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魔术手一键处理:长城的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3/29 19:12:26
要准却的

嘉峪山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不断汇合成北大河,它穿过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浇灌著那一带的良田,养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个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头碰上一个古怪老头儿,身上背一袋子石沙,问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说:"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来被一群百姓抢去,我这次来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听后非常气愤,立刻顶撞道:"别说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边大山搬来,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头儿一听气炸了,立刻将这袋石沙向左右撤开,骤然间,荒原上突起许多丘陵和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嘉峪山。原来这个怪老头儿是龟精变的,只见他口念咒语,企图推倒嘉峪山来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头儿击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个山包,形状如龟,这就是现在的"龟盖山"。

在北京八达岭长城附近的青龙桥南、居庸关以北,有一处地方叫"五桂头",形容极为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那里原先叫"乱北极沟",传说燕王朱棣扫北,带领几十万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过了居庸关,便被阻止在"乱柴沟"这道关口上,明军付台了很大代价,攻了数十天也没攻破,燕王十分恼火。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人建议说:"附近有火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当过小头目,独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绝技,可请来助战。"很快,燕王便重礼聘请这火氏五兄弟台山,为其效力。几天后,火氏兄弟运来大炮、火药,来到阵前,看好地形,对准目标就开始了。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颗颗炮弹飞向元军阵地,弹无虚发,只 一阵工夫,那坚如铁壁的防线被大炮一一摧毁,元兵蒙将死伤惨重,剩下的弃关而逃。燕王率军乘胜追击,顺利地占领了"乱柴沟"关口。火氏五兄弟立了战功,却只是换来了短暂的荣华。后来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态,对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认为他们实在不可靠,万一变心、造反,把大炮对准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岂不被他们夺走。所以,决定根除他们,便诬陷他们是"奸细",要谋反等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拘捕并全部斩首,还把五颗人头挂在乱柴沟示众。这一举动引起了百姓的愤愤不平,指责燕王无法无道,忘恩负义。这怨恨之声很快传到燕王耳中,燕王深 怕百姓造反,为笼络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为"五鬼财神",并在关沟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财神庙",以享世代香火。"五鬼头"由此得名,后人觉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头".现在,在京张旧铁路山洞洞口的岩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头"三个大字。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於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著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於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於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乾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於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著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为纪念她,在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山头上,给她修了坟、建了庙,取名为"姜女庙"。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当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在谭纶的支持下,亲自规划和督造了金山岭长城(位於河北省滦平县境内)。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条石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同时喊声"变",那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台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惊叫一声往回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现在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条石坳。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出长城的关门向西约1.5公里里处,有个叫"狼窝"的地方。提起"狼窝"这名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很久以前,北京城西一带严重缺水,树难生草难长,秃山荒地,十年九不收,老百姓祖祖辈辈过著极其贫困的生活。玉皇大帝得知这情况后,便派了一头"仙猪"下凡,去开河引水,解救百姓的苦难。这头仙猪个儿大得出奇,像座山,身长三十三丈三,脑袋三丈三尺三,就连猪牙也足有三尺三寸三长。仙猪奉命下凡后就开始干活,只见它左一拱,山崩了,右一拱,地裂了,脚下立刻出现了又宽又深的河,翻滚的大水顺沟往前涌。仙猪不停地向前拱著拱著,眼看快到居庸关了,万里长城像条巨龙横卧於前面的高山上,仙猪停下左右一看都是山,到底该向哪里拱呢?正在犯难时,从远处走来一位老汉,仙猪急忙向老汉打听:"老大爷,前边是什麼地方?"老汉见到仙猪身后的河水,心里立刻明白了。这猪正在拱土开道,如果让它再往前拱,那万里长城不就叫它拱毁了,再说过了居庸关,顺著关沟往东下去,就是一马平川,直逼北京城了,大水要是下了山,不仅要冲垮平原上万顷良田,而且连北京城也保不住,被大水所淹。我得想个计策,阻止这头猪向前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对仙猪说:"前面是"狼窝",有大狼三百三十三个,专门吃猪头和猪肉,还有小狼三百三十三个,专吃猪下水和心、肝、肺。这几天,这群狼正嗷嗷乱叫,三五里地远都听得见,你要是往前走,可千万要小心点才行。"仙猪听完老汉的话,吓得心惊胆颤,心想,真是万幸,碰到了这位老汉,不然我真要拱到狼窝,恐怕连命都保不住了。我乾脆改道而行吧,便一头朝南面拱去了。"它拱出的那条河,就是北京西三十多里远的"永定河"。老汉见仙猪走远,这才松了一口气,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由於老汉的几句话才保住了长城,没有被毁,北京城也没被水淹。后来人们就把老汉和仙猪碰面的地方起名叫"狼窝"了。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关於这棵古柳树还有著一段传说。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动乱后,他来到嘉峪关当他看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什麼也见不到了,令他感概万分。由於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青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纷纷开了小差。左宗棠见此情况,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决定在路旁大量植树,制定出严格的法令,以其保证树木的成活。若干年后,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了。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在甘肃嘉峪关附近,有一块洁白的晾经石,传说是玄奘晾经的地方。据说唐朝玄奘与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从印度取经回来,闯过火焰山,涉过疏勒河,来到河西走廊。这天,天气特别炎热,烈日当头,如焚 似火,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更是热得无处藏身,石块被烤得滚烫滚烫,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骑马在前,三个徒弟背著经卷紧跟后面,没走几步就个个被烈日烤得汗流 浃背,唇乾舌燥,面红耳赤。猪八戒实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师父道:"这天要热死人,还是找个树荫歇息一下再赶路不迟。"玄奘听后立即呵斥道:"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连棵草都不长,哪里来的树,还是赶快赶路要紧!"八戒无奈,只得撅著大嘴,气喘嘘嘘地向前赶路,一边走一边向天上看去,只见天上蓝蓝的,一丝云彩也没有,顺便说了一句:"这会儿要是下一场雨该多痛快呀。"不料。话音刚落,立即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师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汤鸡,经卷也全被淋湿透了。天晴后,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个好地方好把经卷摊开晾晒一下。悟空一个跟头翻上云端,发现不远处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听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赶紧带师傅来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满意,并指著一块黑油油的大石头说:"这块石头正是晾经的好地方,你们赶快打开经卷摊开晾晒,并令八戒看守经卷,不得有误。"很快,经卷晾晒乾了,师徒四人急忙收拾经卷,准备赶路。不料有几张紧紧粘在石头之上,怎麼揭也揭不下来。没办法,只好抄录在别的纸上。不久,这块晾晒过经卷的黑石突然变成白色。以后,人们便把这块洁白如玉的石头称为"晾经石"从此,这个民间传说就流传开了。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明初,朱元璋为巩固西北一带防线,派征虏大将军冯胜到河西走廊一带驻防,并准备在那里选址建关,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冯胜到处视察,寻找关址,最后决定在龟盖山上修造一座雄关。他很快请来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线、钉了木桩,准备第二天破土动工。谁知第二天一早,冯胜来到工地一看,发现地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他一边派人四处寻找,一边叫来昨夜值班兵士询问。值班兵士禀报说:"昨夜我值班时,不曾合过一眼,到四更时分,骤然狂风四起,刮得天昏地暗,风停后,再看地面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了。"正在此时,到别处寻找线、桩的士兵气喘嘘嘘的跑来报告:"丢失的线、桩已在狭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冯胜将信将疑地跑到那里一看,桩和线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真是惊讶不已,静下心来再仔细观看这里的地形:只见南面祁连山白雪皑皑,北面马鬃山连绵不断,西面是广阔戈壁滩,东面绿洲片片,还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脚下,山势平坦,方圆还有五十亩地大。若在这里建关,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汤。进而细想,当初选址在龟盖山,那里是讨赖河下游,夏季由於祁连山积雪的大量融化,洪水冲关而过,会致使全军覆没。越想越感到庆幸,"真是天助於我而改关址也"。冯胜立即上奏皇帝,随后,大兴土木,修筑了一座长220丈的嘉峪关城。
据传说,关城改址完全出於关云长显灵指点。老百姓为纪念他,便在关城内修了座"关帝庙"。庙由大殿、陪殿、过庭、牌楼等构成,面积约720多平方米,建造得十分富丽堂皇。许多人为表虔诚,还自愿集资捐款,用重金买了一颗宝珠,嵌在大殿顶部。从此后,宝珠日日夜夜放射出夺目耀眼的光芒。一天傍晚,突然天空黑暗、黑云压顶、电闪雷鸣,全城百姓惊恐万分,纷纷跑出家门观看,猛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突见两条巨龙在空中飞舞,一直飞入关帝庙,再也不见出来。第二天,雨过天晴,人们纷纷来到关帝庙一看,在大殿顶部安放宝珠的两旁,各有一条巨龙,栩栩如生,正好构成一幅"二龙戏珠图"。这个神话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於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於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於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著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著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出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著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著:"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著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骆驼乾渴得喘著粗气,人人嘴乾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麼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当人们登上嘉峪关,在西瓮城门阁楼的后檐台上,可见到一块青灰色的石砖放在那里,这块砖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定城砖"。据传说,明正德元年(1506),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的防御,派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嘉峪关关城和城楼。负责施工的校尉叫郝空。他平时心狠手毒,经常残害工匠们。在修建关城的工匠中,有位叫易开占的师傅,技艺超群,设计结构严谨,造型美观,十分坚固,用料节省、精确。开工前,郝空霸气十足地问易开占:"修建此关到底需要多少块砖?"易开占满有把握地回答:"我已算过了,一共需要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郝空听罢冷笑道:"你所需要的这些砖我如数拨交给你,哪怕是多一块或少一块,我都要砍你的头,并罚众工匠各服苦役三年。"易开占毫无惧色,便带领工匠们加紧施工,经过数百个日日夜夜辛勤劳动,关城终於竣工了,工匠们万分兴奋。不料,一名工匠手拿一块剩余的城砖慌忙来找易开占,当众给大家泼了一盆凉水。正巧此时郝空赶了过来,对易开占声嘶力竭地喊道:"你为什麼没计算准确,多出了这块砖,明天就拿你砍头是问。"易开占一点儿都不害怕,断然说道:"这块砖是定城砖,要把它搬掉,全城倾刻就要倒塌!"吓得郝空灰溜溜地逃走了。后来人们把这块砖叫"定城砖",把它放在西瓮城阁楼的后檐台上,可望而不易取,用以对劳苦功高的工匠们的纪念。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甘肃嘉峪关西约20公里,有个叫"双井子城"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木兰箭"。相传很久以前,那里有一片水草肥美的牧场,有个叫小尕梅的小姑娘天天在此放羊。有一天下午,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小尕梅正准备赶羊回家时,忽然见到一支碗口粗、 锹把长的木箭斜插在地上,这支朱漆箭在落日照耀下,闪闪发光。小尕梅又惊又喜,准备把箭拨出来,可是费尽了全身力气也没动箭的丝毫。小尕梅见天色已晚,只得罢休,并在箭的周围垒上许多石块作为记号,准备第二天上午与伙伴们一起来拨这支箭。第二天清晨,小尕梅带来小伙伴找这支箭时,不仅没找到木箭,就连那些做记号的石块也不见了。小尕梅便暗下决心非找到那支神奇的木箭不可。从此,小尕梅除了放羊外,始终没忘记找箭。有一天他赶羊群来到一条小溪边,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正在那里用褡裢背土筑墙。小尕梅上前问明原由,原来老爷爷在筑城保护一支神箭,并对她述说这支神箭的来历:很久以前,有位叫花木兰的女英雄镇守边关,她武艺高强,并射得一手好箭,箭壶里有三支红漆羽箭,人们称它为"木兰箭"。有一年,北方匈奴贵族发动战争,声言要与花木兰决一死战。木兰将军不慌不忙的应道:"你只要退我一箭之地,我就与你决战。"敌将心想这一箭之地无非二三十丈远罢了,有何妨,便一口答应。话音没落,只见木兰将军取出一箭,搭於弓上,就听"嗖"的一声,这一箭竟射到了嘉峪关。敌将见状,立刻掉转马头,慌忙逃跑。当地人流传著这样一道歌谣:"花木兰脚蹬黄河沿,一箭射到嘉峪关,要看找不见,不找在眼前。"老爷爷接著说道:"我想把这支神箭设法保存起来,留给后人观瞻,所以在这里背土筑城。"小尕梅听后,惊喜不已,立刻与小伙伴们一起帮助老爷爷背土筑土城,取名为"木兰城"。就在刚筑好城的那天,那支神奇的木兰箭突然插在了土城中央。於是小尕梅帮老爷爷在木兰箭旁边打了一眼水井,供附近居民饮用。若干年以后,有人企图抢夺这支神箭,并放火来烧木兰城,激怒了天神,立刻降下倾盆大雨把火浇灭。神箭又不知飞到什麼地方去了。在插箭的地方又闪出一眼新井,与原来的那眼井并列在土城中央,於是,这座古城被人们称为"双井子城"。

