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1998:何振梁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0 15:23:38
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何振梁,体育外交家、中国奥林匹克事业的推动者、中国体育事业的历史见证者。1929年生,浙江上虞人。现任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曾多次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两次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是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标志性人物。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威望和影响,他的经验和出色的语言能力,他在暮年所付出的巨大身心劳动,为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何振梁是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曾多次荣获国内外各项奖章、荣誉称号,荣获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功勋章,被西班牙卡洛斯国王授予大十字勋章,被摩纳哥国家元首雷尼埃大公授予圣查理十字勋章,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

何振梁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自己走上体育之路的原因——“阴差阳错”。

“我完全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始了与奥运会的第一次接触。”1952年7月,何振梁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参加赫尔辛基第十五届奥运会。这次“全世界人民的大聚会”让23岁的何振梁感觉“很新鲜”,而给他留下更强烈的印象是“里面充满了政治”——当时南斯拉夫与匈牙利的足球比赛,因为南斯拉夫处于被共产主义阵营开除的状态,运动员之间的火药味很浓;美、苏两个大国的篮球比赛更被看成是两个阵营的较量,一直到最后一秒钟才由一球定胜负。中国的参加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性出场,在“奥运会上升起五星红旗就是胜利”的指示下,所以作为翻译的何振梁当时接到的通知是去“执行任务”,而此时他尚不知“奥林匹克”为何物。

如果说第一次是在糊里糊涂中接触到了体育,那么第二次的经历则让何振梁加深了对体育的认识。1953年,何振梁作为翻译参加罗马尼亚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联欢节运动会上,中国选手吴传玉获得仰泳金牌。当时中国在国际体坛上基本处于无所作为的地位,这块金牌出乎许多人意外,中国的国旗、国歌都是现找的。

“这是中国人在国际比赛中拿到的第一块金牌,我当时激动的心情难以形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我第一次体会到,体育对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对民族感情的升华,有如此独特的魅力。”

此时何振梁以团中央对外联络部翻译的身份参加了大量外事活动,但内心,他对这项工作充满了疑虑。忆及当年,他微笑着“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并不是一个好干部,我不安心做翻译,觉得一个翻译嘛,无非是你讲什么,我翻译什么,缺乏创造性,完全限制了我的个性发展。遇到高层领导当然可以学到不少东西,但遇到一些不怎么样的人、翻译不怎么样的话时,很痛苦。所以我不愿做翻译,一心想到建设第一线去。”这年年底,出身于震旦大学电机系的何振梁被调到二机部。 “到了二机部以后,尽管我努力学习,但大学里给的电机知识太笼统、太理论化,与实际毫不结合,所以基本上又是从头学起。当时让我跟苏联专家在一起,专家发现我写的字母比较漂亮,工厂的电机设备的账,我写得清清楚楚的,他尽让我干这些活。这跟我想象的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加上我在二机部老被借调还是当翻译,老踏实不下心来深入下去,最后想干脆还是回团中央。”

一个偶然的契机,让何振梁开始从事体育工作。1954年底,何振梁在二机部被团中央借调,参加由吴学谦带队的国际农村体育大会。转道莫斯科时,在火车上遇到国家体委代表团,团长是国际司副司长张联华。国家体委当时成立不久、需要大量外语人才,何振梁被推荐对象。张联华曾向当时兼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专门写了报告,爱才心切的贺老总又亲自写信给当时的二机部部长赵尔陆要人。而赵尔陆是贺老总的老部下,只好同意放人。这个消息让那时充满革命豪情的何振梁十分沮丧:“当时我有一个很狭隘的观念:只有在工农生产的第一线才是为国家实实在在做贡献。尽管我不在生产第一线,但至少也是在工业部门。让我到一个只有蹦啊跳啊的部门,我的确不太愿意。部里也没办法,说这是贺老总的意思。那时我刚入党不久,讲服从组织命令,我不得不勉强地来到国家体委。” 何振梁后来还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人才纠纷”。外交部几次想调何振梁过去,国家体委提出:用外交部的三个翻译来换这一个。等到外交部的三个人来了,体委还是不同意。1964年,何振梁被借调去莫斯科参加党的会议,一次陪同周恩来参加完一个外事活动后,总理让他一起去小食堂吃饭,贺老总、乔冠华都在。乔冠华当着总理的面提起这事,以为贺老总不会驳面子,谁知贺老总回答得很干脆:“你们外交部需要人才,我们体委就不需要人才?”一句话就给顶了回去。

忆及此事,何振梁笑笑说:“人生的机遇很多。如果当时还在工业系统,也许从机关到车间、从车间到工厂,我也不知道会怎样。如果外交部调成了,人生会是什么样子,又是很难想象。不过已经选择了一条路,就再也不必回想。你就走好它,走到一个最能发挥你的人生价值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