙玉便有了充分的依据。

此后的“若说没奇缘”,“若说有奇缘”二句,则表达了宝玉在必然的悲剧结局中对命运的怀疑和质问,“一个枉自嗟呀”意为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这是符合林黛玉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第六十三回黛玉的掣的芙蓉花筹上题诗为“莫怨东风当自嗟”,“一个空劳牵挂”意为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显然这说的是妙玉了。虽然她也曾在某些时候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作出过不安与焦灼的挣扎,但她毕竟只能在给宝玉的拜帖上写下“槛外人”,这说明一道尘世与佛门的鸿沟尽可以轻而易举的隔绝一切,纵使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空劳牵挂”的痛苦也早已注定。

接下来的“一个是水中月”仍是对妙玉而言,《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只有第七十六回“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写到了水中之月:“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而当黛玉联至“冷月葬花魂”时,妙玉突然从山石后转出,将诗拦住,水月镜花之气隐隐可见,妙玉还说:“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的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一向幽闭于青灯古殿的妙玉偏偏于此时出来赏月,话中又特以“清池皓月”并提,恐非无意。“一个是镜中花”自然指黛玉了。黛玉与“阆苑仙葩”以及“冷月葬花魂”的关联,前面已经有所论及。在第二十八回中,宝玉于冯紫英家酒席上所吟“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一曲完全是表现黛玉的相思愁怨且颇似黛玉自诉心声,其中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之句,似有镜中花之意,绝非闲笔。因为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中遥有呼应之文,宝玉病愈后对将归潇湘馆的紫鹃说:“我看见你文具里头有三两面镜子,你把那面小菱花的给我留下罢,我搁在枕头旁边,睡着好照。”将种种蛛丝马迹联系起来,可知“镜中花”实喻黛玉,黛妙二玉合为“镜花水月”,表明她们的理想和向往虽然美好,到头来终如虚幻的镜花水月那样难以成为现实。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前面说过,笔者认为“枉自嗟呀”和“空劳牵挂”分别指黛玉与妙玉,而接下来的“水中月”和“镜中花”则分别指妙玉与黛玉。两相比照,不难发现曲文上下句间失去了一般意义上的对应关系。似乎有些无理,但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这种“错对”之笔在《红楼梦》中非止一处,第五回宝玉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看到的第一首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显然词中之意是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而言。其中“停机德”指钗,“咏絮才”指黛,这自然没有什么疑议。然而末两句以谐音分说黛钗,位置完全颠倒过来了。还有一例见于第十八回无春归省时宝玉作“怡红快绿”一诗,中间两联是“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根据宝玉在第十七回强调的怡红院“蕉棠两植”来看,“绿蜡”与“红妆”分喻芭蕉和海棠,但下句再一次出现了错对之笔,先言“绛袖”,后提“青烟”。所以,笔者新解的《枉凝眉》中有对应错乱之处也还是说得通的。并且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采用这种笔法,显然也是雪芹有意所为。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拟撰另文详论,此处则不再赘述。

曲文末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代指转世还泪而来的黛玉是非常明显的,但若说因为书中未写妙玉之泪便与妙玉无关,也不不符合雪芹一贯严谨的笔法的,笔者认为要解释这一句,必须先挖掘出书中黛妙二玉的特殊关系。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邀宝钗和黛玉入内喝茶。“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此语中便有文章。钗黛同为宾客,钗坐榻而黛坐蒲团,且特笔点出这佛家用具蒲团是“妙玉的”,不能不说黛玉此举有以宾为主的味道了。其后,妙玉拿出给宝钗的茶具:“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这‘   ’不能不谓之珍贵已极,然而终究满是人间富贵之气。再看给黛玉的茶具则不同:“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 ’”。首先,钵是佛家之物,黛玉茶具如钵,正如前面“坐在妙玉的蒲团上”相似,且垂珠篆字颇有脱俗的仙家之感。联想起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妙玉曲文《世难容》明言其“才华馥比仙”,可知雪芹独以“仙”呼此二人,意义自然非同寻常。再者“点犀  ”似是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所以黛玉与妙玉的交往中应极有默契。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黛玉对妙玉嘲讽她为“大俗人”不见任何计较之意,更没有像平素待人那样反唇相讥。

