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税盘发票导入:话题作文怎么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品牌网 时间:2024/04/23 14:22:01

“话题作文”的写法
作者:admin 来源:语教网 加入日期:2003-02-17 阅读:1903
1998年~2002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连续3年,命题只为考生展开联想、想象提供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如,1998年关于考生“自己心理承受力”的话题,1999年关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今年的关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这一类“话题作文”往往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供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写法更是可以灵活多样。它的写作旨趣是追求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要求大胆想象,自由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命题方式是对束缚学生手脚的写作教条的大解放,是对僵化的“叙—议—联—结”的写作模式的大反拨。

从今年的阅卷实践来看,“话题作文”确实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引发出了多样化的表达。学生的作文也是“丰富多彩”,佳作迭出。从内容来看,有的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生命的意义,有的描述对美的不同的感悟,有的呼唤各逞风采的个性……从文体来看,有一般意义上的记叙文、议论文,也有文学意义上的小说、散文、杂文、故事、童话等等,甚至还有写得很好的戏剧小品和诗歌,还有书信、日记、招标书、诊断书等应用文。从表达方式来看,有鞭辟入里的议论,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有惟妙惟肖的描写,有意味深长的叙述,有含蓄深沉的抒情。每天都有许多佳构妙作,引得阅卷教师拍案叫绝,击节赞赏。

然而,也有许多学生对这种“话题作文”很不适应,用的仍然是过去的“材料作文”的写法。有的硬从材料中抽象出一个哲理加以论证,这种写法也不是不可以,但总显得有点隔靴搔痒,空洞浮泛。有的对学者叙述的关于4个图形的这道题目本身进行评论或解释,显得思路局促,没话找话。有的根据这4个图形乱加比附,显得不伦不类。甚至有人只是对“材料”作了简单的扩写。今年的高考作文,第一次采用基础等级加发展等级的评分方法,诸如此类的作文不但得不到发展分,在基础等级中也不可能得到高分。

往者以逝,来者可追。素质教育必然会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而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有变,这种受到师生普遍欢迎的开放性的“话题作文”,很有可能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因此,未来的考生必须掌握这种“话题作文”的写法。“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并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的“材料”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作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话题”并不是题目,它只是规定一个写作的规范,在立意、选材、文体、表达等方面留给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都很大。今年的考题中就明明白白地写着:“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就符合题意。”“话题作文”为你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你就尽情地在蓝天绿海中飞跃吧!

一、把握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
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

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

二、缩小范围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
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人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三、拟好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
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四、善于联想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比如话题“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五、写出新意

话题作文既然是应试作文,总得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感觉,得—个好的分数。因此,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特的感悟,不入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

拟题技巧

近几年,给材料自拟题作文,成为高、中考的一种重要的命题方式。可是有许多同学由于平时缺乏锻炼,考场上拟不出也拟不好作文题目,因而就写不出成功的文章。

那么,怎样才能拟好考试作文题呢?除平时多读多练外,掌握一定自拟作文题目的技巧技法,也是很重要的。现介绍五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借、仿、拼、抽、代。

“借”,就是从古今中外名文佳作或身边生活中借现成的题目,巧妙地运用到符合自己要求的文章上来。如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故乡》,他们前后都有人用。你“借”我也“借”,越“借”越好,真可谓同题不同文,神韵别具。在考场思绪紧张时用此法最好。

“仿”,就是按别人用过的文题的格式,仿造一个符合自己所需要的作文题目。例如:《回忆我的母亲》可仿写成《回忆我的初中生活》,《想和做》可仿写成《学与思》等。

“拼”,就是把相关的几个题目中的有效成分,拼凑起来产生一个新的作文题目。有的“拼”意义,有的“拼”词语,有的“拼”用法。如1990年高考作文题有人拟为《花与刺》,而又有人在此基础上“拼”上“联想”二宇,拟为《花与刺的联想》,可谓锦上添花。

“抽”,就是从所给材料中,抽取关键的词语或短句作为作文题。如1990年高考作文中,就有人从所给材料中抽取了“花”“刺”“姑娘”三个词语而拟成一个极有文采和吸引力的作文题《花·刺·姑娘》。

