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我成了十束多多良:关于几道邓论的题 急!!!!!! 答对给200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0 15:08:54
1 为什么说初级阶段是我党制定各种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2 邓小平理论中哪个理论最为重要
3 "三农"问题中 最需解决的是那一农的什么问题

谢谢大家

为什么说初级阶段是我党制定各种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解决矛盾,澄清疑惑,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理解、认识、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基础。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理论成果,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中哪个理论最为重要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精髓。
因为: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思想基础。
其次,邓小平理论也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总结和概括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的必然结果。
第三,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和非凡胆略,发动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不仅全面捍卫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路线,使之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和理论的历史起点,也是它的逻辑起点。
最后,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出发点和根本点的一系列哲学观点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三农"问题中 最需解决的是那一农的什么问题
答:农民问题。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农民是"三农"问题中的根本,农民问题解决了农业,农村的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正是因为工业的崛起和农业的弱势才造成乡村的衰落和农民的贫困,于是才有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农民的工人化。但是,在中国,工业化先天不足,城市化进程缓慢,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难以带动乡村,吸纳和消化农村人口,反而以牺牲农村和农民为代价。这就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长期堆积在有限的土地上。历史上的人地矛盾未能缓和,反而更加突出。这造成了两大后果: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就业不足。

编辑了半天啊。。。

1\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先后指出:“十五大确立邓小平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我党历史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过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石。而江泽民关于初级阶段的阐述又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的初级阶段理论。今天,回顾和不断深化认识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当有益的。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渊源和概念确立
我国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宣布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但这里的社会主义,只是基本具备了改变包括所有制和分配在内的生产关系的要求,而并没有具备生产力方面的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或者说,初步进入社会主义,可以确立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为标志,建成完备的经济上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则还必须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中国1956年以后进入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只能说建立了,却不能说完全建成了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1957年1月,在一次讨论知识分子问题的座谈会时,他指出我们已进入了社会主义,但尚未完成,不要说已经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是完全巩固。
那么,对于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但不完备的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给予一个什么称谓呢?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内未曾再作过什么阶段的划分。列宁1919年12月在《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一文中强调说:我们在剥夺了地主资本家之后,只获得了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但是这里还丝毫没有共产主义的东西。毛泽东在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上曾经指出,我们只是进入了不完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或者叫做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很明显,列宁的“初级形式”社会主义和毛泽东的“初期阶段”不是我们现在所提的“初级阶段”论,因为还没有包含公有制为主体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但对初级阶段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可以视作理论源头。
遗憾的是,列宁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从“进入”到“建成期间”必须历经很长一个建设时期的理论构想,没有得到很好坚持并付诸实践。在苏联,列宁社会主义实践过于短促,列宁逝世后苏联于1936年就宣布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在我国,毛泽东关于“初期阶段”的认识也没有得到很好贯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世界骤然兴起了一股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浪潮,开始了各种形式的运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口号,用各种方式鼓励人们的“共产主义”热情。这股思潮也影响到我国,1958年起开始刮“共产风”,企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使得进入社会主义大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误入歧途。
