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车进京罚款:西方文化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3/29 08:35:24
多谢哈

回答:饶瑞华
学者
11月16日 12:02 汉人=被汉化的人

在不久前一次广东人文学会组织的座谈会上,前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说:现代化就是西化,西化化不了中华文化,日本西化了一百多年,保留的传统文化比我们还多。任老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但他的概括简洁有力,掷地有声。

实际上不仅中国现代化是西化,中国历史也是西化。盖因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端,吸收外来文化多半来自西方,东方的朝鲜日本还等着我们哺育呢。如果不把西化拘泥于英美化,那么中古印度化、当代俄罗斯化都算是西化。本文想谈谈远古的西化。想象远古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可供凭借的依据不多。但是随着各门类学科的进步,依据越来越丰富,我就凭所了解的自以为有些新意的东西综合一下展开想象。

民国地方自治时期,地方文化得以弘扬,鲁迅的江浙腔白话文成为全体华人的经典文本,放在主持人带点港台腔就要下岗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在那个时候,比较南人北人的话题就像今天比较大陆人和港台人一样成为文人和市井的共同爱好。现在南人和北人的话题不再热闹,语言上习俗上体征上的差异,在有碍民族团结的旗帜下,我们视而不见,见了不说,说了不写。但南人北人的区别却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求偶期的年轻人发现了南北血型分布的差异,壮年期的学者们发现了基因分布的明显差异。我也不避讳地谈谈南北人种差异。

南人与北人的分界线在秦岭淮河一线到长江之间,边界是模糊的,但族群特征是显著的。南人血型以O型为最多,大约占到40%(江浙以A型为最多)。北人血型以B型为最多,大约占到30~40%。南人双眼皮多,北人单眼皮多。南人阴毛较盛,北人阴毛较疏。南人鼻根有凹陷者多,北人鼻根有凹陷者少;南人鼻扁宽,北人鼻高窄。就一般的经验而言,要判断单个人是南人还是北人可能有点困难,但一群南人和一群北人是很容易区分的。汉人的南北差异是如此明显,但是南方汉人和南方少数民族,北方汉人和北方少数民族却很难单纯用身体特征和血型分布区分开来。近年来的DNA的调查研究表明,上面的直观判断和DNA分布是吻合的。南方汉人和南方少数民族的血缘关系较近,而北方汉人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缘关系较近。

宋代以前,汉人的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根据上面的血缘差异,南人应该大部分是被同化的南方少数民族。南方族群,包括闽粤客,甚至壮侗族,都普遍存在的自认为是北人南迁后裔的传说,可以用崇汉心理来解释。比如广西壮族传说祖先来自山东青州,其实青州是宋朝将领狄青的家乡,他不但不是壮人的祖先,反而镇压过壮人起义。传说和史实之间的差距,值得社会学家们去研究。

粤客还保留着许多壮侗语词汇,语法和声调系统也很接近,壮侗语有大量汉语借词,又是单音节语言,古汉语也是单音节语言。过去把壮侗语列入汉藏语系,但后来发现基础词汇差别很大。基础词汇方面,壮侗语和南岛语系(马来语、马达加斯加语)有很多同源词。基础词汇的同源关系可以推定语言的同源关系,所以汉语和壮侗语异源已被学界接受。结合南人北人的血缘差异,可以得出南方汉人是被汉文化同化的少数民族这个结论。

北方汉人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语言巨大差异和血缘的紧密关系,却让正统历史学家头疼。汉语和北方的阿尔泰语系语言差别太大了,词汇和语法都不是一回事,即使被拉郎配进入汉藏语系的藏语,也是主-宾-谓结构,和阿尔泰语系一样,藏语即使包括最新牵强附会进来的汉语同源词仅仅800个,基础词汇只有这些“我、目、手、沟、洞、水、葱、萝卜、没、有、识、打、坐、走、取、递、说、死、香、油、姐、雀、狗”,和几个数词。靠这点同源词构建起汉藏语系的大厦,总让人感觉不踏实。汉藏语系的提法之所以仍然大行其道,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首倡汉藏语系的是洋人,二是符合“中华民族”这个政治口号的需要。

光从语言上看,汉语在东方是个孤儿,少数民族反倒不孤独,南岛、侗台在南方联成一片,横跨两大洋, O型血都在40%左右;阿尔泰语系从东北亚直抵地中海,B型多数在30%以上。语言和血缘分布基本一致,说明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剧烈的同化。如果“北方少数民族没有被剧烈同化过”这个假设成立的化,那么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北方汉人曾经被同化过。北方汉的原始语言是阿尔泰语,后来被同化了才改用汉语。