“代”,就是在时间紧,拟不出满意的题目的情况下,可先拟一个代替,待全文写完后再确定,或者在写作过程中因灵感触发而突然想出一个好题目。如“谈……”“记……”“介绍……”等。

当然,以上五种方法在考场上往往不是单独使用,而常常是综合运用,那样会拟得更快,拟得更好。

【要义解说】
切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看清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二是文章和题目相符。话题作文内容很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角度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也应该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
【策略解读】
1.理解话题概念。准确理解话题的概念是做到切合题意的基础。比如写《心灵的选择》,“选择”是核心所在。如果考生不认真审题,仅仅就协作、互惠、双赢等作发挥,那就很可能写成一篇“给材料作文”,偏离题目的要求。当然,“心灵”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它规定了这种“选择”,必须是震动心灵、震撼灵魂的,必须是心灵承受一定压力的;这是一种思想经历升华的选择,是一种面对大是大非或者关涉良心、尊严、人格的选择,甚至有可能是面对生与死的选择,因此,这种选择常常是痛苦的,是经过激烈的思想冲突的,而最后证明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2.把握话题范围。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有利于对话题的切分,有利于考生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如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中的“和谐”大体上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和谐,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和谐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界里的各种动物之间的和谐。很显然,“和谐”是一个大话题,写作时要能把握“和谐”的范围,就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和谐”来写。
3.辨明话题关系。如果话题由几个概念构成,如“自信与他信”、“诚实与虚伪”、“人性人情与内心体味”、“树木•森林•气候”等等,要求考生在写作前要辨明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心灵的选择”,审题时要注意:话题中的“选择”,是指在两种或多种可能中,经过思索、掂量,作出的自觉(或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取舍(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这种在双向或多向中进行的选择,可以是尖锐的矛盾或对立,如生与死、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得与失等等;也可以并不表现为尖锐的矛盾或对立,如情与理、正确与正确、善与善等等。但选择的结果必须或合情,或合理,或合法,或合度。“心灵”包括思想和情感两个方面。因此“心灵的选择”必须区别于一般的选择:选择的内容、选择的过程必须有着思想或情感的矛盾、斗争或触动。再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是一种关系式话题。根据话题和引语解说会发现这种复杂的关系之中包含了四种关系:一是感情性质,即亲近与疏远;二是认知性质,即正确深刻与错误肤浅;三是对待方式,即认识事物与处理问题;四是情知方向,即由情到知与由知到情。
【要义解说】
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策略解读】
1.切割话题。写作时将“大话题”进行切割,使之变成若干“小话题”,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一个去写。比如“尊重”可以切割为以下小话题: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会有尊严;神圣的尊严在捍卫正义的斗争中得到升华;科学的尊严不容侵犯;尊严不仅是个人价值的象征,更是民族、国家的立身之本;产生尊严的是理性——对正义的执著,而不是冲动——对虚荣的追求,等等。这样,就使缩小后的题目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考生,从而使话题作文的内容既不显得空泛又不失之单薄。
2.限制定向。话题的限制越少,留给考生思维的空间就越大;话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写作时,必须加以限制,宽题窄作,切口过大,中心就不集中。限制的方法很多,可在前面加修饰语,可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前后都加,甚至在中间加。如“父辈”话题可限定为艰辛的父辈、父辈的遗憾、父辈的辉煌、父辈——执着的一代、对待父辈即对待传统,等等。再如“面对缺陷”这一话题,可以在中间加以限制:面对生理的缺陷、面对个性的缺陷、面对文化品位的缺陷、面对艺术品的缺陷、面对劳动产品的缺陷、面对人类自身的缺陷,等等。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内容也基本确定了,立意就不会有偏离题意的危险。
3.以问领写。面对宽泛的话题,可以以问领写,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范围。如以“压力”为话题写作时,就可以进行如下的思考: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再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方面来写文章。
此外,还必须善于扩大。①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的主题,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②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精神品质联系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文题中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
【要义解说】
“虚”与“实”是一对相反相对的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远处的,“实”是眼前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露的、明朗的。所谓虚实错位,就是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

