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pe类似潮牌:霸王别姬 影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3/29 15:37:19

由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获四十六届法国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影片娓娓地道出一个关于戏、梦和人生的凄美故事。

京戏,或者说京剧,一向是以正宗中原文化的底蕴和外现从徽班进京二百多年以来盛盛衰衰的。所以许多人把京戏视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影片围绕一出《霸王别姬》展现了段晓楼、程蝶衣和菊仙三个主人公在几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跨度为民国到文革以后。

程蝶衣饰演虞姬时真正达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程度,这种传统文化有一种邪异的魅力,再加上程蝶衣小时的奇特经历,所以程蝶衣真正沉入自己的“戏梦”中,改变性别改变性格地疯狂依恋着京剧、依恋着虞姬、依恋着霸王——他的师兄段晓楼。这种痴迷与忘我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在时代的交替中他因戏生祸却因戏免祸,因痴迷忘我却因现实颓废。对京戏艺术的从一而终的外在表现就是程蝶衣对虞姬、对霸王——师兄段晓楼的从一而终。这种忘我的热爱铸就一种飘忽、无奈的凄美人生。沧桑人生中程蝶衣注定是因戏而生,因戏而痴,因戏而死,戏就是他的梦,戏就是他的人生。

段晓楼似乎是个较理智较现实的中性人物,片中的霸王似乎更多地挣扎在现实的残酷中,在菊仙的如火痴情和师弟程蝶衣的“恋兄情结”中他更多地处于两难境地中,如果说在对待戏的态度问题上,程蝶衣是一丝不苟的“人格沉入”,那么段晓楼就更多是的“人格浮出”。如果说程蝶衣的命运与虞姬如出一辙的话,那么段晓楼的命运与项羽的命运也有一种比喻意义的相同或相似。他的性格决定他在历史的轮回中反映迟钝,如果没有菊仙,他也许早就被现实的车轮辗压过去了,段晓楼的戏始终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戏,是一种浮出的戏,他的梦注定是一种理想中的残缺的梦,他的人生是一种写满辉煌写满沧桑的人生。

菊仙的特殊身份决定她是一个永远现实的人,她是妓女,为段晓楼所救成了段晓楼的老婆,所以她时时处处现实地维护着段晓楼,因为如果说戏是程蝶衣的梦的话,那么段晓楼是菊仙的梦,在时代更替中菊仙用她过人的机智维护着她的梦。然而她真正全部地得到了段晓楼了吗?真正保护了段晓楼了吗?没有!段晓楼注定有一半是属于戏属于师弟程蝶衣的。

片中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真可谓出神入化了,张丰毅的表演似乎还有些软,霸气不足。菊仙的扮演者巩俐依旧是不文不火自有一番动人的魅力
电影《霸王别姬》的美学与文化畅想

电影《霸王别姬》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丽华的同名小说。具有多年的电影剧作创作经验的李丽华,很善于在多重交错的套层时空结构中,描写那些挣扎在历史与现实、梦幻与真实、生命与死亡的边界线上为情所困,为爱而饱受折磨的小人物。如《胭脂扣》(关锦鹏导演)中为寻找情郎而化为怨鬼的青楼女子,《青蛇》(徐克导演)中为情献身的千年蛇妖,《古今大战秦俑情》(程小东导演)里为了爱人穿越两千年历史而长生不死的秦朝武士,还有《霸王别姬》中人在当代,心在古代,人戏不分的京剧名旦程蝶衣等。这些人物,非“鬼”即“妖”,命运多舛,在他们灵魂深处,充满了道德与情爱、梦幻与现实不可弥合的冲突;这一矛盾性格又继续造就、延续他们的悲剧命运。作者则满怀一腔的迷恋与同情,以奇诡、哀怨而又幽艳的笔触为这些又可悲又可怜的下层或边缘人物谱出一曲曲挽歌。

之所以有那么多优秀电影导演青睐李碧华的小说,大概正是由于李碧华笔下的人物游离于历史之外,他们的道德感与历史感的激烈冲撞,对人世既恋恋不舍又不乏看破世情的超越,以及不知今夕何夕的飘渺怅惘之感,激发了他们深深的共鸣吧。

当然,就《霸王别姬》而言,陈凯歌对原小说做了一定的改动,且在作品的主题寓意方面打上了他本人的鲜明印记。陈凯歌在他的一系列电影作品中,始终关注人物在极限处境下的生存状况,执意表现个体的人生选择:或是软弱妥协,或是奋力抗争,或是慷慨赴死,或是苟且偷生------他的影片中的人物,往往一生下来就被无端抛掷到一个极度拂逆的困境里,身世跌宕无常,有若江上浮萍;他们的性格,大都是让环境硬“逼”出来的,在逆境中饱受苦难,迫使自己在后天形成一种强势人格。而这种强势人格的核心,便化为影片里高度理想主义的迷恋和近于宗教信徒般的狂热献身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凯歌是借用了李碧华的人物境况和模糊古今的恍惚氛围,同时又大大加强人物性格的偏执一面,以便令理性化的象征意味得以寄寓其中。

关于影片《霸王别姬》,陈凯歌说:“影片写的是两个京剧男演员与一个妓女的情感故事。这种情感延绵五十年,其中经历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也经历了他们之间情感的巨变与命运的巨变。------由张国荣扮演的青衣演员程蝶衣,他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做梦的人。在他个人世界里,理想与现实、舞台与人生、男与女、真与幻、生与死的界限,统统被融合了,以至当他最后拔剑自刎时,我们仍然觉得在看一出美丽的戏剧。这个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什么叫迷恋。”

基于此,我们就把分析的焦点,集中到程蝶衣这个人身上。

程蝶衣这个只知迷恋的人物的一生,是不断被抛弃、遭背叛的一生。他作为妓女的儿子,先以断指的代价,被生身母亲所抛弃;在千辛万苦的学戏过程中,他为了生活理想不得不背叛自己的性别,甚至彻底抛弃现实,一头扎进戏里,雌雄不分、真假莫辨;他与师兄段小楼多年结下手足之请,也由于后者和妓女菊仙的相爱而破裂;他亲手抚养的孤儿徒弟小四不但背叛师门,而且在文革中借机整他;甚至他到死都疯狂迷恋的京剧在现代戏时代也由于他的固执而将他抛弃,使他不能再上台演出。只是到了他生命的终结处,他才算“自个儿成全了自个儿”:还是在戏台上,还是在“霸王”面前,拔剑自刎,:“从一而终”。

那么,就让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程蝶衣的命运历程,看看命运和历史是怎样造就了他的迷恋性格,而他的性格又是怎样不断地为他造成新的悲剧。程蝶衣的戏剧生涯及其心理历程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阶段:

一、“学戏”阶段:

这部分作者的笔墨表面上着重在小豆子和小石头在学戏过程中结下深厚的兄弟之情,实际上体现了小豆子的身份转换——从低贱出身引发的叛逆性格到寻得精神理想的归宿——的心理认同的转换过程。母亲用刀砍下他多余的一指,暗示了小豆子由雄化雌的命运,颇有封建文化精神阉割的象征意味:要想生存,要想唱戏,不但得泯灭个性(特殊的六指),还必须泯灭自己的自然性征。低贱的出身,带来的深深自卑,使他愤然烧掉母亲留下的袍子,以向师兄弟们表示与生身母亲“划清界限”。小豆子经历无数苦难,其间也曾有过逃跑的行动,但同行的小癞子由于承受不了逃跑罪名下的严厉惩罚而自杀,使他明白,像他这样出身的人不学戏就真的活不成;关师傅关于《霸王别姬》的教诲,则令他彻底认同了自我成全、从一而终的道理,其实是变相地强化了个人必须归属于集体信仰的神话般的最高意识形态(陈凯歌的早期电影《大阅兵》集中描述的就是个人在集体性权力体系中既有逆反情绪又渴望归属的微妙心理)。之后,小豆子一步步地“悟”戏,“由雄化雌”——从意识到潜意识都逐渐认同自己作为旦角的女性性别/身份,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屈原有关“香草美人”的自喻。