一个地方的地名往往能保留当地的原始语言,汉语“江”来自苗瑶语,“河”来自阿尔泰语,除了东北之外,看看地图就可以发现河流的不同命名,与南人北人的分界基本一致。西部少数河流以“水”命名,可以推论历史上这些地方生活过藏羌彝缅的近亲民族。有地名作旁证,上面的猜想基本成立。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汉语来自何方?如果你是初学英语,还保留着一份天真,答案可能来得快一点,相反则困难些。因为英汉两种语言都是混合型的语言,都有大量外来词,越是新词、不常用的词差别越大,语法也受其他语言影响很大,对一个精通英语和汉语的人讲英语很象汉语,他会觉得不可思议,他会认为英汉少量相似的地方是偶然现象,但是在历史语言学家眼里,基础词汇的相似正好说明语言的同源关系。

我举一些例子,英语发音近,汉语发音也近:
small\smile\smell,小、笑、嗅;
一组词英汉意思相近,发音也相近:
smile\cry\shy,笑、哭、羞;
Male\female 牡、牝
英语一词多义,汉语发音相近:
swallow 名词:燕子,动词:咽
good 名词:货,形容词:好
英语公母牲畜有两套词语,正好一律是母畜和汉语接近。
mare\cow\sow\ewe\doe,马、牛、猪(豕)、羊、鹿,
壮侗语只有马、鹿和汉语相同,显然借自汉语,汉语“犊”则和壮侗语相同,可能是借词,但我估计是底层遗留。说明汉人被汉语同化在马驯化之后,猪牛羊则很早之前就被驯化了,没有经历汉化过程的壮侗族把猪牛羊的发音保存了下来,也给汉语留下一点同化前的痕迹。

下面是些最基础的词汇,英汉发音有些差异,但是了解汉语方言和古今发音差异之大,就不会认为这些差异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有兴趣,再找少数民族的朋友比较一下,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接近呢,还是英语更接近。
This\that,这、那
Wh-,何
Is,是
Go,去,在汉语方言里面分别为tcu(北)、khe(湘)、tcie(西南)、hi(客)、hoe(粤)、ci(赣)
To,到,抵,达,至
Want,要(waist腰)
May 会
Can 可
Will 欲/要/愿
Too 太
Though 虽
Then 然
By 被
If 若/如
‘s 之/的
-ed 了
Give 给
Feed 喂
Kill 击
Knife 剑(粤语读kin,英语的k是后来脱落的)
Say/speak 说
Sleep 睡
Send 送
See 视
Watch 望
Think 思/想
Thank 谢
Do 做(海南话读do)
Make mu/wu(客赣,做、造的意思)
Cross 过
Stand 站
Spear 梭镖、匕
Like 若
Link 连/联
Leave 离
Select 选
Choice 择
Similar 肖(象)
Millet 米(北方汉人古代种粟,宋元以后才种麦)
Steel 铁(说明汉人铁器时代以后才汉化)
Tin 锡
Gold 金
Temple 堂(堂在古代属于公共场所)
Berg 堡
Bowl 钵、煲、瓶
Crown 冠
mather 母亲
father 父亲
Sister姊
Brother伯仲
king 君
Cannie 犬
Book 簿
Bed 铺
Buy/market 买
Sell 售
Flower 花
Fire 火
Desk/table 台/枱
Shit 屎
……
据有心人统计,类似的词汇达两千多,如果汉语和周边语言有这么多同源词,东方语言体系早就象印欧语系一样被公认了。何况英语只是印欧语的一种,如果考察众多印欧语之后,肯定会有更多发现。东西方语言学家们在东方为汉语找亲戚折腾了大半个世纪,终于跨过方块字的鸿沟,开始考虑筹建汉印欧语系了。

我们却不必那么严谨地等待语言学家作出结论,因为mare\steel\chariot已经告诉我们印欧语进入中原的年代——周,更早的话带不进这三个词,更晚的话和历史不相符。尽管印欧语一直到突厥兴起之前还流行于新疆,秦汉唐都是从西北征服中原,但秦汉唐的统治集团是中原人,他们和同时代的新疆人只可能是接触传播,而不会是迁徙传播,也就是说基础词汇不会改变。事实上从西晋开始汉语的确新增很多新字词,但基础词汇不多,没有根本上改造汉语。公元前1000多年正是印欧部落凭借铁和马,征服印度、伊朗、希腊、地中海北岸的时期,黄河流域没有幸免,再正常不过。

