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二战美国不参战:佛教见人说阿弥佗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0 14:16:16
sg

谛闲大师 开示上海南园诸居士净土法要

若云第一义谛。实是无开口处。如说佛法纲宗。不妨约四悉檀利益。方便显扬。今则略说净土法门。须知有三种要力。一本有功德力。二弥陀宏愿力。三持名奇勋力。前一属性。后二属修。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所以后二全归本有功德力中。兹欲先令悟性。是故先说本有功德力也。欲明此义。须先识取现前一念心性。复有二种意思不同。今先言心。次言性。所言心者。在楞严曰常住真心。在圆觉曰妙圆觉心。楞严云。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圆觉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妙圆觉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当知此心。乃十法界一切圣凡。同赋共秉之心也。十方诸佛。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固无足论。祗为我等迷妄凡夫。误认缘尘分别影事以为心。即楞严所谓认悟中迷。亦即所谓昏扰扰相以为心。由此一迷为心。则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而不知内自身心。外及世界。咸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之物。即非能现之心也。是为最初一念之错。直至于今。乃一错到底耳。殊不知缘尘者妄想也。由妄想始有境界。由境界遂生分别。由分别乃起执着。由执着遂分人我。由人我而生憎爱。由憎爱乃有取舍。由取舍成颠倒。由颠倒故受轮转。灵根一昧。尘境纷纭。宿业现缘。遗忘本体。所谓一翳在目。空华乱坠矣。既迷真而逐妄。必将妄以为真。大都俱认胸间之缘影以为心也。不知此心。不落方隅。那有处所。是故不在内外中间。亦非过现未来。乃无在而无不在耳。须知圆明妙心。虚灵不昧。任他四圣出头。并无增一点灵光。任尔六道纷纭。亦不减一毫妙体。湛然寂然。任行任住。湛然处如日月普光。寂然处似阴阳默运。行时如风动波兴。住时如风恬浪静。故学者直须在一念未动之先。一物未对之时。极力参寻。任他参寻不出。只管一力参寻。正参寻时。仍须蓦直看去。参到参不得时。看到看不去处。逼到转不得身。吐不得气的时候。或因缘凑遇。?地一声。自然得见好消息也。

至若作事的人。顶好在杂念纷飞之际。万境交陈之时。猛尔回光。看他毕竟是谁之所使。到底是谁。久久用心。一旦或有豁然的时节。露出本地风光。须知此光。不从内出。亦非外来。本自有之。非新得也。次言性者。此性在楞严曰性净明体。在圆觉曰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据此足见此性与心之说。自有不同之意。前之心。约十界有情边说。今言性。则物物具足。不间无情。吾人所以不能于自性中得大受用者。由于最初一念不觉。不知湛然恒寂。体自如如。由是逐妄迷真。颠倒流转。随相起灭。遗失本真。如人迷路。忘记家乡。堕在荆棘坑阱之中。去又去不得。回又回不得。惶骇昏瞶。自无主张。便无出头之日也。经云。如婴儿失母。此喻最极亲切也。是故十方如来。出现于世。无非要人返妄归真。历代祖师。大意西来。先须教人明心见性。就是前辈诸祖。以学者根钝。无可用心。教人看一话头。乃不得已之苦衷也。如明之天奇毒]诸祖。因学人念佛不契。故教他看一个念佛是谁。何啻长夜达旦。惟前天台山国清寺宝林珍祖。直教人看个讲话是谁。直下的微微一照。于复性功夫。其下手用心。最亲切也。从此抱住一个话头。于行住坐卧之间。语默动静之际。蓦直参去。不容思量分别。久久自然有大好消息也。如其不能从禅宗入者。反不如老实念佛。即以一句弥陀为本参话头。所谓是心念佛。是心是佛。何必将?盂添柄。头上安头乎。功夫做到相应之时。虽无何等境界。但觉湛湛寂寂。历历明明。不相应之时。便浑浑噩噩。扰扰昏昏。故于用心之时。莫管他相应与否。只要蓦直做去。久久自然动止而静。昏息自明。静即是寂。明即是照。即寂即照。即照即寂。寂照、性之体也。静明、体之德也。

