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刨花板属于什么类:清朝有一个人称“二料曹操”的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5 07:59:10
清朝有一个人称“二料曹操”的是谁?
大概乾隆年间人。做过陕西巡抚,好像。此人极为聪明,手段狠毒。为巴结上司谋求高位,把自己的元配赐给下人命之远走高飞,而后迎娶上司的千金。

求问阅书无数的高人,并告诉我是哪本书里讲到的。我原来是在一本历史评论性的书里偶尔看到的,像“……谋略”之类的书。

是曹振镛吧,清代死后谥号文正的只有八个人 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但其中的曹振镛却是名不副实的,他唯唯诺诺,一意奉上,因此,对于他的谥号,世人一直非议不休。

清朝道光年间,有个陕西巡抚叫朱勋,其为人阴险狡诈最甚,贪婪成性为当时封疆大吏中之冠,人称“双料曹操”。后因贪被革职查办,朝野大快。此人未发迹时,在某地当个待缺的县丞。娶妻成家多年,夫妻之间虽称不上齐眉举案,夫唱妇随,却也和谐无隙。一日,朱勋在县衙中听同僚们闲聊,说按察使有个外甥女正在择婿,如有年少未娶者,能得此良缘,日后有按察使相助,必能升官发财。朱勋听了这个消息,心里便有了主意。回到家后,对妻子谎称岳父大人有病,叫妻子速速回娘家探视。又暗中告诉仆人,许他六万金,叫他连人带钱一同拿去,今后只是不要再返回骚扰。仆人十分高兴,又有钱又白得了一个老婆,比那个坐断东南的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强似百倍,于是拿上主子给的六万金,带上已经归了自己的老婆,大喜而去。接着,朱勋又阴施心计,耍了种种的手段,终于把按察使的外甥女搞到了手。后来,因为有按察使这个舅丈人的相助,又有朱勋自己的工于心计、投机钻营,朱勋果然一帆风顺,扶摇直上,几年间就成了封疆大吏。直至获罪革职,从高位上跌落下来,人们才把他的丑闻传扬开去。

杨修呀,他几度看穿曹操的心思,结果被曹操杀掉了.

洪亮吉在常州延陵路东段,有一座斑驳陆离的平房,这就是大名士洪亮吉的故居“更生斋”。现在,“更生斋”的周围已经夷为平地,这里将营造起美仑美奂的现代化建筑。与拔地而起的高楼相比,此屋将显得苍老而寒伧。其他民居皆得“更生”,唯更生斋依然故我,无非是因为它是洪亮吉故居,成了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当初陕西巡抚毕沅赠资给尚在穷窘之中的洪亮吉购得此屋时料想不到的。

洪亮吉出身贫寒,靠苦读中了进士,点了翰林。他是乾嘉年间名诗人,“毗陵七子”之一。他通经史、音韵训诂,“于书无所不窥”,尤精舆地之学;他编纂过多种地方志,因此也是著名的方志学家。他的著作有《更生斋集》、《天山客话》、《宁国府志》、《乾隆府厅州县志》、《北江诗文集》等30余种.

洪亮吉不仅才高学富,且生性耿直,敢于犯颜直谏。他曾上书嘉庆:“视朝稍晏、小人荧惑”,指斥朝中四十余大臣的罪行,也惹恼了皇帝,嘉庆把他发配到伊犁!。从伊犁赦归常州以后,洪亮吉便自号“更生居士”’埋头著述十年。他的诗中有“预知前路应长按,从此余年号更生”的句子,“更生斋”便是由此而得名的。他之所以敢于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上书直言,有入看来大概也是为挽封建制度之大厦将把,不过,比起那些在上司面前喉唯诺诺、说一不二的大臣和在官场中厮混得棱角全无、八面玲珑的士大夫来,其品节还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最令人感佩的是他对朋友黄仲则友情的忠实和在人口论方面的卓越见解。

他与同里黄仲则是少年时代的同学和知交,俩人都出身贫寒、都曾在科场苦战,也都曾客幕依人。黄仲则虽有“乾嘉诗人第一之誊,但穷固潦例,怀才不遇,且终身布衣。洪亮吉与这样一个既无地位又无钱财的朋友相交18中丽始终不谕。乾隆四十二年,黄仲则客居北京,想把母亲妻儿也接到北京生活,洪亮吉帮他把田及三间屋卖了以后筹足路费,送到北京。三年以后,黄仲则经济窘迫,到了贫病交加的地步,又想让老母妻儿回常州,但是连打发回去的盘缠也没有。洪亮吉当时也是个“十有九人堪白眼”的穷书生,但是竟不顾自己的穷愁潦倒,东奔西波为黄仲则“营家室南归之资”.

后来,黄仲则于乾隆四十七年在贫病中容死山西解州.洪亮吉当时已是举人,照世俗眼光看,仕途有望,地位变了,也许势利起来.但是。他却借马疾驰,日走四驿,赶到解州,为死去的朋友抚七尺之棺,理身后之事,又“炎天走千里,素车白冯送君归’’把黄仲则购灵拖运回常州安葬.以后,黄仲则的遗稿整理,老母妻儿的安排、直至黄仲则子女的婚嫁,都由洪亮吉一手承办.与朋友相交,潦倒时能做到“交情为贫重’易,富贵时不至“一阔脸就变”难;一时意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易,天长日久,特别是“人去人情在”难.但是,洪亮吉却能做到贫贱富贵不移。

洪亮吉的卓越见识,则表现在人口论方面.他在乾隆58年著有《意言》一卷,在《治平》、《生计》诸篇中,他曾尖锐而深刻地提出了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长的论点.

他说:“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如果以“一人生三计之”那么至于之世,则“不下十人矣”;至孙之世,“已不下二十余人”;到了曾孙、重孙时,就将有高曾祖时的“五六十倍”了.他还认为,人口的激烈增长,必然导致田地、房屋的严重不足,这样,势必导致许多人丧失生计.他提出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办法是:开荒移民、轻摇薄赋、临灾赈济.

曾国藩 ?
你爬哟 这个就走远了!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