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卡玩cf fps不稳定:"环境"一词作何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6 06:47:15

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狭义的环境,指如环境问题中的“环境”一词,大部分的环境往往指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自然环境要素的总和数。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围绕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构成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

  1、对生物学来说,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围的气候、生态系统、周围群体和其他种群。
  2、对文学、历史和社会科学来说,环境指具体的人生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3、对建筑学来说,是指室内条件和建筑物周围的景观条件。
  4、对企业和管理学来说,环境指社会和心理的条件,如工作环境等。
  5、对热力学来说,是指向所研究的系统提供热或吸收热的周围所有物体。
  6、对化学或生物化学来说,是指发生化学反应的溶液。

  7、对计算机科学来说,环境多指操作环境,例如编辑环境,即编辑程序、代码等时由任务窗口(界面,窗口,工具栏,标题栏),文档等构成的系统。例如:ACCESS中Visual Basic编辑环境是由Visual Basic编辑器,工程窗口,标准工具栏,属性窗口和代码窗口和一些程序文档构成的。
  8、从环境保护的宏观角度来说,就是这个人类的家园地球。
  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生活的环境。

  2006年年主题“消费与环境”的含义

  --------------------------------------------------------------------------------

  〔 更新时间:2006-1-18 〕

  2006年1月17日,中消协已经公布2006年的年主题为“消费与环境”。那么“消费与环境”到底有什么含义?尤其是这个“环境”,它是指社会环境呢,还是指自然环境?

  其实“消费”与“环境”都可以有多种解释和分类,如果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讲,那消费特指的应该是生活消费,就是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而这个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人为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与环境”的含义是: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利;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消费保护环境。

  在影响消费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安全和和谐两大方面。消费者的安全权是最基本的权利,而和谐则关系到消费的更高的境界,它不仅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能否实现可持续消费的需要,和谐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发展问题。安全和和谐两个方面,以安全为基础,以和谐为更高的层面,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如何使这两者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影响人类消费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在消费领域,如何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面对的课题。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构建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节约资源,珍爱环境。

  中国环境标志的含义

  中国环境标志的含义:环境标志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人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有认证标志的产品还必需具有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秘书处的印章。

  参考教案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的含义。

  2.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及其种类。

  3.通过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讨论,建立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相互适应的辩证观点。

  4.在进行室外或野外的观察活动中,进一步进行观察训练,培养观察能力以及对所观察的事实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生活中会有意无意地注意或观察到一些因素对生物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但是这种观察是不系统的;同时,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缺少分析、归纳——到底哪些因素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所以,在这小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不同生活环境中生活的生物以及影响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2.环境的概念也是本小节的一个难点。学生对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往往理解为生物生存的地带以及生态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比较容易忽略环境中的生物因素。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实例来建立正确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学生室外或野外的观察作业。观察活动可以选择校园或校园周边的公园、绿地、池塘、树林、农田等不同环境,可以个人或分小组进行。

  要求:(1)选择两到三种不同种类的生物,对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

  (2)所调查的生物可以是生长在野外的生物,也可以是栽培、饲养的生物。

  (3)每位同学或小组所调查的生物最好包括生长在不同生活环境的生物,水生环境,如池塘、小溪、河边;陆生环境,如森林、农田、山坡;地下生活环境等。(调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的异同,同时调查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的多样性,为学生学习“生态系统”一节做一个铺垫。)

  (4)调查时认真做好记录,以便在上课时进行讨论。

  (5)调查时要注意安全,并要注意保护被调查的生物。

  二、教学过程建议:

  1.关于引言。近年来,全球都在关心环境问题,“环境”这一概念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人类为什么这样重视“环境”?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生物的生存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讨论活动进入本章的课题的学习。

  2.本小节共三个问题,三个问题均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在组织讨论时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

  3.关于“环境的含义”。教师可以提出“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是什么?”从“环境的含义”开始讨论。学生会认为,环境就是生物生活的地点或生存的地点。为认识环境的含义,可以结合教学挂图,进一步讨论以下问题:(挂图《浮萍、仙人掌、蚯蚓的示意图》)

  (1)三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具体有哪些不同的特点?有没有相同的特点?

  (2)这些生物的生存依赖什么条件?

  (3)如果改变这些生物的生活地点,对他们的生存会产生什么影响?

  (4)如果改变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对他们的生存会有什么影响?

  小结:什么是环境?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地点,同时更重要的是指存在于生物周围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

  4.关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讨论:不同环境中不同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具体条件。

  以小组或调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前在室外或野外观察过的生物所需要的生存条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进行讨论:各种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有哪些。

  讨论要求:(1)小组讨论的依据是各人或各小组的调查记录。

  (2)各小组将讨论结果填入以下表格内,以便参加全班的讨论。

  (3)分析所观察的三种或更多种生物的生存都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4)全班讨论时,各小组对上述(2)、(3)问题说明本小组的意见。

  (5)全班讨论时,若某小组对其他小组的意见有不同看法,可以说明自己的观点,充分听取全体同学的观点。

  小结:尽管我们调查的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各种各样的,但是,生物生活环境中所需要的许多条件,如阳光、空气、温度、水分、食物等因素是相同的。此外,在生物的生活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也是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把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以上我们所提出的生物生活所需要的环境条件都是对生物生存有影响的生态因素。

  讨论:以小麦为例(教材P.150图V-14),分析小麦生存的各种生态因素包括哪些?哪些是非生物因素,哪些是生物因素?

