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产品如何索赔:成语“七情六欲”指的是哪七种情,哪六种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5/08 15:43:03
成语“七情六欲”指的是哪七种情,哪六种欲?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东汉哲人高诱对六欲作的注释:生、死、耳、目、口、鼻。

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七情
中医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

六欲
佛教用语,指人的六种欲望,即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和人想欲;泛指欲望

七情六欲源自人的动物性,动物是纯功利的,是唯利益是图的,逐利是它们的本能。人的欲,源自所有动物的本能;人的情,是源自高等动物的感情机制。食欲和财欲是源自动物的捕食本能;色欲和丁欲是源自动物的种群繁衍本能;权欲和贵欲是源自动物对自身生存空间的占有本能。喜是源自对既得利益和将得利益的兴奋;悲则相反,是源自对已失利益的失落感;恐是源自自身或已得利益将遭受侵犯时的害怕;怒是源自自身或已得利益遭受侵犯时的反抗;惊是源自对利益乍失乍得时的瞬间反映;忧是源自对利益长期持有的忧患;思是源自对利益长期索取的考量。

七情
qīqíng
[seven emotions] 中医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

六欲
liùyù
[Six carnal desires] 佛教用语,指人的六种欲望,即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和人想欲;泛指欲望
七情六欲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例证1-6);或是喜、怒、哀、乐、爱、恶、欲所造成之肉体疾病(例证7)。
1)最早出於<十三经>之礼记:何谓人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2)又见於”周书/列传/儒林/沈重:皇帝问梁都官尚书沈重<观夫八圣六君,七情十义--->”
3)宋朝大儒常常引用:”宋史/列传/程颐: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於中,正其心,养其性;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於邪僻,梏其性而亡之。”
4)”朱子语类/公孙丑上之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
5)”金史/志刑/序言:昔者先王因人之知畏而作刑,因人之知耻而作法;畏也、耻也,五性之良知,七情之大闲也。
6) ”刘勰之文心雕龙/诗名义及诗歌起源/第一节正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7)”明史/列传/方伎/倪维德:林仲实以劳得热疾,热随日出入为进退,暄盛则增剧,夜凉及雨则否,如是者二年。诊之曰:「此七情内伤,阳气不升,阴火渐炽。故温则进,凉则退。」投以东垣内伤之剂,亦立愈。”

*六欲:又称”六情”、”六秽”或”六衰”,指色、声、香、味、细滑、识等六感,古人认为食肉易失之六欲,语出佛经。
1)”<大正新修大藏经>弘明集/郗嘉宾奉法要:六情,一名六衰,亦曰六欲,谓目受色,耳受声,鼻受香,舌受味,身受细滑,心受识。识者即上所谓识阴者也;五阴六欲,盖生死之原本,罪苦之所由。
2)”<大正新修大藏经>弘明集/郗嘉宾奉法要:远离房室不著六欲。”(色欲)
3)”<六祖坛经>:耽六欲之秽尘,翫邪迷以怡性。”(六秽,使人丧志遁入邪道。)
4)”广弘明集/慈济篇第六/梁武帝断酒肉文:食肉者是远离声闻法,若食肉者是远离辟支佛法,若食肉者是远离菩萨法,若食肉者是远离菩萨道,若食肉者是远离佛果,若食肉者是远离大盘,若食肉者障生六欲天。”(吃素由来~~)
5)”<极论>六道之言:失心之於六欲,丧亡之於六道。”
6)”<大正新修大藏经>:欲情物性勃发,必丧其佛性。”

不知道,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