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树屋酒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9 10:16:33
出自哪里?有什么寓意?

佛教禅宗故事,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耱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便交衣钵传他。后入韶州(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山宝林寺任主持,开创禅学南宗,倡顿悟法,弟子日众,形成禅宗的正系,被奉为禅宗六祖。

佛偈
有个典故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六祖俗姓卢,名惠能,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郊区)人。惠能之父原有官职,后被降于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永作新州百姓。其母李氏,本地人,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生惠能。惠能三岁丧父,母亲孤遗,家境贫寒,长大后靠砍柴供养其母。一日惠能卖柴于市,听一客诵经,惠能一听即能领悟,于是问所诵何经?客曰:金刚经。惠能又问经从何得来?客曰:得于黄梅寺弘忍大师。惠能归家告其母,矢志出家,几经周折,母从其志。惠能安置母亲后,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直达湖北黄梅寺,拜弘忍和尚为师。弘忍略问其意,便知惠能聪慧过人。为避他人之嫌,弘忍故命惠能踏碓舂米,经八月有余。
五祖弘忍挑选继承人,一日聚集众僧,告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令其徒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可付衣钵为第六代祖。时有上座僧神秀,学识渊博,思作一偈,写于廊壁间。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试,勿使惹尘埃”。惠能闻诵后,问是何人章句,有人告之,惠能听后则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众徒听了笑其庸流浅智。惠能亦无怪意,说吾亦有一偈,于是夜间请人代书于神秀偈旁。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见偈惊异,各相谓言,奇哉不可以貌看人。五祖见众惊,恐人加害惠能,于是用鞋抹去惠能之偈,故意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此日五祖到碓场,见惠能在腰间绑着石头舂米,心有感叹。五祖问话之后故意以杖击碓三下,默然而去。惠能会其意,三更时入祖室,五祖授于衣法,命其为第六代祖。令即南归,并嘱惠能不可立即说法;又曰:“衣钵乃争端之物,至汝止传。”六祖辞师南归,渡九江,行至大庾岭,发现有人追逐,知为衣钵而来。中有一僧慧明,原是四品将军,捷足先登,追及六祖。六祖为其说善恶正法,惠明悟,拜六祖为师。明辞回,对后追逐来的人说,前路崎岖,行人绝迹,到别处寻去,六祖于是免遭于难。惠能行至韶州,初往曹溪,约九月余。又有恶徒追寻,六祖急逃广东四会,隐于山区猎人之列,达十五年之久。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六祖出山到广州法性寺(即光孝寺)。时有主持印宗法师,知惠能得黄梅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落发。过了两年,六祖复归南华寺主持,传法三十六载,得法弟子43人,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曹洞、临济盛行于日本;云门及临济更远播于欧美,故南华寺有“祖庭”之称。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惠能归新州,八月三日坐化于新州国恩寺,亨年七十六岁。后其徒广集六祖语录,撰成《六祖坛经》。惠能真身于1981年农历十月开座于修建焕然一新的六祖殿中,以供参拜。千百年来,南华寺与六祖名字连在一起,著称于世。

出自佛家的《心经》里
就是说万物皆空、心无杂念

惠能((638-713),中国佛教禅宗六祖。俗姓卢,祖籍河北范阳(今北京大兴县)。其父唐武德三年(620年)谪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女子李氏。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生惠能。惠能3岁时父亡,家境贫寒,无钱读书。后迁居龙山山麓,以卖柴为生。 惠能24岁时,因听《金刚经》有所领悟,萌生求佛之念,遂辞亲北上,于唐龙朔元年(661年)抵湖北黄梅县东山寺谒见禅宗五祖弘忍。弘忍以“你是岭南人,如何堪作佛”相问,惠能答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弘忍见其根性极佳,遂令其随从劳作,劈柴踏碓八个多月。时弘忍年事已高,欲传付衣钵,遂命弟子作偈以呈。惠能口诵一偈,请人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此,唤惠能至内堂密授《金刚经》,传以顿教衣钵,并命惠能即刻南归。由于继位之争甚烈,为防不测,惠能辗转流徒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过着隐居生活。唐仪凤元年(676年),惠能至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该寺住持印宗法师讲《涅磐经》之际,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遂请教深义。惠能升座说法,言简理当,乃得印宗推崇。惠能出示衣钵,遂在法性寺剃度,受具足戒,开始传说顿教佛法。 翌年,惠能前往韶州(今广东曲江县)住持宝林寺(今南华寺),并应韶州剌史韦璩之请至韶州大梵寺(今大鉴寺)设坛讲经说法,僧尼道俗云集千余之众。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遣使赐惠能水晶钵盂、磨衲、白毡等物。唐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召惠能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为由,固辞不去。同年九月,中宗诏赐宝林寺“法泉”额,敕改宝林寺为中兴寺,并令以其新州故宅为国恩寺。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命门人在其故宅建报恩塔(在今国恩寺内)。开元元年(713年)七月,惠能返归故里,主持报恩塔落成。同年八月初三日,圆寂于恩国寺。十一月十三日,其门人将惠能肉身及衣钵迎至曹溪宝林寺。 唐元和十年(815年),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宋太宗加谥大鉴真空禅师;天圣十年(1032年),宋仁宗迎惠能真身及衣钵入大内供养,加谥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宋神宗加谥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 惠能在宝林寺住持30余年,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独树一帜,不立文字,弘扬顿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地继承和发展禅宗思想,形成后人称为中国佛教禅宗“南宗”的独特风格。他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人,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苦提,恰如求兔角。”这些思想是对传统佛教教义的重大改革,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惠能弟子法海集录惠能之说,编成《坛经》。此书基本代表惠能的禅学思想,对于我国佛教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树立惠能在中国佛教禅宗的主导地位。 惠能弟子千余,得旨嗣法者43人,最著者为文益(浙江人)、义玄(山东人)、灵佑(福建人)、良价(浙江人)等5人,各成一家,后形成五派法流,即法眼宗、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称为“一花五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