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盏txt:要找一些有关于青春、朋友、读书、爱好、爱国的名人事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6 04:59:56
这是偶的作业,大伙帮帮忙!内容新一点或是丰富一点会更好。谢啦!!!

1. 电话那头听茵说要求自己看十天的书终于还是在三天里看完了。

十六年间不曾象样看书的我想必是很难理解的,如果被迫要看一本书(比如初中里老师会在假期中给些硬性规定),我只想着能够快快把它们结束,可碍于要写读书笔记又不能看的太过随意和肤浅:没有毅力、兴趣、功底的我看书速度只能自信的标榜为略大于老牛推破车。

这个假期有若干主题,很明确的一个就是读书。我做事喜欢留下痕迹和证据,所以看书的时候用纸笔记述着刹那的感动与思索。平均一篇散文留一个句子竟猛然发现一天内大本的笔记中已俨然是满满一张印记,对读书甚少的我这可真是一个不小的惊喜、惊动(得了高考状元想必也没这样吃惊)。

先前只会责怪自己太爱玩了,无论是游戏、篮球或者逛街、漫步,现时却不禁出口“不要看的太疯狂了”:也许我真的,吓到了自己。

2.我今年三十二岁,生命的历程对于我来说还不能算长,也就没有多少历史值得回顾。但在我三十二年的人生经历中,除了孩提时代,其余的时间都在和书打交道,也就是一直在读书。

学生时代的读书其实叫“念书”,主要是读课本,课本以外的书叫“课外读物”,那是要在念好了“正课”之后才允许看的。而那时专门为学生提供的课外读物不象现在这么丰富,即使有,限于经济条件,也不一定买得起——除了课本以外,当农民的父母和生活在农村的我们都没有买书的意识,家里除了有几套保存完好的“毛选”外,其他方面的书几乎就是空白。

因为是跳出了“农门”的缘故,也因为学的是师范专业,毕业后又分到学校教书,于是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还是从校门到校门,但身份和地位却发生了变化,由读书、念书而教书,由学生而老师,与书的情缘不仅未改变,反而加深了。我们教育界有句行话叫作“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要有一桶水”: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要教好书,就得读好书、好读书!

因此严格地说来,我们真正的读书生活是从学校毕业之后才开始的。因为这时,读书没人指定,没人限制,也没有人定期检查和督促,读什么书、什么时候读、怎么读等等全凭己意,最能体现读书之乐和个人兴趣爱好的特点。

读书的乐趣是要在读书的过程中才能享受和体会的,而对书的渴慕和喜爱却随时都能拥有。要读书,首先得要有书。因而购书的故事发生在读书之前,而且购书的乐趣也远胜于读书。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样的情境:一个爱读书的人在书店里发现了他喜爱的书,而这时他恰恰又囊中羞涩(存在工资卡上的钱或压在箱子底下的钱仅够他的生活费),与好书遭遇,那是怎样的一种情状呢?——他站在书架前,翻来覆去地看他喜欢的那些书,反复地摩挲、端详,打开又合上,放回去又取出来,左看右看而难以割舍!书的内容、印张、版式和封面设计都完美无缺,无可挑剔,就是书的价格与他口袋里的生活费过不去,那是怎样的一种诱惑和矛盾呵!……这样的情境我已记不清遭遇多少次了,当学生时遇到过,参加工作后也没有少见。而差不多每次到最后,我都是毅然决然地掏钱买下,仿佛生死抉择,大有一种战胜自我的自豪和悲壮!

见我买书的“劲仗”,许多好哥们都曾劝过我:“买那么多书干嘛呀?书又不能当饭吃!”——他们哪里知道我心里的感受呵,对于我来说,书不仅可以当饭吃,还可以当衣穿,好书就是我最亲密的友伴!见了它们不及时地买下,我就会有好几天寝食难安!