前人的理论启示,特别是历史教训,越来越明白地告诉人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在于首先必须给社会主义作历史定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注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再认识。1980年他在谈到新中国成立30年经验时强调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随后,邓小平逐步作出理论概括,直至1987年8月在十三大召开前,他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至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被正式确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意:一是表明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一是表明性质,二是表明程度。这里实际是从生产关系角度界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特定性质;从生产力角度强调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还很不发达。但笔者觉得我们在把握这个问题时,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紧密结合的问题还不够关注。往往对生产力的注重超过对生产关系的注重,这出于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和纠偏无可非议,但不能因此疏忽了生产关系,因为直接对社会性质的界定,除了生产力方面的基础状况外,还仍然要直接以生产关系的状况作为特征和标准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差别,在于占主体的所有制性质不同,前者是公有制占主体,后者是私有制占主体(倘若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各占一半,那么从理论上说可能属于半社会主义半资本主义社会,如以色列,类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叫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中级阶段或高级阶段的部分质的区别,应该主要在于生产力水平不同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所有制结构不同。至于有的学者认为,目前实践中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同新民主主义经济没有实质区别,应当恢复新民主主义的提法,还有待于继续讨论。
目前,我国的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离马列主义阐述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生产关系还有很大距离。然而,这个逐步升华和较高程度的生产关系必须是和现实生产力相适应,是具有丰富生产力基础的先进的生产关系,而不是人为拔高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回顾历史,因为我们不顾生产力的状况,建立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先进”的生产关系,加快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欲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其结果,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曲折坎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同理,如果我们现在一味不顾生产关系方面的要求,不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疏忽对此作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也会犯“右”的错误,从而有悖于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以致最终影响社会主义的建成。当然,就目前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一所有制结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如同十六大报告所说,“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到认识上有深化,实践上有创新。
这里特别要指出,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因素,在于无论从生产关系角度看,还是从生产力要求看,离建成社会主义,或说是结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遥远的距离。更具体地说,不仅是第二层含义中的生产力方面,程度还很低,就是第一层含义的生产关系方面,也有个程度很低的问题。要把两个方面的程度提高,需要很长时间。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相当长期的历史阶段。十六大报告再次确认这一点,此外,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状况时又指出七点:“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再次确认:“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表明了完成初级阶段历史使命的长期性,这需要几代人共同为之努力奋斗。
三、立足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表明要有特色地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的基本含义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世情”特别是“国情”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走出自己的独特道路,既不是步苏东国家后尘而倒退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去,也不是固守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和最基本的国情。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立足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以实现十五大提出、十六大又一次确认的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立足初级阶段来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
在我党历史上,曾经提出过五次基本路线或总路线。一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下半年开始提出,1953年作了完整表述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1956年9月提出过党的八大“路线”,可惜,这条正确路线不久就被放弃了。四是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路线虽然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脱离实际,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带有急于求成的“左”的指导思想色彩,结果导致了“大跃进”以及刮“共产风”的严重失误。五是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并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导致了“十年”浩劫,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可见,我党制定的历次基本路线的正确与否给国家的命运和前途,造成了何等重大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不断深化对初级阶段以及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也原封不动地重新写进了这一条。
党的十三大以后我党一直坚持这条正确的基本路线,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各个层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再次强调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且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从而科学地描绘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发展面貌和宏伟蓝图,也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阶段。
最后,必须强调指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结束对“什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原文出处】探求
2\从邓小平论述中可以看到,毛泽东在新中国初期的探索最为成功的有两个,一个是从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和理论,一个是八 ... 在这个过程中,后来在新时期具有重大 意义、构成邓小平理论重要内容的问题逐渐集中了、明确了,并作了初步的拨乱反正。
3\“三农”问题其实只有“一农”问题,即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社会转型,使整个社会从城乡隔绝的二元社会转化为以工业生产和城市文明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社会转型的改革与以前的改革在内涵和方法上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后改革时代。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我们探讨了我国社会转型的可实现途径,提出了完整的社会转型方案。

