烬攻击力怎么计算:三国的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5 14:26:16
请问谁能分析三国著名的十位人物?
要10个啊,不用太长了

孙策 - 历史年表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1年):
  孙坚在岘山作战身亡,原本孙策应该承嗣孙坚的乌程侯爵位,但让给四弟孙匡(魏书)。
  孙策在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县)落葬父亲后渡江迁移到江都。之后前往拜访名士张紘,将老母弱弟留在江都(吴历)。由于徐州州牧陶谦与袁氏的纠纷,(也有一说陶谦忌讳孙策的才干,迫使孙策请汝南名士吕范前去迎接仍在江都的母亲,将之安顿在曲阿,另与吕范、原来的乌程县长孙河,到丹阳(今安徽宣城)去投靠当时在袁术势力范围内担任丹阳太守的舅父吴景(吴夫人兄长),同时也合力击溃泾县山贼祖郎。江表传则记载是袁术让孙策等人前往依附吴景、堂兄孙贲(其父为孙羌,字圣台,孙坚堂兄)领地召募人马。此时连同吕范等人的幕客在内,麾下已有数百人。
  ◆东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
  孙策正式依附袁术,而袁术也将一千余名孙坚的旧部属编回孙策的统属。东汉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表孙策为「怀义校尉」,孙策后来感叹这次官场交际令他觉得本身学问不够渊博,「语议之间,有所不及耳。」后来又曾对虞翻说:「然时有所思,端坐悒悒,有裨谌草创之计,是以行耳。」其本身的才干、军令的严谨,得到袁术部将的倾心敬重,也使得袁术又重视又忌讳,曾说:「使有子如孙郎,夫复何恨!」但始终不敢重用。孙策讨陵阳,生得祖郎(史载为山贼)。而袁术原本答应让孙策出任九江太守,后来任用丹杨陈纪;又使孙策率军攻打本身跟袁术、孙策皆有嫌隙的庐江太守陆康,并答应让孙策出任庐江太守,后来再用自己的旧部属刘勋。多番失信,已使孙策失其所望,孙坚旧部朱治并以袁术政德不修为由,劝孙策设法回到家族有地缘关系的江东。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原先出任扬州刺史的刘繇,由于扬州治所所在的寿春已被袁术占据,刘繇便将治所迁到曲阿。当时分别在丹阳担任太守及都尉的舅父吴景及堂兄孙贲被刘繇以军事驱逐到舍阳。刘繇派部将樊能、于麋、张英分别驻扎横江,当利,与袁术部将扬州刺史惠衢、督军中郎将吴景和孙贲对峙,率众相攻而无进展。其后孙策请求袁术让他前往协助吴景去击破刘繇,以求平定江东。江表传记载袁术认为刘繇、王朗分别在曲阿、会稽,认为孙策不能成功,而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便上表以孙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正式领兵渡江。此时是兴平二年腊月。
  ◆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孙坚旧部朱治使人从刘繇属地内的曲阿护送吴夫人及孙权兄弟,供奉辅护一路到达历阳,后来再迁移至阜陵。而无后顾之忧的孙策领兵进往刘繇,军纪严明,得到百姓的支持,沿途众所投奔而往,到历阳(今安徽和县)兵力已扩充到五、六千之众。又写信告知其知交周瑜使其率兵来迎,随即攻下横江、当利,屯兵牛渚,再渡江击破奉刘繇为主的笮融、薛礼在秣陵的军队,再转斗海陵、南下小丹杨、湖孰、江乘,进入曲阿,追击刘繇,刘繇协同许劭出奔往豫章,许劭亡。时太史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等名将。两人俱前放对,策刺慈马,而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献帝春秋曰:「孙策率军如闽、越讨朗」。表示与王朗作战的地域位置。其中平三郡并讨丹杨七县,后来并临郡察齐孝廉。
  ◆东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策入曲阿劳赐将士,遣将陈宝诣阜陵迎母及弟。发恩布令,告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策遣贲、景还寿春报术,值术僭号,署置百官。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乃至会稽。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
  孙策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遣吕范、徐逸攻陈瑀于海西,大破瑀,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从后汉书志第二十二则为兴平元年,疑为误植),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紘、秦松、陈端等为谋主。同年并遣使诘问王朗。遣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奉章诣许,拜献方物。但裴注江表传载为元年。
  ◆东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遣王朗以就曹操。策被诏敕,与司空曹公、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等并力讨袁术、刘表。与名将周瑜同时迎娶江东国色大小乔。又遣使贡方物,倍于元年所献。其年,制书转拜讨逆将军,改封吴侯。