【策略解读】
“虚题”要“实”写。对于“虚题”,写作时要首先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理念,再从这些思想、感情、理念入手,发掘或选择具体材料,以具体详尽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作者对话题或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如“追求”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掌握了虚实错位的方法,碰到这类题目就能立即做出决断,明确立意,而不会再冥思苦想,耽误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实题”要“虚”写。有时提供的话题或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理,但我们在写作时,要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善于捕捉形象。实题虚写的关键在于形象与思想天衣无缝的融合。好文章应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文章内容会失之浮泛浅露,章法零乱;形象思维能力不强,文章会失之呆板,缺乏鲜活的灵性和感染力。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文章才能既有形式、内容之美感、美质,又有思想的穿透力。②大胆展开联想。捕捉形象需要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力,它往往与对全文内容的构思同步进行进行。如以“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物象“井”为载体,附情于物,渲染“井”与某种人的相似点,让“井”的“物性”与某种人的“人性”相融合,虽然使表达的意旨“超然物外”,却又使笔下的“人性”切合“物性”特征。总之,运用此法要注意对实题(物)只能作必要的描绘,而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象征的那个部分,虚作与实题(物)之间应有相似或相关之处,不能生搬硬套;由“实”到“虚”,过渡要自然、贴切。
虚写与实写,相反相成、相辅相生。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第4讲:考场作文确立主旨能力•化意为象

【要义解说】
化意为象,就是要用具体可感的事例去解释、表现、阐述或说明抽象的主旨与道理,从而使主旨与道理更易为读者理解。

【策略解读】
无论写作什么文章,总得有个主旨。①歌颂赞美。生活永远是辩证的、丰富的,即真善美与假丑恶共存并行,作文立意时我们要善于认清主流,或从生活中选取正面形象、正面事例,或直抒胸臆,赞美扬善以树榜样,从而教育、引导、鼓舞读者。这类方法多适于记叙类和抒情类作文。②宣传张扬。与“歌颂赞美”相比,“宣传张扬”在程度上更进一层,从这个角度立意要更加突出、渲染、强化甚至夸张写作对象的须臾不可或缺,力求最大程度地说服读者、感染读者。③批判揭露。生活中有光明就有阴影,驱散阴影仍是为了渴求光明。所以我们写作时的批判揭露同样是为了割除社会毒瘤,促其康复。歌颂赞美会引领读者走向真善美,批判揭露能帮助读者识别假丑恶,二者角度相异却殊途同归,都能给人以正确方向,从而引人向上至善。④表述观点。面对同一个话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视角。多数考生会顺着话题立意,但也有少数考生对话题本身进行剖析或质疑,从而表明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当然其立意仍应与话题保持“相关”),这也是一种可贵的思维方法。
怎样表现主旨却因人而异,“化意为象”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话题作文“文体不限”,如果写作记叙文,写作者就是要善于根据话题或命题,激活沉睡于心中的意象,依据话题或命意演绎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话题记叙文的疑难杂症是材料零散、行文拖沓;线性结构,记流水帐;语言干瘪,平淡无味;缺乏鲜明、生动的意象。针对这种顽症,我们可以运用“因意造象”的方法进行构思:把话题或命题演绎成一个故事,用故事表达出—种思想,将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也就是说,考生在拿到一道话题或命题之后,要能很快地引申出一个主旨,由这一主旨演绎出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又必须通过一组组鲜明的意象(场面、画面或片断)来表达。
第5讲:考场作文确立主旨能力•独辟蹊径
【要义解说】
独辟蹊径,是指立意角度打破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打破思维的模式化,抛开审题立意的第一思维,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看问题,或者是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立意,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颖独到的见解,做到浅中求深,旧中求新,正中求反。

