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洗脑1040教程5天:宋史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3/28 21:18:15
赵匡胤是不是被赵匡义害死的?

为什么说宋太宗的登基是一个不解之谜?[转帖]

  文章提交者:hefeng1966 加贴在 历史风云之中国史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

  在中国历史上,因继位问题而留下千古悬念的,恐怕是宋太宗的登基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有着雄才大略的有为皇帝,但他在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自己也正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时侯,却于50岁时突然去世,由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

  赵匡义是赵匡胤的弟弟,与赵匡胤不同,赵匡义因为有哥哥的支持而读了好多年的书,所以,他比哥哥少了许多武功,但在文采学识方面,却明显地优于他的哥哥。赵匡胤当后周禁军首领时,赵匡义就已进入核心,成为赵匡胤的得力助手。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拥立赵匡胤做皇帝的事件中,赵匡义是其主谋之一。因为拥立有功,赵匡胤也就十分重视这个胞弟,有意栽培提拨,任命他为开封府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官职。在这个位置上,既可通上,又可达下,对经营自己的势力十分有利。赵匡义在这一位置上培植大批私人势力,这在他即位以后所任用的官吏即可看出,而这些人也确实为巩固他的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于赵匡胤之死,官修的宋史均是语焉不详,原因恐怕是自宋太宗赵匡义以后北宋皇帝均是由太宗一支人继承有关。这些人既不愿说清事实,又不好胡编历史,最妙的办法就是绕过去。但一些非官方的记载的传说却很丰富。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宋代有个叫文莹的山林老僧写了一本书,叫《湘山野录》,其中记载了赵匡胤之死。说赵匡胤听信了一个术士的话,知道自己气数已尽,便召赵匡义入宫安排后事。当时,赵匡胤患病在身,他把宦宫和宫人赶得远远地,自己和赵匡义对酌饮酒。宫人远远地望去,只见烛光之下,赵匡义时时避席而走,似有激动难忍之状,又像是推辞不受的样子,后来又见赵匡胤拿王斧砍在雪地之上,大声对赵匡义说:“好做,好做。”最后,赵匡胤入内就寝,当夜留赵匡义在宫内住宿。刚人睡时,赵匡胤鼾声如雷,天还未明,便无声息,内待即人内查看,只见赵匡胤已死去多时。

  还有的传说赵匡胤十分宠爱攻破后蜀后得来的原后蜀主的花蕊夫人费氏。在赵匡胤死前的那天晚上,赵匡胤召赵匡义进宫问事,并留宫侍侯,赵匡义见哥哥睡熟,就乘机调戏花蕊夫人。赵匡胤被惊醒,就用王斧砍赵匡义。皇后和太子闻声赶到,赵匡胤已气息奄奄,第二天清晨就去世了。

  关于赵匡义即位,也是众说纷坛。有人说他在灵前即位。有人说赵匡胤病危之时,派宦官王继隆召他的儿子秦王赵德芬来见,王继隆却跑到了开封府,找来了赵匡义。皇后见王继隆回来,便问:“德芬来了吗?”王继隆却说:“晋王(赵匡义)来了。”赵匡胤和皇后都大吃一惊,皇后哭着对赵匡胤说:“我们母子性命,都交给官家(皇上)了。”赵匡胤安慰皇后说:“共保富贵,不必担忧。”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金匮之盟”的传说则为赵匡义继承皇位作了“合理”的注解,把子承父业变成兄终弟及的转化说成是维持赵宋王朝的要求。赵普是宋朝的开国功臣,深受宋太祖赵匡胤的宠信,但他利用职权,做了许多违法的事,赵匡胤知道后,就撤了他宰相的职务,到太宗赵匡义即位后,他仍郁郁不得志。于是说出了一个“金匮之盟”的故事来,赵匡义按他说的地方去找,果然找到了这个“金匮”。据赵普所说,早在太祖建隆二年之时,皇太后杜氏病危,曾召入赵匡胤和赵普,问赵匡胤说:“你知道这宋朝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吗?”赵匡胤说:“自然是靠祖宗和太后的功德了。”皇太后说:“不是这样,这是因为柴氏让幼儿寡母执政的缘故。”“如果后周立的是一位年长的君主,你能把后周的天下得到手吗?你百年之后,应该传位给光义(赵匡义),光义再传给光美,光美再传给德昭。如果你能如此传位,使北宋不至有年幼的君主,那是天下的大福了。”赵匡胤表示一定不违反母亲的指教,并让赵普当场记下这些话,作为誓书,藏于一金匣子里。