至于京戏本身在本片里的寓意,众方家大都认为:我国的京剧艺术“融传统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曲艺、杂技与一炉,集中国独树一帜的写意美学体系之精粹于一身”,在影片里“因之就具有中国传统艺术乃到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意蕴”(罗艺军《〈霸王别姬〉的文化意蕴》);另方面,传统京戏《霸王别姬》借爱情描写所歌颂、所宣扬的也正是忠君爱国、贞烈节义等延续了数千年的儒家传统价值观、伦理观,在影片里即使上升到民族精神的层次亦不为过。片中小豆子自然性格、自然性怔的泯灭和小癞子肉体的死亡从某个角度上也有揭露此文化精神内部的虚伪、残暴之意(离开体制、背叛体制者不会有好下场),一如鲁迅所讲的“吃人”的封建旧文化。

戏班子里近乎非人的苛刻训练,以及张太监对小豆子的凌辱都进一步强化了他对自身女性身份的认同,也可说是由倔强叛逆转变为妥协归属乃至全身心奉献给传统文化精神。于是,小豆子终于彻底被京剧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所“化”,从此一辈子也跳不出来。影片是以小豆子学演《思凡》这场重头戏来展现昔日天真苦命的小豆子向舞台上千娇百媚、无尽风流的程蝶衣转变的性别/身份之异化的过程的。由此,我们也看到在旧社会,历史、文化是如何与命运相联手给一个人的人格打下了永难磨灭的烙印。以上是程蝶衣继其低贱的出身后,个人悲剧命运的潜伏和始发阶段。

二、“唱戏”阶段:

此部分以程蝶衣、段小楼和菊仙之间细腻而又微妙的关系变化为主线,以艺术理想和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为观照的焦点,可视为程蝶衣个人悲剧的深化。从程蝶衣在三人关系中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其性格/身份的进一步异化 。在戏台上,他如鱼得水,已臻“人戏不分,雌雄同在”的境界;在台下,他也“不疯魔、不成活”:把师兄当作自己的“霸王”,无比痴恋,梦想和师兄唱一辈子戏。菊仙的介入,使他妒意横生。请注意,尽管从程蝶衣的角度看,段小楼看上别的女人是对他真正的背叛(而这个女人又恰恰和他母亲一样是个妓女),可他恨的不是小楼,而是菊仙。对于小楼,他只是哀怨。这个时候的程蝶衣,几乎和封建社会的弃妇无二,男尊女卑的封建女性伦理意识已嵌入他的灵魂深处。作为一个男人,他竟被封建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伦理意识形态所同化。所以,他对段小楼只是乞怜和怨艾,对菊仙则是类似妻妾间的疯狂嫉妒。进一步看,是菊仙将段小楼小楼从理想化的戏曲舞台拉向世俗化的人生,越来越远离蝶衣的唯美世界,令程蝶衣愤怒绝望,正反照出艺术与生存、理想与现实 、坚执与投机的不可调和。

和段小楼分道扬镳后,程蝶衣除了戏便再无所顾:不顾真伪,不顾廉耻,不顾善恶。他抽大烟,和大戏霸袁世卿鬼混,给日本人唱堂会,过起腐朽、堕落的生活。不过,导演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不是简单的判定人物是非,而是赋予人物道德上的暧昧性,把程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归结于他对小楼的“爱怨交织”,使人物在性格上、情感上更为统一和更加立体。

如果从更深层次来读解的话,程蝶衣性格本身之中的迷恋部分的象征意义,更颇有值得玩味之处。程蝶衣之所以无视民族尊严、民族气节,去给青木等日本军官唱堂会,表面动机可解释成对段小楼的关心,同时也是缘于在他的潜意识之中早已将京剧艺术理想化,升高到政治权力及意识形态之上,所以他只认“戏”,不认“国”。如前所述,京剧艺术在本片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故而对程蝶衣而言,只要他还是在唱戏,就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作为华夏文明核心的中原地区,尽管多次遭到异族的入侵,政权屡屡为所谓的夷狄之邦夺取,但是在文化方面,从属于儒家文化圈核心的中原地区始终处于向外输出文化的优势状态,每每将异族文化同化,无形中反倒使中国人暗生一种凌驾于朝代更替之上的文化优越感。这一点在影片中关师傅所说的“是人的就得听戏,不听戏的就不是人”的话里是显得相当明白的。因此,由程蝶衣“叛国不叛戏”的逻辑来看,只有唱戏本身最重要,至于到底是给谁唱,似乎已不重要了。程蝶衣在法庭上对“汉奸”罪供认不讳时讲的“要是青木还活着,京戏就传到日本去了”、袁四爷为“国粹”所作的辩护,以及影片后部段小楼揭发程不分青红皂白就给任何人唱戏等内容,都可算作对同一母题的意味深长的旁敲侧击。

片名: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
导演:陈凯歌
监制:徐枫
编剧:李碧华、芦苇 根据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顾长卫
主演:张国荣(饰程蝶衣)
张丰毅(饰段小楼)
巩俐(饰菊仙)
彩色故事片 195分钟(157分钟) 片 L时间:二小时五十三分
香港汤臣公司出品,1993年

获奖情况:
本片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费比西奖",第51届电影金球最佳外语片奖,全美影评人联盟年度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年度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纪念世界电影诞生 100周年电影评奖"东京电影评论家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奖,日本新闻界电影评奖"东京每日新闻电影大奖"、最佳影片奖,日本第38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奖。