在刚参加工作的那些日子,除了吃饭钱,我们没有更多的收入用于生活的其他开支,有的是闲暇的时间却很少闲暇的钱;而恋爱是另外的一种奢侈品。我们只好保持一份朴素的生活、朴素的心情——有空就看书、聊天、打球、下象棋打扑克或转河滩。我呢,最大的爱好是看书。即使转河滩也要捎上一本,即使一页也没看就转回来了,心里也特别踏实(而许多的书也恰恰是这样看完的)。

后来搞市场经济,歌厅、舞厅逐渐多起来,茶馆、酒馆、电子游艺室和网吧日益兴盛,人们消闲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而我与书的情缘却一如既往。要真算起来,进歌舞厅的次数屈指可数,而对那些花样翻新的电子游戏却是一样都不会。有朋友对此表示怀疑,他说不知道我是怎样过来的,既没有下海经商,也没有炒卖股票,甚至连电子游戏都不会打,却活得一样的新鲜、自在和从容……我告诉朋友说这是我读书的缘故:读书可以远离浮华和喧嚣,回归自己平静而真实的内心;放眼历史,善待人生,你就不会为功名所累,为潮流所裹挟;你就会在独处时不感到孤单和寂寞,在热闹处保留一份清醒和冷静,体味平凡是福、平淡是真的生活况味和人生境界。

我因为喜欢读书,也就喜欢买书、藏书。为了避免购书款与生活费之间的矛盾,我现在每次到书店都要限量带钱;而经济实在紧张时,就减少上书店的次数,或转移阵地逛旧书摊……那些价廉物美的古旧图书真是我们读书人的福音:“幸好喜欢读书的人不多!”

我大学毕业时,托运了九箱物品到绵阳,其中的七箱是书;而我现在所住的两居室的住房里,我的书籍朋友们就占了好几个角落。每当站在它们面前,看到书架上一本本分门别类、放置整齐、花了我心血和代价的书,心里就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和成就感。而我的书籍朋友们也似乎懂得我的心思,一个个表情端庄,神态安详,列队迎接我的检阅……看一眼就是一种享受,在他们中间一站就可以消磨大半天时光——每一本书都有它诞生的故事和曲折的经历,看到它们,我就会想起过去,回味青春岁月里自己的希望和抱负,以及与它们的际遇和友谊,目光也就会因此而潮润……它们其中的任何一位被借走或丢失,都会引来我无穷的怀念与怅惘!说我是“书痴”也好,骂我是“书呆子”也罢,总之我是与书结了缘了,书成了我的终生伴侣,读书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可以说,读书改变了我过去的命运,并且也必定会改变我未来的命运——我将更加用心地珍惜它们、爱护它们,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息。

当然,购书、藏书都不是最终的目的,书不只是一种摆设和装饰,书应该是拿来读的和用的。因此我拿起笔来开始了写作,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篇文字。