在对待刘姥姥的态度上,黛妙二人更是惊人的相似,妙玉是一见成窑的茶杯被刘姥姥用过,就立刻嫌脏不要了(第四十一回),黛玉更是刻薄地嘲其为“母蝗虫”(第四十二回),二人对刘姥姥的偏见与清高自许如出一辙。第五十回宝玉去向妙玉要红梅花时,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却出其不意地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这与妙玉真可谓心有灵犀了。此后宝玉作《访妙玉乞红梅》诗中有“不求大士瓶中露,但乞嫦娥槛外梅”之句,明以嫦娥喻妙玉,无巧不巧,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时黛玉有一句“人向广寒奔”,二者再次出现相似之处,同回书中妙玉领黛玉和湘云来到栊翠庵,并取笔墨纸砚写下了黛湘的联句。这时,“黛玉见他今日十分高兴,便笑道,‘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若不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改,即请改正’。”当妙玉自告奋勇要为之续诗时,黛玉又忙说:“果然如此,我们的虽不好,亦可以带好了。”妙玉续成“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后,黛玉更是赞道:“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的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熟悉黛玉的读者不难发现,黛玉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以及对他人的赞赏在书中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她自身才华横溢,且一向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命诸姐妹赋诗时,黛玉是“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奉命只作一匾一咏后,还“末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第三十七回结白海棠诗社时,众人各自思索,“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待大家都有后即“挥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黛玉在他人面前的自负与此处对妙玉的谦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样的,栊翠庵续诗完毕,黛湘二人告辞时,“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相比于第四十一回贾母带众人离开栊翠庵时,妙玉是“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足见黛玉和妙玉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另外,妙玉的诗句“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之意也与黛玉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第六十三回宝玉收到妙玉“遥叩芳辰”的拜帖后,不知如何回“槛外人”三字,出神半天后又想“不如问黛玉去”,也从另一个侧面衬托了黛妙二人的亲密。

行文至此,或许还有人会说,以上所举的例证固然能够表明黛玉与妙玉非同寻常的种种默契,但似乎仍不足以说明《枉凝眉》末句的黛玉之泪同时也是妙玉之泪,那么我们不妨再研究一下二人身世遭际上的重合之处。第十八回林之孝家的介绍妙玉说:“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已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如果我们把其中的“带发修行”、“买替身”、“亲自入了空门”、“十八岁”、“法名妙玉”几个字眼抽出,那么剩下的话简直成了对黛玉的描述,因为黛玉之父林如海“本贯姑苏人氏……虽系钟鼎之家,却亦书香之族”(第二回),黛玉则是“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请了多少名医配药,皆不见效”(第三回),并且先失母(第二回),后亡父(第十四回),黛玉进贾府时只带了两个人“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第三回),一切都与妙玉极其相似,“文墨也极通”、“模样儿又极好”用在黛玉身上自然恰当,不用多说,至于“经文也不用学了”,书中亦自有暗示。第二十二回中黛玉对宝玉说的“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便包含了不少禅机,其后为宝玉续的两句偈语“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用宝钗的话说是“这方悟彻”更表现以黛玉对禅学的解悟之能。在第三回中,黛玉的言语也隐隐露出玄机“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所以,黛玉与妙玉的区别之处只在于是否入空门了。

第三回还透露那癞头和尚说黛玉“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脂批有云:“惟宝玉是最不可见之人。”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所以洒泪拜别父亲进入贾府,这算是违背了不见哭声和外姓亲友的话,果然由“风刀霜剑严相逼”直至最终泪尽而亡和“一 净土掩风流。”第十八回中说妙玉的师父临终遗言“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这里的“静居”当是“独卧青灯古佛旁”之意,妙玉虽未回乡,但因为贾府“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和“遣人备车轿去接”,最终也未能“静居”而进了大观园,结局是“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恰似李义山的一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而黛玉正如李义山的另一句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第四十回黛玉曾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第六十三回又掣得“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筹,故有是说。)

这样,从黛妙二人的亲密关系以及身世遭际的种种重合中可以看出,黛玉实际上是尘世间的妙玉,而妙玉正是佛门中的黛玉,二人在书中互为映照。雪芹是在用明暗相间的笔法明写黛玉,暗写妙玉,所以说“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是同时写黛妙二人之泪,而妙玉之泪实为不写而写之笔。

由以上种种论述可以得出,《枉凝眉》之曲实际是以宝玉之口为黛玉、妙玉二人合传。相比于传统的宝黛爱情咏叹说与周汝昌先生的黛玉湘云合传说,笔者认为《枉凝眉》合咏黛妙二玉更为合理。