  ◆东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北讨陈登,为第一次进攻陈登,西讨黄祖,行及石城,闻刘勋轻身诣海昏,便分遣从兄贲、辅率八千人于彭泽待勋,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即克之,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并术、勋妻子。表用汝南李术为庐江太守,给兵三千人以守皖,皆徙所得人东诣吴。贲、辅又于彭泽破勋。策收得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遂前进夏口攻黄祖。时刘表遣从子虎、南阳韩晞将长矛五千,来为黄祖前锋。策与战,大破之。孙策平邹佗、严白虎之战并克。该年先后攻败数敌,遂统一江东,割据东南,统有江东六郡。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策欲谋袭许都。第二次攻陈登于丹徒时,其后便为故吴郡太守许贡之门客所刺杀,临终嘱弟孙权继承其事业。时年二十六岁。

  孙策,字伯符。
  三千精兵,速取曲阿
  兴平元年(194年),袁术派遣孙策攻庐江太守陆康,并言:“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可是当孙策攻克庐江后,术用其亲信刘勋为太守,孙策顿感失望,于是想借机摆脱。
  扬州刺史刘繇是当时名士。他将丹杨郡郡城曲阿作为州城,把袁术所用的丹阳太守吴景赶到江北,派遣樊能、于麋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袁术遣军攻打年余不克。兴平二年(195年),孙策获准前往援助,开始了他辉煌而又短暂的一生。
  孙策原来只有兵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但一路上得到众人支持,当到历阳时已众骤增至五、六千人。渡江后,一举攻克刘繇牛渚大营,获得了许多粮谷和战具。孙策抓住初战告捷,士气正旺之时,发起闪电般的攻势,诱敌设伏击败笮融,屯据秣陵城。继打败薛礼后趁胜进击刘繇于曲阿,繇仓促应战不敌,弃军遁逃。
  孙策进入曲阿后,劳赐将士,告谕诸县:“其刘繇、笮融等部曲来降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于是,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策治军严整,兵士遵守约束,鸡犬菜蔬,一无所犯。史称策“美姿颜,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将士用命,战无不克,威震江东,江南百废待兴。
  兴王伐夷,横扫江东
  孙策与其父不同,不但有其父的勇,更有谋,在政见上有远虑,非鼠目寸光的楚霸王可比。
  此时袁术在淮南称帝。孙策果断地断绝了与袁术的关系,联合曹操讨伐袁术成功。建安元年,部将朱治驱走吴郡太守许贡,许贡投奔吴郡豪帅严白虎。孙策手下诸将主张先击破严白虎。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策遂引兵东渡钱塘江,进击会稽太守王朗,消除严白虎的羽翼。王朗出战失利后拒城固守,孙策攻城不下,当晚调整布署,以空营,沟火连遍固陵南道,造成增兵强攻的假象,连夜起精锐直扑查渎、高屯,当晚攻取,斩杀周昕,获全部粮饷军械,第二天回师攻孤城,王朗弃城逃往东治,直至被擒。孙策旋即引师全歼无所依托的严白虎,同年派吕范击破海西陈禹(陈登兄),得淮南地。
  调虎离山,上兵伐谋
  建安三年,曹操畏其善于用兵,曰:“狮儿,谓难与争锋。”故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曹彰娶策从兄孙贲女,以暂保无后顾之忧。
  而此时孙策也抓住北方暂无威胁的战机,连续发动对袁术残部,刘表部的征讨。在得知刘勋向上缭太守借粮不得情况后,孙策遣使卑辞厚礼,致书,请其合攻上缭,自己愿为后支援。刘勋果真上当,亲自率军远袭上缭。孙策便悄悄溯江而上。到达石城时,派遣孙贲等率领八千人进据彭泽设伏,亲自袭取皖城,俘获刘勋妻子及部曲三万人。刘勋闻讯率军回救,行至彭泽,遭伏击大败,求救黄祖。孙策趁势全歼来援的黄祖军,攻下夏口,迫使他退守沙羡。
  取豫章郡时。太史慈已察明豫章太守华歆是个胆小怕死的人,孙策便亲率大军进逼椒丘,再派虞翻去劝说华歆,晓以利害。果然兵临城下,华歆开城请降。
  知人善任,化敌为友
  孙策不仅兵法卓越,而且胸怀宽广,识人善用,并非三国演义中描写滥杀豪杰之人。祖郎曾袭击募兵的孙策,差点使其丧命。后又挑动山越,共图孙策。孙策西讨祖郎禽于陵阳,即以郎为门下贼曹。擒太史慈后,即署慈为门下督。当策引军还时,太史慈与祖郎都在前导引,均引以为荣。
  刘繇在豫章病故时,留下部曲万余人。孙策命太史慈前往安抚,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慈行,议者犹言遣之非计。策曰:“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秉道义,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忧也。”太史慈果如期而返。此事被传为美谈。
  孙策用兵如神,似飘逸萧洒的快剑,当觉察利刃至时,已见血封喉。古人赞曰:“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振三江靖,名闻四海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关羽、赵云、姜维……等等,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纵观这些英雄人物,性格最为复杂,并且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者,唯有曹操一人而已。
《三国演义》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忠义,表现出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乱世之奸雄”。作者罗贯中通过汝南许劭、南阳何颙之口,对曹操的一生作了总的定性。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于所谓‘炎刘’实有大功”;“曹操站的地位高,形象大,方面广,脑子复杂,非封建史家、世俗说话人及一般听众所能理解”。