真实念佛。与参禅无异。是故念佛也须要一句佛号。蕴在念中。提起佛号。蓦直念去。其得力处与参禅一致。不过参禅要发疑情。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若不发起疑情。有何利益。反不如老实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有如是因感如是果。此千古不易之铁案也。须知心性当体圆明。本无生灭。佛心生心。原无二心。既得相应之后。始知不论有情无情。有相无相。各具圆觉。同证圆觉。同证妙明。各具妙明。说个本来面目也不希奇不过常见之青山绿水耳。有何奇特可言哉。是故心性即教中所谓天然性德。性德者三谛是也。真谛者泯一切法。故一尘不立。俗谛者立一切法。故万象全彰。中谛者统一切法。故无法不赅。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一三。非前后也。情与非情。莫不具足。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是故大觉慈尊。立三观。破三惑。显三谛。证三身。成三德。此破惑证真之功。即西来大意。亦不外乎此。心性具足。乃众生本有之功德力。先须悟此为修净业者最要之枢机也。二弥陀宏愿力者。以众生之能感心性。虽未坚固勇决。只要每日发愿。日日无间。依己之心性。所发净愿为能感。以弥陀称性大愿为能应。然弥陀乃众生心内之弥陀。众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众生能发往生之愿。与弥陀本愿相应。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慈善根力。自然感应道交也。

三持名奇勋力者。以众生现前一念心性。念彼弥陀万德洪名。能念心性是因。所念洪名是果。因赅果海。果澈因源。所以众生之心性。即弥陀之心性也。如是则因果不二。心性一如。能如是念佛。而不往生者。吾不信也。会三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临终接引。直往西方。岂不妙乎。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若信真愿切。临终一念相应。即往生矣。否则。纵将名号持到一心不乱。如银墙铁壁相似。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亦无得生之理。何以故。信不真。愿不切。则与佛本愿。不相符故。所以信愿持名。为出生死者第一要务。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普愿大众。一心念佛。

寓意,但愿事情如你所想。世人皆为佛,但愿入人心,来日如你所愿,也就是大日如来,大好日子如你所想而来。大日如来非名字。佛即理,理想。佛本道,道明,道理。修佛的叫僧,苦行僧,修其心明其理,道其理。佛起源于但愿世间无那人弗之事之意。弗是不好,佛就是人不好,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明白点的说法就但愿世间一切都美好,不好的都给我。然后怎么会美好呢,就好比路是走出来的把道理理清,说给别人听。那么就要知道众生之苦,行其苦,明白其理。等大家都知其理,那么就会珍惜爱护世间一切。就是慈悲。大日如来起源于一苦行僧乞讨到某地,碰到一个年轻快饿死的乞丐,然后分给他食物活了下来,问他的理想,然后道其明理。写了四个字大日如来,是大好日子如你所想而来,后来乞丐发达了。把那四字当救命恩人敬拜

谛闲大师 开示上海南园诸居士净土法要

若云第一义谛。实是无开口处。如说佛法纲宗。不妨约四悉檀利益。方便显扬。今则略说净土法门。须知有三种要力。一本有功德力。二弥陀宏愿力。三持名奇勋力。前一属性。后二属修。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所以后二全归本有功德力中。兹欲先令悟性。是故先说本有功德力也。欲明此义。须先识取现前一念心性。复有二种意思不同。今先言心。次言性。所言心者。在楞严曰常住真心。在圆觉曰妙圆觉心。楞严云。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圆觉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妙圆觉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当知此心。乃十法界一切圣凡。同赋共秉之心也。十方诸佛。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固无足论。祗为我等迷妄凡夫。误认缘尘分别影事以为心。即楞严所谓认悟中迷。亦即所谓昏扰扰相以为心。由此一迷为心。则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而不知内自身心。外及世界。咸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之物。即非能现之心也。是为最初一念之错。直至于今。乃一错到底耳。殊不知缘尘者妄想也。由妄想始有境界。由境界遂生分别。由分别乃起执着。由执着遂分人我。由人我而生憎爱。由憎爱乃有取舍。由取舍成颠倒。由颠倒故受轮转。灵根一昧。尘境纷纭。宿业现缘。遗忘本体。所谓一翳在目。空华乱坠矣。既迷真而逐妄。必将妄以为真。大都俱认胸间之缘影以为心也。不知此心。不落方隅。那有处所。是故不在内外中间。亦非过现未来。乃无在而无不在耳。须知圆明妙心。虚灵不昧。任他四圣出头。并无增一点灵光。任尔六道纷纭。亦不减一毫妙体。湛然寂然。任行任住。湛然处如日月普光。寂然处似阴阳默运。行时如风动波兴。住时如风恬浪静。故学者直须在一念未动之先。一物未对之时。极力参寻。任他参寻不出。只管一力参寻。正参寻时。仍须蓦直看去。参到参不得时。看到看不去处。逼到转不得身。吐不得气的时候。或因缘凑遇。?地一声。自然得见好消息也。