嘉峪山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不断汇合成北大河,它穿过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浇灌著那一带的良田,养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个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头碰上一个古怪老头儿,身上背一袋子石沙,问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说:"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来被一群百姓抢去,我这次来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听后非常气愤,立刻顶撞道:"别说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边大山搬来,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头儿一听气炸了,立刻将这袋石沙向左右撤开,骤然间,荒原上突起许多丘陵和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嘉峪山。原来这个怪老头儿是龟精变的,只见他口念咒语,企图推倒嘉峪山来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头儿击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个山包,形状如龟,这就是现在的"龟盖山"。

在北京八达岭长城附近的青龙桥南、居庸关以北,有一处地方叫"五桂头",形容极为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那里原先叫"乱北极沟",传说燕王朱棣扫北,带领几十万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过了居庸关,便被阻止在"乱柴沟"这道关口上,明军付台了很大代价,攻了数十天也没攻破,燕王十分恼火。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人建议说:"附近有火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当过小头目,独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绝技,可请来助战。"很快,燕王便重礼聘请这火氏五兄弟台山,为其效力。几天后,火氏兄弟运来大炮、火药,来到阵前,看好地形,对准目标就开始了。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颗颗炮弹飞向元军阵地,弹无虚发,只 一阵工夫,那坚如铁壁的防线被大炮一一摧毁,元兵蒙将死伤惨重,剩下的弃关而逃。燕王率军乘胜追击,顺利地占领了"乱柴沟"关口。火氏五兄弟立了战功,却只是换来了短暂的荣华。后来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态,对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认为他们实在不可靠,万一变心、造反,把大炮对准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岂不被他们夺走。所以,决定根除他们,便诬陷他们是"奸细",要谋反等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拘捕并全部斩首,还把五颗人头挂在乱柴沟示众。这一举动引起了百姓的愤愤不平,指责燕王无法无道,忘恩负义。这怨恨之声很快传到燕王耳中,燕王深 怕百姓造反,为笼络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为"五鬼财神",并在关沟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财神庙",以享世代香火。"五鬼头"由此得名,后人觉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头".现在,在京张旧铁路山洞洞口的岩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头"三个大字。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於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著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於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於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乾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於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著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为纪念她,在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山头上,给她修了坟、建了庙,取名为"姜女庙"。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当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在谭纶的支持下,亲自规划和督造了金山岭长城(位於河北省滦平县境内)。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条石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同时喊声"变",那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台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惊叫一声往回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现在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条石坳。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出长城的关门向西约1.5公里里处,有个叫"狼窝"的地方。提起"狼窝"这名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很久以前,北京城西一带严重缺水,树难生草难长,秃山荒地,十年九不收,老百姓祖祖辈辈过著极其贫困的生活。玉皇大帝得知这情况后,便派了一头"仙猪"下凡,去开河引水,解救百姓的苦难。这头仙猪个儿大得出奇,像座山,身长三十三丈三,脑袋三丈三尺三,就连猪牙也足有三尺三寸三长。仙猪奉命下凡后就开始干活,只见它左一拱,山崩了,右一拱,地裂了,脚下立刻出现了又宽又深的河,翻滚的大水顺沟往前涌。仙猪不停地向前拱著拱著,眼看快到居庸关了,万里长城像条巨龙横卧於前面的高山上,仙猪停下左右一看都是山,到底该向哪里拱呢?正在犯难时,从远处走来一位老汉,仙猪急忙向老汉打听:"老大爷,前边是什麼地方?"老汉见到仙猪身后的河水,心里立刻明白了。这猪正在拱土开道,如果让它再往前拱,那万里长城不就叫它拱毁了,再说过了居庸关,顺著关沟往东下去,就是一马平川,直逼北京城了,大水要是下了山,不仅要冲垮平原上万顷良田,而且连北京城也保不住,被大水所淹。我得想个计策,阻止这头猪向前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对仙猪说:"前面是"狼窝",有大狼三百三十三个,专门吃猪头和猪肉,还有小狼三百三十三个,专吃猪下水和心、肝、肺。这几天,这群狼正嗷嗷乱叫,三五里地远都听得见,你要是往前走,可千万要小心点才行。"仙猪听完老汉的话,吓得心惊胆颤,心想,真是万幸,碰到了这位老汉,不然我真要拱到狼窝,恐怕连命都保不住了。我乾脆改道而行吧,便一头朝南面拱去了。"它拱出的那条河,就是北京西三十多里远的"永定河"。老汉见仙猪走远,这才松了一口气,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由於老汉的几句话才保住了长城,没有被毁,北京城也没被水淹。后来人们就把老汉和仙猪碰面的地方起名叫"狼窝"了。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关於这棵古柳树还有著一段传说。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动乱后,他来到嘉峪关当他看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什麼也见不到了,令他感概万分。由於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青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纷纷开了小差。左宗棠见此情况,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决定在路旁大量植树,制定出严格的法令,以其保证树木的成活。若干年后,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了。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在甘肃嘉峪关附近,有一块洁白的晾经石,传说是玄奘晾经的地方。据说唐朝玄奘与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从印度取经回来,闯过火焰山,涉过疏勒河,来到河西走廊。这天,天气特别炎热,烈日当头,如焚 似火,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更是热得无处藏身,石块被烤得滚烫滚烫,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骑马在前,三个徒弟背著经卷紧跟后面,没走几步就个个被烈日烤得汗流 浃背,唇乾舌燥,面红耳赤。猪八戒实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师父道:"这天要热死人,还是找个树荫歇息一下再赶路不迟。"玄奘听后立即呵斥道:"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连棵草都不长,哪里来的树,还是赶快赶路要紧!"八戒无奈,只得撅著大嘴,气喘嘘嘘地向前赶路,一边走一边向天上看去,只见天上蓝蓝的,一丝云彩也没有,顺便说了一句:"这会儿要是下一场雨该多痛快呀。"