近年来,随着《三国演义》、《曹操与杨修》、《曹操与蔡文姬》等影视剧的播出,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较大的“三国热”。这些影视作品和随之产生的影评、剧评,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分析研究,多受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的影响,重在突出其欺君罔上、窃国谋逆、玩弄权术、残暴不仁、虚假伪善、奸诈狡猾的“乱世奸雄”这一负面,而忽略了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一正面。
为此,笔者在反复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并结合晋代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和部分学者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评述后认为:“乱世奸雄”曹操,性格最为复杂;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一生功大于过;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笔者就从曹操性格的多元化、前后两期曹操的对比和一生的是非功过、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三个方面,对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一.曹操性格的多元化。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给他作结论。“奸诈”,可以说是曹操比较突出的性格特征,但正如“多愁善感”说明不了林黛玉一样,“奸诈”也远远不能把曹操这一形象的丰厚意蕴囊括无余。
曹操形象复杂性格的出现,是罗贯中有意识的艺术追求。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观察一切事物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才能”。罗贯中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在保持曹操形象的“定性”的同时,写出了其情感的丰富性和性格内在的复杂性,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从而使该形象获得了真实性、审美性和永久的艺术魅力。
1、鲜明独特、反差巨大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丰满可感的血肉。曹操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但当他在行军途中目睹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时,却又动了真情实感;“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对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益州刘璋等群雄的评价入木三分,表现出敏锐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但却对刘备后园种菜、闻雷失箸的韬光养晦之计毫无察觉,又显得十分愚顿;曹操一方面极力搜罗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却又嫉妒人才,斩杀聪明过人的杨修;在曹氏集团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曹操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充分展示了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但“梦中杀近侍”又显露出内心的狐疑和空虚;曹操有时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甚至打了胜仗还要奖赏事前劝阻之人,有时则刚愎自用、无比骄横,故有濮阳之狼狈,赤壁之败绩;“焚书不问”、“赦免张辽”、“义释关羽”,曹操的宽宏大度令人叹为观止,而荀彧、荀攸这些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智谋之士稍有冒犯,便翻脸不认人,其气量之狭窄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人物就是这样在时空的变迁中,展现着自己的丰富侧面。这些乍看起来互不见容的侧面融为一体,形成了曹操多姿多彩的性格世界。
作者在写出曹操诸多性格鲜明而巨大的反差的同时,还提供了形成这些反差的真实可信的内在依据。曹操生逢乱世,置身于你死我活的政治舞台上,较之常人其社会关系更加特殊;曹操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权势欲,有志于“削平天下”,其生存意志比常人更加强烈;曹操的文韬武略,不仅芸芸众生难望项背,而且当时的群雄即使是刘备、孙权也无法相提并论,不得不曲居其下让他三分。凡此种种,决定了曹操这个人物既可以建树重大的德行,也可以制造重大的罪恶,他的性格内部的冲突更加尖锐而多样,诸多性格之间的辩证内容更加丰富而突出。罗贯中对曹操性格诸元素相反相成的表现,符合生活与人物性格的逻辑,体现着艺术的辩证法。