故事梗概:
故事描述程蝶衣自小被母亲卖到京戏班学唱青衣,对自己的身份是男是女产生了混淆之感。师兄段小楼跟他感情甚佳,两人因合演《霸王别姬》而成为名角。不料小楼娶妓女菊仙为妻在先,在文革时期兄弟俩反目在后,使程蝶衣对毕生的艺术追求感到失落,终于在再次跟小楼排演本戏时自刎于台上。全片气派恢宏,制作精致,将两个伶人的悲欢故事揉合了半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兼具史诗格局与细腻的男性情谊。翔实的反映了新旧社会的梨园血泪和梨园风气,有纵深的历史感,内中二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冲突,描写得曲折细腻,展示了人在角色错位及灾难时期的多面性和丰富性。《霸王别姬》一片感情强烈,情节曲折,充满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并邀请几位大明星主演,具备充分的商业元素,但同时,却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点上,与陈凯歌的前作是一贯的。香港影评界对于本片的"雅俗共赏",叫好又叫座,以"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来形容,相当中肯。 在写我的观感之前,有几个事项需要申明一下,《霸王别姬》一片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我喜欢这部电影有很多理由,这是一部有关感情的电影,有关艺术的电影,有关京剧的电影,有关历史的电影,而这一切都是令我着迷的。或许可以这么说,我喜欢这部电影已经毫无保留,即使她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在本篇文字里,我引用了一些著名影评家的文字,并非是为增加本文的色彩,完全是为了这部我喜欢的电影有一个完整的介绍和评论。但是由于个人时间和水平有限,这绝对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想法,我今天贴出这篇文字,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讨论,并且,将来有时间能够更加完善这篇有关我最喜爱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的文字。有一点我希望观者尊重我的选择,我不希望这篇文字被转载,只在拓创,谢谢!
关于电影的主题,众说分芸,一些人都是通过与李碧华小说原著的对比,来分析导演的意图与电影的主旨,殊不知,电影如同小说一样,一旦上演之后,就已经不再是导演本人的孩子,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指着这个孩子说三道四。这个时候,导演想说什么已经并不重要了,我们能看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电影拍摄的背景众所周知,整个中国刚刚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变动,而自建国以后日益衰落的大陆艺术电影更加萎靡不振。而自那之后,有关"历史",特别是建国以后"历史"的电影几乎成为艺术电影的禁区。"'历史'便成了大陆艺术电影中萦回不去的梦魇。似乎是一道必需去正视而令人晕眩的深谷,又仿若幽灵出没的、腥红而富丽的天幕"(戴锦华) 而事实上,这些记忆都太过真切,经历过的人们无一不怀有刻骨铭心的回忆,然而这一段关于历史的记忆,却又是一段被官方说法所垄断的记忆。当我们试图用这种宏观的角度,历史的视角来审视电影《霸王别姬》的时候,这电影本身就承受了太多也许本来并不完全具备的外延。然而,通过京剧《霸王别姬》在电影中的反复呈现,我们很容易对导演意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历史不是一个如同链条一样的连续的进程,而是一个在无尽的复沓与轮回中彼此迭加的空间。历史则成了一个在缓慢的颓败与朽坏中的古旧舞台,而年代、事件、人生,则成了其间轮演的剧目与来去匆匆、难于辨认的过客。在这个电影的叙事中,正是这古旧的舞台,而不是其间的剧目与过客攫取了旁观者凝视的目光。--北洋政府的戏楼(观众周围的各种标语)、日本人统治下的戏楼(观众周围的日本军旗和国旗)、国民党统治下的戏楼、共产党统治下的戏楼。在这个已经历史化的空间--戏楼里,这出韵味悠长的《霸王别姬》作为其中不变的剧目,成了这段悠长而模糊的历史故事中的标点与节拍器。
陈凯歌在本片充满激情地叙述这个延续半个世纪的故事,但他却不满足于仅仅动人地讲故事。片中一些镜头,极具张力,具有相当大的历史涵盖面,发人深省。这部影片,在华丽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和台词:
【10:58】 褥子被火炉点着,火光中在这些小孩的脸上跳动,或者说荡漾,
【15:38】 纷飞大雪中-炎炎盛夏天(年复一年)吊嗓子的镜头
【16:14】 传于我辈门人 诸生须当敬听
自古人生一世 需有一技之能
我辈既务斯业 便当专心用功
以后名扬四海 根据即在年轻
【31:16】 关全发:讲这出戏,是里边有个唱戏和做人的道理,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42:47】 在马灯的照耀下,几个少年围着小豆子抱回来的婴儿(也就是后来的四儿),周围一片黑暗,这新生小孩在这并不明亮的灯光下, 被几个少年围成一圈,摄影师从小孩的上方取景,紧接着转到坐在旁边的小豆子,他似乎眼带泪光,在婴儿的啼哭声和喜福成的" 校训" 声中,他似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蜕壳的过程,彻底转变为程蝶衣。果然,在接下来的镜头里,就是喜福成科班甲等生的毕 业照,接着就是张国荣(程蝶衣)出场了。而张国荣一出场,这戏就大不同了,除了人物性别自我认知的不同,更主要是其对京剧 这个行当,这个职业的认识完全不同了,即使在"全民游行"的时候,他想的也只是"领着喊的那个唱武生倒不错"(【45:22】)
【46:02】 程蝶衣受到戏迷的热情欢迎,在龙凤楼大戏院外,正要进去的时候,一声"冰糖葫芦"的叫卖声,使得蝶衣停下脚步,怔在那里半 晌。
【1:04:20】老鸨对赎身的菊仙说:我告诉你,那窑姐永远是窑姐,你记住我这话,那就是你的命。
【1:05:03】戏台上从天而降的四个条幅"艺术超群"、 "人戏无分"、"出神入化"、"石破天音",在满堂的喝彩声中,程蝶衣体会到的 也许不是作为这个角色而获得的荣耀,从她的表现看来,她已经完全认同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并且充分享受着因 "女娇娥"的优异表现而获得的众人的赞赏,这种满足令其陶醉不已。
【1:06:00】菊仙"骗婚"这段既精彩,又平庸。可以称得上精彩的就是一句旁白,一小丑扮相的人看到菊仙骗婚成功说:这妞可真够厉害的。
【2:04:04】 面对狂喜的腰鼓队和布衣军人风 酒 朴的队伍,陈凯歌安排了小楼、蝶衣与张公公的重逢。两人分坐在张公公的身边,在为一座 石阶所充任的观众席上,目击著这一现当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飘过的烟雾,遮断了画面的纵深感,将这幅三人全景呈现为一幅 扁平的画面;仿佛在这一历史剧变的时刻,旧日的历史不仅永远失去了它伸延的可能,而且被挤压为极薄且平的一页:昔日显赫 一时的公公与永恒的"戏子",此时已一同被抛出了新历史的轨道,成为旧历史间不值一文的点缀。
【2:07:50】 这段葛优的表演相当出彩,形容枯瘦,眼中常锁着奇异的光,这要比在电影《活着》中的那个"龙二"要精彩的多,这万恶的" 戏霸",在他的最后关头终于没有走完霸王的七步,事实上他刚抬脚就被旁边的人无情的推搡,无奈之下只能以猥琐的碎步了结 自己残生。
【2:18:30】-【2:21:25】
随着小楼的一声"来也",这"争角儿"一段才算结束。伴着四儿的虞姬唱段,这段唱词被导演赋予完全另外的一种含义,堪称 经典。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象华丽、剧情细腻"。这是外国专家的看法,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则此片的内蕴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象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来表现他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很聪明而独到的。影片中选用的几个京剧的片断,是经过严格精选的,陈凯歌说是要"尽量借这些片断说明程、菊及段三人关系的变化"。但事实上,不单如此,这些京剧片断,对于塑造程蝶衣的形象,是极具魅力的视听元素。影片中一出《霸王别姬》打从清末民初的北洋时代,一路演到文革以后。片头关师父形容京剧风行的盛况说:"是人的就得听戏,不听戏的就不是人,"乍听下似乎夸张,然而直到片末,此话的真实性都没有被质疑过。日本的入侵,没有丝毫减低京剧的地位,反而经由描写日本军官青木对它的崇仰而更显出它的价值。国民政府军的压迫,文化大革命的改革、贬抑、摧残,都没有改变这项艺术的形式与内涵。在片子开头的倒叙中,当程蝶衣与段小楼在文革十多年后,再度在一体育馆内粉墨登场走位,立即被管理员戏迷指认出来,暗示京剧艺术并未遭文革消灭。诚如MaxTessier说的,"《霸王别姬》是艺术的优越胜过政治的破坏与历史的险阻,一个极其有力的象征"。陈凯歌自己也说,"政权朝移夕转,可是艺术不变。"(这是由Max Tessier 的英文影评中的'regimes go by,art lives on'翻译过来的中文,并非陈凯歌的原文)