不料。话音刚落,立即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师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汤鸡,经卷也全被淋湿透了。天晴后,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个好地方好把经卷摊开晾晒一下。悟空一个跟头翻上云端,发现不远处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听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赶紧带师傅来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满意,并指著一块黑油油的大石头说:"这块石头正是晾经的好地方,你们赶快打开经卷摊开晾晒,并令八戒看守经卷,不得有误。"很快,经卷晾晒乾了,师徒四人急忙收拾经卷,准备赶路。不料有几张紧紧粘在石头之上,怎麼揭也揭不下来。没办法,只好抄录在别的纸上。不久,这块晾晒过经卷的黑石突然变成白色。以后,人们便把这块洁白如玉的石头称为"晾经石"从此,这个民间传说就流传开了。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明初,朱元璋为巩固西北一带防线,派征虏大将军冯胜到河西走廊一带驻防,并准备在那里选址建关,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冯胜到处视察,寻找关址,最后决定在龟盖山上修造一座雄关。他很快请来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线、钉了木桩,准备第二天破土动工。谁知第二天一早,冯胜来到工地一看,发现地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他一边派人四处寻找,一边叫来昨夜值班兵士询问。值班兵士禀报说:"昨夜我值班时,不曾合过一眼,到四更时分,骤然狂风四起,刮得天昏地暗,风停后,再看地面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了。"正在此时,到别处寻找线、桩的士兵气喘嘘嘘的跑来报告:"丢失的线、桩已在狭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冯胜将信将疑地跑到那里一看,桩和线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真是惊讶不已,静下心来再仔细观看这里的地形:只见南面祁连山白雪皑皑,北面马鬃山连绵不断,西面是广阔戈壁滩,东面绿洲片片,还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脚下,山势平坦,方圆还有五十亩地大。若在这里建关,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汤。进而细想,当初选址在龟盖山,那里是讨赖河下游,夏季由於祁连山积雪的大量融化,洪水冲关而过,会致使全军覆没。越想越感到庆幸,"真是天助於我而改关址也"。冯胜立即上奏皇帝,随后,大兴土木,修筑了一座长220丈的嘉峪关城。
据传说,关城改址完全出於关云长显灵指点。老百姓为纪念他,便在关城内修了座"关帝庙"。庙由大殿、陪殿、过庭、牌楼等构成,面积约720多平方米,建造得十分富丽堂皇。许多人为表虔诚,还自愿集资捐款,用重金买了一颗宝珠,嵌在大殿顶部。从此后,宝珠日日夜夜放射出夺目耀眼的光芒。一天傍晚,突然天空黑暗、黑云压顶、电闪雷鸣,全城百姓惊恐万分,纷纷跑出家门观看,猛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突见两条巨龙在空中飞舞,一直飞入关帝庙,再也不见出来。第二天,雨过天晴,人们纷纷来到关帝庙一看,在大殿顶部安放宝珠的两旁,各有一条巨龙,栩栩如生,正好构成一幅"二龙戏珠图"。这个神话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於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於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於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著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著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出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著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著:"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著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骆驼乾渴得喘著粗气,人人嘴乾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麼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当人们登上嘉峪关,在西瓮城门阁楼的后檐台上,可见到一块青灰色的石砖放在那里,这块砖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定城砖"。据传说,明正德元年(1506),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的防御,派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嘉峪关关城和城楼。负责施工的校尉叫郝空。他平时心狠手毒,经常残害工匠们。在修建关城的工匠中,有位叫易开占的师傅,技艺超群,设计结构严谨,造型美观,十分坚固,用料节省、精确。开工前,郝空霸气十足地问易开占:"修建此关到底需要多少块砖?"易开占满有把握地回答:"我已算过了,一共需要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郝空听罢冷笑道:"你所需要的这些砖我如数拨交给你,哪怕是多一块或少一块,我都要砍你的头,并罚众工匠各服苦役三年。"易开占毫无惧色,便带领工匠们加紧施工,经过数百个日日夜夜辛勤劳动,关城终於竣工了,工匠们万分兴奋。不料,一名工匠手拿一块剩余的城砖慌忙来找易开占,当众给大家泼了一盆凉水。正巧此时郝空赶了过来,对易开占声嘶力竭地喊道:"你为什麼没计算准确,多出了这块砖,明天就拿你砍头是问。"易开占一点儿都不害怕,断然说道:"这块砖是定城砖,要把它搬掉,全城倾刻就要倒塌!"吓得郝空灰溜溜地逃走了。后来人们把这块砖叫"定城砖",把它放在西瓮城阁楼的后檐台上,可望而不易取,用以对劳苦功高的工匠们的纪念。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甘肃嘉峪关西约20公里,有个叫"双井子城"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木兰箭"。相传很久以前,那里有一片水草肥美的牧场,有个叫小尕梅的小姑娘天天在此放羊。有一天下午,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小尕梅正准备赶羊回家时,忽然见到一支碗口粗、 锹把长的木箭斜插在地上,这支朱漆箭在落日照耀下,闪闪发光。小尕梅又惊又喜,准备把箭拨出来,可是费尽了全身力气也没动箭的丝毫。小尕梅见天色已晚,只得罢休,并在箭的周围垒上许多石块作为记号,准备第二天上午与伙伴们一起来拨这支箭。第二天清晨,小尕梅带来小伙伴找这支箭时,不仅没找到木箭,就连那些做记号的石块也不见了。小尕梅便暗下决心非找到那支神奇的木箭不可。从此,小尕梅除了放羊外,始终没忘记找箭。有一天他赶羊群来到一条小溪边,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正在那里用褡裢背土筑墙。小尕梅上前问明原由,原来老爷爷在筑城保护一支神箭,并对她述说这支神箭的来历:很久以前,有位叫花木兰的女英雄镇守边关,她武艺高强,并射得一手好箭,箭壶里有三支红漆羽箭,人们称它为"木兰箭"。有一年,北方匈奴贵族发动战争,声言要与花木兰决一死战。木兰将军不慌不忙的应道:"你只要退我一箭之地,我就与你决战。"敌将心想这一箭之地无非二三十丈远罢了,有何妨,便一口答应。话音没落,只见木兰将军取出一箭,搭於弓上,就听"嗖"的一声,这一箭竟射到了嘉峪关。敌将见状,立刻掉转马头,慌忙逃跑。当地人流传著这样一道歌谣:"花木兰脚蹬黄河沿,一箭射到嘉峪关,要看找不见,不找在眼前。"老爷爷接著说道:"我想把这支神箭设法保存起来,留给后人观瞻,所以在这里背土筑城。"小尕梅听后,惊喜不已,立刻与小伙伴们一起帮助老爷爷背土筑土城,取名为"木兰城"。就在刚筑好城的那天,那支神奇的木兰箭突然插在了土城中央。於是小尕梅帮老爷爷在木兰箭旁边打了一眼水井,供附近居民饮用。若干年以后,有人企图抢夺这支神箭,并放火来烧木兰城,激怒了天神,立刻降下倾盆大雨把火浇灭。神箭又不知飞到什麼地方去

长城的传说

嘉峪山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不断汇合成北大河,它穿过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浇灌著那一带的良田,养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个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头碰上一个古怪老头儿,身上背一袋子石沙,问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说:"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来被一群百姓抢去,我这次来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听后非常气愤,立刻顶撞道:"别说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边大山搬来,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头儿一听气炸了,立刻将这袋石沙向左右撤开,骤然间,荒原上突起许多丘陵和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嘉峪山。原来这个怪老头儿是龟精变的,只见他口念咒语,企图推倒嘉峪山来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头儿击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个山包,形状如龟,这就是现在的"龟盖山"。