  但宋人并不相信这一传说。由此,烛光斧影中,宋太宗赵匡义即位遂成了个千古之谜。其实,从常理可知,如果太祖赵匡胤想传立弟弟,在当时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公诸朝堂,没有任何阻碍,何必弄得这样鬼鬼崇崇。其次,若“金匮之盟”早已订好,何必要等赵匡义即位五六年后才弄出来。由此可见,赵匡义夺了哥哥的位子,即便不是蓄谋将其害死,也是趁他生病之时伺机篡位,只是没有搞得血淋淋地罢了。

赵匡胤,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赵匡胤任禁军军官。郭威死,周世宗即位,升为殿前都点检。世宗死,恭帝即位,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于960年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963年平定荆南和湖南,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俘虏南唐后主李煜,除北汉之外,十国基本统一。
统一后,他通过“杯酒释兵权”,逼迫手下将领交出兵权,建立中央集权。
赵匡胤在位17年,死于976年,时年50岁,庙号太祖。他的死因颇为奇巧,历史上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匡义加害,篡夺帝位。应该说宋太宗不管是在宋太祖建国的过程当中还是后来太祖当了皇帝以后,在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的时候,宋太宗一直参与了这个过程。太宗在宋王朝的集团里,有相当大的势力,也就是说宋太祖赵匡胤之外,他的势力应该是很大的。他自己培养了很多的势力。还有很有利的条件,就是宋太宗本人是开封府的府尹,相当于首都的第一把手,掌握了京城的控制权,这对他登上皇位来说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这种皇位过渡表面上是平稳的,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这种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来自太祖的旧部,也对太宗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后来宋太宗继位以后,慢慢剪除他们,但并不是通过很极端的手段,一继位以后把他们杀掉,没有这样。别的王朝杀人的情况比较多,太宗做得比较慢。应该说太宗本人比较阴险,他要逼死太祖儿子的时候,并不是说通过杀人的手段,而是用一种软刀子。当时雍熙北伐过程中,跟辽朝打仗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失踪了,当时军中无主,很多大臣要立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新君。宋太宗回到朝廷以后,以这次战役失利为借口,不兑现此前平定北汉政权的封赏。将士们私下议论,德昭就跟太宗说,即使伐辽失败了,但也要赏赐平汉有功的将领。本来宋太宗打了败仗就很窝火,当时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就要了宋太祖儿子的命,就说赏可以,等你以后当了皇帝再赏吧。这句话暗示着不要以为我不知道,其实我失踪的这段时间,有人要立你为皇帝。其实他很明白地说出了对德昭的猜忌。回去以后,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对这句话受不了,就自杀了。自杀以后,宋太宗本人假惺惺抱着侄子说,侄儿你何至于此。实际上他通过这种手段就是要逼死人家。凡是对他皇位有威胁的人,基本上都剪除掉,所以他能够比较平稳地进行皇权的过渡。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太宗剪除反对势力的时候,它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是采取很极端的手段,逐渐地使大家对这种情况认可了,相当于默认了。包括太祖很信任的大臣赵普。开始的时候赵普是太祖很信任的大臣,后来他看到太宗的地位比较巩固以后,反而回过头来帮助宋太宗怎么样巩固帝位,怎么样剪除赵廷美等这些势力。太祖的旧部势力被剪除跟赵普很有关系。宋太宗统治后期,赵普对他的帮助很大。

应该是吧
自古以来为争权夺势,手足相残。比比皆是。

宋朝我觉得很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