  4.关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挂图:蚯蚓生活环境示意图。

  讨论:以蚯蚓为例,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小结: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烂的植物和泥土为食,适应土壤这种环境的生活,改变土壤环境,会影响蚯蚓的生存。所以,蚯蚓依赖环境而生存,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同时,蚯蚓的活动又影响了通气和吸水能力,可以让土壤变得疏松;蚯蚓排出的粪便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所以蚯蚓的生活又影响了它的生存环境。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适应了它们生存的环境,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在了解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之后,人类应该怎样让各种生物生活很好的生存下去?

  小资料

  “生物与环境”和生态学

  “生态”代表着一种关系,即生物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是开放系统,它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同时生物必须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湿度的环境中。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曾描述过猫→田鼠→野蜂→三叶草的捕食关系,直接讨论了食物链的关系。但是真正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的是从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开始的。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一词,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生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所以,生态学一经提出,就不仅仅限于生物本身,而是将生物与环境联系在一起,这正是它与生物学其他分科的区别。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与无机环境的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与其他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之,生态学研究生物与所有环境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关系。

  第二节 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4.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 151[看一看,想一想]中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是这一小节学习的另一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条典型的食物链(捕食链)的讨论,分析其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以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平衡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态平衡的现象、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分析可能引起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变比的因素以及这种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的后果,认识生态平衡的意义,以及人类按生态规律办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分小组调查校园中的生物。尽自己所能认识校园中的生物并记录它们的生存环境和主要特点。调查时应注意,观察对象不仅为地面上生长或栖息的生物,还包括地下生活的各种生物以及依附其它生物而生存的各种生物。调查结果整理后供上课时讨论。

  2.复习上一节课教学内容:

  以教材P.150图V-14为例提问,图中老鼠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3.引入新课,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请学生看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根据教材的要求,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讨论。

  (1)这些生物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有关系?

  (3)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

  (4)在小麦成熟时,为了防止鸟吃小麦的种子,对这些田地加网,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

  小结:从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到,一个环境中有各种生物。各种生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相互制约的。除此之外,生物要生存下去,环境中还要满足生物所需要的各种非生物因素。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概念:我们将在一定地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根据地域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等。

  4.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1)各小组介绍本小组在校园观察时看到的生物。教师可以将学生看到的生物根据其营养方式写在黑板上。如:

  (2)校园中这些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说明各类生物的特点。

  (3)以校园为一定的地域,在校园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各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

  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产者。

  各类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因此称为消费者。

  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叫做分解者。

  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蚯蚓这种动物,蚯蚓是属于消费者还是分解者,理由是什么。

  (4)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什么因素?

  (5)分析教材P.152图V-15“湖泊生态系统”、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组成。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可以用P.153图V-16表示。

  小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应该包括

  5.“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学生将P.151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如:

  植物→昆虫→食虫鸟→鹰

  植物→吃草籽的鸟→鹰

  植物→兔→鹰

  小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关系,叫做“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形成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如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也占有一定位置。根据我们知道的人类的生物学特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6.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入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读书P.154~155,讨论: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这种平衡关系会不会被破坏?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提问: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交往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7.本课小结: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各种非生物因素组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成员。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这一规律,树立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

  小资料

  1.食物链的几种类型:

  (1)捕食链:捕食链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食物链形式。它是由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形成的。如植物→昆虫→蛙→蛇。

  (2)寄生链:寄生链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些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之间存在的营养关系。哺乳动物为营寄生生活的昆虫寄生,寄生的昆虫又可能成为原生动物的寄主。如鹿→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3)腐生链:腐生链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可缺少的部分。腐生链指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在不同生物尸体的分解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如动植物尸体为土壤中蚯蚓分解,蚯蚓死后可被营腐生生活的真菌或细菌分解。

  2.澳大利亚的“三害”:

  澳大利亚的三害是指野兔、蛙和仙人掌。这三种生物如何成为澳大利亚的“害”?