2、复杂多变、正反交叉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多变的。以“赦免张辽”这一情节为例,曹操初欲手刃张辽,暴露出易于冲动和气量狭窄。但听了刘备、关羽的劝谏,又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显现出惊人的反应控制能力和过人的度量。他爱惜张辽之才是真诚的,但说什么“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就显得十分虚伪了。这一方面是为了掩饰自己有失风范的丑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消刘备、关羽救保张辽的影响。曹操从拔剑到掷剑、从恼羞成怒到笑脸相迎,张辽由阶下囚到座上客,是在转瞬之间完成的,反映了即使是在一件小事上,曹操的性格元素也是表现得异常活跃和丰富的。
曹操的性格之中,反中有正,正中有反,是正反交叉的。曹操攻破下邳,首先想到的是先差人进城安民,稳定民心;击败袁绍之后,深感河北百姓之苦,尽免其当年赋税。这些举措,不能全以“虚伪”视之,作为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与一味杀伐的董卓不同,深知以民为本的道理。但攻冀州时,号令三军不得骚扰百姓,如有杀人鸡犬者,如杀人之罪,“于是军民震服,曹操亦心中暗喜”,则又见出他爱民的伪善。曹操性格中的“豁达乐观”,大多表现为胸襟开阔、积极进取、不计前嫌,但赤壁之战中几十万军队顷刻间“灰飞烟灭”,不得不率领残兵败将落荒而逃,此刻他反而三次大笑,这时的乐观就是一种强打精神、可笑可怜的自我解嘲了。
再如曹操的“奸诈”,并不是那种鸡鸣狗盗式的小聪明、小伎俩,而是包含着很高的智慧,所以有时并不觉得可憎可鄙,而是显得很机智、巧妙,让人虽不能心悦但却能诚服。就连鲁迅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以“望梅止渴”为例,说他奸诈、愚弄将士也可,因为梅林毕竟是虚造的幻影;说他机智、爱护将士也可,因为在行军途中将士缺水口渴的情况下,他巧妙地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达到了将士“不渴”的目的,奸诈中有机智,愚弄中有爱护。其余事例,如“装病谗叔”、“刺卓献刀”、“借头稳军心”、“割发权代首”、“跣足迎许攸”等,也是如此。既有奸诈狡猾、虚假伪善的一面,也有机智勇敢、以身作则、求贤若渴的一面。
二.前后两期曹操的对比和一生的是非功过。
出于正统的需要,在罗贯中的笔下,在后世许多学者的文里,在文学艺术之中,在舞台艺术之中,曹操总是得不到半点“好处”,人们对他总是贬多于褒,将他塑造成为花脸式的“大奸臣”。只有现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等少数学者,敢于站出来为他“叫屈”,替他“平反”。
纵观《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活动,以赤壁之战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操与后期的曹操比较,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曹操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总的说来,功是大于过的。
1、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
前期的曹操虽已开始“挟天子”,但目的却在“令诸侯”。他此时面临的主要是与中原各个军阀的矛盾,所致力的是壮大实力、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作者在表现曹氏集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创业过程中,重在表现曹操的“雄”、“智”和“可爱”。后期的曹操主要处理的是与蜀、吴的矛盾,尤其与以恢复汉室相号召的刘备集团的矛盾更为突出,其最终目的是“扫清四海”,统一天下,取刘汉而代之。此时作者重在表现曹操的“奸”、“愚”和“可恨”。曹操的形象是流动变化的,大致说来,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
作者罗贯中在表现曹操的奸与雄、智与愚、可爱与可恨时,并不是截然分明、纯粹平行的,而是交叉混杂、互相包容的。奸是雄者之奸,雄是奸者之雄;愚是智者之愚,智是愚者之智;恨是爱者之恨,爱是恨者之爱。例如曹操大宴铜雀台时,臣下有劝进之意,他当即宣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孤常念孔子称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这些话,当然不无自我开脱、自我粉饰的成分,但他毕竟没有称帝,却是不争的事实。宋贤评曹操诗云:“虽秉权衡欺幼主,尚存礼义效周文”,对曹操的评价比较恰如其分。这也是曹操“藏奸”的地方。
2、曹操之功。
(1)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曹操的发绩,是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通过招兵买马、诱降义军、招降敌将、招降敌兵等手段,网罗了许多人才,扩充了军事实力。先是高举“忠义”大旗,矫诏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然后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逐步削平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2)为三国鼎立、三国归晋奠定了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为了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在北方分兵屯田,兴修水利,对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他用人唯贤,重视人才,敢于打破世族门第的观念,罗致了许多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他还对那些称霸一方的地方豪强加以抑制,不至使他们尾大不掉,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和军阀权力。