在北京八达岭长城附近的青龙桥南、居庸关以北,有一处地方叫"五桂头",形容极为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那里原先叫"乱北极沟",传说燕王朱棣扫北,带领几十万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过了居庸关,便被阻止在"乱柴沟"这道关口上,明军付台了很大代价,攻了数十天也没攻破,燕王十分恼火。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人建议说:"附近有火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当过小头目,独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绝技,可请来助战。"很快,燕王便重礼聘请这火氏五兄弟台山,为其效力。几天后,火氏兄弟运来大炮、火药,来到阵前,看好地形,对准目标就开始了。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颗颗炮弹飞向元军阵地,弹无虚发,只 一阵工夫,那坚如铁壁的防线被大炮一一摧毁,元兵蒙将死伤惨重,剩下的弃关而逃。燕王率军乘胜追击,顺利地占领了"乱柴沟"关口。火氏五兄弟立了战功,却只是换来了短暂的荣华。后来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态,对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认为他们实在不可靠,万一变心、造反,把大炮对准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岂不被他们夺走。所以,决定根除他们,便诬陷他们是"奸细",要谋反等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们拘捕并全部斩首,还把五颗人头挂在乱柴沟示众。这一举动引起了百姓的愤愤不平,指责燕王无法无道,忘恩负义。这怨恨之声很快传到燕王耳中,燕王深 怕百姓造反,为笼络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为"五鬼财神",并在关沟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财神庙",以享世代香火。"五鬼头"由此得名,后人觉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头".现在,在京张旧铁路山洞洞口的岩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头"三个大字。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於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著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於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於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乾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於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著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为纪念她,在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山头上,给她修了坟、建了庙,取名为"姜女庙"。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当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在谭纶的支持下,亲自规划和督造了金山岭长城(位於河北省滦平县境内)。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条石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同时喊声"变",那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台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惊叫一声往回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现在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条石坳。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出长城的关门向西约1.5公里里处,有个叫"狼窝"的地方。提起"狼窝"这名字,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很久以前,北京城西一带严重缺水,树难生草难长,秃山荒地,十年九不收,老百姓祖祖辈辈过著极其贫困的生活。玉皇大帝得知这情况后,便派了一头"仙猪"下凡,去开河引水,解救百姓的苦难。这头仙猪个儿大得出奇,像座山,身长三十三丈三,脑袋三丈三尺三,就连猪牙也足有三尺三寸三长。仙猪奉命下凡后就开始干活,只见它左一拱,山崩了,右一拱,地裂了,脚下立刻出现了又宽又深的河,翻滚的大水顺沟往前涌。仙猪不停地向前拱著拱著,眼看快到居庸关了,万里长城像条巨龙横卧於前面的高山上,仙猪停下左右一看都是山,到底该向哪里拱呢?正在犯难时,从远处走来一位老汉,仙猪急忙向老汉打听:"老大爷,前边是什麼地方?"老汉见到仙猪身后的河水,心里立刻明白了。这猪正在拱土开道,如果让它再往前拱,那万里长城不就叫它拱毁了,再说过了居庸关,顺著关沟往东下去,就是一马平川,直逼北京城了,大水要是下了山,不仅要冲垮平原上万顷良田,而且连北京城也保不住,被大水所淹。我得想个计策,阻止这头猪向前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对仙猪说:"前面是"狼窝",有大狼三百三十三个,专门吃猪头和猪肉,还有小狼三百三十三个,专吃猪下水和心、肝、肺。这几天,这群狼正嗷嗷乱叫,三五里地远都听得见,你要是往前走,可千万要小心点才行。"仙猪听完老汉的话,吓得心惊胆颤,心想,真是万幸,碰到了这位老汉,不然我真要拱到狼窝,恐怕连命都保不住了。我乾脆改道而行吧,便一头朝南面拱去了。"它拱出的那条河,就是北京西三十多里远的"永定河"。老汉见仙猪走远,这才松了一口气,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由於老汉的几句话才保住了长城,没有被毁,北京城也没被水淹。后来人们就把老汉和仙猪碰面的地方起名叫"狼窝"了。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关於这棵古柳树还有著一段传说。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动乱后,他来到嘉峪关当他看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什麼也见不到了,令他感概万分。由於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青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纷纷开了小差。左宗棠见此情况,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决定在路旁大量植树,制定出严格的法令,以其保证树木的成活。若干年后,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了。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在甘肃嘉峪关附近,有一块洁白的晾经石,传说是玄奘晾经的地方。据说唐朝玄奘与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从印度取经回来,闯过火焰山,涉过疏勒河,来到河西走廊。这天,天气特别炎热,烈日当头,如焚 似火,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更是热得无处藏身,石块被烤得滚烫滚烫,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骑马在前,三个徒弟背著经卷紧跟后面,没走几步就个个被烈日烤得汗流 浃背,唇乾舌燥,面红耳赤。猪八戒实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师父道:"这天要热死人,还是找个树荫歇息一下再赶路不迟。"玄奘听后立即呵斥道:"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连棵草都不长,哪里来的树,还是赶快赶路要紧!"八戒无奈,只得撅著大嘴,气喘嘘嘘地向前赶路,一边走一边向天上看去,只见天上蓝蓝的,一丝云彩也没有,顺便说了一句:"这会儿要是下一场雨该多痛快呀。"不料。话音刚落,立即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师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汤鸡,经卷也全被淋湿透了。天晴后,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个好地方好把经卷摊开晾晒一下。悟空一个跟头翻上云端,发现不远处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听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赶紧带师傅来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满意,并指著一块黑油油的大石头说:"这块石头正是晾经的好地方,你们赶快打开经卷摊开晾晒,并令八戒看守经卷,不得有误。"很快,经卷晾晒乾了,师徒四人急忙收拾经卷,准备赶路。不料有几张紧紧粘在石头之上,怎麼揭也揭不下来。没办法,只好抄录在别的纸上。不久,这块晾晒过经卷的黑石突然变成白色。以后,人们便把这块洁白如玉的石头称为"晾经石"从此,这个民间传说就流传开了。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明初,朱元璋为巩固西北一带防线,派征虏大将军冯胜到河西走廊一带驻防,并准备在那里选址建关,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冯胜到处视察,寻找关址,最后决定在龟盖山上修造一座雄关。他很快请来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线、钉了木桩,准备第二天破土动工。谁知第二天一早,冯胜来到工地一看,发现地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他一边派人四处寻找,一边叫来昨夜值班兵士询问。值班兵士禀报说:"昨夜我值班时,不曾合过一眼,到四更时分,骤然狂风四起,刮得天昏地暗,风停后,再看地面上的线和桩均已不见了。"正在此时,到别处寻找线、桩的士兵气喘嘘嘘的跑来报告:"丢失的线、桩已在狭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冯胜将信将疑地跑到那里一看,桩和线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真是惊讶不已,静下心来再仔细观看这里的地形:只见南面祁连山白雪皑皑,北面马鬃山连绵不断,西面是广阔戈壁滩,东面绿洲片片,还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脚下,山势平坦,方圆还有五十亩地大。若在这里建关,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汤。进而细想,当初选址在龟盖山,那里是讨赖河下游,夏季由於祁连山积雪的大量融化,洪水冲关而过,会致使全军覆没。越想越感到庆幸,"真是天助於我而改关址也"。冯胜立即上奏皇帝,随后,大兴土木,修筑了一座长220丈的嘉峪关城。
据传说,关城改址完全出於关云长显灵指点。老百姓为纪念他,便在关城内修了座"关帝庙"。庙由大殿、陪殿、过庭、牌楼等构成,面积约720多平方米,建造得十分富丽堂皇。许多人为表虔诚,还自愿集资捐款,用重金买了一颗宝珠,嵌在大殿顶部。从此后,宝珠日日夜夜放射出夺目耀眼的光芒。一天傍晚,突然天空黑暗、黑云压顶、电闪雷鸣,全城百姓惊恐万分,纷纷跑出家门观看,猛听见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突见两条巨龙在空中飞舞,一直飞入关帝庙,再也不见出来。第二天,雨过天晴,人们纷纷来到关帝庙一看,在大殿顶部安放宝珠的两旁,各有一条巨龙,栩栩如生,正好构成一幅"二龙戏珠图"。这个神话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於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於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於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著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著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出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著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著:"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著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骆驼乾渴得喘著粗气,人人嘴乾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麼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当人们登上嘉峪关,在西瓮城门阁楼的后檐台上,可见到一块青灰色的石砖放在那里,这块砖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定城砖"。据传说,明正德元年(1506),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的防御,派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嘉峪关关城和城楼。负责施工的校尉叫郝空。他平时心狠手毒,经常残害工匠们。在修建关城的工匠中,有位叫易开占的师傅,技艺超群,设计结构严谨,造型美观,十分坚固,用料节省、精确。开工前,郝空霸气十足地问易开占:"修建此关到底需要多少块砖?"易开占满有把握地回答:"我已算过了,一共需要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郝空听罢冷笑道:"你所需要的这些砖我如数拨交给你,哪怕是多一块或少一块,我都要砍你的头,并罚众工匠各服苦役三年。"易开占毫无惧色,便带领工匠们加紧施工,经过数百个日日夜夜辛勤劳动,关城终於竣工了,工匠们万分兴奋。不料,一名工匠手拿一块剩余的城砖慌忙来找易开占,当众给大家泼了一盆凉水。正巧此时郝空赶了过来,对易开占声嘶力竭地喊道:"你为什麼没计算准确,多出了这块砖,明天就拿你砍头是问。"易开占一点儿都不害怕,断然说道:"这块砖是定城砖,要把它搬掉,全城倾刻就要倒塌!"吓得郝空灰溜溜地逃走了。后来人们把这块砖叫"定城砖",把它放在西瓮城阁楼的后檐台上,可望而不易取,用以对劳苦功高的工匠们的纪念。 作者: ~~龙鹰~~ 发布日期: 2005-3-31 甘肃嘉峪关西约20公里,有个叫"双井子城"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木兰箭"。相传很久以前,那里有一片水草肥美的牧场,有个叫小尕梅的小姑娘天天在此放羊。有一天下午,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小尕梅正准备赶羊回家时,忽然见到一支碗口粗、 锹把长的木箭斜插在地上,这支朱漆箭在落日照耀下,闪闪发光。小尕梅又惊又喜,准备把箭拨出来,可是费尽了全身力气也没动箭的丝毫。小尕梅见天色已晚,只得罢休,并在箭的周围垒上许多石块作为记号,准备第二天上午与伙伴们一起来拨这支箭。第二天清晨,小尕梅带来小伙伴找这支箭时,不仅没找到木箭,就连那些做记号的石块也不见了。小尕梅便暗下决心非找到那支神奇的木箭不可。从此,小尕梅除了放羊外,始终没忘记找箭。有一天他赶羊群来到一条小溪边,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正在那里用褡裢背土筑墙。小尕梅上前问明原由,原来老爷爷在筑城保护一支神箭,并对她述说这支神箭的来历:很久以前,有位叫花木兰的女英雄镇守边关,她武艺高强,并射得一手好箭,箭壶里有三支红漆羽箭,人们称它为"木兰箭"。有一年,北方匈奴贵族发动战争,声言要与花木兰决一死战。木兰将军不慌不忙的应道:"你只要退我一箭之地,我就与你决战。"敌将心想这一箭之地无非二三十丈远罢了,有何妨,便一口答应。话音没落,只见木兰将军取出一箭,搭於弓上,就听"嗖"的一声,这一箭竟射到了嘉峪关。敌将见状,立刻掉转马头,慌忙逃跑。当地人流传著这样一道歌谣:"花木兰脚蹬黄河沿,一箭射到嘉峪关,要看找不见,不找在眼前。"老爷爷接著说道:"我想把这支神箭设法保存起来,留给后人观瞻,所以在这里背土筑城。"小尕梅听后,惊喜不已,立刻与小伙伴们一起帮助老爷爷背土筑土城,取名为"木兰城"。就在刚筑好城的那天,那支神奇的木兰箭突然插在了土城中央。於是小尕梅帮老爷爷在木兰箭旁边打了一眼水井,供附近居民饮用。若干年以后,有人企图抢夺这支神箭,并放火来烧木兰城,激怒了天神,立刻降下倾盆大雨把火浇灭。神箭又不知飞到什麼地方去了。在插箭的地方又闪出一眼新井,与原来的那眼井并列在土城中央,於是,这座古城被人们称为"双井子城"。