妙玉

那我选林黛玉

妙玉

《枉凝眉》新探

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国学班 王颖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学院 韩聃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这是《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曲文,长久以来,大多数读者都理所当然地认为“阆苑仙葩”指黛玉,“美玉无瑕”指宝玉,《枉凝眉》也一直被作为吟咏宝黛生死之爱的绝唱,然而,倘若我们能够撇开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再对曲文本身进行一次细致的推敲,便会发现事实未必如此。

周汝昌先生曾在《“金玉”之谜》 1 一文中表示过对传统说法的怀疑,他认为《红楼梦》中的“石”本以“瑕”为特色,脂批也特意指出“赤瑕宫神瑛侍者”之“赤瑕”是兼用“赤玉”和“玉小病也”两层含义,这样以“美玉无瑕”喻宝玉便说不通,而且前三支《红楼梦》曲的语调全是宝玉自白;《引子》是如此,《终身误》更加鲜明――“试遣愚衷”,“俺只念木石前盟”显然是宝玉自家口气,而《枉凝眉》曲后特以“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就暂以此释闷而已”作一顿挫,其后《恨无常》便转为了元春口吻,那么,一向自认“须眉浊物”甚至“浊玉”的宝玉突然自承“美玉无瑕,岂非明显的败笔?再者,“木石前盟”之“石”毕竟与“玉”不同,反对“金玉良姻”正是要否定“玉”――所以宝玉几次摔它砸它,由此种种,周汝昌先生推断《枉凝眉》非为“木石前盟”而设,实际是指与宝玉关系密切的两位女子,她们二人,一个宛如阆苑仙葩,一个宛如无瑕美玉。

行文至此,笔者大致赞成周先生的这个前提,然而,对于他接下来的论断“阆苑仙葩指史湘云,美玉无瑕指林黛玉”,笔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经过对《枉凝眉》全文细致的考证和分析后,笔者斗胆提出新见解,认为“阆苑仙葩”指林黛玉,“美玉无瑕”则指妙玉。这二玉在书中一明一暗,一虚一实,与宝玉关系密切。所以《枉凝眉》实为黛、妙二玉合传,敬请红学界各位前辈批评指教。

首先,“阆苑仙葩”之“阆苑”典出《集仙录》:“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显然,“阆苑”为“阆风之苑”的缩写。李义山也曾有“十二层城阆苑西”之句,其次,《说文》中有“葩,华也”,可见“阆苑仙葩”之“仙葩”即仙花之意。再看《红楼梦》第一回中交代的黛玉前世绛珠仙草,生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虽然“西方”似与“西王母所居宫阙”有相近之处,且“阆苑”与“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都似仙境,但我们仍不能立刻断言“阆苑仙葩”即“绛珠仙草”,因为“仙草”并不一定能生仙花。那么我们不妨暂时转换视角。唐人李绅的《海棠诗》中有句云“海边奇树生奇彩,知是仙山取得栽,琼蕊籍中闻阆苑,紫芝图上见蓬莱”,其后宋人沈立的《海棠百咏》中也有“忽认梁园妓,深疑阆苑仙”之句,而且唐人贾耽在其所著的《百花谱》中将海棠评为“花中神仙”。这样我们可以推测《枉凝眉》中的“阆苑仙葩”是指海棠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葩”字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仅仅出现过两次,除“阆苑仙葩”外,便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描写怡红院内西府海棠“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2 了,两相比照,不难发现这种推测是有根据的。

再来海棠与绛珠草的关系,虽然海棠并无绛珠之称,但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有“(花)色之美者,唯海棠,视之如浅绛”之句,而且许多咏棠诗都把海棠花苞比作“珠玑”,如“前日海棠犹未破,点点胭脂,染就珍珠颗”(宋、张材甫《蝶恋花》),“美人压酒红珠落,半笑新晴半含萼”(元·刘洗《赋欧园海棠和罗起初》) 3 ,所以把绛珠草看作海棠的化身也不失恰当。再者,“葩吐丹砂”的西府海棠是春海棠,属于木本,恰合“木石前盟”之“木”,但这似乎与“绛珠草”之“草”有了矛盾。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第三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中的白海棠,它是秋海棠,恰为草本,又与“绛珠草”之“草”相合。

据元代伊世珍《琅环记》卷中引《采兰杂志》记载,“昔有妇人思所欢不见,辄涕泣,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又名八月春,即今秋海棠也”,再联系脂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可知断肠花与绛珠草遥相呼应。