作者: 语村 2001年11月25日写作于绵州三心斋

3.到白沙来,原是应了朋友的约,来看看梅花的,听说有三百棵,很羡慕诸位的幸福。不料却有同学来找我演讲,我不免叹一口气,心想说书的命,到甚么地方也逃不脱。不过我实在没有甚么可说,因为我只带来一个空空的脑袋,预备装满了好风景,好印象回去;却原来也要付代价。这年头,穷日子真难过。幸而听几位先生说,诸位很爱读书,我因此想到现在要讲的题目。诸位也许笑我,“三句话不离本行”,我想这样笑我是不应该的,因为读书也罢,生活也罢,我都外行得很。现在纠缠到一块来说,恐怕更说不好了。
听一般人的说话,读书仿佛是怪令人头痛的事情。不是“一部念四史无从读起”。分量太多,就是天气不好,“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凉来冬又冷,收拾书包好过年”。——这首好诗,别处的学生听说都是很心会的。说是进学堂读书来的,为甚么这样为难呢?我想,现在的教育制度要负一部份责任:拿死的知识填塞了之后,再拿考试来测量结果,不要几年,学生就变为完全被动的了,读书的兴趣也被消灭。我记得自己在学校读英文时,先生曾经用过几种英国文学名著作教本,结果我往往想到这些书的颜色和样式便觉得厌恶。我这样怀着偏见来厌恶的,有那位“写起文章来像天使”的高斯密斯(OliverGoldsmith)。以后我每看他的文章,特别看看他那聪明的高额头,便觉得怪对他不住。连对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我都表示过不敬,诸位就想一想这些教育家的本事!幸而我自己碰到一本《天方夜谈》,使我对外国文的兴趣,没有完全被闷死。从此我发现了一个新天地,在课堂上虽然不免常打盹,课外却往往懒得睡觉。我用不着再听先生三番五次的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或“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知道他们只使我见到“颜如铁”,我倒不如闭眼念几声佛。我不知道别人的经验怎样,不过我相信在塞与考两重夹板中间,总压不出很好的结果。
所以我觉得,要想培养读书的兴趣,非将态度根本改变了不可。读书不是要应付考试,不是要敷衍外来的要求,却是要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换了话说,读书必须是自己的有机的一部份,必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熔为一炉。若是书和生活经验发生了亲切的关系,书便有了味道,变为知己的朋友一样了。若是生活经验从读书扩大推广,充实的机会就无限的增多了。书将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根本改变,是常有的例子。反之,实生活的经验越丰富,读书的欣赏和理解力也就越深广,也就越能领略书中的真味。所以读书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必须两者并进,才可以达到佳境。光读书而无生活,只尝得到间接的经验,和吃嚼过的饭差不多;光生活而不读书,却势必空虚,狭小。
我现在来举几个小小的例子,说明我这一点点的意思。我说读书可以增广加深生活的经验,因为名著是最好的感情和思想的结晶,我们可以从其中吸收无穷的,精神的养料。很平常的东西,经过名著的作者,特别是诗人,描写之后,便有了意味,在读者的心中形成了联想。这样的诗句便成了“OpenSesame”(《阿利巴巴与四十大盗》中开门的咒语)一样的咒语,可以替读者打开了珍贵的宝库。诸位知道,罗马有一位大诗人维吉尔(Veigil),他在中世纪被人认为魔术家,因为他的半行一行的诗,往往可以在读者心里唤起无穷的联想,仿佛是咒语一样。
最近翻译吉辛(GeorgeGissing)的《四季随笔》(TheprivatepapersofHenryRyecroft),其中有一段将这个意思讲得最好。他引约翰生(SamuolJobnsou)的话:在读过书和没有读过书的人之间,同死人与活人之间,有同样大的差别。接着他说蝙蝠和枭鸟,若不是因为入了诗人的世界,他也许看到它们,听到它们,只怀着厌恶或迷信。可是,

“Thennightlysingsthestaringowl,
To—whit!
To—who!——anerrynote。”
(凝目的枭鸟夜夜歌唱着,
To—whit!
To—who——欢快的歌调。)
“Onthebat'sbackldoflg
AfterSummermerrily”
(我在蝙蝠的背上飞来飞去,
快快乐乐的过着夏季。)

这两种鸟便入了超凡的境地,变为富于诗的联想的了。可是对于不读诗的人,它们和麻雀有甚么不同呢?夜莺、云雀、布谷,也因为诗的联想,更被人珍视。这种微妙的经验,不读诗的人却无福领略。我因为韩愈的诗句——

黄昏到寺蝙蝠飞,

对于蝙蝠也颇怀好感,而且每见到它,往往想起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仿佛见到了诗人辛弃疾独宿的凄凉情况。读过一点诗词的人,黄鹂、燕、鸠、杜鹃等鸟所引起的情绪,也自然和未曾读过诗的人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诗人的眼睛来看万象,经过诗人的耳朵来听万籁,仿佛是增加了一种感官;而不曾读过诗的人,却仿佛是瞎了眼睛,聋了耳朵,他们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贫乏得多了。其他如树木花草,本身固然是美的,也因为诗的联想而更美。梅呀、柳呀、梧桐呀、芭蕉呀,在不读书的人的心目中,假如引起甚么情绪的话,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读书使我们的生活丰富。
吉辛又说到中夜的钟声使他惊醒,若不是为了莎士比亚的联想,他也许会诅咒它扰乱睡眠呢。读过张继的