几个重要的京剧唱段
《思凡》选段: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为何腰系黄绦,身穿直裰,见人家夫妻们洒落,一对对着锦穿罗,不由人心急似火。。。
【35:00】这一次,他开始从小豆子的身份升华到程蝶衣,从莫名的笑容中,作为观者的我,有莫名的巨大痛苦:这里有因暴力实施者(小石头)的痛苦而痛,有因受害者(小豆子)的人性的扭曲而痛,有为小豆子何以在如此境遇之下,竟从此接受了这命运的残酷无情不解而痛,当小豆子口中唱出"奴把 卖某 破"的时候,我的眼里已有泪花闪动...
我从戴锦华的影评中找到这样一段话,深深佩服:
在陈凯歌所结构的叙事过程中,发生在小豆子身上的,不是一个单纯的生角、旦角的派定,而是一个施之于他的暴力的性别改写。
《思凡》中的一句对白:"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在小豆子那里被固置为"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这是意识与无意识间一次绝望而痛楚的反抗(一如小石头所言,"你就想你是个女的,可别再背错了!"),......但改写仍没有实现与完成:"女娇娥"、"男儿郎"的"错误"仍在延续。直到小石头作为暴力的实施者、抄起师傅的烟袋锅在小豆子的嘴里一阵狂搅。无论在影片的视觉呈现、还是在弗洛依德主义的象征意义上,这都无疑是一个强奸的场景。但这次暴力实现了改写的最后一笔,在鲜血由小豆子的嘴角淌出的镜头之后,他似乎带着一种迷醉、幸福的表情款款地站起身来,仪态万方、行云流水般地道出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此后,来自张公公处的强暴,则固置了这一暴力的性别改写,并将这一暴行的发出者清晰地标示为历史。小豆子遭张公公强暴一场,是陈凯歌所迷失的暴力迷宫中最为朴溯迷离的一笔。金色的逆光,晶莹的水晶钵,如魔怪、似巫妪的张公公,这暴力的一幕,呈现为东方镜城中邪恶迷人的一景。显而易见,小豆子并非为张公公所强暴,而是为已成为历史的"历史"暴力所玷污--因为张公公"没有菲勒斯,他本身就是菲勒斯"。自三度暴力/阉割行为之后,在小豆子/程蝶衣身上出现了一个结构性的裂隙、或曰意义的反转。相对于小石头/段小楼,程蝶衣更为深刻、彻底地将他始终反抗、却不断强加于他的权力意志内在化了。他不仅接受了暴力的改写,而且将固执于这一改写过的身份,并固守著这暴力的秩序。是他,而不是段小楼成为关师傅得意的弟子。同时,他固执著为暴力所派定的女性角色,固执于"从一而终"的训令,固执地置身于真实的历史进程之外。因为他是一个"女人",一个镜象中的女人,只有舞台上、镜象中才有他的生命。而段小楼则置身于历史的涡旋之中,忠贞或背叛、反抗或屈服。程蝶衣是《霸王别姬》中的诗,而这诗行却是为历史暴力所写就的。

《霸王别姬》选段一
虞姬: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受风霜与劳碌,年复年年...
恨只恨无道秦,把生灵涂炭...
只害得众百姓痛苦癫连...
兵卒:大王回营哪......
虞姬:大王
霸王:此一番连累你多受惊慌
第一次:【00: : 】
第二次:【00:47:22】
第三次 【02:19:30】

《霸王别姬》选段二
霸王:妃子......此地四面俱是楚国歌声,定是刘邦得了楚地,
孤大势去矣...
虞姬:啊...大王
霸王:依吾看来,今日是你我分别之日了...
在众人的喝彩声将响未响之时,菊仙离开戏院,准备彻底离开妓院,把自己的一生投靠在段小楼身上,如果忽略了这一个镜头,就无法对电影中的菊仙这个人物做一个准确的判断。她是把段小楼当作生活的依靠而已,仅此而已。而这段唱词也似乎是唱给虞姬,也就是蝶衣本人,霸王真的就在今日离开了她!

电影中的人物感情:
程蝶衣对段小楼,绝对不同于一般的同性恋。戏中的程蝶衣本身就是个"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痴情戏子,正如他师兄所言"不疯魔不成活",他对师兄的感情更多的来自于青梅竹马、患难与共的亲情,那是一种眷恋,一种依赖,一份渴求永恒不变的期盼,一种无力抗拒曲终人散的落寞。这种感情,也是一种习惯,完全基于精神,那是柏拉图式不现实的,却也是最纯洁最震慑人心的。最后他用自刎的方式实现了人生的信条:从一而终!程蝶衣最后效法虞姬自刎,更将片中戏与人生的关系完全转化为隐喻关系(metaphorical relation) --京剧《霸王别姬》不再是程生活的一部份,他已经与虞姬合而为一,他的一生从此也成为《霸王别姬》这本京剧一个演出的版本。从二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时代到文革后的现代,程蝶衣的虞姬依旧自刎别霸王,而段小楼的霸王依旧张目瞠舌,惊讶得不知所措;彷佛历史什么都没有真的改变过。(林文淇)

人性的龌龊:背叛
陈凯歌宣称他的影片写的是人性与时代的悲剧,在这出悲剧中,最令人痛心处是人的背叛。所有出场人的物都程度不同地自我背叛或背叛朋友、师长。《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段小楼、小四等的相互背叛,,影片对社会和时代的剖析容易给人一种印象,背叛是外因造成的。尽管
有那句"那都是四人帮闹的"撑着场面,但并不能使我们忘记人性内因中的懦弱和龌龊。在讨论戏剧改革与现代戏的一幕中,菊仙的一声高喊打断了段小楼原本打算认同程蝶衣的、不合时宜的发言,她从看台上掷下的一柄红伞("遮风蔽雨"的暗喻)终于驱使段小楼作出了一番违心的言词【02:14:09】。菊仙再次拯救了小楼,同时也将他推向背叛之路;她本人将为此承担最终的悲剧。甚至作为新时代、历史暴力之呈现者的小四,也具有"旦角"的身份;并将以虞姬的扮相出现,将霸王置身于两个虞姬的绝望抉择之间;《霸王别姬》一剧的真义由是而遭玷污。
而更为残酷而荒诞的一幕是文革场景里,两个要护卫同一男人的"女人"的疯狂,终于将男人推入了无情无义、甚至为自己所不耻的境地。
重要的道具
1. 宝剑
【38:07】 小石头:霸王要是有这把剑,早就把刘邦给宰了,当上了皇上,那你就是正宫娘娘了。
小豆子:师哥,我准送你这把剑。
【45:50】 程蝶衣:我昨儿刚去过(张公公旧府邸)
段小楼:又去找那把剑,是不?
那 爷:早不知卖哪儿去了
【1:12:10】 蝶衣在袁四爷家发现宝剑
【1:15:44】 蝶衣给新婚的小楼送宝剑,叫小楼认认这剑,而小楼已完全不识,只说这是好剑。令蝶衣大感失望,他已完全忘记当日所说"正 宫娘娘"之事,伤心之下,蝶衣留下了"小楼,以后你唱你的,我唱我的"决绝之词。在日本人进城的铁骑声中,蝶衣离开了段 家的宅门。而菊仙则把意欲离开家门找寻蝶衣的小楼一把拽了回来,并且匆忙紧紧关闭了宅门,这一扇门几乎彻底将师兄弟彻底 分开。
【1:50:30】 菊仙拿着宝剑到袁四爷府上,一番话让袁四爷乖乖的去救人。
后来还多次出现。

附:本片电影原声大碟
唱片名称: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
出版发行:滚石唱片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1992年12月
简介: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本片作曲 艺约酒 是中国电影音乐界的祭酒,负责为多部名片配乐,代表作包括《红高粱》、《心香》、《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电影的原声带包括配乐、京剧与昆曲选段,断断续续的大概有四十几段。单独的听可能不够悦耳,但与画面结合起来却有水乳交融的戏剧效果,并且流露出历史的沧桑感。主题曲《当爱已成往事》则由台湾的李宗盛作曲,并由他与林忆莲主唱。
曲目列表:
01 启幕 / 断指 / 冬夜 / 识情 / 喊嗓
02 午后 / 门外 / 逃 / 升帐 / 通罚
03 春葬 / 变 / 念词 / 粉墨登场 / 拾婴
04 『吧?/ 霸王别姬 / 镜中岁月/ 一辈子/ 决心
05 「把?/ 醉酒 / 送剑 / 贵妃醉酒 / 泣婚
06 点妆 / 和好 / 灵堂 / 成角 / 心疲
07 失婴 / 交心 / 判决 / 牡丹亭 / 大街
08 入怀 / 点戏衣 / 旧地重游 / 文革 / 斗争
09 无爱 / 不懂(李宗盛) / 重逢 / 自刎 / 落幕
10 当爱已成往事( 李宗盛、林忆莲)
*****************************************************************************************************************************
--《霸王别姬》电影与小说的不同结局

