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皮客栈2完整版电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何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18 18:18:26

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于别人,而不是靠自己的去解决。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是指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是指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二、此句出自《论语·卫灵公》。

三、《论语·卫灵公》原文

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在阵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四、《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五、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君子在遇到问题时责己,从自身找原因。小人在遇到问题时只看别人的过错而撇清自己的原因。故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责己重责人轻,而小人反之。我们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任何不快都是双方多少有原因,而君子不去责备别人的原因,而是改正自己,与那些撇清自己原因,只怨对方,不看自己的小人形成鲜明对比。

求别人不如求自己的意思。
诸在文言文里称为兼词。
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等·。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如:
⑴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诸”字使用的时候,很容易用错,比如我们常常说“付诸于实践”,这个“于”就是多余的,因为“诸”本身就代表“之于”的意思,再加一个“于”就错掉了。
而用在句尾时,则兼代词"之"和语气词"乎"两个词。
"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于之"或"于是"又可兼"于彼"。
"叵"是否定副词"不"和情态动词"可"两个词,意思是不可以。
"旃"这个兼词比较少用,兼代词"之"和语气词"焉"两个词。
一、“诸”是合音兼词;“焉”是非合音兼词。
“诸”不仅意思和作用是合二为一的,而且读音也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类似反切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如:
⑴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⑵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⑴例中的“诸”字, 是“之于”的合音, 之(zhī)+于(yū)=诸(zhū)。──这里的“于”依音韵体系说,“于”属“鱼韵”,故其韵母为ü;⑵例中的“诸”字,则是“之乎”的合音,之(zhī)+乎(hū)=诸(zhū)。
而“焉”在读音上不存在象“诸”那样的拼合关系。如: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此例中“焉”字仅仅兼有“于之”两字的意思,读音上却不是“于之”的拼合,于(yū)+之(zhī)≠焉(yān)。
二、“诸”既可用在陈述句中,又可用在疑问句和感叹句末;而“焉”一般只用在陈述句末。
“诸”用在陈述句中,相当于“之于”。如:
⑷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诸”用在疑问句末和用在感叹句末,都相当于“之乎”。如:
⑸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⑹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焉”作为兼词,既不用在陈述句中,亦不用在疑问句末,只使用在陈述句末。如:
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