至若作事的人。顶好在杂念纷飞之际。万境交陈之时。猛尔回光。看他毕竟是谁之所使。到底是谁。久久用心。一旦或有豁然的时节。露出本地风光。须知此光。不从内出。亦非外来。本自有之。非新得也。次言性者。此性在楞严曰性净明体。在圆觉曰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据此足见此性与心之说。自有不同之意。前之心。约十界有情边说。今言性。则物物具足。不间无情。吾人所以不能于自性中得大受用者。由于最初一念不觉。不知湛然恒寂。体自如如。由是逐妄迷真。颠倒流转。随相起灭。遗失本真。如人迷路。忘记家乡。堕在荆棘坑阱之中。去又去不得。回又回不得。惶骇昏瞶。自无主张。便无出头之日也。经云。如婴儿失母。此喻最极亲切也。是故十方如来。出现于世。无非要人返妄归真。历代祖师。大意西来。先须教人明心见性。就是前辈诸祖。以学者根钝。无可用心。教人看一话头。乃不得已之苦衷也。如明之天奇毒]诸祖。因学人念佛不契。故教他看一个念佛是谁。何啻长夜达旦。惟前天台山国清寺宝林珍祖。直教人看个讲话是谁。直下的微微一照。于复性功夫。其下手用心。最亲切也。从此抱住一个话头。于行住坐卧之间。语默动静之际。蓦直参去。不容思量分别。久久自然有大好消息也。如其不能从禅宗入者。反不如老实念佛。即以一句弥陀为本参话头。所谓是心念佛。是心是佛。何必将?盂添柄。头上安头乎。功夫做到相应之时。虽无何等境界。但觉湛湛寂寂。历历明明。不相应之时。便浑浑噩噩。扰扰昏昏。故于用心之时。莫管他相应与否。只要蓦直做去。久久自然动止而静。昏息自明。静即是寂。明即是照。即寂即照。即照即寂。寂照、性之体也。静明、体之德也。

真实念佛。与参禅无异。是故念佛也须要一句佛号。蕴在念中。提起佛号。蓦直念去。其得力处与参禅一致。不过参禅要发疑情。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若不发起疑情。有何利益。反不如老实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有如是因感如是果。此千古不易之铁案也。须知心性当体圆明。本无生灭。佛心生心。原无二心。既得相应之后。始知不论有情无情。有相无相。各具圆觉。同证圆觉。同证妙明。各具妙明。说个本来面目也不希奇不过常见之青山绿水耳。有何奇特可言哉。是故心性即教中所谓天然性德。性德者三谛是也。真谛者泯一切法。故一尘不立。俗谛者立一切法。故万象全彰。中谛者统一切法。故无法不赅。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三一一三。非前后也。情与非情。莫不具足。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是故大觉慈尊。立三观。破三惑。显三谛。证三身。成三德。此破惑证真之功。即西来大意。亦不外乎此。心性具足。乃众生本有之功德力。先须悟此为修净业者最要之枢机也。二弥陀宏愿力者。以众生之能感心性。虽未坚固勇决。只要每日发愿。日日无间。依己之心性。所发净愿为能感。以弥陀称性大愿为能应。然弥陀乃众生心内之弥陀。众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众生能发往生之愿。与弥陀本愿相应。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慈善根力。自然感应道交也。

三持名奇勋力者。以众生现前一念心性。念彼弥陀万德洪名。能念心性是因。所念洪名是果。因赅果海。果澈因源。所以众生之心性。即弥陀之心性也。如是则因果不二。心性一如。能如是念佛。而不往生者。吾不信也。会三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临终接引。直往西方。岂不妙乎。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若信真愿切。临终一念相应。即往生矣。否则。纵将名号持到一心不乱。如银墙铁壁相似。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亦无得生之理。何以故。信不真。愿不切。则与佛本愿。不相符故。所以信愿持名。为出生死者第一要务。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普愿大众。一心念佛。

阿弥陀佛得意思是无量光佛,也有译作无量寿佛,佛教徒认为,常念他的名字,来生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

哎呀我的妈!
阿弥陀佛!

一句佛号入耳根,生生世世与佛结缘。
愿你早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