这些举措,不但巩固了摇摇欲坠的汉末中央政权,而且使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北方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处于和平环境之中,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国力得到了不断加强,为曹操死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最终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奠定了基础。
(3)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对建安风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围绕在曹操的身边,不仅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人,更有曹丕、曹植两个独具文学天赋的儿子。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汉末朝堂文学氛围十分浓厚,涌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清峻整洁。在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他触景生情,吟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美妙的诗句。就凭曹操能诗能文这一点,也是其他三国群雄所难于相比的。
3、曹操之过。
(1)镇压起义,充当屠夫。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开国皇帝和英雄人物,都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他们的双手都粘满了人民的鲜血。无论是历史上的曹操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不例外。“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董卓、王允死后,青州黄巾军再次起义,曹操与济北相鲍信负责镇压义军,鲍信战死,曹操却“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并“择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曹操不仅靠着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先是除“济南相”、任“典军校尉”,后是封“镇东将军”,而且逐步扩大了军事力量,有了逐鹿中原削平群雄的资本。
(2)欺君罔上,窃国谋逆。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时劝谏,恐怕就连献帝本人也要被废黜了。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后、伏完“为国捐生”,耿纪、韦晃等“五臣死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3)玩弄权术,残暴不仁。
历史上的阴谋家、野心家都喜欢玩弄权术,曹操更是得心应手,将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寿春伐袁术时,曹军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散”,曹操便让管粮官王垕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管粮官王垕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纷纷传言丞相欺众。他暗中派人探得消息,不惜借用毫无过错的王垕之头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多年来,曹操杀人不眨眼,结下了不少仇家,常害怕被人谋杀死于非命。为了掩饰自己怕死的丑态,便编造谎言,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要左右亲信在他睡着后“切勿近前”。当一个大白天忠于职守的近侍替他覆盖落被时,他便“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假装吃惊地问“何人敢杀吾近侍?”,还假惺惺地痛哭,命人后葬。曹操的这些举动,一来是为了证实自己“梦中好杀人”,二来也是为了收买人心替他卖命。当耍弄权术的手段被杨修识破后,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曹操便借故斩杀了杨修,让这个秘密永远石沉大海,不为人知。
曹操的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报父仇攻徐州”,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
(4)虚假伪善,奸诈狡猾。
曹操的伪善和奸诈,并不是那种鸡鸣狗盗式的小聪明、小伎俩,而是包含着很多的智慧,所以有时并不觉得可憎可鄙,让人虽不能心悦但却能诚服。青少年时代的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为了达到我行我素、游荡闲逛、逃避责难的目的,他曾“装病谗叔”,故意挑拨离间父与叔的兄弟关系。董卓进京后独霸朝纲,废少帝立献帝,擅杀朝臣,激起了王允等人的义愤。曹操自告奋勇去刺杀董卓,不料被董卓从衣镜中窥见拔刀动作,他随即跪下献刀,掩盖刺杀的失败,“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董卓虽然见疑,但仍被他瞒过,任他逃脱。其余典型事例,如“望梅止渴”、“割发权代首”、“跣足迎许攸”等,也都可以证明曹操的虚假伪善和奸诈狡猾。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5)骄奢淫逸,嫉贤妒能。