周人的同盟者姜,当属于藏缅语,两者相处日子一久,所以给汉语留下了一些藏缅语痕迹,被后人误以为是汉语的同宗;周的同盟者还有蜀人、巴人和濮人,即现代的苗瑶、土家族和壮族。被征服的商人,可能属于阿尔泰语族,就像后来蒙古人、满人一样没有给后代留下多少词语,也象美洲印第安人那样,只能从地名中寻找他们的踪迹。长江流域的南亚语族,象所有农业民族一样,身体虽然瘦弱,文化抵抗能力却很强,至少顽固地保留了自己的腔调,象印度腔英语一样,让征服者无可奈何。

把汉语的源头认定为周,还因为商人的风俗怎么看起来都更接近东亚民族,比如母系社会、兄终弟及、酗酒、信鬼神、喜卜噬。而周人是父系社会、立长不立幼、反酗酒、不信鬼神,基本上和后来的汉文化一致,与东亚本土文化迥异。

印度、伊朗、希腊、罗马都不羞于承认被印欧人征服这一点,只有中国人接受不了。在商被周消灭之后五六百年,商(宋即商)人后裔孔子创立的儒家两千多年来都奉周朝为华夏正统米,用西来的周礼教化中原人。可以秦汉以后,周文化的继承者汉文化却成了中原人蔑视边疆族群的工具。与此对应的是,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甚至南方汉人,骨子里都有一种自卑情节。最主要的表现是,几乎全部认为本族群源自北方,比如闽人传说来自河北光州,客家人传说经过宁化石壁村中转,广府人传说经过南雄珠玑巷中转、壮族传说来自山东青州、苗族传说来自河北、侗族传说来自陕西九龙山。这些传说只是文化现象,而不是史实。事实上南北血缘差异一直很稳定地存在着,南北人种都分别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东西迁西比较容易,南北迁徙比较困难。所以东亚人种替代了新疆的土著白人,阿尔泰人从东北亚的通古斯到地中海沿岸的土耳其,征服并改造了当地文化,却没能够改造曾经被他们征服的印度和南中国等温热带地区。也是由于汉文化的自大情节,当代汉人才无法接受周人是戎狄的结论。

其实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兄弟民族,以平静的心情看待西化的后果,祖先曾经被人同化又何妨?如果不接受先进文化,难保不会遭遇像澳州土人和印第安人一样的命运。虽然我们曾经被西化过,但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中华文明。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恐惧正在进行中的西化吗?

(希望对你有帮助)

参考文献:羊城周刊论坛

回答:饶瑞华
学者
11月16日 12:02 汉人=被汉化的人

在不久前一次广东人文学会组织的座谈会上,前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说:现代化就是西化,西化化不了中华文化,日本西化了一百多年,保留的传统文化比我们还多。任老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但他的概括简洁有力,掷地有声。

实际上不仅中国现代化是西化,中国历史也是西化。盖因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端,吸收外来文化多半来自西方,东方的朝鲜日本还等着我们哺育呢。如果不把西化拘泥于英美化,那么中古印度化、当代俄罗斯化都算是西化。本文想谈谈远古的西化。想象远古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可供凭借的依据不多。但是随着各门类学科的进步,依据越来越丰富,我就凭所了解的自以为有些新意的东西综合一下展开想象。

民国地方自治时期,地方文化得以弘扬,鲁迅的江浙腔白话文成为全体华人的经典文本,放在主持人带点港台腔就要下岗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在那个时候,比较南人北人的话题就像今天比较大陆人和港台人一样成为文人和市井的共同爱好。现在南人和北人的话题不再热闹,语言上习俗上体征上的差异,在有碍民族团结的旗帜下,我们视而不见,见了不说,说了不写。但南人北人的区别却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求偶期的年轻人发现了南北血型分布的差异,壮年期的学者们发现了基因分布的明显差异。我也不避讳地谈谈南北人种差异。

南人与北人的分界线在秦岭淮河一线到长江之间,边界是模糊的,但族群特征是显著的。南人血型以O型为最多,大约占到40%(江浙以A型为最多)。北人血型以B型为最多,大约占到30~40%。南人双眼皮多,北人单眼皮多。南人阴毛较盛,北人阴毛较疏。南人鼻根有凹陷者多,北人鼻根有凹陷者少;南人鼻扁宽,北人鼻高窄。就一般的经验而言,要判断单个人是南人还是北人可能有点困难,但一群南人和一群北人是很容易区分的。汉人的南北差异是如此明显,但是南方汉人和南方少数民族,北方汉人和北方少数民族却很难单纯用身体特征和血型分布区分开来。近年来的DNA的调查研究表明,上面的直观判断和DNA分布是吻合的。南方汉人和南方少数民族的血缘关系较近,而北方汉人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缘关系较近。

