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中国之命运》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0 10:42:03
作者,年代,主要内容

作者:蒋介石
年代:1943年3月30日 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
内容::《中国之命运》的基调是强调宣扬中华民族的所谓“固有的德性”、“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情感、中国人的品性”,认为西方文化的入侵使中国原有的优越伦理和宗族社会组织被破坏。书中“痛心疾首”的惊呼: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等等,这背后透露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情绪呢?其实是在强势的西方文化冲击下,所发出的一声叹息,是不甘旧的宗法制度土崩瓦解的“招魂曲”。

蒋介石为何要写《中国之命运》一书
1943年大后方最红极一时的书非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莫属了。
此书共8章,10万余言,其内容比较含混,既有点像是史论,又掺杂了一些哲学思想在内。有人说该书出自蒋介石的“御用文人”曾希圣之手,但我想出自谁手并不重要,因为不管是谁捉刀,体现了当时中国“最高领袖”的思想是毫无疑问的。
众所周知,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浴血御侮的艰难时期,蒋介石为何要推出此书、要告诉中国人什么呢?这有必要简略介绍一下该书的基本内容:《中国之命运》的基调是强调宣扬中华民族的所谓“固有的德性”、“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情感、中国人的品性”,认为西方文化的入侵使中国原有的优越伦理和宗族社会组织被破坏。书中“痛心疾首”的惊呼: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等等,这背后透露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情绪呢?其实是在强势的西方文化冲击下,所发出的一声叹息,是不甘旧的宗法制度土崩瓦解的“招魂曲”。
理解1943年的抗战历史背景,就明白蒋介石这种曲折隐晦的苦心了。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对日抗战、艰难困苦的关头,做为民国政府首领,国共合作后共认的抗战领袖,面对着的是危机四伏、满目疮痍的中国,他怎么会有心抛出这么一部带有“学术性”的论著呢?为什么会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对中国旧的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如此热衷,乐此不疲的大加宣传倡导呢?其实关于这一点,抗战以来蒋介石政府的宣传机器就一直开足了马力,竭力颂扬古来中国的道德文章,渲染昔日华夏的荣耀辉煌,反复论证西方文化之不符合中国的“特殊国情”,一言以蔽之,就是企图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为借口,激发中国人在外敌入侵下的民族悲情和自尊,用传统的道德理论束缚国人思想,变相的为巩固其独裁体制服务。这一点共产党看的很透,当时即借助国民党政府的“有限民主”间隙,对这部“领袖著作”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驳。
这样来看,老蒋的用心就昭然若揭了:《中国之命运》只不过是他意图借鼓吹、倡导“中国化”,达到其否定民主与科学旗帜的目的,而其中的“民族主义”更能迷惑一些人。但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国统区严格实行党化教育,禁锢思想,压制言论自由的一系列举措,却使他的该理论很快露出了马脚,反而很快促使了中国人的觉醒:不论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把“中国人的固有的德性”说的多么娓娓动听,骨子里都不过是要求人们回到“思不出位”的宗法社会中去,打扮的如何华丽,也掩盖不住其本质上是专制君主们上演过的无数次愚民之术罢了。
历史发展至今,《中国之命运》一书早已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它不过是证明了一个如何拒斥世界潮流而终究被世界潮流所抛弃历史思想个案,也可以说是历史滑稽剧中的一幕。
尽管至今尚有人企图将它的内核乔装改扮重新移植搬上舞台,可惜是观众太少,和者甚寡,只好对着空旷迷茫的原野,声嘶力竭的呐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