戚继光设宴排座次

嘉靖年间、戚继光在蓟门边防线上服戍。那时候,“他刚甘出头,官职也小,人微言轻,没有引起人的注意。过了十来年,隆庆元年(止67年)~北方告急、京都面临俺答部族的入侵。明朝统治者急忙把作为抗倭名将的戚继光从南方调来,镇守长城。这“京畿防区”,本是“将帅不得其入”之地。首领门各主山头,因循苟且,克扣兵晌,官官相护,贪污筑城款项。戚继光初来,主管蓟州、昌平、保定三镇防守训练;他名声虽大,一时难以打开局面。、幸好蓟镇总督谭纶在东南沿海抗倭战争宁,与戚继沁有过合作,这又再次共事,他鼎力“支持戚继光的事业。他们商定从浙江义乌召来三千抗倭军士。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兵,成为戚继光~手下的骨干;既是作示范的标兵,又是教边城守军车成、骑战、步战的教官。同时,他们还协助戚继光将矮小厂陋,,‘高不足以拒,踱羊,露众乘墙,不蔽风日”的城垣重新修筑。至今长城上的明代,‘题名碑”中,还留有浙江籍官员的名字:谭纶和戚继光团结一致,修筑长城,督促将吏各筑一段,分片包干。并亲自往崇山峻岭巡视。检查工程。他们看到所筑城垣,质量良萎不齐,相差悬殊。在第一期工程告竣时,他们在总督衙门大摆酒宴,以优劣分座次。最优者坐于大厅两厢。其次者坐于廊底下面,三等者坐于衙门大门·之内,劣者坐在门外。经过这一番褒贬分明座次排列,再次动工时,将吏都不敢再偷工减;料敷衍塞责了,工料费用也大大节约。往年边墙费耗资矩万,效果甚微。这次全部工程完毕,政府每年花费10万绪(铜钱),可顶得上往年120万络使用。

青龙倒吸水

从天险沟口停车场沿京张公路而上,不远的公路北侧山脚,有个四方形铁盖,像是盖住下水道口子。其实,那下面曾是一汪清泉。铁盖旁的山坡,是一片赭红色的石崖,中有一道青灰色的石脊,随着山势婉蜒而下,伸向铁盖旁。石脊宽约20多厘米,节肢皱裂,斑驳苍劲,连同清泉,合称“青龙倒吸水”。我国古代常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地理方位东西南北。“青龙倒吸水”的位置,恰好在八达岭关城东面,与关城西南陡峭雄险如虎蹲坐眈眈注视关内外的山峰相呼应,构成“龙蟠虎踞”的绝险关隘,故“青龙”的奇景格外著名。古时关沟建有横跨山涧的石桥,就取名“青龙桥”,京张铁路在附近设车站,也取名青龙桥车站。这里的青龙,以“倒吸水”称奇。因其脊上终年是湿漉漉的、好像是“龙”头伸进泉池吸上来的。经地质考察得知:“青龙奇石”是地下岩浆沿着裂隙上浸,凝固后形成的岩脉、质地致密坚硬,不易风化。岩脉两旁储红色花岗岩,坚密度较差,岁月沧桑,风雨浸蚀,层层剥落风化,使“青龙”显著臌凸而出。同时,由于花岗岩裂隙易于渗水,当两边的水浸到这条青色岩脉处,青色岩脉不渗水,形成细流沿岩脉两侧淌下,贮入岩根泉池之中,宛如“吸水”。而今,岭上植被不丰,水源短缺,“青龙”依在,只是无水可“吸”了。

元惠宗泪洒关沟路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无璋在应大府(南京)登上帝位。建国号为明,是时,他封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受领攻取元大都(今北京)的重任。徐达领兵北伐,一路征战,所向披靡,7月27日占领通州、大部城指日可待。无惠宗妥环欢尔得此消息,心惊胆战。他先在清宁殿与后妃、太子商议,想避兵北去;然后在端明殿召见群臣,发表主张。大臣们听后意见纷纷,吵闹得端明殿内一片混乱。宦官伯颜不花放声大哭说:“世祖忽必烈开创的天下,陛下应当死守,怎么能弃呢?”妥欢贴睦尔在殿内徘徊一阵,叹了口气说:“时至今日,岂可再当宋朝的徽钦二帝!”他觉得与其被俘,不如逃走,就在这天的黑夜里、妥欢贴睦尔率同后妃、太子和一些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北去。天刚放亮。皇室车马一行已走在关沟道上。他是很熟悉这条路,只是今日走来,百感交集,不禁连声长叹。元朝定都北京(大部)后,把原旧都和林(今内蒙古自治区正兰旗境内)称为上都。每年四月至九月,皇帝往上都避暑。秋后再回大部,“岁以为常”。“上都避暑频来往,飞鸟犹能识衰龙。”关沟是帝王往返必经之路,于是得到重点开拓,大兴土木,展宽道路,险要路段刻佛像于崖壁,建寺庙于道旁,乞求神灵保佑。最大的一座是大宝相永明寺,建有花园,帝王下榻的行宫和壮丽的、过街塔。过街塔遗址,便是今天还能见到的“云台”。那时,关沟道上十分热闹,有僧人写诗道:“砾中十里号五里,道上千车联万车,“妥罐贴睦尔这回在关口路上逃生,一路凄凄惶惶,触景生情不禁热泪盈眶。想起日日夜夜“宫中舞女斗腰肢”的生活已成过去,来日未卜,更是痛苦万分。日正中天,正好走到永明寺过街塔前,这是妥罐贴睦尔登上帝位十周年时赦建的佛塔,本以为如此功德,禅灵能保住江山永固、可是过了甘多年内忧外患不宁的岁月,眼看就国破基摇了。寺院僧人照例赶紧设置祭坛,燃烛焚香。,妥欢贴睦尔,无心久留,伫立一会几,就满面愁云的赶忙上路了。日暮时分,车骑登临八达岭山口。在北大红门下,他回身远望那暮霭沉沉的南方,似乎望见了朦胧中的大都,泣不成声,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从此,妥欢贴睦尔与关沟御路永别了。妥欢贴睦尔北逃,是元朝灭亡的标志。朱无璋称赞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在他死后赐给他一个“顺帝”的称号。
长城由一个异域建筑变成一个有待解读"发明"的文化符号,西方文化在长城与某种"中国特性"之间,一点一点地建立起似是而非的类比关系,比如长城与广阔的帝国、封闭保守、停滞与空间化的、高度组织与奴役的文明等等,长城由历史变成神话。西方的长城神话传统或话语为卡夫卡的小说提供了基本素材、叙事角度、象征及其意义,以及象征意义的历史深度。西方七个世纪间形成的中国形象传统,浮现在《万里长城建造时》的文本语境中,赋予卡夫卡这篇看上去荒诞不经的小说某种深刻的"汉学"意义。