宋代以前,汉人的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根据上面的血缘差异,南人应该大部分是被同化的南方少数民族。南方族群,包括闽粤客,甚至壮侗族,都普遍存在的自认为是北人南迁后裔的传说,可以用崇汉心理来解释。比如广西壮族传说祖先来自山东青州,其实青州是宋朝将领狄青的家乡,他不但不是壮人的祖先,反而镇压过壮人起义。传说和史实之间的差距,值得社会学家们去研究。

粤客还保留着许多壮侗语词汇,语法和声调系统也很接近,壮侗语有大量汉语借词,又是单音节语言,古汉语也是单音节语言。过去把壮侗语列入汉藏语系,但后来发现基础词汇差别很大。基础词汇方面,壮侗语和南岛语系(马来语、马达加斯加语)有很多同源词。基础词汇的同源关系可以推定语言的同源关系,所以汉语和壮侗语异源已被学界接受。结合南人北人的血缘差异,可以得出南方汉人是被汉文化同化的少数民族这个结论。

北方汉人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语言巨大差异和血缘的紧密关系,却让正统历史学家头疼。汉语和北方的阿尔泰语系语言差别太大了,词汇和语法都不是一回事,即使被拉郎配进入汉藏语系的藏语,也是主-宾-谓结构,和阿尔泰语系一样,藏语即使包括最新牵强附会进来的汉语同源词仅仅800个,基础词汇只有这些“我、目、手、沟、洞、水、葱、萝卜、没、有、识、打、坐、走、取、递、说、死、香、油、姐、雀、狗”,和几个数词。靠这点同源词构建起汉藏语系的大厦,总让人感觉不踏实。汉藏语系的提法之所以仍然大行其道,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首倡汉藏语系的是洋人,二是符合“中华民族”这个政治口号的需要。

光从语言上看,汉语在东方是个孤儿,少数民族反倒不孤独,南岛、侗台在南方联成一片,横跨两大洋, O型血都在40%左右;阿尔泰语系从东北亚直抵地中海,B型多数在30%以上。语言和血缘分布基本一致,说明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剧烈的同化。如果“北方少数民族没有被剧烈同化过”这个假设成立的化,那么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北方汉人曾经被同化过。北方汉的原始语言是阿尔泰语,后来被同化了才改用汉语。

一个地方的地名往往能保留当地的原始语言,汉语“江”来自苗瑶语,“河”来自阿尔泰语,除了东北之外,看看地图就可以发现河流的不同命名,与南人北人的分界基本一致。西部少数河流以“水”命名,可以推论历史上这些地方生活过藏羌彝缅的近亲民族。有地名作旁证,上面的猜想基本成立。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汉语来自何方?如果你是初学英语,还保留着一份天真,答案可能来得快一点,相反则困难些。因为英汉两种语言都是混合型的语言,都有大量外来词,越是新词、不常用的词差别越大,语法也受其他语言影响很大,对一个精通英语和汉语的人讲英语很象汉语,他会觉得不可思议,他会认为英汉少量相似的地方是偶然现象,但是在历史语言学家眼里,基础词汇的相似正好说明语言的同源关系。

我举一些例子,英语发音近,汉语发音也近:
small\smile\smell,小、笑、嗅;
一组词英汉意思相近,发音也相近:
smile\cry\shy,笑、哭、羞;
Male\female 牡、牝
英语一词多义,汉语发音相近:
swallow 名词:燕子,动词:咽
good 名词:货,形容词:好
英语公母牲畜有两套词语,正好一律是母畜和汉语接近。
mare\cow\sow\ewe\doe,马、牛、猪(豕)、羊、鹿,
壮侗语只有马、鹿和汉语相同,显然借自汉语,汉语“犊”则和壮侗语相同,可能是借词,但我估计是底层遗留。说明汉人被汉语同化在马驯化之后,猪牛羊则很早之前就被驯化了,没有经历汉化过程的壮侗族把猪牛羊的发音保存了下来,也给汉语留下一点同化前的痕迹。