终于看到了李碧华原著的小说《霸王别姬》,不知为何,先看了结尾。结尾和电影很不一样,地点在香港,程蝶衣做为艺术指导出访香港演出,早先偷渡到这里的段小楼路过戏院,忽见"程蝶衣"三个字,恍如隔世。两位老人相间,本想见到的是昔日的容颜,而出现的却是岁月的疤痕。在坦诚相见的浴池中,不经意间提到的菊仙,段小楼道出了藏于心底多年的话"我--我和她的事,都过去了。请你--你不要怪我!"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师兄何尝不知道师弟的满腔情意。而此时的蝶衣宁可不要醒来,他提议再一起唱一遍《霸王别姬》。戏至高潮出,蝶衣挥剑自刎,然而他没有死,死的是蝶衣心中的虞姬。最后蝶衣回了内地,我想他不会在唱虞姬了;小楼留在了香港,他想去找和蝶
衣共浴的连德池,那里竟然也改成了"芬兰浴"。
电影的结局很残酷,但它以真实的死亡升华了蝶衣"从一而终"的信念。小说的结局很真实,但它残酷的将蝶衣的情梦撕破了。两种结局对小楼来说都是一样的,因为霸王是被爱的,在霸王的心中除了虞姬还有山河。而无论怎样的结局对蝶衣而言都是悲剧性的,因为他的生命是属于爱情的,而他的爱情是属于霸王的,没有了霸王,生和死即没有了区别。若我是蝶衣,我宁愿选择电影的结局,做一次真正的虞姬,让生命就此终结在舞台上,戏服里,霸王的臂挽间。但我还是我,现实中的我偷生已是一种习惯,一如小楼的选择。
霸王是现实的,虞姬是梦想的,所以当霸王别姬时,总是虞姬死在前面。

*****************************************************************************************************************************
站在时间的岸边
--我看《霸王别姬》

一 虞姬与霸王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千百年后,同样的剑光过处,虞姬仍似一道华美的虹彩,片片碎裂在霸王惊诧的眼前。"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一生一旦的执著,一辈子的相依相随,霸王别姬的故事
逃不出它既定的宿命。
陈凯歌这部影片中,霸王和虞姬各有两重指代。程蝶衣是虞姬,菊仙也是虞姬;段小楼是
霸王,京剧艺术也是霸王。在纷纷沓沓的虞姬和霸王的情感纠葛世事变迁中,影片用三个
小时的时间构筑了一个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激荡的世界,一首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一场亘
古不变的英雄气短的人生困境。

--程蝶衣之为虞姬

程蝶衣是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所要着力凸显的人物,就我的看法,更愿意认为他的霸王从根
本上来讲,是他执著了一辈子的京剧艺术,他沉浸了一辈子的"从一而终"的人生与文化
理想。

在影片开始时小豆子被母亲生生剁下一只六指,此后又因为唱错《思凡》被师哥用 鞲说?
了满口鲜血,这两个场景连同其后被张公公凌辱一节,通常被认为是促使小豆子成为程蝶
衣的三次或精神或肉体的阉割,是种种外在的暴力在年少的主人公身上的肆虐,小豆子因
此而屈服,被迫实现了意识上的性别指认的转换,从而写就了程蝶衣这一段影片中美丽的
诗行。

而我认为,事实上小豆子的转变并不完全是屈服于种种外来的暴力,小豆子是一个倔强的
小豆子,一如程蝶衣也是一个倔强的程蝶衣。在种种表面上的暴力压迫下,小豆子的主观
意志不应被忽视。从影片中来看,师傅的多番责打,甚至所谓"打通堂"都没有在小豆子
身上起到真正的作用,这可以从影片中小豆子和小癞子出逃回来后的那段情节中看出。小
豆子一声不吭,既不向师傅讨饶,也不听师哥的劝告,倔强至此。事实上他第一次真正的
转变并不是被割去六指或是被师哥在口中捣出血来,而是逃出喜福成科班以后见到了当时
名嘈一时的"角儿"。看台中的小豆子,引颈而望,目光迷离,完全被舞台上的名角风采
所征服,被叱咤英武的霸王所征服,被京剧艺术所征服,被一个绚烂华丽的苦孩子的梦想
所征服。他"选择"了京剧,而不是被逼着走向京剧。正是这种强烈的向往和独立的自主
意愿使小豆子自己重回科班。可以说,是从这个时候起,小豆子为自己选择了京剧这一条
路,并用一生坚定地走下去。

其后的一切则几乎是预设好般的顺理成章:由于长得面目俊美骨架清秀,他成了科班里唯
一的旦角人才。既已认定,便只有走下去。当师哥的棍杆在小豆子的口中一阵乱捣之时,
他终于看清只有这样一条前路,于是,镜头前失魂地坐在太师椅里的小豆子也就只有仪态
万方地站起身来,行云流水般,面带一丝微笑地唱:"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
至此,小豆子的性别指认转换完成。

在这里,我想插上一点似乎经常被忽略的信息,影片中小豆子年少求艺一章中,不应该仅
仅关注其性别指认的转变,在小豆子的少年生活中,导演跟我们讲述了两件大事,除了性
别转换之外,便是他从一而终的信念的确认。这两件大事同样重要,并且在理解程蝶衣这
一人物时有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小豆子从一而终最早的诱因是低贱的身世和师兄的情谊。低贱的身世平添了小豆子的无助
感,而师兄的处处关怀恰好给了他一个爱和保护的归宿。直到后来师傅讲述霸王别姬的故
事时,说"人要自个成全自个",说到了虞姬的"从一而终",可以说对小豆子而言是人
生重要的一课,它把小豆子同师哥间长久以来的情感完全定义化,概念化了。我们看到影
片中的小豆子一边哭,一边打自己的耳光,"从一而终"这个做人的道理从此在他心里扎
下了根。"从"艺术,"从"京剧,"从"师哥,这几个概念在"从一而终"四个字中得
到了最好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注释。

再回到性别转换上来。在唱对了《思凡》之后,小豆子已经大致确定了他作为程蝶衣的人
生道路,其后的张公公一节,我认为与其说是强调性别指认的最后变换与确立,不如说是
导演在向我们昭示小豆子成为程蝶衣后的苦难人生的开始。张公公,代表着那个时代已经
没落的势力,而这个没落的势力在这新出生的生命上犹能纵情肆虐,由此,程蝶衣一生的
悲苦也冉冉拉开序幕。在那个欲曙还阴的凌晨,脸上还带着油彩的小豆子从张府默默出来
,他此后的人生历程在那一刻已经基本定下了格调。

"虞姬怎么演,也都有个一死",正是程蝶衣一生的伏笔和注脚。

但是,我们看到,此时的小豆子依然倔强,在他发现了襁褓中的小四时,他置师傅的那一
句"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于不理,固执地把小四抱了回来。仿佛那襁褓中的婴儿正是他
自己,仿佛一言不发负气般的收养是力所能及的最激烈的反抗,对一个人宿命的反抗。

影片进行到这里,充满了内心世界同外来强力的激烈争斗的童年和少年学艺经历告一终结
,镜头中出现了科班小子们合影留念的场景,昭示着一个阶段过去,和一个新的阶段的来
临,闪光灯响过,程蝶衣登场了。

