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镇人民政府:诸葛亮在世时为什么不多培养几个人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5 05:31:33

1/蜀汉地域偏僻,移民少;
2/蜀汉开发时期晚,还未形成较强的文化氛围;
3/刘焉,刘璋父子2人昏庸守成,贤人失望的离蜀地而去,人才流失严重;
4/诸葛亮政务,军务繁忙,早期,刘备在世,还能外出访问邀请提拔贤人,比如:刘巴,蒋琬等人;刘备死后,重担在身,内忧外患,所以,访贤的工作就疏忽和力所不及了;
5/诸葛亮,正如《三国志》的评价,担心后人难以继承他光复汉朝,所以,时刻注意北伐;但,与此同时,诸葛亮也在重用一些文武人才:蒋琬,刘巴等主管政务,向宠,赖恭主管军事,国家很是安宁;
6/蜀汉虽说败亡有人才匮乏的缘故,但,看看同时期的东吴,不也是人才匮乏吗?陆逊死后,30年间同样也是人才匮乏;
7/人才到了蜀汉,东吴后期,才能已然难以把国家从常年的积弊中解救出来,人才面临的都是誓死效忠,与国家{集团}共存亡。并不是,后期人才都是三流武将,时世然也。

想必诸葛亮听到这个问题,也要无言以对了,也许他也赞同要多培养人才,但也会发上几句牢骚,他实在是有心无力了,他把能省下来的一点功夫,都用在培养姜维身上了。
自三国以来,在能力和道德上能比肩诸葛亮的人极少,但批评诸葛亮的“事后诸葛亮”却极多。一个是他穷兵黩武,不好好休养生息;另一个是他忽视人才培养和分层负责。
笑话。
蜀原本占的是“人和”,并不完全是刘备的个人魅力,而是蜀是代表汉朝正统的道德力量。刘备死了以后,必须有人将讨伐“汉贼”的大旗举起来,才能凝聚人心,所以尽管荆州失了以后,诸葛亮明知大势已去,但仍然以“一息尚存,此志不懈”的决心,奋斗到底!
以益州一州之力,挑战魏的八州一部,休养生息,谁养得过谁?最后也只有追随刘璋的覆辙,打起仗来底下一堆人爬出城墙投降。
手中实力太少,他只好谨慎再谨慎,所以他要亲自校对薄书,审核案件。因为他实在是输不起,一个小错误就能导致亡国的命运。
责备贤者,是为了立志做个更贤的人,否则就是吹毛求疵,自鸣得意。

诸葛亮在世53年,出山时已27岁。建安十六年助刘备攻占益州,年已31岁。在此之前,蜀中人才已是凋零不堪,以至于他找了个接班人姜维,还是从曹营投降过来的。
刘蜀与孙吴、曹魏不同,后两方都是人才济济,拥有众多谋士,而刘蜀只有一个诸葛亮(好不容易有庞统、法正相助,却都夭亡。)他只好事必躬亲。有人攻击他不培养人才,可是,他错用了马谡,人们又攻击他“不识人”,可难道这不是他在寻找、选拔人才吗?现培养哪来得及?
有人恶毒的攻击他自私,我不知道这些人的这种“历史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反正不管是正史、野史还是民间口传,我都没有得到这样的印象。希望这些人能把他们的资料公之于众,让大家“长长见识”。

并不是诸葛亮不培养人才,请注意,在刘备入川以前,川中有法正、张松、彭漾等名人,但是刘备入川后这些人才除了自然死外基本上都不能被他利用,刘备集团基本上是利用荆州方面的人才,排挤益州本土人才。随着荆州的丢失,人才便出现了断代。

那时不是说~~~ 交会徒弟饿死师傅,他因为自私也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