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队受让平半盘分析:谁告诉我“熟附子”的功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6 04:24:28
“熟附子”是中药

熟附子是生附子经过炮制后的东西。
  附子,味辛气温,走而不守,是温经逐寒,彻内彻外,宣通气血之第一利器。历代医家常用于治疗少阴阳虚证、风寒湿痹证等,取其温通、温阳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经查阅资料,除应用于上述疾病外,其它妙用可谓数不胜数,尤其是医圣张仲景经方中对附子的应用更令人叹为观止。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在咳嗽、瘀症、顽症痼疾等适量应用附子,收效甚佳,简介如下。
  1 咳嗽“咳嗽”一症,自古至今论述繁多,大概分为外感、内伤两类。而久咳、夜咳者,众多医家均以阴虚、痰浊阻滞论治,喜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母之类。然许多患者,特别是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上感后期咳嗽久治不愈者,究其原因,盖为病程日久,本已肺气宣降失常,又加以滋腻、止咳之品,攻伐肺脏,损伤肺气,日久损耗阳气,故此类患者临床辨证多为肺气亏虚挟带阳气不足,肺失宣降,治疗上当在止咳化痰的基础上略加以扶助肺气、温阳之品,可加熟附子3~5g。附子在诸方中与解表药共奏助阳解表之功。这也是《神农本草经》中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的功效的实际应用。
  2 偏头痛 “偏头痛”一症,其发病急骤,痛势剧烈,易反复。现代医家多从肝火上炎、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论治,多用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类药物,如天麻钩藤饮、川芎茶调散、血府逐瘀汤类方剂加减,多能取效。然许多患者症状缓解后易复发。笔者体会到,对偏头痛瘀血证,患者反复发作,为内有瘀血,气行则血行,而气机的正常运行,依赖于阳气的推动,对此类患者,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略加温阳之品,可迅速减轻症状和减少复发次数,故有良效。
  3 风寒湿痹证
  风寒湿痹证主要表现为肌肉骨节疼痛,经方中运用附子治疗此类病证比比皆是,例:桂枝附子汤、附子汤等,均取其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是对《神农本草经》中附子疗“寒湿痿襞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的具体运用。但对于风湿热痹患者,多用清热化湿,疏风通络治则,药用越婢汤、桂芍知母汤之类加减治疗,但往往效果不佳或起效缓慢。然在辨证用药基础上,特别是痛甚者,加熟附片3~6g,效果显著;且痹症多挟湿,日久化热,湿邪粘滞,易阻遏阳气,气血运行不畅,则痹痛不除。附子与清热祛湿类配伍,通痹而不燥热,清热而不遏邪,阳气得复,气血畅通,一通一清,相辅相成。
  注意] 1、作煎剂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毒。
  2、本品若炮制、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其中毒症状为先有唇,舌、手、足麻,恶心,继之运动不灵,呕吐、心慌,面白,心跳慢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乔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严重则突然死亡。处理:1—2%鞣酸洗胃,服活性炭,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呼吸中枢抑制时,使用尼可刹米等呼吸兴奋剂,心跳缓慢而弱可皮下注射阿托品,中药可用甘草15克、黄连3克、犀角1.5克煎服,有解附子中毒作用。
  3、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同用。

附子的功效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要应用于(1)亡阳证.症见冷汗自出,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附子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多与干姜,甘草同用,如四逆汤.若阳气暴脱.则与人参同用,如参附汤.
(2)脾肾阳虚证.症见腰膝脘腹冷痛,泄泻,尿频或水肿等.附子善于补火助阳,可入脾肾两经凡脾肾阳虚者均可用.治脾阳虚腕腹冷痛,腹泻,常与人参等配伍.治肾阳虚畏寒肢冷,尿频常与肉桂等配伍.
(3)寒湿痹证.症见肢体关节麻木冷痛.尤其善于治寒痹而见疼痛明显者,多与桂枝等配伍.
近年研究表明,附子有强心作用,可用于治疗心衰.
实热及阴虚者忌用.不能和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配伍同用.

讨论

4.1 病机方药分析 历代医家对CRF病因病机的认识不一,各有侧重。导师洪钦国教授经过长期临床研究,结合古代医家以及现代研究对本病的认识,认为CRF的发病病机错综复杂,证属:正虚邪实、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脾肾衰败,浊邪壅塞三焦是CRF的主要病机特点。由于脾肾亏虚是本病发生之根源,因此温补脾肾法应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始终。《景岳全书·肿胀》曾曰:“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邪实为标、祛邪泄浊为治标之法。泄浊当以通腑为法。通州都(膀胱)之腑利湿泄浊,使浊邪从小便而去。通大肠清泄肠腑,使浊邪从大便而出。故方中黄芪益气升清,大黄通腑泄浊,二药合用,一补一泄,一温一寒,共为君药;杜仲助黄芪以补肾益气,虎杖助大黄以通泄湿浊,法半夏、竹茹化痰湿,枳壳、陈皮理气和中,土茯苓、蚕沙祛湿降浊,是为臣药;因湿浊羁留可郁化为热毒,故用崩大碗清热解毒;湿浊日久,脉络阻滞成瘀,故用丹参活血祛瘀,是为佐使药。全方相合共奏益气升清,通腑泄浊之功效。若阳虚寒盛,可加熟附子以温阳,热毒内盛可加黄连以清热。

4.2 主要药物药理分析

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宜久煎,归心、肾、脾经。作用: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应用:亡阳虚脱,阳痿宫冷,肢冷脉微,心腹冷痛,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忌: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萎,贝母,白及同用!

中药学书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