果真是名旦风流,程蝶衣一登场,便给人惊艳之感。小豆子年少时的理想终于实现了,风
华绝代的虞姬,满堂喝彩的舞台,灯一亮起来,音乐一响起来,踩着鼓点他就成了故事中
不死的美人。可以说从一而终贯穿了程蝶衣的一生,他属于京剧,属于霸王别姬这个古老
传说。恰恰是这个倔强的小豆子,或者程蝶衣,把自己认定的、师傅教导的那个信条,最
当真地、最彻底地内在化了。这种内在化中,我们依然能窥看到程蝶衣或者小豆子对自己
人生的强烈的自主意

片名: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
导演:陈凯歌
监制:徐枫
编剧:李碧华、芦苇 根据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顾长卫
主演:张国荣(饰程蝶衣)
张丰毅(饰段小楼)
巩俐(饰菊仙)
彩色故事片 195分钟(157分钟) 片 L时间:二小时五十三分
香港汤臣公司出品,1993年

获奖情况:
本片获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费比西奖",第51届电影金球最佳外语片奖,全美影评人联盟年度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年度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外语片奖,日本"纪念世界电影诞生 100周年电影评奖"东京电影评论家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奖,日本新闻界电影评奖"东京每日新闻电影大奖"、最佳影片奖,日本第38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奖。

故事梗概:
故事描述程蝶衣自小被母亲卖到京戏班学唱青衣,对自己的身份是男是女产生了混淆之感。师兄段小楼跟他感情甚佳,两人因合演《霸王别姬》而成为名角。不料小楼娶妓女菊仙为妻在先,在文革时期兄弟俩反目在后,使程蝶衣对毕生的艺术追求感到失落,终于在再次跟小楼排演本戏时自刎于台上。全片气派恢宏,制作精致,将两个伶人的悲欢故事揉合了半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兼具史诗格局与细腻的男性情谊。翔实的反映了新旧社会的梨园血泪和梨园风气,有纵深的历史感,内中二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冲突,描写得曲折细腻,展示了人在角色错位及灾难时期的多面性和丰富性。《霸王别姬》一片感情强烈,情节曲折,充满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并邀请几位大明星主演,具备充分的商业元素,但同时,却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点上,与陈凯歌的前作是一贯的。香港影评界对于本片的"雅俗共赏",叫好又叫座,以"通俗中见斑斓,曲高而和者众"来形容,相当中肯。 在写我的观感之前,有几个事项需要申明一下,《霸王别姬》一片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我喜欢这部电影有很多理由,这是一部有关感情的电影,有关艺术的电影,有关京剧的电影,有关历史的电影,而这一切都是令我着迷的。或许可以这么说,我喜欢这部电影已经毫无保留,即使她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在本篇文字里,我引用了一些著名影评家的文字,并非是为增加本文的色彩,完全是为了这部我喜欢的电影有一个完整的介绍和评论。但是由于个人时间和水平有限,这绝对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想法,我今天贴出这篇文字,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讨论,并且,将来有时间能够更加完善这篇有关我最喜爱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的文字。有一点我希望观者尊重我的选择,我不希望这篇文字被转载,只在拓创,谢谢!
关于电影的主题,众说分芸,一些人都是通过与李碧华小说原著的对比,来分析导演的意图与电影的主旨,殊不知,电影如同小说一样,一旦上演之后,就已经不再是导演本人的孩子,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指着这个孩子说三道四。这个时候,导演想说什么已经并不重要了,我们能看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电影拍摄的背景众所周知,整个中国刚刚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变动,而自建国以后日益衰落的大陆艺术电影更加萎靡不振。而自那之后,有关"历史",特别是建国以后"历史"的电影几乎成为艺术电影的禁区。"'历史'便成了大陆艺术电影中萦回不去的梦魇。似乎是一道必需去正视而令人晕眩的深谷,又仿若幽灵出没的、腥红而富丽的天幕"(戴锦华) 而事实上,这些记忆都太过真切,经历过的人们无一不怀有刻骨铭心的回忆,然而这一段关于历史的记忆,却又是一段被官方说法所垄断的记忆。当我们试图用这种宏观的角度,历史的视角来审视电影《霸王别姬》的时候,这电影本身就承受了太多也许本来并不完全具备的外延。然而,通过京剧《霸王别姬》在电影中的反复呈现,我们很容易对导演意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历史不是一个如同链条一样的连续的进程,而是一个在无尽的复沓与轮回中彼此迭加的空间。历史则成了一个在缓慢的颓败与朽坏中的古旧舞台,而年代、事件、人生,则成了其间轮演的剧目与来去匆匆、难于辨认的过客。在这个电影的叙事中,正是这古旧的舞台,而不是其间的剧目与过客攫取了旁观者凝视的目光。--北洋政府的戏楼(观众周围的各种标语)、日本人统治下的戏楼(观众周围的日本军旗和国旗)、国民党统治下的戏楼、共产党统治下的戏楼。在这个已经历史化的空间--戏楼里,这出韵味悠长的《霸王别姬》作为其中不变的剧目,成了这段悠长而模糊的历史故事中的标点与节拍器。
陈凯歌在本片充满激情地叙述这个延续半个世纪的故事,但他却不满足于仅仅动人地讲故事。片中一些镜头,极具张力,具有相当大的历史涵盖面,发人深省。这部影片,在华丽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和台词:
【10:58】 褥子被火炉点着,火光中在这些小孩的脸上跳动,或者说荡漾,
【15:38】 纷飞大雪中-炎炎盛夏天(年复一年)吊嗓子的镜头
【16:14】 传于我辈门人 诸生须当敬听
自古人生一世 需有一技之能
我辈既务斯业 便当专心用功
以后名扬四海 根据即在年轻
【31:16】 关全发:讲这出戏,是里边有个唱戏和做人的道理,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42:47】 在马灯的照耀下,几个少年围着小豆子抱回来的婴儿(也就是后来的四儿),周围一片黑暗,这新生小孩在这并不明亮的灯光下, 被几个少年围成一圈,摄影师从小孩的上方取景,紧接着转到坐在旁边的小豆子,他似乎眼带泪光,在婴儿的啼哭声和喜福成的" 校训" 声中,他似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蜕壳的过程,彻底转变为程蝶衣。果然,在接下来的镜头里,就是喜福成科班甲等生的毕 业照,接着就是张国荣(程蝶衣)出场了。而张国荣一出场,这戏就大不同了,除了人物性别自我认知的不同,更主要是其对京剧 这个行当,这个职业的认识完全不同了,即使在"全民游行"的时候,他想的也只是"领着喊的那个唱武生倒不错"(【45:22】)
【46:02】 程蝶衣受到戏迷的热情欢迎,在龙凤楼大戏院外,正要进去的时候,一声"冰糖葫芦"的叫卖声,使得蝶衣停下脚步,怔在那里半 晌。
【1:04:20】老鸨对赎身的菊仙说:我告诉你,那窑姐永远是窑姐,你记住我这话,那就是你的命。
【1:05:03】戏台上从天而降的四个条幅"艺术超群"、 "人戏无分"、"出神入化"、"石破天音",在满堂的喝彩声中,程蝶衣体会到的 也许不是作为这个角色而获得的荣耀,从她的表现看来,她已经完全认同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并且充分享受着因 "女娇娥"的优异表现而获得的众人的赞赏,这种满足令其陶醉不已。
【1:06:00】菊仙"骗婚"这段既精彩,又平庸。可以称得上精彩的就是一句旁白,一小丑扮相的人看到菊仙骗婚成功说:这妞可真够厉害的。
【2:04:04】 面对狂喜的腰鼓队和布衣军人风 酒 朴的队伍,陈凯歌安排了小楼、蝶衣与张公公的重逢。两人分坐在张公公的身边,在为一座 石阶所充任的观众席上,目击著这一现当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飘过的烟雾,遮断了画面的纵深感,将这幅三人全景呈现为一幅 扁平的画面;仿佛在这一历史剧变的时刻,旧日的历史不仅永远失去了它伸延的可能,而且被挤压为极薄且平的一页:昔日显赫 一时的公公与永恒的"戏子",此时已一同被抛出了新历史的轨道,成为旧历史间不值一文的点缀。
【2:07:50】 这段葛优的表演相当出彩,形容枯瘦,眼中常锁着奇异的光,这要比在电影《活着》中的那个"龙二"要精彩的多,这万恶的" 戏霸",在他的最后关头终于没有走完霸王的七步,事实上他刚抬脚就被旁边的人无情的推搡,无奈之下只能以猥琐的碎步了结 自己残生。
【2:18:30】-【2:21:25】
随着小楼的一声"来也",这"争角儿"一段才算结束。伴着四儿的虞姬唱段,这段唱词被导演赋予完全另外的一种含义,堪称 经典。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象华丽、剧情细腻"。这是外国专家的看法,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则此片的内蕴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象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来表现他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是很聪明而独到的。影片中选用的几个京剧的片断,是经过严格精选的,陈凯歌说是要"尽量借这些片断说明程、菊及段三人关系的变化"。但事实上,不单如此,这些京剧片断,对于塑造程蝶衣的形象,是极具魅力的视听元素。影片中一出《霸王别姬》打从清末民初的北洋时代,一路演到文革以后。片头关师父形容京剧风行的盛况说:"是人的就得听戏,不听戏的就不是人,"乍听下似乎夸张,然而直到片末,此话的真实性都没有被质疑过。日本的入侵,没有丝毫减低京剧的地位,反而经由描写日本军官青木对它的崇仰而更显出它的价值。国民政府军的压迫,文化大革命的改革、贬抑、摧残,都没有改变这项艺术的形式与内涵。在片子开头的倒叙中,当程蝶衣与段小楼在文革十多年后,再度在一体育馆内粉墨登场走位,立即被管理员戏迷指认出来,暗示京剧艺术并未遭文革消灭。诚如MaxTessier说的,"《霸王别姬》是艺术的优越胜过政治的破坏与历史的险阻,一个极其有力的象征"。陈凯歌自己也说,"政权朝移夕转,可是艺术不变。"(这是由Max Tessier 的英文影评中的'regimes go by,art lives on'翻译过来的中文,并非陈凯歌的原文)