  先谈谈野兔。在二百多年前,澳洲大陆没有什么家畜和家禽,也没有兔子。兔子和其它家畜一样是从国外引进的。1859年,墨尔本动物园引进了24只欧洲家兔供人欣赏。1863年,动物园遭到火灾,关兔子的木笼被烧,幸存的兔子逃窜于旷野,在澳洲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迅速繁殖,最后变为野兔。五六十年后,野兔破坏庄稼,危害牧场,成为澳大利亚的一害。

  澳大利亚种有大量甘蔗。为消灭危害甘蔗的一种甲虫,澳大利亚从国外引进了一种体重可达三四斤重的蛙。未曾想到,这种人类的朋友在澳大利亚这片土地上却成为人类的敌人。这种“新移民”很快帮助农民消灭了甘蔗田里的甲虫。但是,消灭了害虫后,这种蛙就大吃起益虫。除了益虫,它们还吃纸团、硬纸板、烟头等等。它们还能从肛门喷出一种毒汁,这种毒汁不仅伤害人,还会使猫、狗、小牛、小羊毙命。

  仙人掌,一种观赏植物,在非洲它是大自然的宠儿,它可以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的生长。当它们被引进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时,它们到处蔓延,侵占土地,以至一些肥沃的土地被它们侵占不能种植牧草和庄稼,被农民称为“恶魔”。

  所以,人类处在生态系统中,要特别注意维持生态平衡。任意的破坏,盲目的“引进”,管理的失当,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第三节 人口与环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并学习查询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具体实例和统计数字的分析与讨论,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认识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3.在讨论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协调等问题的基础上,理解计划生育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点、难点分析

  1.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影响是本小节学习的难点。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控制人口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引入。生态系统中由于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加或减少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这种变化达到一定限度,生态系统就失去了自动调整的能力而造成生态平衡被破坏。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位置,是生态系统中最有智慧、最能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成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人口数量的增长会对环境、资源以及生态平衡带来什么影响?将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请学生分析人类对环境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正确认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此外,地球是它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各种生物在地球上都应该有生存的权利和可能性,人类应该很好地与各种生物共同生活,人类不能因为自身的发展而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所以人类必须考虑自己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必将影响环境、资源以及生态平衡。近年来,中外电影界拍摄了一些有关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电影,如《侏罗纪公园》、《与狼共舞》、《横冲直撞》等等,这些电影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人类如何与其它生物共存,告诉我们人类在采取一些活动时必须考虑对环境、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电影资料于教学过程中。

  2.控制人口的意义是本小节的重点。通过多年广泛的宣传教育,学生已经知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的政策。但是,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控制人口的意义是什么,需要在本小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物学角度,人口数量对生态系统、对生态平衡的影响,这一方面在前面已经说明;另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课前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调查或者资料查询,了解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的相互关系,在国家目前的经济水平上,人口数量过度增长会对人口质量带来什么影响。通过以上学习,正确认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的必要性。

  教学建议: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最好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资料,包括有关的数字、挂图、录像等供学生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的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有关中国和世界人口资料以及资源资料的查询。

  查询方法:(1)到有关单位,如国家、市、区计生委了解情况。

  (2)查找有关书刊、报纸、环境公报、人口公报。

  (3)计算机检索,输入关键词,可获得相应的资料。

  查询内容:(1)中国人口数量的有关资料以及世界人口状况。

  (2)中国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状况以及世界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状况。

  (3)人口对资源的影响。

  (4)人口数量与住房、交通、升学、就业等社会问题的关系。

  2.复习上一节课,引入新课:

  利用池塘生态系统教学挂图提问:在这个池塘中,若饲养的鱼过多,池塘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一个生态系统,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限度的。若鱼类过多,鱼呼吸消耗水中的氧气会造成水中氧气不足,最终危及鱼类自身的生存。所以,鱼类密度过大,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维持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与其他生物相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样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本小节讨论的主题就是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3.关于“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的教学: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众多是怎样形成的?

  根据教材P.156图V-18(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从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2)这个示意图只记录到1989年,10年过去了,目前中国人口数量是多少?

  (3)结合教材P.156图V-18(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看这张表,说明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为什么近年来增长速度比较稳定?

  (4)在查询资料中,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如何?

  小结:1928~1949年的21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0.7亿,1982~1989年期间,我国人口也增加了0.7亿,但同样的增长却只用了5年时间。这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近年来,人口增长的速度比较稳定是由于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使增长的速度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措施,但每年净增长量仍然很高,每年增长人口在干万以上。

  4.关于“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

  讨论:人口增长必须增加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有哪些方面?(学生在课前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和资料查询,可以结合学生的调查,并提供有关录像资料组织学生的讨论。)

  讨论可以分为几个问题:

  (1)人口增长与粮食问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地。人口增加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此引起粮食问题。

  (2)人口增长与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人口增长必然会造成水资源的短缺。历史上曾因水的问题而引起的战争正说明水资源的重要性。

  (3)人口增长与能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能源物质,需要提供更多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但是,这些物质都是不能再生的物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将引发能源的危机。

  小结: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能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控制住人口的数量,最终会由于资源的缺少影响我们的生存。

  提问:人口增长会不会影响生态系统,影响生态平衡?

  5.关于“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

  人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人类的生存依赖着生态系统,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基本上能够处理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越来越大,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人类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在生产活动中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些改变,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同时也触发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有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所听到、看到的一些情况,认识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6.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的关系:

  讨论

环境
huánjìng
(1)
周围的地方
(2)
周围的情况、影响或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