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片尾曲赤血长殷:拜佛时的感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0 06:46:05
以前拜菩萨的时候,常常喜欢和菩萨说说话,交流下,感觉很好
可是
现在看菩萨,特别是很用心的拜拜的时候
总有种百感交集的感觉
很想哭
这是为何呢?
阿赖耶识?是什么?
我对佛学没有研究阿

继续拜吧,别管那么多,最好能慢慢体会菩萨的慈悲。把心放大,不只为自己好,更为一切众生拜佛。

  【阿赖耶识】

  p0776

  瑜伽七十六卷一页云: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二解 摄论一卷三页云: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即于此中、复说颂曰: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
  三解 显扬一卷一页云:阿赖耶识者:谓先世所作增长业烦恼为缘,无始时来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为体。此识、能执受了别色根、根所依处、及戏论熏习。于一切时,一类生灭,不可了知。又能执持了别外器世界。与不苦不乐受等相应。一向无覆无记。与转识等作所依因。与染净转识受等俱转。能增长有染转识等为业,及能损减清净转识等为业。云何知有此识?如薄伽梵说:无明所覆,爱结所系,愚夫感得有识之身。此言显有异熟阿赖耶识。又说:如五种子,此则名为有取之识。此言显有一切种子阿赖耶识。又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四解 成唯识论二卷八页云:论曰: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此识自相,分位虽多;藏识过重,是故偏说。
  五解 成唯识论三卷九页云:此第八识,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
  六解 成唯识论三卷十二页云:由此本识、具诸种子,故能摄藏诸杂染法。依斯建立阿赖耶名。非如胜性、转为大等。种子与果,体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灭故。与杂染法互相摄藏,亦为有情执藏为我;故说此识名阿赖耶。
  七解 五蕴论七页云: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即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此是善根发露之相,是好事。但如果执著希望常常有此现象,则容易被悲魔所乘,变成坏事。

不去理它就好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境界的东西,赶快放下。

因为人本身就不喜欢什么佛.只是因为没有心灵的寄托,所以这样.以前你是随便说说而已,觉得有个地方可以倾诉.但是你的内心不是向着什么佛的.所以你真心去想相信的时候,你的内心告诉你这个不对. 虽然比在世上作恶好,但是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一方面比以前进步一点点了,但是另一方面这个明明不是你内心真正向往的.所以有高兴,也有叹息的地方. 因为真理摆在你面前,你却忽视了.去信佛去了.虽然比不信好一点,但还是很可惜.

把你久违的、存在阿赖耶识里的东西连起来了,继续不懈,慢慢的,你的慈悲心就出来了。也就是那个善知识说的“佛融进了你的生命”。

佛融进了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