宝玉曾说怡红院内西府海棠“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第十七回),相比黛玉“娇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第三回),二者多有相似。宝玉在“怡红快绿”诗中有“红妆夜未眠”(第十八回)的喻棠之句,相比“(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十七回),“(黛玉)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地睡了”(第四十五回),“黛玉叹道‘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了,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满足的’”(第七十六回),显然海棠况味颇像黛玉。还有一向被作为黛副的睛雯死前的春天,这株海棠花无故死了半边,可见海棠与黛玉乃至绛珠草的关系都非同一般,联系上文已经论述过的“阆苑仙葩”指海棠,可知黛玉为“阆苑仙葩”最恰当。

当然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湘云掣得了海棠签,题诗为“只恐夜深花睡去”,由此可判断这支花名筹上的海棠属春海棠,似乎湘云与海棠也有不少干系,但倘若海棠喻指湘云,海棠之枯与晴雯之死的关系便失去了着落,因为从书中很难找出湘云与晴雯的直接联系,第三十一回中有湘云赠绛纹戒指给袭人,鸳鸯、金钏、平儿的情节,第三十二回还透露出袭人“十年前”曾伏侍湘云的事实,其间均与晴雯无涉,再者,第七十六回写明湘云的失眠是因为“择席”,与黛玉的忧思难眠自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红妆夜未眠”的海棠和“阆苑仙葩”与黛玉的关系最密。

其次是“美玉无瑕”的问题。《红楼梦》里除宝黛以外,名中带“玉”字的还有蒋玉菡、白玉钏、妙玉和红玉。其中蒋玉菡和白玉钏很快就可以被排除,因为他们毕竟是书中的次要人物,况且蒋玉菡还是男子。红玉的名中虽有“玉”字,据脂批还可知道她在后三十回佚书中有“狱神庙慰宝玉”等重要情节,然而她从出场起便隐去了“玉”字,只叫小红。第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诸回又特笔写到她与贾芸的恋情,所以自然与“美玉无瑕”没有干系。而妙玉在书中正面着墨虽不算多,但意蕴却非同寻常,又居于金陵十二正钗之中,更重要的是,曹雪芹数次用十分含蓄的笔法暗示了她和宝玉之间极尽微妙的关系,虽然这种笔法可能常因烟云模糊而为一般读者所忽略。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就有不少值得玩味的笔墨。贾府众人游至栊翠庵,妙玉给贾母等人送过茶,“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而后“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可见妙玉待此三人与众不同,等到妙玉斟茶至宝玉,文字尤奇:“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我们知道,妙玉对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嫌脏不要,还说:“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但她却将自己用过的杯子给宝玉这样一个青年公子斟茶,其中之意便觉十分微妙。再者,这明明是书中首次正面写到宝玉在栊翠庵品茶,则“仍”,“前番”诸语从何而来?细思此处,可以感到这一回前尚有许多“不写而写”的隐文,而后宝玉认为绿玉斗是俗器,妙玉反驳之后,“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 出来,”这种奇异的容器似乎便象征着妙玉的心中难以言说的九曲回肠,然而当宝玉对梅花雪茶“赏赞不绝”时,妙玉却“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联系前文来看,这话显然有此地无银之嫌。此时宝玉似乎已深领其意,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也颇为满意,说“这话明白”,两人之语多有会心。

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中宝玉联诗落第,李纨提罚他去向妙玉要一枝红梅,“众人都道是罚的又雅又有趣,宝玉又乐为,答应着就要走”,这里宝玉的“乐为”便颇颇值昨玩味。然而对于取梅的过程雪芹却偏偏略去不写,只提到宝玉归后说“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接着又写了一首有声有色的诗《访妙玉乞红梅》,其间又觉颇多隐晦之处。待到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妙玉更是大胆地送上了一张“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粉红笺子,这种行为在世人看来是“放诞诡僻”,难以理解的,但这却是妙玉被青灯古佛苦抑着的青春心灵对知己的表白,对命运的抗争。

值得一提的是,书是还有两个极重要的小细节,宝玉居处名为怡红院,妙玉居处名栊翠庵,二者不论从字面上还是在平仄上都恰好相对,恐非作者闲笔。再者,怡红院中有松树,潇湘馆中有绿竹,栊翠庵中有红梅,宝玉、黛玉、妙玉这“三玉”恰恰拥有“岁寒三友”,这更不可能是巧合,只能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暗示黛妙二玉与宝玉的关系与众不同。最重要的是,妙玉判词中有“可怜金玉质”之句,《世难容》曲文中更是明明点出妙玉是“无瑕白玉遭泥陷”,这样以“美玉无瑕”代指妙玉便有了充分的依据。