"万里长城止于中国的最北端……, 1917年3、4月间,卡夫卡守在布拉格狭窄的犹太旧城区他那间小屋里,写作一部天书般的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 这部小说令人费解的不仅是它的题材,还有意义。小说讲述了一个奇幻神秘的故事:从一个无法想象的久远时代起,在苍穹覆盖不了的帝国土地上,中国人开始修建万里长城。修建长城的目的据说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修建长城的方法是:分段修筑。奇妙的不是这个奇迹般的工程,而是完成这项工程的组织。那种由无数个人汇集起来的排山倒海的力量,修筑巴别塔、金字塔、万里长城的力量,究竟是怎样被调动的?领导者究竟怎样把个人身上那种散乱的"可能性都汇集到一个目的上",创造出奇迹?关键在于分段而筑。万里长城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任何个人都渺小得看不到它的完成。为了避免经年累月地在荒郊野外砌石头会让人"对自己、对长城、对整个世界都失去信心",领导者让每一队劳工在砌完500米后就调往另外一个地方。当然,问题也就出在这种"分段而筑"的办法上,它与修建长城的目的正相矛盾。"使用这种方法当然就留下了许多缺口……据说有一些缺口从来就没有堵上……"一道奇迹般的大墙,从西南到东南,跨越帝国的北方边境,但充满缺口的,从不连贯,这样又如何起到防御作用?充满缺口的墙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门。
小说戏拟某种学术(历史或汉学的)论文形式,不断解析修建长城的方式(分段修建)与目的(防御北方民族)之间的矛盾。"长城之建造意在防御北方民族。但它造得并不连贯,又如何起防御作用呢?""长城非但不能起防御作用,这一建筑物本身就存在着经常性的危险",或许这向伟大的工程本身就有某种不可思议的荒诞性。小说继续解构有关长城的"各种传说"。不仅长城修筑的方式与目的相矛盾,就连所谓的防御北方民族的说法也值得怀疑。思考开始的地方,荒诞出现。卡夫卡的魅力在于,所有看上去寻常合理的东西,一旦出现在他梦境般的作品里,都暴露出其可怕的荒诞,而所有的荒诞,又是那么平常,自然而然。《万里长城建造时》初读上去让人感到不知所云。首先,它讲述的并不是那个现实中国的长城,而是某种有关长城的传说。所谓"围绕着长城的许许多多传说之一"。叙事者试图解析这些传说,但很快发现经不起深思。其次,它的意义似乎也不在长城,而在有关长城的某种隐喻。他希望在修筑长城的工程中,发现帝国组织的秘密。叙事者说他的比较民族史研究揭示,"中国人有某些民间的和国家的机构特别明确,而有些又特别含混"。而长城的建筑实质上与中国的国家机构密切相关。
《万里长城建造时》文本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解构长城的建筑方式与目的,发现长城的意义并不在于长城本身。长城只是一种隐喻。第二部分解构帝国的组织机构,发现这个在空间上广阔无边、时间上静止不动的长城帝国,在权力结构上竟像是激流中的漩涡,它迅速有效地流动,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核心不过是一个空洞。文本的意义就体现在第一部分解构长城与第二部分解构帝国二者之间构成的隐喻关系上。
在卡夫卡的想象中,长城只是一种传说,修筑长城的真正意义不是防御边患,而是组织建设。小说中出现四类角色:一,像孩子一样性情飘忽不定、天真或幼稚、质朴或愚昧的百姓;二,像家长一样深谋远虑、仁慈却专横、可敬又可怕的领导者;三,享有神明般的权威却拥有俗人一样的生命、强大又脆弱、实有又虚无的皇帝;四,论证高妙的"迷雾一般"的理论的学者与教授"崇山"一样的信条的教师。这四类角色是修筑长城的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帝国的构成者。我们看叙事者如何将这四类角色组织到故事中。
领导者是真正的发布命令与组织者,他们规划全局并组织施工。他们发明了"分段而建",因为他们知道,"人的天性像尘埃",如何将那么多像孩子一样容易充满希望又容易失望的百姓组织起来,在历史漫长的时间里持续有效地完成宏大的帝国事业,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领导者就是这样调动老百姓的。他们知道老百姓容易失望与烦躁,又容易希望与激动。修筑长城或许没有什么实用意义,但它的确可以将像尘埃散沙一样的百姓有效地组织成一个强大的整体。至于老百姓,他们过着"质朴"的生活,不用多想也不能多想,领导者都替他们想好了。他们只需要尽力揣摩、贯彻领导者的意图。而领导者的意图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要按其指令行事,不可深究为什么:"当时许多人,甚至最优秀的人都有这个秘密的原则:竭尽全力去理解领导者的指令;但一旦到达某种限度,就要适可而止……这是一条十分明智的原则。"分段而筑长城,是领导者根据百姓的天性与帝国的利益而制定的计划。它的意义不在于防御边患,而在组织帝国,其真正的意义是"如何集中民众的力量参加强大的新的工程"。或许仅有指令还不够,还需要学者发明一套宏大的理论(信仰或意识形态),说明这项工程的伟大意义。于是,很早以前就有学者论证修筑长城是为了修筑巴别塔 ,断言"在人类历史上只有长城才会第一次给一座新巴贝尔塔创造一个稳固的基础。因此,先筑长城,而后才建塔"。长城与巴别塔显然没有什么关系,但学者这样振振有辞地论述,领导者与教师又不遗余力地宣传("这本书当时人手一册"),老百姓也就信以为真了。 "他们一大早就出发,半个村子的乡亲陪送他很长一段路程,都认为这是必须的。一路上人们三五成挥动着旗帜,他们第一次看到了他们国家是多么辽阔,多么富庶,多么美丽,多么可爱。每个国民都是同胞手足,就是为了他们,大家在建筑一道防御的长城,而同胞们也倾其所有,终身报答。团结!团结!肩并着肩,结成民众的连环,热血不再囿于单个的体内,少得可怜地循环,而要欢畅地奔腾,通过无薰愦蟮闹泄?炫然鼗贰?
分段修筑长城,不过是中华帝国内部机制的隐喻。小说后半部分从长城主题转向讨论帝国本身。据说,修筑长城的旨令是由古代某位皇帝发布的,但似乎又没有那么个皇帝,也没有哪个皇帝曾经发布过修筑长城的指令。小说第二部分以诡语的方式讨论帝国的中心皇帝。皇帝是帝国无限权力的神秘中心,可这个中心很可能是个空洞。皇帝既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又是一个脆弱可怜的人。"我们的国家是如此之大,任何童话也想象不出她的广大,苍穹几乎遮盖不了她--而京城不过是一个点,皇宫则仅是点中之点。作为这样国度的皇帝却自然又是很大,大得凌驾于世界一切之上的。可是,那活着的皇帝跟我们一样是一个人,他跟我们一样躺在一张卧榻上……"长城是一个传说,皇帝也是一个传说。他是帝国组织的根据,百姓想象中的一个虚位。或许帝国本身就是荒诞的,像长城那样荒诞。小说叙述越往后就越显得逻辑混乱,相互矛盾、语焉不详的句子越来越多,帝国有一个皇帝,"大得凌驾于世界一切之上","我们"都生活在"他"的旨令中。可是,我们谁也无法接近"他"或认识"他"。他在遥远的都城与九重宫殿的中心,在谁也说不清楚的遥远的朝代中。京城与皇帝,就像"一条千百年来在太阳底下静静地游动的云彩",不可理喻,这种空间与时间中的难以逾越的距离,加强了帝国本身的神秘感。可以隐喻的东西不可以理喻。小说的语气在前后两部分差别很大。第一部分以分析为主,经常还表现出雄辩,第二部分则以模棱两可的、呓语般的叙述为主,模棱两可、语焉不详处多多。
真正的荒诞恰恰是无法思考的。或许只能通过修筑长城这一象征来把握或接近帝国的意义,当你真正要解释帝国本身机构时,就无能为力或不着边际了。"最为含混不清的机构莫过于帝国本身了。"……半文明的教育把那多少世代以来深深打进人们头脑的信条奉为崇山,高高地围绕着它们起伏波动,这些信条虽然没有失去其永恒的真理,但在这种烟雾弥漫中,它们也是永远模糊不清的"。《万里长城建造时》没有写完,嘎然而止处,就像一部机器高速运转的时候,关键部位的螺丝钉突然崩飞了。
梦幻总在无端处开始,又在无端处结束。长城、皇帝、奔波在帝国大道上的领导者、在荒野筑城或在庭院纳凉的百姓,整个帝国像亘古天幕下苍老的浮云,神秘而遥远。卡夫卡在小说中一再通过不同意象强调长城帝国在空间上的广阔与时间中静止的永恒性。从叙事者"我"的家乡南方到帝国的京城"千里迢迢",那是一种无法想象的遥远,不仅老百姓永远也无法到达甚至想象京城,连皇帝的谕旨也无法传达到那些"可怜的臣民,在皇天的阳光下逃避到最远的阴影下的卑微之辈",那是一条"几千年也走不完"的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叙事中空间的概念多是确定的,如京城、南方,甚至西藏,相对的时间概念却模糊不清。首先是叙事时间,叙事者说长城动工时他20岁,但叙事中似乎又暗示了满清的灭亡。他一再强调一种"今夕是何夕"的感觉。老百姓传说的皇帝,可能在千年之前已经被谋杀了,京城也早已变成了堆积如山的垃圾堆。"最古老的历史上的许多战役现在才刚刚揭晓",战争和革命多少年来都无法改变帝国,"村口的小圆柱上蟠曲着的那条圣龙,还在"对着京城方向喷火以示效忠"帝国在百姓的心中,就像"一朵千百年来在太阳底下静静地游动的云彩"。一个古老的帝国活在当代,本来就是非时间性的,就像万里长城,在广阔的帝国空间中延伸,但在数千年的时光中,却像石头一样凝固不动。