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们的根基逐步稳固、事业蓬勃发展到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时期,他们便开始骄傲自满、追求起声色犬马和个人享乐来,即使是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权势欲的曹操也不例外。曹操进宛城,见张济妻美,不惜用甜言蜜语来打动她,“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也”,并许以还都后扶为正室,每日与之取乐,不思归期。其实张绣之降在此事之前,全与张济妻无涉;曹操本以“妓女”视之,岂有扶为正室之理?以曹操当时的地位,对阶下一个弱女子尚且如此,他的贪恋美色和狡诈本色可见一斑。当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志得意满时,个人的骄横无比和刚愎自用便显露无余,“宴长江赤壁赋诗”,刘馥只不过指出“丞相何故说出不吉之言”,便惹来杀身之祸,曹操大怒说,“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曹操还在漳河之上修建壮丽无比的铜雀台,并“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供自己晚年享乐。
曹操嫉贤妒能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斩杀杨修”。杨修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筑园在门上书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盖上写“一合酥”三字、梦中杀近侍、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等,都被杨修一一识破,让杨修所助的一方占据了上风。曹操虽然在表面上对杨修“称美”、“喜笑”,但在内心深处却“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最后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寻了个“乱我军心”的借口,将杨修斩杀了事。可叹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糊里糊涂地成了曹操嫉贤妒能的牺牲品。
曹操所犯下的过错,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在结束军阀割据、追求国家统一当中所犯下的过错。曹操的一生,功是大于过的。
三.曹操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社会动乱中,曹操本来“名微而众寡”,凭着他的强烈的进取心和权势欲,凭着他的雄才伟略,一跃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确立了“乱世奸雄”的地位。尽管曹操有这样或那样的许多错误,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政治家曹操
(1)目光远大,胆识过人;
作为一个政治家,要在群雄林立的动乱社会中求得生存,占有一席之地,没有远大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是不行的。曹操之所以能够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就是因为他具有这样的目光和胆识。当汉末中央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曹操大胆采纳了谋士荀彧的建议,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此后,他不仅可以名正言顺地利用朝廷的名义行事,而且可以逐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通过对当时的群雄逐一进行分析后认为,淮南袁术是“冢中枯骨”、河北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荆州刘表“虚名无实”、江东孙策“藉父之名”、益州刘璋“乃守户之犬耳”,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曹操本人和刘皇叔具备“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气质,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这些评价都十分中肯,入木三分。
(2)求贤若渴,重视人才;
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重用。在他的麾下,“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智深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曹操宛城征张绣时,见张绣的使者贾诩才思敏捷,“应对如流,甚爱之,欲用为谋士”,贾诩以不弃张绣婉言相拒,他亦不为过,反待之甚厚。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以曹操当时贵为丞相的地位,对投诚自己的布衣谋士尚且如此,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