【策略解读】
1.引申法。在原来的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向前引申一步。有两种方式:一是更深入地想,运用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果及因想一想,凡事都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结果看到原因。一是扩展地想,运用横向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想一想,就可以拓宽思路,从时间到空间,从古今到中外,再看看社会,看看自己。这样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就可能提出别人未曾提出的观点。
2.逆视法。在思考话题时,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从作文的题目、选材、立意等方面打破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如面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话题,有考生写《答案未必是丰富多彩的》;面对“心灵的选择”话题,有考生写《放弃的智慧》。逆向思维,能使读者从中获得教益,获得出奇制胜的效果。运用逆视法,应注意三点:一是要讲究科学态度,要防止对陈旧观念、贬义成语的简单随意翻“新”,更要反对故意编造荒诞的情节;二是要讲出道理来,肯定或否定某个看法,要理由充分,符合逻辑;三是要注意思想性,国家尊严、民族信念、基本道德规范等,都不可胡乱“反弹”。
3.辩思法。即辩证思维,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周密,既深刻又辩证,避免出现过于偏激、片面的情况。如以“勿以恶小而为之”为题写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三层:小恶也是“恶”,是恶即不可为(事物的本质);小恶不改,会发展为大恶(发展的观点);不仅不能为恶,还应该为善(联系的观点)。这样就能这篇文章既丰富、深刻、新颖、又充满辩证色彩。

你要想自己写出好的作文的话
你最好的还是自己去生活中寻找材料并且慢慢的摸索的写吧
否则别人即使建议了你还是写不出好的东西来的!
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文章!·

一、把握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
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

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

二、缩小范围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
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人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三、拟好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
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四、善于联想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比如话题“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五、写出新意

话题作文既然是应试作文,总得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感觉,得—个好的分数。因此,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特的感悟,不入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

拟题技巧

近几年,给材料自拟题作文,成为高、中考的一种重要的命题方式。可是有许多同学由于平时缺乏锻炼,考场上拟不出也拟不好作文题目,因而就写不出成功的文章。

那么,怎样才能拟好考试作文题呢?除平时多读多练外,掌握一定自拟作文题目的技巧技法,也是很重要的。现介绍五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借、仿、拼、抽、代。

“借”,就是从古今中外名文佳作或身边生活中借现成的题目,巧妙地运用到符合自己要求的文章上来。如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故乡》,他们前后都有人用。你“借”我也“借”,越“借”越好,真可谓同题不同文,神韵别具。在考场思绪紧张时用此法最好。

“仿”,就是按别人用过的文题的格式,仿造一个符合自己所需要的作文题目。例如:《回忆我的母亲》可仿写成《回忆我的初中生活》,《想和做》可仿写成《学与思》等。

“拼”,就是把相关的几个题目中的有效成分,拼凑起来产生一个新的作文题目。有的“拼”意义,有的“拼”词语,有的“拼”用法。如1990年高考作文题有人拟为《花与刺》,而又有人在此基础上“拼”上“联想”二宇,拟为《花与刺的联想》,可谓锦上添花。

“抽”,就是从所给材料中,抽取关键的词语或短句作为作文题。如1990年高考作文中,就有人从所给材料中抽取了“花”“刺”“姑娘”三个词语而拟成一个极有文采和吸引力的作文题《花·刺·姑娘》。

“代”,就是在时间紧,拟不出满意的题目的情况下,可先拟一个代替,待全文写完后再确定,或者在写作过程中因灵感触发而突然想出一个好题目。如“谈……”“记……”“介绍……”等。

当然,以上五种方法在考场上往往不是单独使用,而常常是综合运用,那样会拟得更快,拟得更好。
回答者:风黯月£月黯风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19 19:34

--------------------------------------------------------------------------------

材料的积累很重要,言之有物啊,平时要注意这方面的积累,多摘记!
回答者:susanyu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20 00:02