此后的“若说没奇缘”,“若说有奇缘”二句,则表达了宝玉在必然的悲剧结局中对命运的怀疑和质问,“一个枉自嗟呀”意为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这是符合林黛玉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第六十三回黛玉的掣的芙蓉花筹上题诗为“莫怨东风当自嗟”,“一个空劳牵挂”意为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显然这说的是妙玉了。虽然她也曾在某些时候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作出过不安与焦灼的挣扎,但她毕竟只能在给宝玉的拜帖上写下“槛外人”,这说明一道尘世与佛门的鸿沟尽可以轻而易举的隔绝一切,纵使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空劳牵挂”的痛苦也早已注定。

接下来的“一个是水中月”仍是对妙玉而言,《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只有第七十六回“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写到了水中之月:“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而当黛玉联至“冷月葬花魂”时,妙玉突然从山石后转出,将诗拦住,水月镜花之气隐隐可见,妙玉还说:“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的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一向幽闭于青灯古殿的妙玉偏偏于此时出来赏月,话中又特以“清池皓月”并提,恐非无意。“一个是镜中花”自然指黛玉了。黛玉与“阆苑仙葩”以及“冷月葬花魂”的关联,前面已经有所论及。在第二十八回中,宝玉于冯紫英家酒席上所吟“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一曲完全是表现黛玉的相思愁怨且颇似黛玉自诉心声,其中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之句,似有镜中花之意,绝非闲笔。因为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中遥有呼应之文,宝玉病愈后对将归潇湘馆的紫鹃说:“我看见你文具里头有三两面镜子,你把那面小菱花的给我留下罢,我搁在枕头旁边,睡着好照。”将种种蛛丝马迹联系起来,可知“镜中花”实喻黛玉,黛妙二玉合为“镜花水月”,表明她们的理想和向往虽然美好,到头来终如虚幻的镜花水月那样难以成为现实。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前面说过,笔者认为“枉自嗟呀”和“空劳牵挂”分别指黛玉与妙玉,而接下来的“水中月”和“镜中花”则分别指妙玉与黛玉。两相比照,不难发现曲文上下句间失去了一般意义上的对应关系。似乎有些无理,但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这种“错对”之笔在《红楼梦》中非止一处,第五回宝玉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看到的第一首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显然词中之意是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而言。其中“停机德”指钗,“咏絮才”指黛,这自然没有什么疑议。然而末两句以谐音分说黛钗,位置完全颠倒过来了。还有一例见于第十八回无春归省时宝玉作“怡红快绿”一诗,中间两联是“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根据宝玉在第十七回强调的怡红院“蕉棠两植”来看,“绿蜡”与“红妆”分喻芭蕉和海棠,但下句再一次出现了错对之笔,先言“绛袖”,后提“青烟”。所以,笔者新解的《枉凝眉》中有对应错乱之处也还是说得通的。并且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采用这种笔法,显然也是雪芹有意所为。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拟撰另文详论,此处则不再赘述。

曲文末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代指转世还泪而来的黛玉是非常明显的,但若说因为书中未写妙玉之泪便与妙玉无关,也不不符合雪芹一贯严谨的笔法的,笔者认为要解释这一句,必须先挖掘出书中黛妙二玉的特殊关系。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妙玉邀宝钗和黛玉入内喝茶。“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此语中便有文章。钗黛同为宾客,钗坐榻而黛坐蒲团,且特笔点出这佛家用具蒲团是“妙玉的”,不能不说黛玉此举有以宾为主的味道了。其后,妙玉拿出给宝钗的茶具:“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 ’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这‘   ’不能不谓之珍贵已极,然而终究满是人间富贵之气。再看给黛玉的茶具则不同:“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 ’”。首先,钵是佛家之物,黛玉茶具如钵,正如前面“坐在妙玉的蒲团上”相似,且垂珠篆字颇有脱俗的仙家之感。联想起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妙玉曲文《世难容》明言其“才华馥比仙”,可知雪芹独以“仙”呼此二人,意义自然非同寻常。再者“点犀  ”似是取“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所以黛玉与妙玉的交往中应极有默契。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黛玉对妙玉嘲讽她为“大俗人”不见任何计较之意,更没有像平素待人那样反唇相讥。