"最为含混不清的机构莫过于帝国本身了。"卡夫卡叙述中华帝国修筑长城的故事,并不是因为他真正关注或了解中国的长城。小说不过是一种形式,在卡夫卡病魔纠缠的想象中,千年帝国在无限辽阔的土地上修筑万里长城,事件本身就是个普遍的、神秘的、明显具有荒诞意味的象征。"我们中国人有某些民间的和国家的机构特别明确,而有些又特别含混。……而长城的建筑实质上也是跟这些问题相关的。"
或许细读分析可以使我们朦胧之中感受或猜测到小说的某种意义。专制帝国是一个庞然怪物,只有在它运作起来的时候,才能展现它荒诞惊人的神秘。人们可以从修建金字塔了解古埃及帝国,从修建泰姬陵了解莫卧儿帝国,从修建万里长城了解中华帝国,在西方人看来,所有的东方帝国都在历史上完成过这种震慑天下耳目的浩大工程,而只有在这些令人眩目的不可思议的奇迹中,你才能理解那个像一部巨大的机器一样的复杂的家长式专制政体以及作为部件的无谓的个人的意义。卡夫卡真正表现的是权威中心的、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人的存在状况,专制制度下个人与集体、领导与民众的关系,以及权力效率规模与组织一体化的问题。修筑长城不过是一个象征。
天书般的小说获得某种解释的可能性,关键在于重建构成其文本的意义结构与话语语境。修建长城只是在卡夫卡想象与思考帝国机构与个人心理中的家长式专制倾向时,才作为象征出现的。问题是在卡夫卡的视野中,长城是如何获得这种象征意义的?卡夫卡用小说的形式思考东方帝国,却将选择的素材或"本事"落实到中国,中华帝国究意在什么样的知识与想象背景上,获得了卡夫卡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卡夫卡并没有直接的中国经验,他的创作与想象都是文本中的,那些构筑卡夫卡小说意义的文本谱系是什么?最终能够解释《万里长城建造时》的意义的,不是中国的长城或制度与历史,而是西方关于中国与长城的观念与想象传统。
文本及其象征是在话语中获得意义的。按照福柯的观点,话语是有关特定主题或对象的、意味着特定规训与策略的一整套内在统一、相互关联的表述,它为个别文本提供思考与言说的假设、规则与期待。赛义德从福柯的话语理论出发研究东方学或东方主义,指出东方学(Orientalism)是后启蒙(Post-Enlightenment)时期西方表述作为"文化他者"的"东方"的一种话语方式,其中不仅包含着西方对东方各种离奇的想象,还意味着一套严肃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与权力运作规则。它由"地域政治意识向美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文本分配",形成一种知识谱系或观念群,规定着个别作家文本的观念基点、意义结构,为其提供特定词汇、意象、修辞技巧甚至母题种类。赛义德认为福柯忽略了单个文本或作家的意义,主张使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揭示"单个文本或作家与其所属的复杂文本集合体之间的动态关系"。他将自己的研究方法归纳为"策略性定位"与"策略性建构,""……策略性定位,一种根据其所写的与东方有关的作品来描述作者在文本中的位置的方法,以及策略性建构,一种分析文本与文本群、文本类型在自身内部以及在更大的文化语境中聚集、凝结和获取现实指涉力的方式二者之间关系的方法。我使用"策略"这一概念仅仅是为了确认每位写作东方题材的作家都面临的问题:如何把握这一题材,如何接近这一题材,如何才能不为其高深、其范围、其令人可畏的广度所挫败或击倒。任何就东方进行写作的人都必须以东方为坐标替自己定位;具体到作品而言,这一定位包括他所采用的叙述角度,他所构造的结构类型,他作品中流动的意象、母题的种类--所有这一切综合形成一种精细而复杂的方式,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发掘东方的内蕴,最后,表述东方或代表东方说话。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位就东方进行写作的作家都会假定某个先驱者、某种前人关于东方的知识(甚至就荷马进行写作的作家也同样如此)的存在,这些东西成为他参照的来源、立足的基础。此外,每一关于东方的作品都会使自己与其他作品、与读者、与公共机构、与东方自身紧密关联在一起。于是,作品、读者和东方的某些特殊方面之间的复杂关系整体就形成了一种可供分析的结构……"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研究尽管不包括中国,但西方现代文化中无疑也存在着一套表述中国形象的话语,说它是汉学主义或中国主义都可以。它由各类有关中国的相互指涉的文本构成,为卡夫卡的小说提供了基本素材、叙事角度、象征及其意义,以及象征意义的历史深度。文本是没有边界的,它不过是话语网络中的一个结。这样,卡夫卡的小说与西方的中国形象话语就构成一种诠释的循环。西方的中国形象为解读小说提供了意义符码,而小说又成为西方的中国形象特定方面的索引。 "万里长城止于中国的最北端,工程从东南和西南两头发端,伸展到这里相联结……。小说的开头令人想起《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的话(第五卷第十三章):"著名的长城终止于中国西部边疆的北端" 。这位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3个多世纪前从意大利到中国,最后死在北京,卡夫卡一生却从未去过比巴黎更远的地方。 他想象中国的方式纯粹是在文本中旅行。他的写作,实际上是在他的阅读视野中西方各类有关中国的文本中"编织"意象与故事的过程。对他来说,想象中国的一个最明显的象征,可能就是长城,就像想象埃及总与金字塔联系起来一样。
在西方,有关中国的叙述很早就与长城联系起来。《马可波罗游记》(1298?)没有提到长城,成为人们怀疑其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根据。如果马可波罗的确到过中国,他不可能漏掉这么明显的标志。提出这个问题的有17世纪的意大利作家,20世纪的英国研究者。 后来的旅行者很少再出过这类差错。葡萄牙人平托的《东方见闻录》(1569-1580)谈到中国国王将犯人送去修长城 ,西班牙人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志》(1585)专门介绍了"长500里格的长城":"在这个国家有一道长500里格的工事即城墙,始自座落在高山上的肃州城,从西向东延伸。筑墙的国王叫秦始皇,侍卫防备鞑靼人而修筑的……" 1655年,约翰 尼霍夫随同荷兰使团到北京,在他出版的游记《荷使出访中国记》(1665)中提到:"中国农夫告诉我们说,人们可以从容地在一天内可以骑马赶到长城再回来。" 平托、门多萨与约翰 尼霍夫都只是直接或间接听人传说长城,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的《中国新图》(1665)则证明他亲眼见到传说中的万里长城 。越来越多的 传教士、使节到中国,越来越多的有关长城的消息或赞美传到西方。南怀仁神甫说"世界七大奇迹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中国的长城,欧洲所有出版物中关于长城的描述,都不足以形容我所见到的长城的壮观。"(1685)
从文艺复兴时代的传说与发现到启蒙运动时代的见证与赞叹,长城作为一个奇迹,在西方视野中逐渐成为中国的象征。杜赫德神甫编撰的《中华帝国通史》(1735)被称为启蒙运动时代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其中也描述到"公元前215年,在秦始皇的命令下,兴建长城这个巨大的工程,保护帝国不受鞑靼人的入侵……" 杜赫德并没有对长城表示过多的热情,但到了启蒙哲学家那里,长城便成为一个令人仰慕的奇迹。狄德罗编撰的《百科全书》(1765)将长城与金字塔相提并誉。伏尔泰《风俗论》(1756)称长城不论"就其用途与规模来说",都是"超过埃及金字塔的伟大建筑" 。从启蒙时代开始,长城在西方不仅享有盛誉,而且逐渐成为代表中国文明的标志。 不管这个标志意味着什么。鲍斯维尔《约翰逊传》记载约翰逊博士曾表示过对参观中国长城的热情,并认为那是一项真正的荣誉。 另一位著名的英国人笛福在《鲁滨孙历险记》(《鲁滨孙飘流记》的续集)中表达了不同的观点,长城尽管"是一项十分伟大的工程",但"大而无当",因为它连乌合之众的鞑靼兵都挡不住。 长城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而且逐渐被赋予不同甚至相反的含义。它可能象征着中国文明的伟大或强大,也可能象征着中国文明的保守或虚弱。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亲眼目睹了长城的壮观。副使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1797)中一边赞叹"这样巨大的工程真令人惊心动魄",一边也冷静地分析长城的真正意义,如果说这堵大墙在历史上确实曾经阻挡过外族的入侵,那么现在,它的意义只是限制中国人外迁。墙可以阻挡外族也可以关闭国人。 随团的巴瑞托上尉以职业军人的眼光详细观察了长城的构造,40多年后英国军队从海上攻入中国,长城彻底成为历史遗迹。鸦片战争后西方人出入中国,许多人去长城观光。他们一边赞叹长城之雄伟,一边也反思创造这一奇迹的中国文明。在西方视野中,长城逐渐从历史现实中的建筑物变成了带有明显异国情调或东方情调的文化象征。这一神话化的过程,发生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前后。
长城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其神话意义逐渐取代了历史意义。按照罗朗 巴尔特的观点, 神话是一种意指方式,是一种被历史选定的语言。一种形式突然具有某种丰富的、实际的、看上去自然而然、无可争论的意义,完全有赖于历史在形式与意义之间建立的某种深度联系,尽管这种联系往往是随意的、变幻的。所谓随意,是因为在形式与历史之间部分类似的意指过程,并不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为什么长城就是中国文明的象征呢?中国文明的特征又是什么?变幻指不同时代观念背景下,形式没有变化,但意义却变了。门多萨与伏尔泰将长城当作中国强大的象征,笛福和后来的史莱格尔则将长城当作中国文明软弱的象征。长城是一个建筑物,它在现实中只是中国古代的防御工事。但在西方的中国形象历史上,它首先由一个异域建筑变成一个有待解读"发明"的文化符号,人们在长城与某种"中国特性"之间,一点一点地建立起似是而非的类比关系,比如长城与广阔的帝国、封闭保守、停滞与空间化的、高度组织与奴役的文明等等,长城被神话化。