--------------------------------------------------------------------------------

【要义解说】
切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看清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二是文章和题目相符。话题作文内容很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角度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也应该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
【策略解读】
1.理解话题概念。准确理解话题的概念是做到切合题意的基础。比如写《心灵的选择》,“选择”是核心所在。如果考生不认真审题,仅仅就协作、互惠、双赢等作发挥,那就很可能写成一篇“给材料作文”,偏离题目的要求。当然,“心灵”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它规定了这种“选择”,必须是震动心灵、震撼灵魂的,必须是心灵承受一定压力的;这是一种思想经历升华的选择,是一种面对大是大非或者关涉良心、尊严、人格的选择,甚至有可能是面对生与死的选择,因此,这种选择常常是痛苦的,是经过激烈的思想冲突的,而最后证明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2.把握话题范围。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有利于对话题的切分,有利于考生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如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中的“和谐”大体上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和谐,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和谐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界里的各种动物之间的和谐。很显然,“和谐”是一个大话题,写作时要能把握“和谐”的范围,就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和谐”来写。
3.辨明话题关系。如果话题由几个概念构成,如“自信与他信”、“诚实与虚伪”、“人性人情与内心体味”、“树木•森林•气候”等等,要求考生在写作前要辨明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心灵的选择”,审题时要注意:话题中的“选择”,是指在两种或多种可能中,经过思索、掂量,作出的自觉(或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取舍(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这种在双向或多向中进行的选择,可以是尖锐的矛盾或对立,如生与死、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得与失等等;也可以并不表现为尖锐的矛盾或对立,如情与理、正确与正确、善与善等等。但选择的结果必须或合情,或合理,或合法,或合度。“心灵”包括思想和情感两个方面。因此“心灵的选择”必须区别于一般的选择:选择的内容、选择的过程必须有着思想或情感的矛盾、斗争或触动。再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是一种关系式话题。根据话题和引语解说会发现这种复杂的关系之中包含了四种关系:一是感情性质,即亲近与疏远;二是认知性质,即正确深刻与错误肤浅;三是对待方式,即认识事物与处理问题;四是情知方向,即由情到知与由知到情。
【要义解说】
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策略解读】
1.切割话题。写作时将“大话题”进行切割,使之变成若干“小话题”,然后从中进行筛选,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一个去写。比如“尊重”可以切割为以下小话题: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会有尊严;神圣的尊严在捍卫正义的斗争中得到升华;科学的尊严不容侵犯;尊严不仅是个人价值的象征,更是民族、国家的立身之本;产生尊严的是理性——对正义的执著,而不是冲动——对虚荣的追求,等等。这样,就使缩小后的题目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考生,从而使话题作文的内容既不显得空泛又不失之单薄。
2.限制定向。话题的限制越少,留给考生思维的空间就越大;话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写作时,必须加以限制,宽题窄作,切口过大,中心就不集中。限制的方法很多,可在前面加修饰语,可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前后都加,甚至在中间加。如“父辈”话题可限定为艰辛的父辈、父辈的遗憾、父辈的辉煌、父辈——执着的一代、对待父辈即对待传统,等等。再如“面对缺陷”这一话题,可以在中间加以限制:面对生理的缺陷、面对个性的缺陷、面对文化品位的缺陷、面对艺术品的缺陷、面对劳动产品的缺陷、面对人类自身的缺陷,等等。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内容也基本确定了,立意就不会有偏离题意的危险。
3.以问领写。面对宽泛的话题,可以以问领写,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范围。如以“压力”为话题写作时,就可以进行如下的思考: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再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方面来写文章。
此外,还必须善于扩大。①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的主题,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②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精神品质联系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文题中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
【要义解说】
“虚”与“实”是一对相反相对的概念:“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体的;“虚”是远处的,“实”是眼前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露的、明朗的。所谓虚实错位,就是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

【策略解读】
“虚题”要“实”写。对于“虚题”,写作时要首先考虑话题或命题中包含什么思想、什么感情、什么理念,再从这些思想、感情、理念入手,发掘或选择具体材料,以具体详尽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作者对话题或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如“追求”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总之,这类虚题要写得很实在。掌握了虚实错位的方法,碰到这类题目就能立即做出决断,明确立意,而不会再冥思苦想,耽误时间,影响写作速度。
“实题”要“虚”写。有时提供的话题或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理,但我们在写作时,要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两点:①善于捕捉形象。实题虚写的关键在于形象与思想天衣无缝的融合。好文章应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文章内容会失之浮泛浅露,章法零乱;形象思维能力不强,文章会失之呆板,缺乏鲜活的灵性和感染力。只有二者有机融合,文章才能既有形式、内容之美感、美质,又有思想的穿透力。②大胆展开联想。捕捉形象需要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力,它往往与对全文内容的构思同步进行进行。如以“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物象“井”为载体,附情于物,渲染“井”与某种人的相似点,让“井”的“物性”与某种人的“人性”相融合,虽然使表达的意旨“超然物外”,却又使笔下的“人性”切合“物性”特征。总之,运用此法要注意对实题(物)只能作必要的描绘,而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象征的那个部分,虚作与实题(物)之间应有相似或相关之处,不能生搬硬套;由“实”到“虚”,过渡要自然、贴切。
虚写与实写,相反相成、相辅相生。在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像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同时,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第4讲:考场作文确立主旨能力•化意为象