不效得

真的不知道

1\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先后指出:“十五大确立邓小平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我党历史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过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石。而江泽民关于初级阶段的阐述又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的初级阶段理论。今天,回顾和不断深化认识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当有益的。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渊源和概念确立
我国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宣布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但这里的社会主义,只是基本具备了改变包括所有制和分配在内的生产关系的要求,而并没有具备生产力方面的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或者说,初步进入社会主义,可以确立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为标志,建成完备的经济上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则还必须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中国1956年以后进入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只能说建立了,却不能说完全建成了社会主义。对这个问题,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1957年1月,在一次讨论知识分子问题的座谈会时,他指出我们已进入了社会主义,但尚未完成,不要说已经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是完全巩固。
那么,对于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但不完备的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给予一个什么称谓呢?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内未曾再作过什么阶段的划分。列宁1919年12月在《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一文中强调说:我们在剥夺了地主资本家之后,只获得了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但是这里还丝毫没有共产主义的东西。毛泽东在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上曾经指出,我们只是进入了不完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或者叫做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很明显,列宁的“初级形式”社会主义和毛泽东的“初期阶段”不是我们现在所提的“初级阶段”论,因为还没有包含公有制为主体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但对初级阶段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启示,可以视作理论源头。
遗憾的是,列宁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从“进入”到“建成期间”必须历经很长一个建设时期的理论构想,没有得到很好坚持并付诸实践。在苏联,列宁社会主义实践过于短促,列宁逝世后苏联于1936年就宣布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在我国,毛泽东关于“初期阶段”的认识也没有得到很好贯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世界骤然兴起了一股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浪潮,开始了各种形式的运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口号,用各种方式鼓励人们的“共产主义”热情。这股思潮也影响到我国,1958年起开始刮“共产风”,企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使得进入社会主义大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误入歧途。
前人的理论启示,特别是历史教训,越来越明白地告诉人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在于首先必须给社会主义作历史定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注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再认识。1980年他在谈到新中国成立30年经验时强调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随后,邓小平逐步作出理论概括,直至1987年8月在十三大召开前,他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至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被正式确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意:一是表明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一是表明性质,二是表明程度。这里实际是从生产关系角度界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特定性质;从生产力角度强调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还很不发达。但笔者觉得我们在把握这个问题时,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紧密结合的问题还不够关注。往往对生产力的注重超过对生产关系的注重,这出于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和纠偏无可非议,但不能因此疏忽了生产关系,因为直接对社会性质的界定,除了生产力方面的基础状况外,还仍然要直接以生产关系的状况作为特征和标准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差别,在于占主体的所有制性质不同,前者是公有制占主体,后者是私有制占主体(倘若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各占一半,那么从理论上说可能属于半社会主义半资本主义社会,如以色列,类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叫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中级阶段或高级阶段的部分质的区别,应该主要在于生产力水平不同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所有制结构不同。至于有的学者认为,目前实践中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同新民主主义经济没有实质区别,应当恢复新民主主义的提法,还有待于继续讨论。
目前,我国的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离马列主义阐述的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生产关系还有很大距离。然而,这个逐步升华和较高程度的生产关系必须是和现实生产力相适应,是具有丰富生产力基础的先进的生产关系,而不是人为拔高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回顾历史,因为我们不顾生产力的状况,建立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先进”的生产关系,加快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欲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其结果,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曲折坎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同理,如果我们现在一味不顾生产关系方面的要求,不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疏忽对此作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也会犯“右”的错误,从而有悖于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以致最终影响社会主义的建成。当然,就目前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一所有制结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如同十六大报告所说,“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做到认识上有深化,实践上有创新。
这里特别要指出,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因素,在于无论从生产关系角度看,还是从生产力要求看,离建成社会主义,或说是结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遥远的距离。更具体地说,不仅是第二层含义中的生产力方面,程度还很低,就是第一层含义的生产关系方面,也有个程度很低的问题。要把两个方面的程度提高,需要很长时间。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相当长期的历史阶段。十六大报告再次确认这一点,此外,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状况时又指出七点:“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再次确认:“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表明了完成初级阶段历史使命的长期性,这需要几代人共同为之努力奋斗。
三、立足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表明要有特色地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的基本含义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世情”特别是“国情”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走出自己的独特道路,既不是步苏东国家后尘而倒退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去,也不是固守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和最基本的国情。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立足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以实现十五大提出、十六大又一次确认的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立足初级阶段来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
在我党历史上,曾经提出过五次基本路线或总路线。一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下半年开始提出,1953年作了完整表述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1956年9月提出过党的八大“路线”,可惜,这条正确路线不久就被放弃了。四是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路线虽然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脱离实际,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带有急于求成的“左”的指导思想色彩,结果导致了“大跃进”以及刮“共产风”的严重失误。五是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并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导致了“十年”浩劫,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可见,我党制定的历次基本路线的正确与否给国家的命运和前途,造成了何等重大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不断深化对初级阶段以及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也原封不动地重新写进了这一条。
党的十三大以后我党一直坚持这条正确的基本路线,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各个层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再次强调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且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从而科学地描绘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发展面貌和宏伟蓝图,也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阶段。
最后,必须强调指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结束对“什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原文出处】探求
2\从邓小平论述中可以看到,毛泽东在新中国初期的探索最为成功的有两个,一个是从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和理论,一个是八 ... 在这个过程中,后来在新时期具有重大 意义、构成邓小平理论重要内容的问题逐渐集中了、明确了,并作了初步的拨乱反正。
3\“三农”问题其实只有“一农”问题,即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社会转型,使整个社会从城乡隔绝的二元社会转化为以工业生产和城市文明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社会转型的改革与以前的改革在内涵和方法上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后改革时代。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我们探讨了我国社会转型的可实现途径,提出了完整的社会转型方案。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先后指出:“十五大确立邓小平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我党历史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过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石。而江泽民关于初级阶段的阐述又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的初级阶段理论。今天,回顾和不断深化认识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当有3\“三农”问题其实只有“一农”问题,即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社会转型,使整个社会从城乡隔绝的二元社会转化为以工业生产和城市文明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社会转型的改革与以前的改革在内涵和方法上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后改革时代。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我们探讨了我国社会转型的可实现途径,提出了完整的社会转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