下面是些最基础的词汇,英汉发音有些差异,但是了解汉语方言和古今发音差异之大,就不会认为这些差异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有兴趣,再找少数民族的朋友比较一下,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接近呢,还是英语更接近。
This\that,这、那
Wh-,何
Is,是
Go,去,在汉语方言里面分别为tcu(北)、khe(湘)、tcie(西南)、hi(客)、hoe(粤)、ci(赣)
To,到,抵,达,至
Want,要(waist腰)
May 会
Can 可
Will 欲/要/愿
Too 太
Though 虽
Then 然
By 被
If 若/如
‘s 之/的
-ed 了
Give 给
Feed 喂
Kill 击
Knife 剑(粤语读kin,英语的k是后来脱落的)
Say/speak 说
Sleep 睡
Send 送
See 视
Watch 望
Think 思/想
Thank 谢
Do 做(海南话读do)
Make mu/wu(客赣,做、造的意思)
Cross 过
Stand 站
Spear 梭镖、匕
Like 若
Link 连/联
Leave 离
Select 选
Choice 择
Similar 肖(象)
Millet 米(北方汉人古代种粟,宋元以后才种麦)
Steel 铁(说明汉人铁器时代以后才汉化)
Tin 锡
Gold 金
Temple 堂(堂在古代属于公共场所)
Berg 堡
Bowl 钵、煲、瓶
Crown 冠
mather 母亲
father 父亲
Sister姊
Brother伯仲
king 君
Cannie 犬
Book 簿
Bed 铺
Buy/market 买
Sell 售
Flower 花
Fire 火
Desk/table 台/枱
Shit 屎
……
据有心人统计,类似的词汇达两千多,如果汉语和周边语言有这么多同源词,东方语言体系早就象印欧语系一样被公认了。何况英语只是印欧语的一种,如果考察众多印欧语之后,肯定会有更多发现。东西方语言学家们在东方为汉语找亲戚折腾了大半个世纪,终于跨过方块字的鸿沟,开始考虑筹建汉印欧语系了。

我们却不必那么严谨地等待语言学家作出结论,因为mare\steel\chariot已经告诉我们印欧语进入中原的年代——周,更早的话带不进这三个词,更晚的话和历史不相符。尽管印欧语一直到突厥兴起之前还流行于新疆,秦汉唐都是从西北征服中原,但秦汉唐的统治集团是中原人,他们和同时代的新疆人只可能是接触传播,而不会是迁徙传播,也就是说基础词汇不会改变。事实上从西晋开始汉语的确新增很多新字词,但基础词汇不多,没有根本上改造汉语。公元前1000多年正是印欧部落凭借铁和马,征服印度、伊朗、希腊、地中海北岸的时期,黄河流域没有幸免,再正常不过。

周人的同盟者姜,当属于藏缅语,两者相处日子一久,所以给汉语留下了一些藏缅语痕迹,被后人误以为是汉语的同宗;周的同盟者还有蜀人、巴人和濮人,即现代的苗瑶、土家族和壮族。被征服的商人,可能属于阿尔泰语族,就像后来蒙古人、满人一样没有给后代留下多少词语,也象美洲印第安人那样,只能从地名中寻找他们的踪迹。长江流域的南亚语族,象所有农业民族一样,身体虽然瘦弱,文化抵抗能力却很强,至少顽固地保留了自己的腔调,象印度腔英语一样,让征服者无可奈何。

把汉语的源头认定为周,还因为商人的风俗怎么看起来都更接近东亚民族,比如母系社会、兄终弟及、酗酒、信鬼神、喜卜噬。而周人是父系社会、立长不立幼、反酗酒、不信鬼神,基本上和后来的汉文化一致,与东亚本土文化迥异。

印度、伊朗、希腊、罗马都不羞于承认被印欧人征服这一点,只有中国人接受不了。在商被周消灭之后五六百年,商(宋即商)人后裔孔子创立的儒家两千多年来都奉周朝为华夏正统米,用西来的周礼教化中原人。可以秦汉以后,周文化的继承者汉文化却成了中原人蔑视边疆族群的工具。与此对应的是,少数民族,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甚至南方汉人,骨子里都有一种自卑情节。最主要的表现是,几乎全部认为本族群源自北方,比如闽人传说来自河北光州,客家人传说经过宁化石壁村中转,广府人传说经过南雄珠玑巷中转、壮族传说来自山东青州、苗族传说来自河北、侗族传说来自陕西九龙山。这些传说只是文化现象,而不是史实。事实上南北血缘差异一直很稳定地存在着,南北人种都分别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东西迁西比较容易,南北迁徙比较困难。所以东亚人种替代了新疆的土著白人,阿尔泰人从东北亚的通古斯到地中海沿岸的土耳其,征服并改造了当地文化,却没能够改造曾经被他们征服的印度和南中国等温热带地区。也是由于汉文化的自大情节,当代汉人才无法接受周人是戎狄的结论。

其实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兄弟民族,以平静的心情看待西化的后果,祖先曾经被人同化又何妨?如果不接受先进文化,难保不会遭遇像澳州土人和印第安人一样的命运。虽然我们曾经被西化过,但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中华文明。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恐惧正在进行中的西化吗?

(希望对你有帮助)

参考文献:羊城周刊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