【要义解说】
化意为象,就是要用具体可感的事例去解释、表现、阐述或说明抽象的主旨与道理,从而使主旨与道理更易为读者理解。

【策略解读】
无论写作什么文章,总得有个主旨。①歌颂赞美。生活永远是辩证的、丰富的,即真善美与假丑恶共存并行,作文立意时我们要善于认清主流,或从生活中选取正面形象、正面事例,或直抒胸臆,赞美扬善以树榜样,从而教育、引导、鼓舞读者。这类方法多适于记叙类和抒情类作文。②宣传张扬。与“歌颂赞美”相比,“宣传张扬”在程度上更进一层,从这个角度立意要更加突出、渲染、强化甚至夸张写作对象的须臾不可或缺,力求最大程度地说服读者、感染读者。③批判揭露。生活中有光明就有阴影,驱散阴影仍是为了渴求光明。所以我们写作时的批判揭露同样是为了割除社会毒瘤,促其康复。歌颂赞美会引领读者走向真善美,批判揭露能帮助读者识别假丑恶,二者角度相异却殊途同归,都能给人以正确方向,从而引人向上至善。④表述观点。面对同一个话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视角。多数考生会顺着话题立意,但也有少数考生对话题本身进行剖析或质疑,从而表明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当然其立意仍应与话题保持“相关”),这也是一种可贵的思维方法。
怎样表现主旨却因人而异,“化意为象”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话题作文“文体不限”,如果写作记叙文,写作者就是要善于根据话题或命题,激活沉睡于心中的意象,依据话题或命意演绎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话题记叙文的疑难杂症是材料零散、行文拖沓;线性结构,记流水帐;语言干瘪,平淡无味;缺乏鲜明、生动的意象。针对这种顽症,我们可以运用“因意造象”的方法进行构思:把话题或命题演绎成一个故事,用故事表达出—种思想,将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也就是说,考生在拿到一道话题或命题之后,要能很快地引申出一个主旨,由这一主旨演绎出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又必须通过一组组鲜明的意象(场面、画面或片断)来表达。
第5讲:考场作文确立主旨能力•独辟蹊径
【要义解说】
独辟蹊径,是指立意角度打破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打破思维的模式化,抛开审题立意的第一思维,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看问题,或者是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立意,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新颖独到的见解,做到浅中求深,旧中求新,正中求反。

【策略解读】
1.引申法。在原来的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向前引申一步。有两种方式:一是更深入地想,运用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果及因想一想,凡事都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结果看到原因。一是扩展地想,运用横向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想一想,就可以拓宽思路,从时间到空间,从古今到中外,再看看社会,看看自己。这样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就可能提出别人未曾提出的观点。
2.逆视法。在思考话题时,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从作文的题目、选材、立意等方面打破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如面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话题,有考生写《答案未必是丰富多彩的》;面对“心灵的选择”话题,有考生写《放弃的智慧》。逆向思维,能使读者从中获得教益,获得出奇制胜的效果。运用逆视法,应注意三点:一是要讲究科学态度,要防止对陈旧观念、贬义成语的简单随意翻“新”,更要反对故意编造荒诞的情节;二是要讲出道理来,肯定或否定某个看法,要理由充分,符合逻辑;三是要注意思想性,国家尊严、民族信念、基本道德规范等,都不可胡乱“反弹”。
3.辩思法。即辩证思维,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周密,既深刻又辩证,避免出现过于偏激、片面的情况。如以“勿以恶小而为之”为题写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三层:小恶也是“恶”,是恶即不可为(事物的本质);小恶不改,会发展为大恶(发展的观点);不仅不能为恶,还应该为善(联系的观点)。这样就能这篇文章既丰富、深刻、新颖、又充满辩证色彩。

材料的积累很重要,言之有物啊,平时要注意这方面的积累,多摘记!