(3)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若论胸襟开阔、豁达乐观,曹操当首屈一指。”白门楼吕布殒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张辽,本打算亲手杀了他,但听了刘、关的劝谏,马上一改前态,掷剑而笑,并“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张绣降而复反,曹操幸亏典韦死拒寨门,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脱险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哭而奠之”,并对诸军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结果,“众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关羽降汉不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不但赐与府第给关羽和刘备两位夫人居住,还赠与关羽异锦战袍、赤兔宝马、美女金帛。关羽得知刘备确切消息,封金挂印护嫂寻兄,曹操“叱退蔡阳,不令追赶”,并亲自为关羽送行,赠与路资锦袍。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也不深究。官渡之战后,发现了大量“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曹操“命尽焚之,更不再问”,足见其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
2、军事家曹操
(1)军纪严明、爱护百姓。
曹操治军素以“军法甚严”著称,对百姓也颇为爱护。宛城征张绣时,正值麦熟之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夏侯敦所领青州之兵“劫掠民家”,于禁领兵“于路剿杀,安抚百姓”,青州之兵诬告于禁谋反。曹操查明真相,不仅惩责了夏侯敦治兵不严之过,而且对于禁大加褒奖,“赐以金器一副,封益寿亭侯”。攻冀州时,曹操曾号令三军不得骚扰百姓,“如有杀人鸡犬者,如杀人之罪”;平定冀州后,又下令尽免河北百姓当年租赋。这其中虽有伪善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爱民之举,毕竟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2)豪爽多智,指挥若定。
曹操的机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就连鲁迅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曹操“濮阳诈死破吕布”、“安众设伏破张刘”、“抹书间韩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等,无不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
曹操的指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战斗中,曹操总是指挥若定,胜不骄,败不馁,屡出奇计,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
(3)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曹操多年征战,不避箭矢,不避斧钺,常常亲自领兵上阵,与群雄厮杀,曾被兵卒所擒,被徐荣射中肩膊,被马超追杀得“割须弃袍”。他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激励了全军将士莫不死战,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
曹操的以身作则,要数“割发权代首”这一事例最为典型。宛城征张绣时,曹操惊马践坏了大块麦田。他“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还是郭嘉以《春秋》之义劝阻,免死“割发权代首”,并“以发传示三军”。
(4)善于总结,著述颇丰。
在长年的军事生涯之中,曹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形成了系列的军事理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著有《孟德新书》,历史上的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
综上所述,“乱世奸雄”曹操,性格最为复杂。前雄后奸、前智后愚、前可爱后可恨,一生功大于过。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以下都是本人喜欢的十大人物:
赵子龙:浑身上下都是胆.身处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
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刘备: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德服人,占尽三国之人和.
曹操:军事实干家,乱世之枭雄,占尽三国之天时.
孙权:坐有父兄基业,拥有江东之险,占尽三国之地利.
关羽:义薄云天,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为万人敌.
张飞:性情卤莽,义字当头,亦为万人敌.
周公瑾:心胸过于狭窄,但也不失为一位将帅之才.
杨修:聪明绝顶,却聪明反被聪明误,死于曹操的嫉妒下.
鲁肃:为人忠厚,与孙权投机,与周公瑾亦为挚交,但在政治上少点头脑.