在对待刘姥姥的态度上,黛妙二人更是惊人的相似,妙玉是一见成窑的茶杯被刘姥姥用过,就立刻嫌脏不要了(第四十一回),黛玉更是刻薄地嘲其为“母蝗虫”(第四十二回),二人对刘姥姥的偏见与清高自许如出一辙。第五十回宝玉去向妙玉要红梅花时,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却出其不意地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这与妙玉真可谓心有灵犀了。此后宝玉作《访妙玉乞红梅》诗中有“不求大士瓶中露,但乞嫦娥槛外梅”之句,明以嫦娥喻妙玉,无巧不巧,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时黛玉有一句“人向广寒奔”,二者再次出现相似之处,同回书中妙玉领黛玉和湘云来到栊翠庵,并取笔墨纸砚写下了黛湘的联句。这时,“黛玉见他今日十分高兴,便笑道,‘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若不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改,即请改正’。”当妙玉自告奋勇要为之续诗时,黛玉又忙说:“果然如此,我们的虽不好,亦可以带好了。”妙玉续成“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后,黛玉更是赞道:“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的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熟悉黛玉的读者不难发现,黛玉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以及对他人的赞赏在书中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她自身才华横溢,且一向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命诸姐妹赋诗时,黛玉是“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奉命只作一匾一咏后,还“末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第三十七回结白海棠诗社时,众人各自思索,“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待大家都有后即“挥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黛玉在他人面前的自负与此处对妙玉的谦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样的,栊翠庵续诗完毕,黛湘二人告辞时,“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相比于第四十一回贾母带众人离开栊翠庵时,妙玉是“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足见黛玉和妙玉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另外,妙玉的诗句“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之意也与黛玉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第六十三回宝玉收到妙玉“遥叩芳辰”的拜帖后,不知如何回“槛外人”三字,出神半天后又想“不如问黛玉去”,也从另一个侧面衬托了黛妙二人的亲密。

行文至此,或许还有人会说,以上所举的例证固然能够表明黛玉与妙玉非同寻常的种种默契,但似乎仍不足以说明《枉凝眉》末句的黛玉之泪同时也是妙玉之泪,那么我们不妨再研究一下二人身世遭际上的重合之处。第十八回林之孝家的介绍妙玉说:“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已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如果我们把其中的“带发修行”、“买替身”、“亲自入了空门”、“十八岁”、“法名妙玉”几个字眼抽出,那么剩下的话简直成了对黛玉的描述,因为黛玉之父林如海“本贯姑苏人氏……虽系钟鼎之家,却亦书香之族”(第二回),黛玉则是“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请了多少名医配药,皆不见效”(第三回),并且先失母(第二回),后亡父(第十四回),黛玉进贾府时只带了两个人“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第三回),一切都与妙玉极其相似,“文墨也极通”、“模样儿又极好”用在黛玉身上自然恰当,不用多说,至于“经文也不用学了”,书中亦自有暗示。第二十二回中黛玉对宝玉说的“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便包含了不少禅机,其后为宝玉续的两句偈语“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用宝钗的话说是“这方悟彻”更表现以黛玉对禅学的解悟之能。在第三回中,黛玉的言语也隐隐露出玄机“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所以,黛玉与妙玉的区别之处只在于是否入空门了。

第三回还透露那癞头和尚说黛玉“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脂批有云:“惟宝玉是最不可见之人。”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所以洒泪拜别父亲进入贾府,这算是违背了不见哭声和外姓亲友的话,果然由“风刀霜剑严相逼”直至最终泪尽而亡和“一 净土掩风流。”第十八回中说妙玉的师父临终遗言“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这里的“静居”当是“独卧青灯古佛旁”之意,妙玉虽未回乡,但因为贾府“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和“遣人备车轿去接”,最终也未能“静居”而进了大观园,结局是“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恰似李义山的一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而黛玉正如李义山的另一句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第四十回黛玉曾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第六十三回又掣得“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筹,故有是说。)

这样,从黛妙二人的亲密关系以及身世遭际的种种重合中可以看出,黛玉实际上是尘世间的妙玉,而妙玉正是佛门中的黛玉,二人在书中互为映照。雪芹是在用明暗相间的笔法明写黛玉,暗写妙玉,所以说“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是同时写黛妙二人之泪,而妙玉之泪实为不写而写之笔。

由以上种种论述可以得出,《枉凝眉》之曲实际是以宝玉之口为黛玉、妙玉二人合传。相比于传统的宝黛爱情咏叹说与周汝昌先生的黛玉湘云合传说,笔者认为《枉凝眉》合咏黛妙二玉更为合理。

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