在西方文化中,中国的现实变成了被解读的文本,或者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系统,其中最有表现力的莫过于某种核心象征,因为象征性的表述同时具有修辞意义的鲜明性与丰富性,在大众想象中作为"套话",影响尤其广泛。比如,金字塔已不仅是古代建筑,而是埃及文明的象征,长城逐渐也具有了特定的文本意义,成为一个在历史时间?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传说故事

添加日期:2005-3-25 来源: 天之骄子 关注传播 转载请注明出处
页面功能:【推荐】【打印】 【关闭】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姜家结了瓜。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啊!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成人,方圆十里、八里的老乡亲,谁都知道她是个人好、活好、聪明伶俐,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的好闺女。老俩口更是把她当成掌上明珠。

这时候,秦始皇开始到处抓夫修长城。有一个叫范喜良的公子,是个书生,吓得从家里跑了出来。他跑得口干舌燥,刚想歇脚,找点水喝,忽听见一阵人喊马叫和咚咚的乱跑声。原来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来不及跑了,就跳过了旁边一堵垣墙。原来这垣墙里是孟家的后花园。这功夫,恰巧赶上孟姜女跟着丫环出来逛花园。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见丝瓜架下藏着一个人,她和丫环刚喊,范喜良就赶忙钻了出来,上前打躬施礼哀告说:“小姐,小姐,别喊,别喊,我是逃难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范喜良是个白面书生模样,长得挺俊秀,就和丫环回去报告员外去了。老员外在后花园盘问范喜良的家乡住处,姓甚名谁,何以跳墙入院。范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员外见他挺老实,知书达礼、就答应把他暂时藏在家中。 范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俩口见他一表人材,举止大方,就商量着招他为婿。跟女儿一商量,女儿也同意。给范喜良一提,范公子也乐意,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

那年月,兵慌马乱,三天两头抓民要夫,定了的亲事,谁家也不总撂着。老俩口一商量,择了个吉日良辰,请来了亲戚朋友。摆了两桌酒席,欢欢喜喜地闹了一天,俩人就拜堂成亲了。常言说:“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小俩口成亲还不到三天,突然闯来了一伙衙役,没容分说,就生拉硬扯地把范公子给抓走了!

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没有盼到,信儿也没有盼来。盂姜女实实地放心不下,就一连几夜为丈夫赶做寒衣,要亲自去长城寻找丈夫。她爹妈看她那执拗的样子,拦也拦不住,就答应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过一道道的山、越过一道道的水。

孟姜女打整了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寻失的行程。饿了,啃口凉饽饽;渴了,喝口凉水;累了,坐在路边歇歇脚儿。有一天,她问一位打柴的白发老伯伯:“这儿离长城还有多远?”老伯伯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幽州,长城还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长城远在天边,我也要走到天边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刮着凤也走,下着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庙去了。破庙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龇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个年轻女子,伯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顾不上这些了,找了个旮旯就睡了。夜里她梦见了正在桌前跟着丈夫学书,忽听一阵砸门声,闯进来一帮抓人的衙役。她一下惊醒了,原来是凤吹得破庙的门窗在响。她叹了口气,看看天色将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精疲力尽,又觉得浑身发冷。她刚想歇歇脚儿,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苏醒过来,才发觉自己是躺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房东大娘给她擀汤下面,沏红糖姜水,她千恩万谢,感激不尽。她出了点汗,觉得身子轻了一点,就挣扎着起来继续赶路。房东大娘含着泪花拉着她说:“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热得象火炭一样,我能忍心让您走吗!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脚,都成了血疙瘩了,哪还是脚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脚,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两天,病没好利索就又动身了。老大娘一边掉泪,一边嘴里念道:“这是多好的媳妇呀!老天爷呀,你行行好,让天下的夫妻团聚吧!”孟姜女终于到了修长城的地方。她打问修长城的民工:您知道范喜良在哪里吗?打问一个,人家说不知道。再打问一个,人家摇摇头,她不知打向了多少人;才打听到了邻村修长城的民工。邻村的民工热情地领着她找和范喜良一块修长城的民工。

孟姜女问:“各位大哥,你们是和范喜良一块修长城的吗?”

大伙说:“是!”

“范喜良呢”大伙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着泪花谁也不吭声。盂姜女一见这情景,嗡的一声,头发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问:“俺丈夫范喜良呢?”大伙见瞒不过,吞吞吐吐地说:“范喜良上个月就——就——累累-累饿而死了!”

“尸首呢?”

“大伙说:“死的人太多,埋不过来,监工的都叫填到长城里头了!”

大伙话音未落,孟姜女手拍着长城,就失声痛哭起来。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万的民工,个个低头掉泪,只哭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风悲号,海水扬波。正哭,忽然“哗啦啦”一声巨响,长城象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头。那么多的自骨,哪一个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记起了小时听母亲讲过的故事:亲人的骨头能渗进亲人的鲜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认尸。她又仔细辨认破烂的衣扣,认出了丈夫的尸骨。盂姜女守着丈关的尸骨,哭得死去活来。

正哭着,秦始皇带着大队人马,巡察边墙,从这里路过。

秦始皇听说孟姜女哭倒了城墙,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领三军来到角山之下,要亲自处置孟姜女。可是他一见孟姜女年轻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占孟姜女。孟姜女哪里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几个老婆婆去劝说,又派中书令赵高带着凤冠霞帔去劝说,盖姜女死也不从。最后,秦始皇亲自出面。孟姜女一见秦始皇,恨不得一头撞死在这个无道的暴君面前。但她转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报,黎民的怨仇没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强忍着愤怒听秦始皇胡言乱语。秦始皇见她不吭声,以为她是愿意了,就更加眉飞色舞地说上劲了:“你开口吧!只要依从了我,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金山银山都行!”

孟姜女说:“金山银山我不要,要我依从,只要你答应三件事!”

秦始皇说:“慢说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说,这头一件!”

孟姜女说:“头一件,得给我丈夫立碑、修坟,用檀木棺椁装。”

秦始皇一听说:“好说,好说,应你这一件。快说第二件!”

“这第二件,要你给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灵车后面,率领着文武百官哭着送葬。” 、

秦始皇一听,这怎么能行!我堂堂一个皇帝,岂能给一个小民送葬呀!“这件不行,你说第三件吧!”

盂姜女说:“第二件不行,就没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看这架式,不答应吧,眼看着到嘴的肥肉摸不着吃;答应吧,岂不让天下的人耻笑。又一想:管它耻笑不耻笑,再说谁敢耻笑我,就宰了他。想到这儿他说:“好!我答应你第二件。快说第三件吧!”

孟姜女说:“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说:“这个容易!好,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立刻派人给范喜良立碑、修坟,采购棺椁,准备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殡那天,范喜良的灵车在前,秦始皇紧跟在后,披着麻,戴着孝,真当了孝子了。赶到发丧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说:“咱们游海去吧,游完好成亲。”秦始皇可真乐坏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听“扑通”一声,孟姜女纵身跳海了!

秦始皇一见急了:“决,快,赶快给我下海打捞。”

打捞的人刚一下海,大海就哗——哗——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捞的人见势不妙,急忙上船。这大浪怎么来得这么巧呢?原来,龙王爷和龙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见她跳海, 就赶紧把她接到龙宫。随后,命令虾兵蟹将,掀起了狂风巨浪。秦始皇幸亏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