夜半钟声到客船,

假如诸位中有人中夜被钟声惊醒,不会因此感到喜悦吗?
生活的方式和态度被读书所改变,是所以还要办教育的基本理由,恐怕诸位从教育家听的已多,见的已多,我用不着多说了。我只说一件小事。多年前我读到一篇论散步的文章,作者特夫莱严(G.M.Trevelyan)说他有两位大夫,一位是他的左腿,一位是他的右腿,在身心失调的时候,他总请他们医治,而且一治必好。那时我还在穷学生时代,而且颇有人担心我活不下去,所以常请这两位大夫侍候我,是最合理,也是最经济的事。决然下聘约。不像目前许多教授,只兼挂名的差事,他们倒是很热心服务的。几年后旧同学见到我,都惊讶我居然不但没有入墓,却比以前健康些了。这还是小益处。他们给了我更多的精神上的快乐。我觉得我的整个的人生观,都差不多因为他们改变了。别的人听说都是用脑子思想的,我却用腿思想的时候也颇多。我向诸位保证,腿实在不像许多脑子那样空虚。假如我早几年读到这篇文章,我不知要多得多少益处;特别他论到青春苦恼期的一段,会给我最健全的启示。我先说到蝙蝠,诸位也许有讥笑我悬空的;这一回可腿踏实地了。
我说生活的经验也可以增加读书的理解和欣赏,让我也来举一点小小的例子。记得有一回,和在坐的台静农先生谈到中国诗的意境,我说很欢喜柳永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问我,前一句“今宵酒醒何处”如何?我摇摇头,因为我不善喝酒。他却觉得酒醒后那境界更好。这有点不好商量。不过他继续说,有一次回故乡的途中,却亲身经历过这境界。我只有甘拜下风,承认他的欣赏更真切。在我,“杨柳岸”和“晓风残月”从没有合成过一张和谐的图画。
我在北平,教学生读过一点诗,有一位坦然承认念不出甚么味道。多半是情诗,他正在厌恶女性,难怪的。暑假后,他见我第一句话便说他喜欢那些诗了。我笑了笑,他也心会我知道他不是在厌恶中过日子了。
对于名著的欣赏,有许多地方很受自己的经验限制,所以脍炙人口的名著,有时读不出甚么好,也不必扫兴的。怎样的名著也往往有不精彩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自己的了解力过差。就是最精彩的地方,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同样领略。有人说,一年读一次莎士比亚,每次都可以有新发现。真正的名著,大体都很耐咀嚼,咀嚼一回,总可以得到些真味。不要只相信别人的说法,虽然明达的批评可以帮助我们的欣赏,可惜这样的批评并不多。我们和十个人相交,未必有两三位可以成为朋友;从书中所得的友谊温情,比例却比较高。有时我们自己的经验没有成熟,不能了解欣赏一部作品;有时同一作品,因为读的时间不同,给我们很不同的印象,可以证明自己的经验往往在读书上有绝大的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要想深入到书里去,非同时将生活经验尽力扩大不可。有批评家说,少年人读西万提斯(Gervantes)的《吉珂德先生》(DonQuixote)会发笑,中年人读了会思想,老年人读了却要哭,也就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生活同读书是分不开来的。一方面不要作书呆子,将脑袋里装满着死书;一方面也不要空着脑袋过生活。读书应当是生活的一种享乐,不是令人头疼的工作。生活应当用书籍来陶冶,使它美化并充实。读书,我们可以接近古今中外的良师益友;生活,我们才可以接受它们给予的恩惠。这样将生活和读书熔为一炉,我想英国诗人勃莱克所说:

“……AworldinagrainOfsand,
Andaheaveninawildflower……”
(一粒沙里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一个天国,)

这境界我们有时候可以领略到。
谢谢诸位的耐心,费不少时间来听这几句很平常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