几个重要的京剧唱段
《思凡》选段: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为何腰系黄绦,身穿直裰,见人家夫妻们洒落,一对对着锦穿罗,不由人心急似火。。。
【35:00】这一次,他开始从小豆子的身份升华到程蝶衣,从莫名的笑容中,作为观者的我,有莫名的巨大痛苦:这里有因暴力实施者(小石头)的痛苦而痛,有因受害者(小豆子)的人性的扭曲而痛,有为小豆子何以在如此境遇之下,竟从此接受了这命运的残酷无情不解而痛,当小豆子口中唱出"奴把 卖某 破"的时候,我的眼里已有泪花闪动...
我从戴锦华的影评中找到这样一段话,深深佩服:
在陈凯歌所结构的叙事过程中,发生在小豆子身上的,不是一个单纯的生角、旦角的派定,而是一个施之于他的暴力的性别改写。
《思凡》中的一句对白:"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在小豆子那里被固置为"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这是意识与无意识间一次绝望而痛楚的反抗(一如小石头所言,"你就想你是个女的,可别再背错了!"),......但改写仍没有实现与完成:"女娇娥"、"男儿郎"的"错误"仍在延续。直到小石头作为暴力的实施者、抄起师傅的烟袋锅在小豆子的嘴里一阵狂搅。无论在影片的视觉呈现、还是在弗洛依德主义的象征意义上,这都无疑是一个强奸的场景。但这次暴力实现了改写的最后一笔,在鲜血由小豆子的嘴角淌出的镜头之后,他似乎带着一种迷醉、幸福的表情款款地站起身来,仪态万方、行云流水般地道出了:"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此后,来自张公公处的强暴,则固置了这一暴力的性别改写,并将这一暴行的发出者清晰地标示为历史。小豆子遭张公公强暴一场,是陈凯歌所迷失的暴力迷宫中最为朴溯迷离的一笔。金色的逆光,晶莹的水晶钵,如魔怪、似巫妪的张公公,这暴力的一幕,呈现为东方镜城中邪恶迷人的一景。显而易见,小豆子并非为张公公所强暴,而是为已成为历史的"历史"暴力所玷污--因为张公公"没有菲勒斯,他本身就是菲勒斯"。自三度暴力/阉割行为之后,在小豆子/程蝶衣身上出现了一个结构性的裂隙、或曰意义的反转。相对于小石头/段小楼,程蝶衣更为深刻、彻底地将他始终反抗、却不断强加于他的权力意志内在化了。他不仅接受了暴力的改写,而且将固执于这一改写过的身份,并固守著这暴力的秩序。是他,而不是段小楼成为关师傅得意的弟子。同时,他固执著为暴力所派定的女性角色,固执于"从一而终"的训令,固执地置身于真实的历史进程之外。因为他是一个"女人",一个镜象中的女人,只有舞台上、镜象中才有他的生命。而段小楼则置身于历史的涡旋之中,忠贞或背叛、反抗或屈服。程蝶衣是《霸王别姬》中的诗,而这诗行却是为历史暴力所写就的。

《霸王别姬》选段一
虞姬: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受风霜与劳碌,年复年年...
恨只恨无道秦,把生灵涂炭...
只害得众百姓痛苦癫连...
兵卒:大王回营哪......
虞姬:大王
霸王:此一番连累你多受惊慌
第一次:【00: : 】
第二次:【00:47:22】
第三次 【02:19:30】

《霸王别姬》选段二
霸王:妃子......此地四面俱是楚国歌声,定是刘邦得了楚地,
孤大势去矣...
虞姬:啊...大王
霸王:依吾看来,今日是你我分别之日了...
在众人的喝彩声将响未响之时,菊仙离开戏院,准备彻底离开妓院,把自己的一生投靠在段小楼身上,如果忽略了这一个镜头,就无法对电影中的菊仙这个人物做一个准确的判断。她是把段小楼当作生活的依靠而已,仅此而已。而这段唱词也似乎是唱给虞姬,也就是蝶衣本人,霸王真的就在今日离开了她!

电影中的人物感情:
程蝶衣对段小楼,绝对不同于一般的同性恋。戏中的程蝶衣本身就是个"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痴情戏子,正如他师兄所言"不疯魔不成活",他对师兄的感情更多的来自于青梅竹马、患难与共的亲情,那是一种眷恋,一种依赖,一份渴求永恒不变的期盼,一种无力抗拒曲终人散的落寞。这种感情,也是一种习惯,完全基于精神,那是柏拉图式不现实的,却也是最纯洁最震慑人心的。最后他用自刎的方式实现了人生的信条:从一而终!程蝶衣最后效法虞姬自刎,更将片中戏与人生的关系完全转化为隐喻关系(metaphorical relation) --京剧《霸王别姬》不再是程生活的一部份,他已经与虞姬合而为一,他的一生从此也成为《霸王别姬》这本京剧一个演出的版本。从二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时代到文革后的现代,程蝶衣的虞姬依旧自刎别霸王,而段小楼的霸王依旧张目瞠舌,惊讶得不知所措;彷佛历史什么都没有真的改变过。(林文淇)