赵子龙:浑身上下都是胆.身处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
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刘备: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德服人,占尽三国之人和.
曹操:军事实干家,乱世之枭雄,占尽三国之天时.
孙权:坐有父兄基业,拥有江东之险,占尽三国之地利.
关羽:义薄云天,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为万人敌.
张飞:性情卤莽,义字当头,亦为万人敌.
周公瑾:心胸过于狭窄,但也不失为一位将帅之才.
杨修:聪明绝顶,却聪明反被聪明误,死于曹操的嫉妒下.
鲁肃:为人忠厚,与孙权投机,与周公瑾亦为挚交,但在政治上少点头脑.

吕布,张飞,关羽,赵云,马超,诸葛亮,司马懿,黄忠,魏延,庞统

政治浪子-----孔融
三国人才之盛超出以往,也出了许多著名的另类:狂人、奸佞、野心家,象孔融归于哪类呢?有的说是人才,有的说离经叛道者,有的认为是大儒,都象,可对照史料细看又都有问题,台湾学者龚弘说他是“政治顽童”,有些地方贴近他的特点,但总有些象鲁迅所说的二丑帮闲的模样。我看他更象一个政治浪子,不务正业、吊尔浪当,敢说话,又说不到点儿上,不除掉他,总在耳边不断地说些荒诞不经的事,添乱,还会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满:这样的人不除,还有王法么!而杀了此人,又有一些人会说,不能容人,心胸狭窄,但绝不会有人说可惜,这就是他的结局。
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我们可以肯定他是山东人了。高祖孔尚,钜鹿太守,父孔宙,太山都尉。小时口齿伶俐,人们视为神童。他可以冒充通家子弟去见河南尹(相当今天的市长)李膺,其实根本没任何关系,但他拉上了老子(李聃)与孔子的老朋友关系(几十辈子前的事了),居然蒙混过关。其实李膺不见得是老子的后代,但被别人说成是老子的后人,就象今日不管有没有家谱为证,都要拉上本姓的一个历史名人充自己的祖宗,也是一种时尚,他还是接受的,但他更觉得小孩子有点儿意思。孔融做的得不偿失最好的事,是与哥哥争死。张俭(就是清末谭嗣同的诗提到的“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中的张俭)被宦官侯览所恨,下了通缉令,全国捉拿。他与孔融的哥孔袤是朋友,来时正巧孔袤不在家,孔融给他藏起来。事发,张俭逃脱,地方政府要拿孔家人顶罪。孔融说:我藏的人,当然罪在我。哥哥说:他来投我,事由我起,当然要抓人,非我去不可。此事上报,经研究决定,还是定孔袤有罪,可能那时孔融十六岁,罪不及刑吧?
因为有这么一件不避生死之举,孔融的名气大起来了,与当时的平原陶丘洪、陈留的边让(就是被曹操所杀的那个边让),成为少年精英,为当时年轻人的代表,“并以俊秀,为后进冠盖”。汉朝时讲究名声名气,就如今天商品的品牌一样,上下都认这个,于是他的前途光明起来。他做过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那时他三十八岁。他在北海做了一些文化工作,建学校,选人才,提拔了彭璆、邴原、王修等,这几个人后来都出了名,进入官员行列。他为发扬儒家的精神,宣传儒家思想,做了一些工作,因为他只个北海相,难以和任荆州牧的刘表所作的文化工作相比。他立了一个郑公乡,以尊崇汉代的儒学大师郑玄,传播他的言行。还建了公墓,“国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木殡葬之。”等等。还不错,有人为他揄扬,刘备推荐他兼任青州刺史。刘备用了一些人和推荐了一些人,都是后来出了名的不论什么名的一些名人,这孔融是其中一个。后在建安元年,来到许都当将作大匠(相当建设部长),又升为少府。每到朝官聚议,就听他一人在那说,时间长得别人插不上话。别人没了机会,所以时人颇不满意。(以上均引自《续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