人性的龌龊:背叛
陈凯歌宣称他的影片写的是人性与时代的悲剧,在这出悲剧中,最令人痛心处是人的背叛。所有出场人的物都程度不同地自我背叛或背叛朋友、师长。《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段小楼、小四等的相互背叛,,影片对社会和时代的剖析容易给人一种印象,背叛是外因造成的。尽管
有那句"那都是四人帮闹的"撑着场面,但并不能使我们忘记人性内因中的懦弱和龌龊。在讨论戏剧改革与现代戏的一幕中,菊仙的一声高喊打断了段小楼原本打算认同程蝶衣的、不合时宜的发言,她从看台上掷下的一柄红伞("遮风蔽雨"的暗喻)终于驱使段小楼作出了一番违心的言词【02:14:09】。菊仙再次拯救了小楼,同时也将他推向背叛之路;她本人将为此承担最终的悲剧。甚至作为新时代、历史暴力之呈现者的小四,也具有"旦角"的身份;并将以虞姬的扮相出现,将霸王置身于两个虞姬的绝望抉择之间;《霸王别姬》一剧的真义由是而遭玷污。
而更为残酷而荒诞的一幕是文革场景里,两个要护卫同一男人的"女人"的疯狂,终于将男人推入了无情无义、甚至为自己所不耻的境地。
重要的道具
1. 宝剑
【38:07】 小石头:霸王要是有这把剑,早就把刘邦给宰了,当上了皇上,那你就是正宫娘娘了。
小豆子:师哥,我准送你这把剑。
【45:50】 程蝶衣:我昨儿刚去过(张公公旧府邸)
段小楼:又去找那把剑,是不?
那 爷:早不知卖哪儿去了
【1:12:10】 蝶衣在袁四爷家发现宝剑
【1:15:44】 蝶衣给新婚的小楼送宝剑,叫小楼认认这剑,而小楼已完全不识,只说这是好剑。令蝶衣大感失望,他已完全忘记当日所说"正 宫娘娘"之事,伤心之下,蝶衣留下了"小楼,以后你唱你的,我唱我的"决绝之词。在日本人进城的铁骑声中,蝶衣离开了段 家的宅门。而菊仙则把意欲离开家门找寻蝶衣的小楼一把拽了回来,并且匆忙紧紧关闭了宅门,这一扇门几乎彻底将师兄弟彻底 分开。
【1:50:30】 菊仙拿着宝剑到袁四爷府上,一番话让袁四爷乖乖的去救人。
后来还多次出现。

附:本片电影原声大碟
唱片名称: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
出版发行:滚石唱片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1992年12月
简介: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本片作曲 艺约酒 是中国电影音乐界的祭酒,负责为多部名片配乐,代表作包括《红高粱》、《心香》、《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电影的原声带包括配乐、京剧与昆曲选段,断断续续的大概有四十几段。单独的听可能不够悦耳,但与画面结合起来却有水乳交融的戏剧效果,并且流露出历史的沧桑感。主题曲《当爱已成往事》则由台湾的李宗盛作曲,并由他与林忆莲主唱。
曲目列表:
01 启幕 / 断指 / 冬夜 / 识情 / 喊嗓
02 午后 / 门外 / 逃 / 升帐 / 通罚
03 春葬 / 变 / 念词 / 粉墨登场 / 拾婴
04 『吧?/ 霸王别姬 / 镜中岁月/ 一辈子/ 决心
05 「把?/ 醉酒 / 送剑 / 贵妃醉酒 / 泣婚
06 点妆 / 和好 / 灵堂 / 成角 / 心疲
07 失婴 / 交心 / 判决 / 牡丹亭 / 大街
08 入怀 / 点戏衣 / 旧地重游 / 文革 / 斗争
09 无爱 / 不懂(李宗盛) / 重逢 / 自刎 / 落幕
10 当爱已成往事( 李宗盛、林忆莲)
*****************************************************************************************************************************
--《霸王别姬》电影与小说的不同结局

终于看到了李碧华原著的小说《霸王别姬》,不知为何,先看了结尾。结尾和电影很不一样,地点在香港,程蝶衣做为艺术指导出访香港演出,早先偷渡到这里的段小楼路过戏院,忽见"程蝶衣"三个字,恍如隔世。两位老人相间,本想见到的是昔日的容颜,而出现的却是岁月的疤痕。在坦诚相见的浴池中,不经意间提到的菊仙,段小楼道出了藏于心底多年的话"我--我和她的事,都过去了。请你--你不要怪我!"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师兄何尝不知道师弟的满腔情意。而此时的蝶衣宁可不要醒来,他提议再一起唱一遍《霸王别姬》。戏至高潮出,蝶衣挥剑自刎,然而他没有死,死的是蝶衣心中的虞姬。最后蝶衣回了内地,我想他不会在唱虞姬了;小楼留在了香港,他想去找和蝶
衣共浴的连德池,那里竟然也改成了"芬兰浴"。
电影的结局很残酷,但它以真实的死亡升华了蝶衣"从一而终"的信念。小说的结局很真实,但它残酷的将蝶衣的情梦撕破了。两种结局对小楼来说都是一样的,因为霸王是被爱的,在霸王的心中除了虞姬还有山河。而无论怎样的结局对蝶衣而言都是悲剧性的,因为他的生命是属于爱情的,而他的爱情是属于霸王的,没有了霸王,生和死即没有了区别。若我是蝶衣,我宁愿选择电影的结局,做一次真正的虞姬,让生命就此终结在舞台上,戏服里,霸王的臂挽间。但我还是我,现实中的我偷生已是一种习惯,一如小楼的选择。
霸王是现实的,虞姬是梦想的,所以当霸王别姬时,总是虞姬死在前面。

*****************************************************************************************************************************
站在时间的岸边
--我看《霸王别姬》

一 虞姬与霸王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千百年后,同样的剑光过处,虞姬仍似一道华美的虹彩,片片碎裂在霸王惊诧的眼前。"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一生一旦的执著,一辈子的相依相随,霸王别姬的故事
逃不出它既定的宿命。
陈凯歌这部影片中,霸王和虞姬各有两重指代。程蝶衣是虞姬,菊仙也是虞姬;段小楼是
霸王,京剧艺术也是霸王。在纷纷沓沓的虞姬和霸王的情感纠葛世事变迁中,影片用三个
小时的时间构筑了一个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激荡的世界,一首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一场亘
古不变的英雄气短的人生困境。

--程蝶衣之为虞姬

程蝶衣是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所要着力凸显的人物,就我的看法,更愿意认为他的霸王从根
本上来讲,是他执著了一辈子的京剧艺术,他沉浸了一辈子的"从一而终"的人生与文化
理想。

在影片开始时小豆子被母亲生生剁下一只六指,此后又因为唱错《思凡》被师哥用 鞲说?
了满口鲜血,这两个场景连同其后被张公公凌辱一节,通常被认为是促使小豆子成为程蝶
衣的三次或精神或肉体的阉割,是种种外在的暴力在年少的主人公身上的肆虐,小豆子因
此而屈服,被迫实现了意识上的性别指认的转换,从而写就了程蝶衣这一段影片中美丽的
诗行。

而我认为,事实上小豆子的转变并不完全是屈服于种种外来的暴力,小豆子是一个倔强的
小豆子,一如程蝶衣也是一个倔强的程蝶衣。在种种表面上的暴力压迫下,小豆子的主观
意志不应被忽视。从影片中来看: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1080096344_sutramovie/68.shtml

http://www.xici.net/b210782/d31773669.htm

http://gb.chinabroadcast.cn/41/2004/03/19/602@102266.htm

  是一部由苏菲·玛索 斯蒂芬·迪兰主演的爱情影片。主要讲述一个欲体买卖的晚上,竟是七年心火不灭的开始。瑞士籍家庭教师伊莉莎白为替父还债,卖身三晚予素未谋面的英国贵族查理,更为他诞下女儿,但答应从此再不与女儿见面。七年后伊对查理依然念念不忘,而查理亦对伊情有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